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杨沫《青春之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沫《青春之歌》研读

一、作家自述

我的整个幼年和青年的一段时间,曾经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受尽了压榨、迫害和失学失业的痛苦,那生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时常有要控诉的愿望;而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中,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党:是党拯救了我,使我在绝望中看见了光明,看见了人类的美丽的远景;是党给了我一个真正的生命,使我有勇气和力量度过了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岁月,而终于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这感激,这刻骨的感念,就成为这部小说的原始的基础。

摘自杨沫:《〈青春之歌〉初版后记》,《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我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颂扬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她的罗曼蒂克式的情感,或是对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欣赏。而是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的伟大、党的深人人心、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通过对林道静生活道路的描写,我还企图表明:共产主义的思想,为人民为集体的思想,可以使人变得崇高美好;为祖国为人民忘我地工作才是最大的幸福;而脱离了革命的集体,仅为个人而活着的时候,不管是处在什么环境,都会使人感到生活空虚、烦闷和没有意义。

要创造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作者必须掌握住这个人物生长的时代脉搏,必须给这个人物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在创造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时,就企图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在当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发展变化过程来描写的。而不是按照一个成熟了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设想她应有多少优点,不该有什么缺点,她入党后就必须高大无比、完美无缺等等框框来写的。

我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缺点的。主要表现在对她这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写得还不够细致、清楚;对她身上的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感情挖掘和批判得还不够深刻有力。

为什么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存在着上述的种种缺点?我觉得它不是简单的艺术技巧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我自己的思想改造还很不够,生活积累也不丰富。对于像林道静这样一个人物当她走向革命以后都要经历怎样艰苦复杂的思想斗争,自己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也体会得不够深刻。

其次,我只强调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认为在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像林道静这样的知识分子,刚刚参加革命就是要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缺点,而忽略了另外的一面,即文学作品的革命浪漫主义的一面。

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由于我在感情上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的偏爱造成的……所以对于她身上的缺点的批判就不能做到坚决有力、严格要求。

摘自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文艺论丛》1978年第2期。

我常常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每一个人的每一点有益的活动,都不是任它自生自灭,而是有多少人在关怀,在帮助。《青春之歌》要不是得到许多同志认真热情的帮助决不可能是这个样子。像江华这个人,我过去一直写得很不好,很概念(今天看来仍不够好)。后来作家欧阳凡海同志看了这部原稿,他提出江华不像工人出身的革命者,刚一到定县,不该不了解当地情况就向林道静夸夸其谈……我觉得他提出的意见很好,我根据他的意见修改后,江华这才比较像个样子了。

摘自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中国现当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下),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58页。

远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就想写这部小说了。在冀中的游击区里,有一天我偶然从一个同志

那儿看到一本名叫《牺牲》的书。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书,是大革命失败后,党的“互济会”出的纪念牺牲了的同志的书……看了这本书我激动得很厉害……许多许多年轻有为的革命同志,他们生前的照片那么洒脱、豪迈、英姿焕发,可是在这些可爱的照片下面,却是他们被国民党枪杀后躺在棺材里鲜血淋淋的照片……看了这些照片我忍不住哭了。记得这一个夜晚我再也睡不着觉,我反复看他们的照片、生平和那些充满浩然之气视死如归的信札……当时,我就想,要能把这些崇高的英雄人物描写出来够多好啊!可是当时正处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根本没办法提笔。不过这些不朽的人物却渐渐地在我的心里生长起来(也许卢嘉川的形象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我的心里孕育。他写给林道静的信,刘大姐的丈夫写给刘大姐的信,全是受了这书中许多先烈遗书的影响)。

摘自杨沫:《〈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和创作》,《杨沫文集》(第5卷),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376页。

《青春之歌》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一、没有什么框子……我只想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反映我个人经历中体会最深的东西,可以说完全立足于真实的或者说是现实的生活……二、我写的内容,都是写使自己非常动情的人和事,都是写爱或憎的人物……三、在《青春之歌》中,我是以人物为主的。我在构思中,头脑里情节不多,只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在我心头缭绕、翻腾。全书以林道静为主,我总在思考这个人物怎样由一个充满幻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党的帮助和教育下,一步步成长的过程。围绕她有各式各样的人物,但不是用这些人物来图解政治,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四、坚持了独立见解,没有被周围的一切理论、“劝告”所左右。

摘自杨沫:《〈青春之歌〉与〈东方欲晓〉的创作得失》,《杨沫文集》(第5卷),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489—490页。

二、重要评价观点

《青春之歌》中出现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较之过去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发展。30年代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共产党员林道静,同20年代“恋爱至上”的子君和“教育救国”的倪焕之迥然不同了。目光短浅的子君个人终于抗争不过旧势力,被黑暗的社会扼杀了年轻的生命;而被组织到无产阶级先锋队伍中的林道静,把个人的命运同人类解放事业放在一起,终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充分显示了时代在前进,阶级营垒更加分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影响更为深人,而此时趋于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强。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过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而林道静形象的完成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摸索过程进行了总结,做出了答案。这正是《青春之歌》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自张钟等:《当代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7页。

《青春之歌》叙述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如何自觉地承担起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组织民众,不避个人受难和牺牲进行英勇斗争。这是胜利者对其历史所作的确认。这种确认,在小说中主要通过对英雄形象(卢嘉川、江华、林红等)的创造来达到。因而,尽管卢嘉川等在小说中并非主要人物,当时评论在肯定这部作品时,他们的存在却是首要理由。当然,小说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因素。首先,它同时是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的故事,另外,还多少牵涉到女性命运的主题。林道静的爱情、婚姻遭遇,隐含着复杂的女性问题。但有关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在作品中是被压抑、被淡化,被主要当作阶级立场、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的因素来处理的。小说在否定戴愉、余永泽、白莉萍等的选择的同时,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惟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也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价值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这一道路的叙说虽说早已做出,但在知识分子改造以获得“本质”成为严重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