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教案

第5课孔乙己【教课目】1.归纳文章内容,研究孔乙己的性格特色。

2.学用人物的相貌、言、作描绘来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理解境描绘及“以喜写悲”在文中的作用,剖析孔乙己悲的原由,掌握小主。

【情境入】同学,迅:“悲是将人生有价的西人看。

”他笔下的典作品《孔乙己》就再了一个小人物的凄惨世界。

下边我一起走《孔乙己》,去孔乙己,感觉一个笑中泪的酸楚故事。

【新解】一、初文——整体感知1.认识人物活的境。

(1)提思虑:孔乙己个人物是在什么的境里生活的呢?泛文 ( 第 1~ 3 段 ) ,要求:① 出故事生的、地址;②找出个境的特色有哪些。

明确::“ 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作小的 1918 年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末,也就是清代末年。

距辛亥革命有十多年,科制度没有被除。

故事生的地址:咸亨酒店。

( 酒店是旧社会各来往聚会的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影。

)酒店的客有着不一样的特色:“ 衫”和“短衣” “房屋里”和“柜外” “坐喝”和“站着” 。

富殊,比明。

(2)一步什么要用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的社会境。

明确:酒店里等森,酒客和掌柜的利冷淡正是孔乙己所的境,揭露了他悲的必定性。

2. 理清故事情。

(1) 个特别的人物与周的哪些人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文第4~ 11 段,领会文中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段来睁开情的。

明确:①与“酒客”——短(第 4、6段)②与“我”——教字(第7段)③与“孩子”——分豆(第 8段)④与“丁人”——被打(第 10 段)(2)指出小情的四个成部分,并依据小情区分文构。

明确:初步 ( 第 1~ 3 段) :介咸亨酒店,交代境。

展 ( 第 4~ 9 段) :孔乙己的和性格。

热潮 ( 第 10、 11 段 ) :孔乙己被打折腿的凄惨遭受。

局 ( 第 12、 13 段 ) :孔乙己的凄惨局。

二、深入研究——人物形象1.指名朗第 4 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号,叫作孔乙己”。

要求:文中哪一句形象而归纳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别身份?是怎的一种特别身份?明确:“孔乙己是站着饮酒而穿衫的独一的人” 句形象而归纳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别身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教案本篇教案针对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课文结构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一、课文结构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小品文。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一、孔乙己的介绍;二、孔乙己的自白;三、孔乙己的借酒发泄;四、酒场上的南北争吵;五、孔乙己的离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底蕴:通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清朝的社会背景、老北京的酒店文化和出身贫苦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等。

2.提高阅读能力:通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教学内容1.阅读课文,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文中的语言技巧和文化内涵。

2.分组讨论,就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讨论。

3.针对学生平时存在的一些语言表达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表达训练。

四、教学方法1.课前导学:通过导学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开阔思维,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师生互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问答、演绎、对话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3.讨论分析: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分析方式,拓宽学生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语言训练: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魅力。

五、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知识掌握方面: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

2.语言表达方面:检查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是否有明显进步,是否能够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语言技巧。

3.思维能力方面: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深入思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5 孔乙己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

2.通过品读有关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描写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重点)3.抓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洞悉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难点)4.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素养)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写作背景。

2.正音释词,速读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4.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一、文学常识(PPT)二、新课导入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希望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抱负。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当属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

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他吧。

(板书课题)三、预习交流1.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因分科取士,故名。

光绪三十一年,行新学,废科举。

在此之前,清朝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

2.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一家普通小酒店。

自从小说《孔乙己》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

现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

改革开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

3.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并解释“侍候、绰号、伤疤、惋惜、颓唐、不屑置辩”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常识。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初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评论称“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据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33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二、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2.回顾文体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③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识记字词荤.菜hūn 侍.候shì 绰.号chuò 伤疤.bā 笔砚.yàn 惋.惜wǎn夹.袄jiá 乱蓬蓬..pēng 唠.唠叨.叨lāo dāo 不屑.置辩xiè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值得。

四、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孔乙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预设: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④段)②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取得功名。

(第⑥段)③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回”字。

(第⑦段)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⑧段)⑤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⑩段)2.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呢?预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并解释“侍候、绰号、伤疤、惋惜、颓唐、不屑置辩”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常识。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初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评论称“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据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33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二、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2.回顾文体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③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识记字词荤.菜hūn 侍.候shì 绰.号chuò 伤疤.bā 笔砚.yàn 惋.惜wǎn夹.袄jiá 乱蓬蓬..pēng 唠.唠叨.叨lāo dāo 不屑.置辩xiè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值得。

四、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孔乙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预设: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④段)②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取得功名。

(第⑥段)③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回”字。

(第⑦段)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⑧段)⑤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⑩段)2.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呢?预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讽刺小说,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的书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势力和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重点字词的理解。

2.难点:对课文主题和作者创作手法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创作手法。

3.案例分析法: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课文主题。

4.写作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重点字词、人物关系等。

2.资料: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

3.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孔乙己的形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

它们题材多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丰富,构思精巧,写法多变,语言生动。

其中,《孔乙己》通过小小的咸亨酒店,在简练的描写和对话中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在看客对孔乙己的揶揄中展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变色龙》用夸张的情节和精妙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沙皇专制统治下警察的虚伪嘴脸,以及小市民麻木、愚昧的形象,讽刺了当时警察制度的不合理。

《溜索》通过写奇险高山深涧中的一次溜索经历,表达了对马帮汉子的赞美。

《蒲柳人家》(节选)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大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热情赞扬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应在快速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把人物形象分析作为教学重点。

《孔乙己》应侧重从“看”与“被看”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人物关系、环境描写、叙述人称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变色龙》应侧重分析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以及夸张、对比、讽刺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溜索》应侧重分析如何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深层思考作品主题。

《蒲柳人家》(节选)应侧重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

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应引导学生写作时先审清题目,再确立中心思想,做到不跑题、不偏题、立意恰当。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要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锻炼口语交际、写作表达的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孔乙己 3 1.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脉络,理解选材与标题、中心的关系,结合情节、环境和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悟作者的情6.变色龙27.溜索18.蒲柳人家(节选)1写作审题立意 1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1感态度,丰富情感体验。

3.体会小说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被收录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

该文以倒叙的手法,描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通过对其生活片段的描绘,展示了其善良、贫困、受人嘲笑的形象。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二.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八年级的学习,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面临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减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培养善良、同情心等美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突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分析孔乙己的行为和言语,从而理解其内心世界。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文本,了解作品背景,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初步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孔乙己》,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话题:如何看待当时的社会现实?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教学案例临汾九中罗青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式〗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

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全文仅3000多字,却为读者留下了诸如大到人物刻画技巧、作品主题分析,小到对文中“笑声”的理解、对孔乙己“偷书”的认识等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二、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始阅读,为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式阅读创造条件。

阅读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也不必强求通读全篇,但阅读的目的与速度一定要强调。

三、选读填表,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在学生自行设计《孔乙己履历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完善表格并根据原文填写相关内容,填表的过程即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征的思考。

四、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填表,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下课后继续交流。

答案与问题都不必受到参考书的局限,也不必要求学生一下就能把握问题的根本与核心,只要言之成理,能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即可。

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各小组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认识合作学习的成效。

这一环节的另一作用在于既可以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又可以筛选出一些有深入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理解等。

六、教师点拨,深入探究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回归文本才是解决阅读问题的根本途径。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品主题与人物性格,但不必完全拘泥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始终把保护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探究的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七、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鲁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两周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注明参考书目,两周后在全班展示。

课题示例:小说《孔乙己》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咸亨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小说是以怎样的视角展开情节的?(示例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提问的方法,仅供参考。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生:《故乡》。

生:《社戏》。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

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

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

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 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专家点评:用名家的评价来印证这篇小说的不同寻常,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速读课文师:事先大家已预习过课文了,我们现在再按照要求把课文速读一遍。

1、勾画出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

2、迅速抓取并标注出文中关于几个场景与几类人物的信息。

3、根据你的预习情况,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选读,也可以跳读。

4、时间:五分钟。

三、检查阅读情况师:出几道抢答题,看看谁读书又快,抓住的信息又准。

师:第一个问题是:小说为何命名为《孔乙己》?生:因为小说的主人翁名叫“孔乙己”,小说是用主人翁的名字命名的。

师:那孔乙己是主人翁的姓名吗?生:是的。

生:不是,孔乙己姓孔,但没有名字,孔乙己是他的绰号。

师:哪个答案是正确的?生:(齐答)第二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

师:异口同声啊!可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哦!读书人怎么会没有名字呢?你们有依据吗?生:课文第四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读)“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师:好,这下老师服了!记住:老师并不是因为你们人多,而是因为你们能从阅读中找出使人信服的依据。

接下来回答问题一定也别忘了找出自己的依据哦!第二个问题:故事发生的年代?生:文章末尾注明的写作时间是1919年,故事发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生:课文第一段中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说明故事发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本文实际上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第三个问题:故事发生的环境?生: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

师:第四个问题: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生:是,因为有孔乙己的时候就有笑声,文中说:“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生:不是,因为文中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说明孔乙己虽然可以给人带来笑声,但却是个可有可无的可怜的人。

(专家点评:几道抢答题,看似简单,但确是检测学生阅读情况的一把尺子,从回答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的预习与速读是相当粗疏的。

如第一个问题答案,学生可以脱口而出;再给提示又恍然大悟这是绰号;如果再追问一个读书人怎么连名字也没有,那么思考就进一步深化了,这更能引起学生对自身阅读的反思。

同时题目的设置也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阅读层次,这四个问题都是从文章整体设问,不至于将理解引向细碎的误区,有利于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四、分组学习,填写履历表师: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大家争论不休。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我们来整理一下孔乙己的档案,为他填一张履历表。

(出示履历表样例后,解说填表说明)孔乙己履历表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工作生活经历主要工作成就主要优点主要缺点总体评价师: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这项工作,老师先就下面几个问题做一点说明:1、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

(注明关系)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2、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3、要想又快又好的填表;小组内一定要讲究分工合作。

(可一人负责几项然后整合,可由书写好的同学执笔……)五、学生填表教师巡视六、交流填表情况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履历表参考填法:孔乙己履历表姓名姓孔名不详籍贯鲁镇年龄五十多岁出生年月晚清(具体不详) 学历童生(半个秀才没捞到)(终于没有进学) 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被打致残特长写得一笔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工作单位无家庭成员无主要社会关系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掌柜──买卖关系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邻居小孩──一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摔下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工作生活经历 1、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大半生考功名)2、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3、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4、常去咸酒店喝酒,受人嘲笑5、分茴香豆给孩子吃6、教小伙计识字7、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8、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 主要工作成就一事无成主要优点不拖欠酒钱,有善良而且热心主要缺点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总评价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

(写50字左右)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了履历表的填写工作,分析这份履历表你们小组还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生:我发现孔乙己很可怜,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连名字都不被大家知道……生:我发现孔乙己很可恶,他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还偷别人家的东西……生:我发现孔乙己还有他善良的一面,他教小伙计写“回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生: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他给别人带来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生: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文章末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大约”和“的确”放在一起,行吗?生:……师:看来大家读书真的很认真,不仅读了,而且想了:不仅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原来老师一直担心,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大家来说太难,可现在看来,果真是应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生:(齐答)只怕有心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