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 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

高中语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 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杨沫〔女〕〔1914-1995〕原名杨成业。

曾用名杨君默、杨默、杨慧梅等,笔名鲁佳、小观等。

原籍某某湘阴,生于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1928年入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

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某某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

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

1934年在《黑白》上发表处女作。

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

杭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

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

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不久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创作上。

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续集〕、《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青春之歌》的创作,开始一九五○年,初稿完成后。

一九五二至五六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一九五七年七月脱稿、一九五八年一月问世。

由于小说题材新颖,比较深刻地再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展示出革命青年的前进道路,有重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一些国家翻译出版,是新中国文学在国外流行很广的一部小说。

一九五九年《中国青年》、《文艺报》曾就这部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同年十月,作者对作品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描写林道静在农村从事革命活动和北大学生运动的章节。

修改本于一九六○年三月出版。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

它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有很大教育作用。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怎么写?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篇1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

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近来我阅读了《青春之歌》这部优秀红色经典书籍。

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

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通过仔细品我读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应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

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

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

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

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

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

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

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

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中国现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年轻人在民族危机面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该小说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人物塑造生动鲜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尤其是主人公林红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林红是一个富有激情、勇往直前的青年女性,她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她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普遍面貌。

2. 情节跌宕起伏。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多变,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冲突。

林红和她的同学们面临的不仅是民族危机,还有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

他们不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3. 主题深刻感人。

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展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情怀。

小说通过林红等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普遍面貌,强调了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使命和责任。

这种深刻感人的主题,使读者更加关注和珍视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4. 语言简练明快。

小说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

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刻画了人物形象,描述了故事情节,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小说更加形象、深刻,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青春之歌》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和简练明快语言的优秀长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也为中国文学宝库增
添了重要的作品。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青春之歌》是杨沫创作的一部小说,以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讲述了革命历史故事。

名著中的青春记忆:《青春之歌》中的青春记忆与人生追求 - 教案

名著中的青春记忆:《青春之歌》中的青春记忆与人生追求 - 教案

名著中的青春记忆:《青春之歌》中的青春记忆与人生追求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青春之歌》的作者介绍:杨沫,中国现代作家,出生于1915年,逝世于1995年。

1.1.2作品的创作背景:小说创作于1958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1.3作品的主题:通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经历,反映青年一代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

1.1.4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2教学目标1.2.1让学生理解《青春之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2.2分析主人公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1.2.3探讨作品中的青春记忆与人生追求的主题。

1.2.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教学方法1.3.1阅读引导: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3.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关键问题和主题。

1.3.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1.3.4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知识点讲解2.1人物分析2.1.1林道静:主人公,性格坚韧,追求自由和进步。

2.1.2卢嘉川:林道静的恋人,革命者,牺牲于抗日战争。

2.1.3宋ething:林道静的好友,性格开朗,后成为革命者。

2.1.4林父:林道静的父亲,保守派,反对女儿的追求。

2.2情节分析2.2.1林道静的成长背景:描述林道静的童年生活和家庭环境。

2.2.2林道静的求学经历:讲述林道静在北平求学的经历和遇到的挑战。

2.2.3林道静的革命之路:分析林道静如何从一名普通学长为革命者。

2.2.4作品的结局:讨论作品的结局及其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2.3主题探讨2.3.1青春记忆:分析作品如何通过林道静的经历展现青春期的困惑和追求。

2.3.2人生追求:探讨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如何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2.3.3社会背景与个人命运:讨论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当代文学的殿堂中,杨沫的《青春之歌》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青春之歌》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杨沫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刻画了林道静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林道静从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

在小说中,林道静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涅槃,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她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信念坚贞。

她的成长故事充满了热血与激情,她以一种顽强的革命精神,不断自我磨练和改造,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杨沫通过《青春之歌》展示了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跨越了时代和政治的界限,成为了永恒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汲取到青春的热血和革命的激情。

《青春之歌》在1958年首次出版后,很快成为了畅销书,并被改编成话剧、京剧、新川剧等艺术形式,还被拍摄成同名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在全国放映,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这不仅证明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说明了它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读《青春之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更能从中体会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伟大。

同时,我们也能从林道静的成长故事中汲取到力量,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定信念,勇敢追求理想。

正如杨沫所说的那样,“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

《青春之歌》不仅是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小说,更是一部描绘青春热血的长诗。

它以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 善良、憨厚、勤劳,有着大孩子般的天真 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艺术特色



(1)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2)通过复杂激烈的思想冲突来刻划人物 的性格; (3)细节描写生动; (4)运用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朴素 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5)两条线索: 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一是李双双同富 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细节典型 (2)细腻而又有层次的心理活动 (3)笔调清新,结构富有节奏感。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1958)、 《芳菲之歌》(1980)、《英华之歌》 (1990) 《青春之歌》1958出版后,仅一年半时间就 售出130万册,成为这期间长篇小说中仅次 于《林海雪原》的畅销书。 同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的 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 在60年代的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 区,也拥有大量读者。
艺术特点:

(见文学史)
李准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耕云记》 《李双双小传》1959年,是作者对农村新人 性格特征及其形成不断探索的一个突出结 果。人物性格所具有的时代光彩和典型性 格,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使作品 获得了艺术魅力。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 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 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 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杨沫正读初 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 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又跑回西山的学 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 杨沫的一切供给。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全国通用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全国通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杨沫(女)(1914-1995)原名杨成业。

曾用名杨君默、杨默、杨慧梅等,笔名鲁佳、小观等。

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1928年入北京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

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河北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

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

1934年在《黑白》上发表处女作。

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

杭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

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

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不久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创作上。

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续集)、《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青春之歌》的创作,开始一九五○年,初稿完成后。

一九五二至五六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一九五七年七月脱稿、一九五八年一月问世。

由于小说题材新颖,比较深刻地再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展示出革命青年的前进道路,有重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一些国家翻译出版,是新中国文学在国外流行很广的一部小说。

一九五九年《中国青年》、《文艺报》曾就这部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同年十月,作者对作品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描写林道静在农村从事革命活动和北大学生运动的章节。

修改本于一九六○年三月出版。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

它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 年春 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 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 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 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杨沫正读初 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 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 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 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又跑回西山的学 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 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 杨沫的一切供给。 杨沫的一切供给。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 善良、憨厚、勤劳,有着大孩子般的天真 善良、憨厚、勤劳, 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茹志鹃
1960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1960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题材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战争 作品题材大致有两个方面: 生活;一是反映现实生活。 生活;一是反映现实生活。
《百合花》 百合花》
1958年 1958年3月《延河》杂志。 延河》杂志。 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 (1)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百合花具有 什么象征意义? 什么象征意义? 小说中是如何完成对“新媳妇” (2)小说中是如何完成对“新媳妇”性格 刻画的? 刻画的? 找出描绘小通讯员典型性格的句子, (3)找出描绘小通讯员典型性格的句子, 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细节典型 以小见大, (2)细腻而又有层次的心理活动 笔调清新,结构富有节奏感。 (3)笔调清新,结构富有节奏感。
小说以1931年 小说以1931年“九 一八”事变到1935年 一八”事变到1935年 “一二 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正面描绘 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 了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 了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表现了主人公林 道静的成长历程。 道静的成长历程。
林道静这一形象正是作者自身的体验和理性认识 的产物。 的产物。 林道静逃离自己的大地主家庭是中国版的娜拉出 走。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不是堕落,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说:“不是堕落,就是回 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形象见文学史) (形象见文学史) 林道静是50年代大陆文学塑造的比较成功的知识 林道静是50年代大陆文学塑造的比较成功的知识 分子艺术形象, 青春之歌》 分子艺术形象,《青春之歌》受到了当时广大青 年的欢迎。 年的欢迎。
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见文学史)
李准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耕云记》 《耕云记》 李双双小传》1959年 《李双双小传》1959年,是作者对农村新人 性格特征及其形成不断探索的一个突出结 果。人物性格所具有的时代光彩和典型性 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 格,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使作品 获得了艺术魅力。 获得了艺术魅力。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 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郭沫若为电影获奖题词“ 郭沫若为电影获奖题词“反映了新时代的 农村面貌,表现了大公无私, 农村面貌,表现了大公无私,敢于斗争的 集体主义精神,生活气息浓厚, 集体主义精神,生活气息浓厚,喜剧色彩 缤纷,赢得大众喜爱, 缤纷,赢得大众喜爱,是一首农村集体经 济的颂歌。 济的颂歌。” 周总理、张瑞芳(饰李双双) 周总理、张瑞芳(饰李双双)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1958)、 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 1958)、 芳菲之歌》 1980)、 英华之歌》 )、《 《芳菲之歌》(1980)、《英华之歌》 1990) (1990) 青春之歌》1958出版后 出版后, 《青春之歌》1958出版后,仅一年半时间就 售出130万册 万册, 售出130万册,成为这期间长篇小说中仅次 林海雪原》的畅销书。 于《林海雪原》的畅销书。 同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 同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的 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 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 60年代的日本 香港、 年代的日本、 在60年代的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 也拥有大量读者。 区,也拥有大量读者。
电影《李双双》 电影《李双双》的艺术结构借鉴了民间传 统戏曲艺术的“二人”对戏模式。 统戏曲艺术的“二人”对戏模式。 一旦(李双双)一丑(孙喜旺),旦主丑 一旦(李双双)一丑(孙喜旺),旦主丑 ), 丑角围着旦角转。 从,丑角围着旦角转。 可以算作是“歌颂性喜剧” 可以算作是“歌颂性喜剧”。 但在“文革” 但在“文革”中,还是被戴上“阶级斗争 还是被戴上“ 熄灭” 中间人物论” 熄灭”论、“中间人物论”、“文艺黑线 代பைடு நூலகம்作”的帽子。 代表作”的帽子。
艺术特色
(1)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2)通过复杂激烈的思想冲突来刻划人物 的性格; 的性格; 细节描写生动; (3)细节描写生动; (4)运用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朴素 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两条线索: (5)两条线索: 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 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一是李双双同富 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十世纪初,杨沫的父亲、一个思想开明 二十世纪初,杨沫的父亲、 的清末举人从湖南来到北京, 的清末举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考入京师大 学堂。毕业后,他留京办起了私立大学。 学堂。毕业后,他留京办起了私立大学。 然而,却以办学为名,募集捐款。 然而,却以办学为名,募集捐款。 杨沫的母亲也是湖南人,懂得诗词歌赋。 杨沫的母亲也是湖南人,懂得诗词歌赋。 家庭发迹以后,她得不到幸福,整日吵闹。 家庭发迹以后,她得不到幸福,整日吵闹。 杨沫就在这样一个物质上颇为富有, 杨沫就在这样一个物质上颇为富有,精神 上非常空虚的书香人家度过童年。 上非常空虚的书香人家度过童年。
郭沫若的小说《落叶》 郭沫若的小说《落叶》是她读的第一 本新小说。 本新小说。 最初读的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 最初读的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 朱自清、冰心、庐隐的作品。 朱自清、冰心、庐隐的作品。接着是 鲁迅、茅盾、丁玲、蒋光慈、萧军、 鲁迅、茅盾、丁玲、蒋光慈、萧军、 萧红及日本的厨川白村、小林多喜二、 萧红及日本的厨川白村、小林多喜二、 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 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
杨沫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5年) :(1914~1995年 杨沫:(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祖籍湖 1914年08月生于北京 月生于北京。 南,1914年08月生于北京。 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 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 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 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 发表作品, 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 篇小说。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篇小说。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到 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 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 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 黎明报》 年起任《 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 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 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 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 大常委等职。 大常委等职。 妹妹是著名电影演员白杨。 妹妹是著名电影演员白杨。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是有很大的影响 的。 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小说既是写“革命历史” 小说既是写“革命历史”,又是写知识分 成长”的长篇。 子“成长”的长篇。 类似的长篇还有高云览(1910-1956) 类似的长篇还有高云览(1910-1956)《小城 春秋》 30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 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 春秋》(30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