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陶山镇小叶梦倩最近看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初出茅庐的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刘老师仅借助于“粉笔+黑板+书本(插图)”的传统手段,没有多媒体的渲染,更没有夸张的表扬,更多的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
这样返璞归真的课堂,创造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的契机,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的体验。
这样朴实无华的课堂,却最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最能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及时的表达出来,而不是在看似热闹的课堂或活动中,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盖。
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
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
不管是哪位老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在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许多探索,做了很多思考,而其中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都会认真对待的,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才会有教学的进步,也只有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妙语连珠。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实践,灵活应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这才是数学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1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宋艳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在“贵州省小学数学杨兴文名师工作室”的安排下,进行了“与名师对话”的读书活动。
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感受至深。
本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特色。
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段。
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善于有效提问,把握教育机智在刘可钦师的眼中,数学是魅力无穷的,是妙趣横生的。
教学是充满理趣、情趣、乐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渗透着奇妙的创造之美。
刘可钦老师则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在常态的教学,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的影响学生。
她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
这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特别是刘老师设计的提问,更是值得我学习。
“你是怎么想的”,“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老师这儿有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
都说教学的过程是提问的过程,那么的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有效的。
刘老师还有个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是她对教育机智的把握,把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和同学之间的争吵转化为发展的机会,一堂好课是师生之间一起真诚的晤对。
这是我无法做到的。
二、尊重学生,数学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的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新课程的春风吹绿了他的课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
他认为数学是疯狂的教学。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说了还管用。
他对数学教学的大胆创新,是他深层思考的结果。
数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样就会让数学教学变成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正是夏青峰的课堂追求。
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
读名师经典,感受教学艺术之魅力——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名师经典,感受教学艺术之魅力—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我觉得我是很幸福的,看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
这本书中介绍了刘可钦、华应龙、叶云素、徐斌、张齐华、钱守旺、夏青峰、缪建平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包括他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并对经典课例的评析,还有他们自己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感悟等。
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的教学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刘老师还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另类”、“错误”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是蔑视,如果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
而刘老师她不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反而会抓住这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不会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
于是,我把刘老师的这种方法用在了课堂上,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就连我们班最内向,而且成绩也差的龙攀宇同学也举手回答问题了,像他这样的还有赵畏、明浩军、胡朝毅等。
让我感受到他们由胆小、懦弱、犹豫逐步变得大胆、放松、表达自如了。
我想: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表述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不断的交流中,思维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影响衍出新的智慧。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就会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机智,引导我的学生,不断的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让我感受到“和谐”之魅力,叶云素老师的寻求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让我感受课堂朴素之美,张齐华老师的将美孕育于数学课堂教学,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缪建平老师的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游戏探究”中焕发生命的活力,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共分8个章节,介绍了八位数学名师。
这些名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精湛,值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去借鉴和思考。
纵观几位名师的教学艺术,都很注重学生的活动、思考和课堂交流,他们能从课标的要求出发,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围绕学生的学情和知识起点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落实学科素养,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
从名师展示的教学案列看,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无不体现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基础,那完整的语言交流,深层次的思考,都展示出孩子坚实的阅读基础m..,推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
合上书,脑子里依然闪现着名师们的影像。
他(她)们有的和蔼可亲,有的端庄大方,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睿智豁达。
他们在追寻课堂魅力的实践中,我感觉收益颇多。
1、名师们都注重一学生为中心,课堂上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关注差异生的发展。
尤其在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上,更是以尊重和关爱为主,哪怕是学生回答错了,也让孩子能体面的坐下。
比如刘可钦老师就指出:我们总是抱怨孩子课堂上封闭自己的语言,不爱和老师与同学交流,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不该引起我们每位老师的思考吗?刘老师指出:帮助孩子创造一个课堂人文化环境,让孩子感觉不再陌生和恐惧,让孩子放开了说,哪怕说错了,也要让孩子体面地坐下,不能因为一次的回答错误而对回答问题产生怯懦心里。
2、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学生身边的、经历过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活动的探究中,给学生留足活动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多交流,在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和规律。
像华应龙老师的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_读后感_模板

再用一句流行话来说:不要欺侮他人的智商。
写作不难,只需肯写。
好咧,那我就松开手脚向前冲了哈! 出师表读后有感丑小鸭读后有感300字赤壁赋读后有感篇一:尊严读后有感400字
弃自己的父亲老土, 在外人眼前毫无人性的不认自己的父亲, 当黄守义在其米锦华眼前揭开他的真面目后,米锦华生气异样,怒其分手,黄惜时殊不知改过,责怪父亲,对父亲恶言相
向,黄守义在儿子语言欺侮中, 愤慨的和黄惜时隔离了父子关系, 可他依旧不惧怕,由于身上还有钱, 还可以够连续享福。 黄惜时到都市很短的时间内, 变为了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怪物,其实都市的确是教育很发达, 但是在都市中迷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玩乐的场所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假如经受不住迷惑, 不单是求不了学, 还可能变为黄惜时这样的翻脸不认人的白眼狼。
时,假如学生一次所有答对了,便可得”A100”;假如做错了,还有一次重做时机,若做对了,就能够获取”B100”。这样一来,孩子们做错了题都特别愿意拿回去重做,培育了学生
发现错误、更正错误、()自我纠错的能力。刘老师深有领会地说:”在全部教课行为中,教师要仔细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 深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到的地方。 教师要经常听听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角度想一想每件事应当怎么做,这样会给我们的教师生涯添上亮丽的风
是那么简单了, 就像桥下静静流淌的河水,有时慢有时快,却没有一秒暂停,失掉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回不了过去了!
篇二:黄金时代读后有感
一个幸福的教师,他的人际关系是最简单的, 他只仔细理,不迷威望, 他的理想就是实现孩子们的理想,他的苦与乐和学生们一致。在同事眼前,他的心态是:我有最好的方法,
我盼望与你分享。 教师之间, 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支撑 ―― 为了孩子们成功, 只有我们携起手来,才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只有学生、自我、同事、领导之间有着最纯粹的关系时,我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如何把仅有的40分钟充分利用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我工作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探索的目标。
最近有幸读到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细细拜读之后我豁然开朗,尤其是刘可钦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是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刘老师的课清新自然让人如沐春风。
现在的课堂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热烈的效应,看似激情如火、讨论热烈、现场劲爆,但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很多老师上公开课过度依赖于课件,当然制作精美的课件可以有助于教学,可是一旦过度使用,给人感觉好像是离开了课件这节课就无法上了。
刘老师却很少依赖精妙的课件(m..),她多用传统的媒介,她的课朴实无华,教学效果好、质量高,课堂上她更多倾注的是感情。
能俯下身子与学生共鸣,启发孩子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刘老师身上沉淀出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上刘老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问的方式无不体现出教师的人文素养,她鼓励孩子说真实的话,而我在工作中却往往追求成绩,让学生明白解题原理,弄懂数量关系。
关注的是做题的正确率,所以课堂上多提问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忽略了那极少数弱生。
追求课堂整体效果,没有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角度去把握教学,刘老师能关注孩子心灵的感受,她设计的提问都是有梯度的;对孩子都是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他的课堂是有温度的;孩子们学的是愉快的;就像鸟儿在天空自由的飞翔。
孩子不怕说错,能大胆表明自己的见解,因为他们的老师会根据他们的回答而会调整提问的方式,引导答题的方向。
老师激励孩子们的发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我以前在公开课上就害怕出状况,不敢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担心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来,不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来,担心课堂上节外生枝,担心预设的时间不够,总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把孩子往自己的思路上引导,这样的一堂课是没有灵性的。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精品】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当当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里面了许多数学界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个人观点、对于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与讲述。
田立莉校长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是乐的观点深有体会。
一、知学生所需做学生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地当回学生,你才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多情,理解学生的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
继而,在课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
你的教学思想将是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濡染学生身心的数学精神;你的教学行为将提升学生理解数学价值,最终使学生的心充满着——数学美丽。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但此时的我们大多都早早忘记了那时的我们需要什么,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胆、毫不掩饰的想法,往往被老师“驳回”“视而不见”“喧宾夺主”,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应是理解、宽容,向田老师说的,真真切切当回学生,为学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把7个苹果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问每盘几个?还剩几个?”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答案。
列出算式:7÷2=3(个)……1(个),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没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个苹果用刀切成
两半,放在2个盘子里,这时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是3个半。
”我们的小朋友说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让他们用一个数表示3个半,他没办法做到,但这是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珍贵啊!”其实这就是数学知识的扩展,是以后学习分数、小数产生的背景,是以后老师想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啊!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学生就如获至宝,他们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学到分数、小数,分数、小数又是怎样的一种数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们: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期待学生吧!
二、为学生所需做老师
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决策者。
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而是“参与”“组织”“合作”“引导”。
从“学讲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已经退居幕后,自觉退到教师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小组讨论期间,专心聆听,但不干涉小组活动,当小组学习进程停滞时,教师才加以干预。
教师知而不答。
听一位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那么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
为什么可以这么转换?”此时学生有疑问
时,教师有意避而不答,能巧妙利用其余学生的讲解找到答案,学生的知识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的适当干预。
小组讨论展示时,当一组汇报一种方法后,王老师说:“还有其它方法吗?”这时有同学又介绍了方程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及时总结板书提问,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有更深入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