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杨沫《青春之歌》

合集下载

杨沫《青春之歌(节选)》阅读理解(四)

杨沫《青春之歌(节选)》阅读理解(四)

杨沫《青春之歌(节选)》阅读理解(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杨沫夜,寒冷而黑暗。

惨淡的月光照着一列长长的列车,正疾迅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时过午夜,在车轮有节奏的飞转声中,车厢里的旅客多半都东倒西歪地睡去了;可是也有一些人在谈论着、小声地激昂地争辩着;还有的倚在车厢冰冷的板壁上低声唱起了歌子。

北京大学的二百多个学生,拥挤在列车后面的行李车里睡去了。

只有看守行李人的小车厢里,还有三个青年人伴着微弱的灯光挤在一起低声谈着话。

“老卢,老罗,党交给咱们的担子可够重啊!南京政府一看咱们跑了几千里路前来示威,那,他们红脸做不成,白脸恐怕就要上来啦……”说话的人名叫李孟瑜,是这次南下示威的总指挥。

“怕他!”身体粗壮、面孔红润的罗大方用拳头在小桌上轻轻擂了一下,接着李孟瑜的话说,“咱们就算牺牲许多人——像‘ 三一八’那样,可是鲜血是最能唤醒人心的。

人民,沉睡的人,都会因我们的鲜血而觉醒起来。

”另一个青年就是曾经在北戴河出现过的卢嘉川。

他把微合的眼睛一睁,看着罗大方摇摇头说:“不,老罗,你的想法太天真啦!聪明人应当用最小的牺牲换得最大的胜利。

十一月三十号咱们虽然把反动的学生会战胜了,争取了这么多的同学到南京来示威;可是,到了南京,怎么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呢?反动统治者将怎样对付我们呢?这些可都值得好好想想啊!”他沉思起来,停止了说话。

车身轻轻震荡着。

原野里寒风怒吼,使得这没有暖气设备的车厢里更加冷不可当。

身材高大的李孟瑜把鸭舌帽向前戴了戴,卢嘉川也搓搓冻僵了的双手,罗大方似乎忘了冷,他听了卢嘉川的话,低头陷入沉思中。

半晌,像刚醒来似的,他突然抬起头来说:“别的学校请愿,我们示威,当然要惹恼南京的衮衮诸公。

所以,你就害怕了么?”他向卢嘉川尖锐地一瞥,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不,老罗,你想到哪儿去了!”卢嘉川微微一笑,拉住了罗大方的大手,“想到了坏的方面并不等于胆小。

我们是马列主义者呀。

”十二月一号从北平动身,十二月三号北京大学南下示威团就到了南京。

杨沫《青春之歌》简析

杨沫《青春之歌》简析

杨沫《青春之歌》简析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

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

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

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

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

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

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青春之歌》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美丽纯洁的女学生林道静,此后就成为她成长道路上很多男性的欲望对象,在拒绝、逃避、犹疑和追求的艰难成长中,经过三次铭心刻骨的恋爱,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

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献身于人民的事业,才有真正的生存和出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一)林道静的形象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他们才能得到解放。

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人物”。

1.地主与佃农的女儿(双重身份)是林道静成长的依据和起点。

背叛旧家庭、旧道德,孤身离家。

2.成长的第一阶段:与余永泽相爱北大学生余永泽用个人主义、爱情至上、自我价值实现等19世纪人道主义人生观念征服了林道静。

青春之歌原文经典语录

青春之歌原文经典语录

青春之歌原文经典语录
《青春之歌》是一部著名的小说,作者是杨沫。

该小说讲述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中,一群年轻人在追求自由、民主和进步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以及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以下是一些《青春之歌》原文经典语录:
1.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是一个人生
命中最美好、最灿烂的时期。

2. 青春是一座宝藏,只要你努力挖掘,就会得到无尽的财富和
宝藏。

3. 青春是一首歌,只要你用心去唱,就会唱出人生的精彩和美好。

4. 青春是一幅画,只要你用心去描绘,就会画出人生的美丽和
辉煌。

5. 青春是一支蜡烛,只要你用心去燃烧,就会照亮人生的旅途
和前途。

6. 青春是一艘帆船,只要你用心去驾驶,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和天堂。

7. 青春是一束鲜花,只要你用心去欣赏,就会闻到人生的芬芳
和温馨。

8. 青春是一座桥梁,只要你用心去跨越,就会走出人生的困境
和迷茫。

9. 青春是一面旗帜,只要你用心去挥舞,就会引领人生的方向
和目标。

10. 青春是一种品质,只要你用心去拥有,就会拥有人生的精彩和美好。

拓展:
《青春之歌》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时代感的小说,通过描写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中的一群年轻人,揭示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抗,以及对自由、民主和进步的追求。

小说的主题积极向上,富有感染力,体现了年轻一代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青春之歌》还被广泛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形式,深受观众喜爱和推崇。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青春之歌》是杨沫创作的一部小说,以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讲述了革命历史故事。

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篇

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篇

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篇《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于1958年首次出版。

我的公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

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是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道静目不转晴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

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

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

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竞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

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

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

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

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

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

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当代文学的殿堂中,杨沫的《青春之歌》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青春之歌》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杨沫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刻画了林道静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林道静从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

在小说中,林道静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涅槃,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她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信念坚贞。

她的成长故事充满了热血与激情,她以一种顽强的革命精神,不断自我磨练和改造,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杨沫通过《青春之歌》展示了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跨越了时代和政治的界限,成为了永恒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汲取到青春的热血和革命的激情。

《青春之歌》在1958年首次出版后,很快成为了畅销书,并被改编成话剧、京剧、新川剧等艺术形式,还被拍摄成同名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在全国放映,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这不仅证明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说明了它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读《青春之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更能从中体会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伟大。

同时,我们也能从林道静的成长故事中汲取到力量,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定信念,勇敢追求理想。

正如杨沫所说的那样,“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

《青春之歌》不仅是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小说,更是一部描绘青春热血的长诗。

它以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青春之歌阅读理解答案 青春之歌阅读感悟

青春之歌阅读理解答案  青春之歌阅读感悟

青春之歌阅读理解答案青春之歌阅读感悟编者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下载后,能够帮助学校教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前言下载提示:为您提供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技巧,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初中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小学各年级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Download tips:Provide you with modern Chinese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modern reading skills, including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ju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all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青春之歌(节选)阅读原文及试题杨沫第二天大早,她就被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声音催醒了。

那有节奏的雄伟的浪涛声,有力地诱惑着年轻的、对人生充满着幻想的林道静。

她匆匆吃过看门老头端来的早饭,就一个人跑到海边去。

早晨,天气晴朗,天边淡淡地飘着几朵白云,海水就像天色一样蔚蓝、明净,锦缎般闪着银色的光辉。

远远的,就在这样平静的沉睡般的海面上,许多只挂着白帆的渔船随风荡漾。

对着这雄伟辽阔的大海,林道静几天来紧紧压缩着的痛苦的心,渐渐舒展开来了。

她站在一个小山的顶端,默默地对这些绮丽的景色望了一阵,接着由于一种年轻人好奇的冲动,使她跑下了山巅,向紧靠海边的一个个的红色小木屋奔去。

一片平坦的海滩上,游泳者的笑声、闹声和娇声娇气的呼喊什么的声音,清晰地传到了她的耳朵里。

这时,她才知道自己已经走进了有钱人避署的海滨区。

她站在稍远的一颗老松树下好奇地观望者。

杨沫《青春之歌》 学士论文

杨沫《青春之歌》 学士论文

杨沫《青春之歌》学士论文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正如我最近阅读的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里描述的一样,青春充满了热血与希望。

《青春之歌》是当代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描写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打碎黑暗的旧世界而与反动阶级进行长期艰苦卓绝斗争的感人故事。

小说主人公林道静幼年丧母,又饱受父亲家族的凌辱与虐待。

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孤僻倔强的性格,但不妨碍她长成了一个非常善良的姑娘。

对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她会表示深切的同情,面对窘迫的生活,她渴望着“独立”做“自由的人”,同时,她也不愿被小资产阶级的感情所羁绊。

作品的第一部分,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国家为人民艰苦顽强奋斗的历程。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小说中的革命英雄人物。

他们抗击侵略,抵制暴政,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生存,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怕流血不惧牺牲,坚强勇敢地面对凶悍的敌人。

在那个革命运动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们,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自此才有了真正的前途与出路,也拥有了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然而,也有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对反动者低头的人,小说中的余永泽就是一个例子。

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加入革命,认为这是少数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关心,从而想让林道静顺从他去过平静的生活。

在和余永泽生活的那段时间里,林道静每天的生活是刷锅、洗碗、买菜、做饭、缝补等琐碎的家务,她读书的时间变少了,生活变得无趣,也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沫《青春之歌》研读一、作家自述我的整个幼年和青年的一段时间,曾经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受尽了压榨、迫害和失学失业的痛苦,那生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时常有要控诉的愿望;而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中,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党:是党拯救了我,使我在绝望中看见了光明,看见了人类的美丽的远景;是党给了我一个真正的生命,使我有勇气和力量度过了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岁月,而终于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这感激,这刻骨的感念,就成为这部小说的原始的基础。

摘自杨沫:《〈青春之歌〉初版后记》,《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我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颂扬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她的罗曼蒂克式的情感,或是对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欣赏。

而是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的伟大、党的深人人心、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通过对林道静生活道路的描写,我还企图表明:共产主义的思想,为人民为集体的思想,可以使人变得崇高美好;为祖国为人民忘我地工作才是最大的幸福;而脱离了革命的集体,仅为个人而活着的时候,不管是处在什么环境,都会使人感到生活空虚、烦闷和没有意义。

要创造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作者必须掌握住这个人物生长的时代脉搏,必须给这个人物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在创造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时,就企图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在当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发展变化过程来描写的。

而不是按照一个成熟了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设想她应有多少优点,不该有什么缺点,她入党后就必须高大无比、完美无缺等等框框来写的。

我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缺点的。

主要表现在对她这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写得还不够细致、清楚;对她身上的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感情挖掘和批判得还不够深刻有力。

为什么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存在着上述的种种缺点?我觉得它不是简单的艺术技巧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

我自己的思想改造还很不够,生活积累也不丰富。

对于像林道静这样一个人物当她走向革命以后都要经历怎样艰苦复杂的思想斗争,自己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也体会得不够深刻。

其次,我只强调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认为在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像林道静这样的知识分子,刚刚参加革命就是要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缺点,而忽略了另外的一面,即文学作品的革命浪漫主义的一面。

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由于我在感情上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的偏爱造成的……所以对于她身上的缺点的批判就不能做到坚决有力、严格要求。

摘自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文艺论丛》1978年第2期。

我常常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每一个人的每一点有益的活动,都不是任它自生自灭,而是有多少人在关怀,在帮助。

《青春之歌》要不是得到许多同志认真热情的帮助决不可能是这个样子。

像江华这个人,我过去一直写得很不好,很概念(今天看来仍不够好)。

后来作家欧阳凡海同志看了这部原稿,他提出江华不像工人出身的革命者,刚一到定县,不该不了解当地情况就向林道静夸夸其谈……我觉得他提出的意见很好,我根据他的意见修改后,江华这才比较像个样子了。

摘自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中国现当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58页。

远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就想写这部小说了。

在冀中的游击区里,有一天我偶然从一个同志那儿看到一本名叫《牺牲》的书。

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书,是大革命失败后,党的“互济会”出的纪念牺牲了的同志的书……看了这本书我激动得很厉害……许多许多年轻有为的革命同志,他们生前的照片那么洒脱、豪迈、英姿焕发,可是在这些可爱的照片下面,却是他们被国民党枪杀后躺在棺材里鲜血淋淋的照片……看了这些照片我忍不住哭了。

记得这一个夜晚我再也睡不着觉,我反复看他们的照片、生平和那些充满浩然之气视死如归的信札……当时,我就想,要能把这些崇高的英雄人物描写出来够多好啊!可是当时正处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根本没办法提笔。

不过这些不朽的人物却渐渐地在我的心里生长起来(也许卢嘉川的形象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我的心里孕育。

他写给林道静的信,刘大姐的丈夫写给刘大姐的信,全是受了这书中许多先烈遗书的影响)。

摘自杨沫:《〈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和创作》,《杨沫文集》(第5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376页。

《青春之歌》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一、没有什么框子……我只想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反映我个人经历中体会最深的东西,可以说完全立足于真实的或者说是现实的生活……二、我写的内容,都是写使自己非常动情的人和事,都是写爱或憎的人物……三、在《青春之歌》中,我是以人物为主的。

我在构思中,头脑里情节不多,只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在我心头缭绕、翻腾。

全书以林道静为主,我总在思考这个人物怎样由一个充满幻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党的帮助和教育下,一步步成长的过程。

围绕她有各式各样的人物,但不是用这些人物来图解政治,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四、坚持了独立见解,没有被周围的一切理论、“劝告”所左右。

摘自杨沫:《〈青春之歌〉与〈东方欲晓〉的创作得失》,《杨沫文集》(第5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489—490页。

二、重要评价观点《青春之歌》中出现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较之过去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发展。

30年代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共产党员林道静,同20年代“恋爱至上”的子君和“教育救国”的倪焕之迥然不同了。

目光短浅的子君个人终于抗争不过旧势力,被黑暗的社会扼杀了年轻的生命;而被组织到无产阶级先锋队伍中的林道静,把个人的命运同人类解放事业放在一起,终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这充分显示了时代在前进,阶级营垒更加分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影响更为深人,而此时趋于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强。

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过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而林道静形象的完成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摸索过程进行了总结,做出了答案。

这正是《青春之歌》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自张钟等:《当代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7页。

《青春之歌》叙述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如何自觉地承担起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组织民众,不避个人受难和牺牲进行英勇斗争。

这是胜利者对其历史所作的确认。

这种确认,在小说中主要通过对英雄形象(卢嘉川、江华、林红等)的创造来达到。

因而,尽管卢嘉川等在小说中并非主要人物,当时评论在肯定这部作品时,他们的存在却是首要理由。

当然,小说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因素。

首先,它同时是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的故事,另外,还多少牵涉到女性命运的主题。

林道静的爱情、婚姻遭遇,隐含着复杂的女性问题。

但有关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在作品中是被压抑、被淡化,被主要当作阶级立场、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的因素来处理的。

小说在否定戴愉、余永泽、白莉萍等的选择的同时,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惟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也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价值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这一道路的叙说虽说早已做出,但在知识分子改造以获得“本质”成为严重问题的五六十年代,又是必须着重强调的。

这是这部小说的“题材意义”,是它虽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仍获得充分肯定的原因。

摘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关于结构,作者的手法有点凌乱。

全书的主要结构是沿着林道静的遭遇一线发展的。

然而中间又插进了一些没有林道静在场的在全书是主要的情节,例如本书第七章。

这一章写得有声有色,应当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本书是写学生运动的),可是,由于全书的主要结构是沿着林道静的遭遇一线发展,这一章就好像是一个插曲了。

如果作者的确企图通过学生运动来写林道静的思想改造,而且以写学生运动为本书的目的,那么,作者把林道静布置在定县农村的一段故事是否必要就值得研究了。

因为这一段使得全书结构松散。

如果作者主要是企图写一个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思想改造,并不以写学生运动为目的,那么,作者倒实在应当考虑把林道静和工农结合一番。

结构的凌乱也反映了作者在构思时只着眼于一枝一节而未能统观全局、大处落墨。

有人批评这书的缺点是作者未能站得高些,如果“站得高些”是作这样的结构上(还有人物描写上)的解释,我以为还妥当,但如果是作者未能写出当时革命的总形势,那就是要求作者变换主题了,这未免离开了文学批评的常规了。

谈到《青春之歌》的文学语言,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能够表现不同场合中的不同气氛,然而她的词汇不够多,句法也缺少变化。

这就使得某些紧张的场面缺乏应有的热烈和鲜艳,某些抒情的场合调子不够柔和。

尤其在描写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作者的办法不多,她通常是从一个角度写,而不是从几个角度写;还只是循序渐进地写,而不是错综交叉地写;还只能作平视而不能作鸟瞰。

人物的对话缺乏个性。

我们不大能够从不同人物的对话中分辨出他们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教养和不同的性格。

摘自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年第4期。

《青春之歌》是一部自传色彩较浓的小说,从杨沫关于个人早期的生活经历和走上革命道路的自述中可以得知,林道静这个人物身上闪现着杨沫的影子。

虽然,《青春之歌》是小说而不是回忆录,林道静是小说人物而杨沫是隐含的作者,但从杨沫的自述和小说叙事的比较中,可以寻觅出从个体记忆转换成集体记忆的环节,从而厘清主流话语的叙事模式。

《青春之歌》从社会革命的角度出发重构作者早年的人生经验,所以把家庭作为社会权力结构和政治秩序的缩影。

为了突出所指结构的意识形态性,作者还不得不对能指结构加以限定和规约,使它仅仅指涉所指结构。

其最有效的编码方式,就是对自己原生态的事件历史进行细节的虚构,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把生母改成继母,在小说形象林道静的血缘中注入佃农的血统。

由继母承担加害者的角色,便将作者的个人体验提高到了“普遍性的高度”,因为林道静生母秀妮的悲惨命运,一方面揭示了林家的罪恶,隐喻了整个旧中国的黑暗,从而使林道静背叛家庭的个人选择具有了社会性意义;另一方面也为林道静最终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政治性的逻辑起点,自然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她最终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具有不言而喻的决定性作用。

故此,从杨沫个人早期生活历史中的生母到林道静成长故事中的继母,看似不过是一个细节的虚构,然而在叙事上却是一个阿基米德的移置。

这种移置的结果使小说的政治意义加强了,即宣谕家一国互义和阶级压迫:家长的权力是通过制度化的“家”这个装置,将阶级异己者置于死地,从而使个别特殊世界向着阶级观念的普遍的地平线扩展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