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14-28课教(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王英琦,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一【精品】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一【精品】

14.《木笛》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叶圣陶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

本着这一思想在选读课的设计上,我从大问题,大背景入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紧扣这悲凉凄切的笛声,捕捉令人感动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其中的情,深深体味朱丹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能独立收集和整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铭记国耻,培植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寒江残雪》音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选读课文《木笛》,让我们随着作者赵恺先生,在悲凉凄切的笛声中,去认识一位木笛演奏青年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自学提示:课文讲述了青年木笛手朱丹在乐团招考演员终试时,因为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又因为大师听了他吹奏的笛声,他被乐团破格录取了。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倾诉如泣如诉的笛声大师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吹奏,竟能让他破格录取朱丹呢?在文中找一找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那段乐曲的呢?(1)学生回答读27、28自然段。

(2)出示课件,再读这两段话,找出描写笛声的词语,学习词语。

(3)听音乐,我们现在听到的曲子就在这段文字里,请你用心地,带着音乐传达给你的情绪,再读这段文字(自由读,指名读)。

(4)“如泣如诉”怎么理解?朱丹要倾诉什么?(5)如果朱丹现在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朱丹说什么?(二)感受悲惨痛楚的历史(1)朱丹为什么要吹奏这样悲凉凄切的笛声呢?在文中找一下。

(2)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3)出示课件,老师解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

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大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通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通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将相和》。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将相和的场景以及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具体包括课文14自然段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59自然段将相和的场景以及10自然段作者的议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廉颇、蔺相如、和好”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盒、课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出生字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4.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重点讲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议论。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情节图,并写一篇关于团队合作的小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相和板书内容:廉颇蔺相如1. 故事: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2. 形象:勇敢、聪明、识大体、顾全大局3. 观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情节图。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8课《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8课《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的同时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培养,要在榜样的熏陶下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之健康成长.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既要教学又要做人”所以本课的教学就紧紧围绕学习人物品质、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开始,在学习的同时教师及时指导学习方法,达到双重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5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并注意详写和略写,在写作时注意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听歌曲《东方红》片段。

2在歌曲中为什么要把毛泽东和太阳一起说呢?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就会知道的。

3.板书课题。

释题:课题告诉了你些什么?你猜想课文是写什么的?二、互动学习1初步了解课文,快速读文,自学生字,了解概况2制定学习目标。

1)提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准备解决哪些问题呢?2)指名说3)公布学习小结,目标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⑵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⑶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学习方法指导步骤: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总结发言,方式:阅读-勾画-思考-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指导)4、学习成果交流(1)指名说,小结并板书请群众来碾米给群众泡茶水帮群众推碾子(2)按顺序说说主要内容(3)重点:11自然段和课文最后一句话。

说说含义,重点朗读(4)概括一下毛主席的品质(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三、延伸拓展1. 出示要求:朗读:课文主要用通过对话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选择一部分分角色朗读体会想象:课文中老人说完那句话后,人们就开始议论起来。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14讲《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14讲《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14讲《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讲主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到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共同面对世界上的各种挑战。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地球村的概念、各国文化的交流、全球性问题以及如何共同发展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全球性问题认识尚浅。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村的概念,认识到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意识。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各国、民族、种族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难点: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辅助教学。

3.划分学习小组,便于开展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如各国文化交流、全球性问题等,让学生进行分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发展。

小学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木笛

小学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木笛
2.做好笔记
做笔记有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孩子的学习笔记主要 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
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 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 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等,这 些可以有效帮助孩子理清知识结构。
随堂练习
课件PPT
1.根据课文填空。
课文描写了才华横溢的木笛手 (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 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 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 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 的感人故事。
随堂练习
2.所词词补充完整
扶老(携)幼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名(扬)海外
惊叹不(已) 奔腾咆(哮) 狂风呼(啸) 波(峰)浪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前言——语文学习的三点要求
1.运用想象和联想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把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结合起来,这 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水平。
想象和联想伴随着语文学习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在学 习课文《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描写春的古诗词,再现课文 的内容和情景。
组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阶段 台阶
字词乐园
jīn

我会写
课件PPT
写法:右部第一个“木” 变捺为点。
组词:衣襟 襟怀
字词乐园
gǒu

我会写
课件PPT
写法:“艹”横长,盖 住下部,“口”略小。
组词:一丝不苟 不苟言笑

2021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 杨子荣借题发挥教案 语文S版(1)

2021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 杨子荣借题发挥教案 语文S版(1)

杨子荣借题发挥教学要求一、知识与技术①、认读5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②、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杨子荣是一个如何的战士。

③、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进程与方式①、通过拼读、查阅工具书、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②、通过量读、有情感地朗诵,过到熟读课文的目的,体会名著的语言魅力。

③、通过学习课文,明白得心理活动的描述关于刻画人物形像的重要作用。

④、通过“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发觉问题”的学习进程,培育探讨、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杨子荣的机智、勇敢,同时教育学生应该向杨子荣学习这种随机应变、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体会杨子荣的机智、勇敢。

2、明白得心理活动的描述对刻画人物形像的作用。

教学预备1、京剧《迎来春色换人世》唱段录音。

2、一些文学名著的简介资料。

教学进程一、导入,解题质疑。

1、揭题,明白得“借题发挥”的意思。

师:这节课咱们该学习什么了?生:语文百花园五。

(这是我班的正常教学进度)师:今天咱们班不是来了许多贵宾吗?(听课的教师)今天,我就来个借题发挥,选个同窗们最拿手的,让同窗们把最出色的展现给他们,好不行?师:同窗们有没注意到,我这几句话里用了一个成语。

生:借题发挥。

师:“借题发挥”是什么意思?教师是怎么样用到这几句话里的?2、简介故事背景,使学生对这部小说有个整体感知。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师:这节课,我就向同窗们介绍一部名著《林海雪原》。

(对课文的背景情节做简要描述,说到到座山雕对杨子荣诸多猜疑的时候,戛但是止)师:杨子荣身处危境,要完成务,他该怎么去应付呢?请同窗们自己去读那个故事吧!板书课题:28 杨子荣借题发挥3、质疑,引导学生读中试探,读中感悟。

师:看到那个故事题目,你想明白些什么?生:杨子荣是如何的一个人?杨子荣什么缘故要借题发挥?杨子荣是如何借题发挥的?二、学生自读课文。

自读指导:(对学法的学习加以巩固)师:在读一篇文章时,咱们第一要解决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生:(1)、生字词——能够通过拼读、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14讲《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教案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14讲《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教案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14讲《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讲的主题是“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的一讲。

这一讲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人类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民族、人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何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全球范围内的联系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人类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民族、人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2.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各地的人们,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3.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2.如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和理解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

2.准备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通过一个关于各国人民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案例,让学生看到人类在困境中的互助和依赖。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更多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看到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例如,通过视频、图片、图表等形式,呈现各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和实例中的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讨论的问题可以是:这些案例和实例中,人们是如何相互帮助的?他们之间是如何联系和依赖的?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学与思]14、学思并用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3、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习惯。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展示生领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哪位同学还能把这句话诵读出来?并能说说它的意思?二、研读诗文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诗文含义见课本P51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戎识。

五、小结拓展师:学习与思考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

要想走得远,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

同学们谈谈,你们是怎么学思并用的?交流讨论15、博学慎思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中庸《博学慎思》,从中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踏实地履行。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慎思,该怎么做到博学慎思?五、拓展延伸1、阅读《见微知著》2、谈感受16、学思相资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

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讲述《学亦》亦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亦秋的教导。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亦秋讲课,但是他一心以为天上有天鹅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

虽然他俩个人在一块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1、师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57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

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1、阅读《括上山访桃花》2、谈感受17、于不疑处有疑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

2、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载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导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二、研读诗文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

三、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四、生互读。

五、拓展延伸1、阅读《戴震难师》2、谈感受18、移居二首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

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渊明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

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

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师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63的文意。

)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可以无拘无束,热烈的交谈,这是多么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

有好的奇特的文章一同品鉴,有疑问疑惑提出来一起分析。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离不开交流。

朋友之间的交流,有时会互相启迪,让困惑随之化解。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1、阅读《集思广益》2、谈感受第四单元《学与思》一行知园教学目标:1.能背诵本单元四篇经文2、懂得我们要学思结合,勤奋学习。

教学过程: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1)、师导问:学习了本单元,请你想一想,学习与思考之间有怎样的必然联系?(2)、学生讨论交流。

三、行且勉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把自己在课堂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列出来。

[第五单元:勤自省]19、三省吾身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言者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经常反思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自省,这是我们取得进步、走向成功的好方法。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1、老师读一遍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诗意1、借住书后的注释,理解文意四、朗读和理解古文《三省吾身》五、积累古诗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齐背古文。

六、拓展自读《古人的名和字》。

20、见贤思齐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论语里的《里仁》,从中体会品德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1、老师读。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72文意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1)什么是贤?贤有哪些表现?(2)贤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什么五、拓展延伸1、阅读《曾国藩写日记》2、谈感受21、反求诸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经古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古文的含,做一个讲礼貌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讲礼貌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古文1、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p75理解。

3、汇报。

4、师读5、生互读三、拓展延伸自读《文彦博数豆子》22、以人为镜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旧唐书·徵传》里的《以人为镜》,从中体会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1、老师读。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78文意四、教师小结做个勤于自省的人,以历史为借鉴,以他人为借鉴,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五、拓展延伸1、阅读《镜子》2、谈感受23、薄责于人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旧唐书·徵传》里的《以人为镜》,从中体会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责得人深者必自恕,责得己深者必薄责于人,盖亦不暇责人也。

自责以至于圣贤地面①,何暇有工夫责人。

1、老师读。

2、师领读,生跟读3、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81文意四、教师小结面对错误,最重要的是找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而不是过多地区指责别人,以自省静心、促和谐。

五、拓展延伸1、阅读《心中有主》2、谈感受。

第五单元《勤自省》一行知园教学目标:1.能背诵本单元五篇经文2、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自省,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教学过程: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1)、师引导:自省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

请你想一想A、下面成语的意思反躬自省、闭门思过、扪心自问B、读一读下面两句话,想一想他们的意思。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子曰: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学生讨论交流。

三、行且勉人们常说:“镜子要朝着自己。

”当你和同学发生冲突或因过失伤害了他人,影响了文明氛围与人际和谐时,你是怎么做的?[第六单元楚史纪]24、筚路蓝缕【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做一个做事有恒心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做事有恒心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研读诗文1、出示: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