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研究
2022卫星产业深度研究报告

2022卫星产业深度研究报告1. 产业概况:航天产业重要构成,广泛渗透至下游政府、军事、民用等领域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亦称为卫星,是环绕地球或其他行星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卫星借助火箭或其他运载工具被发射到预定轨道,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行,以便进行探测。
作为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
卫星产业是太空经济(航天产业)的核心组成卫星产业是太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产值规模占比达到70%,产业链可分为制造、发射、地面设备、运营四大分支。
太空经济由各种太空活动创造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组成,具有基础性、强关联性、高促进性、高增长性等特征,在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中日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权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航天大国的关注焦点。
在太空经济中,卫星产业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试验、民生服务等领域。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统计数据,卫星产业在全球航天产业中的收入规模占比超过70%,卫星产业链又可进一步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四大分支。
卫星分类:按用途分为导航、遥感、通信卫星全球或美国来看,通信卫星为产业第一大组成;我国来看,遥感卫星为第一大组成。
根据UCS Satellite Database,截至2021年末,全球共有4852颗在轨运行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占比最大,为64.4%,其次,遥感卫星占比21.0%。
作为世界第一卫星大国,美国的卫星类型分布情况与全球类似。
根据UCS Satellite Database,截至2021年末,美国拥有/运营卫星2960颗,其中,通信、遥感卫星数量分别为2255颗、464颗。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及产业发展研究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及产业发展研究曹冲(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咨询中心,北京10037)摘要:阐述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及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重点叙述国内外系统、技术、市场和产业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观点与预测。
关键词: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LOND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ALILEO(伽利略);COMPASS/BD-2(“北斗”导航卫星系统);QZSS (准天顶卫星系统);IRNSS(印度无线电导航卫星系统);WAAS(广域增强系统);EGONAS(欧洲静地重迭导航系统);MSAS(多功能运输卫星系统);GAGAN(GPS 与静地增强系统);SDCM(差分改正与监测系统);NicomSat—1(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增强);MEO(中高度地球轨道);GEO(静地轨道);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一、概述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又称天基PNT系统,其关键作用是提供时间/空间基准和所有与位置相关的实时动态信息,业已成为国家重大的空间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也成为体现现代化大国地位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它是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土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大技术支撑系统和战略威慑基础资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人民大众、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
由于其广泛的产业关联度和与通信产业的融合度,能有效地渗透到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高技术产业高成长的助推器,成为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第三个发展得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新增长点。
由于其应用与服务的大众化、全球化特质,以及和通信与网络产业良好的互补性、融合性优势,因而具备成长为巨无霸产业的所有有利条件,且目前我国正处在其产业爆发性增长的孕育期。
据国外专业咨询公司预测,2008年全球具备卫星导航(GPS)功能的移动电话年销量达到2.4亿部,至2011年则将达到7.2亿部,约占全球手机总数的20%。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文 | 刘永喆1 李力21.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卫星应用产业是以遥感、导航、通信系列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集成、设备与终端制造、信息综合服务等技术为核心的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显著特点。
[1]当前,卫星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升减灾能力、提供普遍信息服务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手段。
[2]加快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成为了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从政策体系上看,卫星应用产业政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卫星应用产业的综合发展政策;二是卫星应用产业分领域的专项政策,即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三个分领域的政策;三是卫星应用与行业融合的相关政策;四是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内容。
本文将分别从卫星应用产业政策的四个部分来总结分析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政策。
一、卫星应用产业综合发展政策在卫星应用产业的综合发展政策方面,在国家层面,2007年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加速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这成为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共同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了“分阶段逐步建成技术先进、自主可控、布局合理、全球覆盖,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行业和区域重大应用需求,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国家安全和民生改善的发展要求”。
这成为了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综合分析了我国卫星通信、遥感和导航定位应用领域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卫星通信领域转发器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起步于70年代初,从1984年起,随着我国首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我国的卫星通信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1985年国家为国内通信卫星空间段建设和发展提出的原则是:“租星过渡,C频段起步和适度满足需要”。
1985年,邮电部租用国际通信卫星上18MHz 带宽转发器,陆续建成北京、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和广州5座12m~16m的大型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形成了初期国内干线卫星通信网。
同期租用一个72MHz转发器,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CTV-1),当年建成53 座6m电视单收站,以解决边远、贫困地区收看电视问题,从而开始了卫星电视业务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到1990年,我国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租(购)的转发器达到9个等效36MHz的转发器。
在租星过渡的同时,国内卫星制造部门也在抓紧研制“东方红2号”甲和“东方红3号”卫星,并分别于1988年3月和1988年12月成功发射了两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共有8个C频段转发器,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进入实用阶段。
1992年底,“东方红2号甲”第三颗卫星发射失利。
除“亚星1号”外,其余租用的卫星转发器1992年均已到期,两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也分别于1992年9月和1993年6月结束设计寿命,因此,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节目传送面临中断的危险,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急从美国GTE公司采购了一颗在轨通信卫星SPACENET-1(后定名中星五号),于1993年7月中旬在我国投入使用,避免了电视传输和通信中断局面的出现。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国内对卫星通信的需求猛增,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在等待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发射的同时,又分别租用了“亚太1号”卫星9个等效36MHz转发器和“亚洲2号”5个转发器,以弥补国内空间段资源的严重不足。
卫星及应用 产业发展现状

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现状卫星及应用产业作为现代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在市场规模方面,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达到了2800亿美元,其中通信卫星市场规模占比达到65%。
预计到2023年底,全球无线卫星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300亿美元左右,复合增速为12.5%左右。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对高速宽带服务的需求增加、低轨道(LEO)和中轨道(MEO)通信卫星的大量发射、5G网络的部署和应用以及新兴市场的开拓和创新等因素。
在市场结构方面,卫星通信服务业的主要市场仍然是卫星电视直播和卫星固定通信,分别占据了77%和13%的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卫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高增长领域的市场份额将有所提升,而成熟领域的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
此外,全球通信卫星航天器发射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2021年,全球共发射了2022颗通信卫星,同比增长43.9%。
其中,美国发射了1721颗星链卫星,占通信卫星总量的85.1%。
这一增长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主要推动因素包括全球对高速宽带服务的需求增加、低轨道(LEO)和中轨道(MEO)通信卫星的大量发射、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的降低以及商业化运营模式的创新等。
在产业链方面,卫星及应用产业涉及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应用等多个环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卫星及应用产业正在逐步向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低轨卫星的快速发展和部署,卫星互联网将成为未来卫星及应用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总的来说,卫星及应用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稳步扩张的态势,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卫星及应用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并为全球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北斗卫星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案例

北斗卫星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案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北斗卫星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北斗卫星系统的研究进展1.技术发展随着北斗卫星系统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实现了对全球范围内的覆盖。
北斗卫星系统采用的是MEO(中地球轨道)卫星系统,优点是覆盖范围广,完全可以覆盖全球的任何一个区域,而且可以保证高精确度的定位和测量。
同时在北斗三号卫星的不断发射,北斗卫星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2.应用领域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在交通、测绘、气象、海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主要包括:(1)交通领域北斗卫星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主要以车辆、船舶、航空、轨道交通等为主。
其中,在车辆领域,北斗卫星可用于车辆定位导航和监控管理;在船舶领域,可以实现海上航行监控、天气预报、捕捞信息管理等;在航空领域,可实现飞行导航、空管监控等。
(2)测绘领域北斗卫星可以用于测绘领域的精细测量、大范围高精度测绘、机动化测绘等。
同时,还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维护和提高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的能力。
(3)气象领域北斗卫星的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气象卫星,主要包括气象预报、气象灾害监测、农业气象等。
(4)海事领域北斗卫星在海事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海上船舶定位导航、海事测绘、航海安全监控等。
同时,还可以实现港口智能化、海事电子化等。
二、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案例1.交通领域(1)北斗卫星车辆监管北斗卫星可以用于车辆定位导航和监控管理,主要包括车辆定位、车载监控等。
比如,在我国的黑龙江省,该省政府利用北斗卫星进行全省的货运车辆监管,实现了货车防盗、车辆管理等目的。
(2)北斗卫星水路监管北斗卫星可以用于海上航行监控、天气预报、捕捞信息管理等。
在我国的福建省,该省政府利用北斗卫星实现了捕捞船舶的监控管理,监管部门通过北斗卫星对渔具、货物、人员等进行实时管理。
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以下是 7 条关于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1. 咱得大力推动卫星技术研发呀!就像盖房子要先把根基打牢一样,没有先进的技术怎么行呢?看看那些航天大国,不都是靠强大的研发能力撑起来的嘛!咱得加油啦!比如说,可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强强联手,一起攻克那些关键技术难题。
2. 要重视卫星人才培养啊!这可太重要啦,人才就好比是卫星产业的发动机呀!没有优秀的人才怎么能让卫星飞起来呢?可以多搞一些专业培训,让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就好比体育界培养冠军选手一样,咱也得培养出卫星领域的大明星!3. 得加强卫星数据的应用呀!那可都是宝贵的资源呢,不利用起来不就太可惜啦?就像挖宝藏,得把宝贝都挖出来发挥作用呀!比如在气象预报、农业监测这些方面深入应用,让卫星数据真正造福我们的生活。
难道不是吗?4. 赶紧拓展卫星应用的领域呀!不能只局限在那几个地方,要大胆探索新的可能性!就像是开拓一片片新的天地,充满着刺激和惊喜呢!可以往交通、环保等更多领域进军,让卫星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5. 一定得优化卫星产业的发展环境啊!一个好的环境才能让产业茁壮成长嘛!这就好比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一样。
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让企业和人才能够安心搞发展。
这是必须要做的呀!6. 要推动卫星产业的国际合作呀!这可是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呢!想想看,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远呀!多和其他国家交流合作,共享技术和经验,共同推动卫星产业的大发展。
这难道不是非常棒的事情吗?7. 必须持续加大对卫星产业的投入呀!这是根本呀,没有投入哪来的产出呢?就像种庄稼要施肥一样重要呢!政府、企业都得行动起来,一起为卫星产业的未来添砖加瓦。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呀!我的观点结论: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非常重要,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全力以赴去推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卫星通信产业研究报告

卫星通信产业研究报告一、概述卫星通信是一种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将无线电信号从一个地球站传输到另一个地球站的技术。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卫星通信已成为全球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将围绕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发展现状目前,全球卫星通信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卫星通信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包括远程教育、医疗救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
同时,随着全球卫星发射数量的不断增加,卫星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三、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数据,全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一方面,随着全球通信需求的增长,卫星通信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使得更多企业和个人能够享受到卫星通信带来的便利。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四、竞争格局目前,全球卫星通信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分为美国、欧洲和亚洲三大阵营。
美国卫星通信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欧洲企业则以高精度导航技术和高效地面站设备见长;而亚洲企业在价格和定制化服务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在中国,卫星通信产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些国内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卫星通信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五、发展趋势未来,卫星通信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低成本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卫星通信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另一方面,随着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的降低,更多的国家和企业将有机会参与到卫星通信市场中来。
此外,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小卫星星座建设等创新技术也将成为未来卫星通信领域的研究重点。
六、结论综上所述,卫星通信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格局日益激烈。
未来,卫星通信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低成本化方向发展,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技术不断创新也将为该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6专题研究 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研究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研究Research on Satellite Application IndustryDevelopment in China栾恩杰1,王崑声2,袁建华2,胡良元2,赵滟2,李涛2,蒲洪波2,崔剑2(1.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北京100088;2.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100048)Luan Enjie 1, Wang Kunsheng 2, Yuan Jianhua 2, Hu Liangyuan 2, Zhao Yan 2, Li Tao 2,Pu Hongbo 2, Cui Jian 2(1.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fense, Beijing 100088, China; 2. China AerospaceAcademy of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48, China)摘要:卫星及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本文在对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概念及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总体情况、关键产品、产业链及产业环境,通过剖析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卫星及应用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卫星应用;空间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航天强国中图分类号:V474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Satellite application is the ke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emerging strategic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With the objective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 satellite applica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trends in this field.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atellite application industry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enhanc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accelerating momentous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improving policy environment, persistence in military-civi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adopting a globalization strategy.Key words: satellite application; space infrastructur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pace powers一、前言卫星及应用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中国制造2025”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
加快推动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完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对引领科技创新与科学发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铸就航天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16-05-21;修回日期:2016-06-21作者简介:栾恩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系统工程;E-mail: pepsijian@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研究”(2014-ZD-7)本文由《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中《卫星及应用产业》改写本刊网址:DOI 10.15302/J-SSCAE-2016.04.012中国工程科学 2016年 第18卷 第4期本文是对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研究”成果的凝练,通过对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分析了国内外卫星及应用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提出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重大工程实施、完善产业政策环境、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等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概念及范畴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认为:卫星产业(space industry)由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四部分构成,卫星应用产业由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构成[1]。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卫星产业是由卫星制造、运输和衍生服务所构成的产业领域,涵盖了所有与卫星制造、发射和应用相关的经济活动[2]。
综合以上研究机构的观点,卫星及应用产业在产业链上主要体现为卫星制造、运载器制造与发射服务、卫星应用、地面设备制造等环节;在产业领域上主要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空间科学探索等领域。
卫星及应用产业大体上涵盖了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卫星应用两大主要航天活动。
因此,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概念和范畴可以界定为:以建立我国自主、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遥感及综合应用的市场化推进为重点,兼顾空间科学探索与实验需求;主要包括航天运输、应用卫星、科学实验卫星、地面系统、卫星应用等五部分,是由航天器制造、运载火箭制造、地面设备制造、发射服务、运营服务等完整产业链组成的高技术产业领域。
总体上,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主要包括空间基础设施和卫星应用产业两部分[3]。
空间基础设施是指应用空间技术建立的,由功能配套的各类卫星等应用型空间飞行器及其地面系统构成的天地一体化的设施体系与支撑环境,以有效利用外层空间(含临近空间)资源和环境,扩大人类活动空间,为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科技进步等多方面提供长期、连续、稳定、系统的公共服务,是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
空间基础设施包括通信广播、导航定位、遥感等应用卫星,可业务化应用的临近空间飞行器,地面支持系统,地面数据与服务系统以及支撑环境等,为广泛的业务应用提供基础产品及服务,包括全球综合观测、信息传输、导航定位等服务[4]。
卫星应用产业是以空间基础设施为基础,将应用卫星等空间资源环境应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所形成的各类技术、产品、服务及产业的统称,包括卫星应用地面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
三、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现状(一)国内外总体情况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迅猛,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2014年,全球卫星产业的收入为2 030亿美元,同比增长4 %,高于全球经济平均增速(2.6 %)[5]。
其中,卫星应用收入占60 %以上,卫星制造及发射收入占11 %。
多年来,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坚持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从全球在轨卫星数量来看,我国已位居全球第二位。
在通信卫星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业务涉及固定、中继和直播,通信频段覆盖S、C、Ku、Ka等不同频段的通信卫星系列①,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国家;在导航卫星方面,“北斗”导航卫星已完成导航区域系统的建设,具备提供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业务服务能力,预计到2020年可建立“北斗”的全球网络,从而具备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在遥感卫星方面,我国形成了资源、海洋、风云系列和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等遥感卫星系列,空间对地观测迈入了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时代。
目前,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总体规模已经超过1 000亿元,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2013年卫星① S频段:1.55~3.4 GHz的频段;C频段:4.0~8.0 GHz的频段;Ku频段:12~18 GHz的频段;Ka频段:26.5~40 GHz的频段。
077专题研究 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研究通信产业规模在200亿~300亿元之间,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规模达1 040亿元(其中“北斗”产值达100亿元),卫星遥感产业规模较小,但融合的导航和遥感的地理信息产业年产值近2 600亿元[6]。
(二)产业领域发展情况1.卫星通信全球卫星通信产业链由通信卫星制造与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含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组成,业务领域涉及商业卫星通信、固定卫星通信和移动卫星通信等。
其中,商业卫星通信由卫星电视直播、卫星广播、卫星宽带多媒体等业务板块构成。
2014年,全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达到了1 213亿美元,商业卫星通信规模达到了1 009亿美元,其中商业卫星通信规模中的卫星电视直播市场规模达到了950亿美元,固定卫星通信规模达到了171亿美元,移动卫星通信规模达到了33亿美元。
我国卫星通信先后历经“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东方红四号”“东方红五号”四代卫星平台,已经形成了涉及固定、中继和直播,覆盖S、C、Ku、Ka频段的通信卫星系列,涵盖从小型到超大型各个通信卫星等级。
其中,“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作为成熟的中等容量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平台,已被应用于通信广播、中继、导航和探月等多种卫星通信领域中;“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性能和质量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广泛认可;作为我国自主开发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桁架式卫星平台,“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已成功立项,具有高承载、大功率、高散热、长寿命、可扩展等特点,已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
我国卫星通信业务主要类型是固定通信、广播业务和地面设备制造。
固定通信卫星业务主要包括卫星转发器租赁、专用和公用甚小口径终端(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VSAT)卫星通信网以及卫星专线应用等,服务提供者包括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VSAT运营商,各类固定、车载、便携卫星通信地面站点超过10万个;卫星广播业务主要包括卫星音频广播、卫星电视转发及卫星直播电视服务,卫星电视直播服务主要以“村村通”、“户户通”等公益类为主;地面设备制造的主要产品和设备主要应用于应急保障车、地面主站、地面小站等政府应急保障系统;电视机顶盒、终端天线接收设备(卫星天线)、地面站设备等主要应用在卫星广播通信系统;个人手持终端、移动卫星天线等主要应用在个人移动通信、科学考察、探险、旅游、新闻采访等特殊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