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二轮基础专项练11古代文化知识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考前三个月基础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二轮考前三个月基础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考前三个月基础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

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影响他国经济发展,导致“双输”局面。

②随着“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贵州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③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④进入黄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⑤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心灵相通,需走近群众,从“握手”开始,步步为营....,消除心与心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隔阂,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

⑥尽管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在向前发展,但“一体化”势头明显受阻,东亚各种组织机制叠床架屋....却缺少主导和方向,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也毫无进展。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答案 D解析①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

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使用正确。

②泾渭分明:是非分明、界限分明。

不合语境。

③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也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

使用正确。

④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此处不合语境。

⑤步步为营: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不合语境。

⑥叠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使用正确。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目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②在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后,中国儿童文学界不少人弹冠..,认为曹文轩此次获奖,..相庆令公众对儿童文学有了深刻的思考。

③近日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的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2018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大题 考点2 文化常识

2018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大题 考点2 文化常识

【注】 的年号。
①掷倒:古代杂技的一种,表演时倒行而舞。②垂拱:武则天主政时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拜”一方面指举行仪式,授予官职。另一方面还指跪地行礼,接受封赐 或接受官职。文中“拜君愕大将军”中的“拜”指前者。 B. “驻跸”指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驻。“犯跸罚金”,就是冲撞了皇帝出行 车队应该处罚一定的金钱。 C. “公”是爵位的一个级别。公、侯、伯、子、男五等都是爵位的级别。 D. “擢”是提拔官员、升职的意思。除此之外, “迁”“拔”“调”都是表 示官职的提升。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3.带入检验,这是确保万无一失的重要一步 无论什么题目,只要是依据文本作答的,都必须带入原文检验。例如, “事母 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句中“菽水”解释 为“粗茶淡饭”意思通顺。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对应学生用书第 16 页) [专 项 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76934038】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与君廓偕来,拜 君愕大 . 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 . 跸 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因此本题应选 B 项。 高考考查的大都是古代传记文里出现过的文化常识,要求考生平时做好文言 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如“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行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等)、 “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等。做 题时要善于识破陷阱,能根据具体语境推敲出某词的确切文化意义。另外,考场 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考前三个月基础专项练习题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考前三个月基础专项练习题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考前三个月基础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目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②在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后,中国儿童文学界不少人弹冠相庆....,认为曹文轩此次获奖,令公众对儿童文学有了深刻的思考。

③近日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的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④在经历行业并购之后,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局面并没有好转。

关店潮已经来临,惨淡经营....中的加盟商与品牌商的关系格外紧张。

⑤大学新区的喷泉、花坛、亭台、雕塑等园林式景观设计,与整座城市的氛围水乳交融....,体现了城市管理者与建筑设计方高瞻远瞩的眼光。

⑥已公布的山东疫苗案涉案人员名单中无任何监管机构人员。

但是,如果没有监管机构人员“开绿灯”和“保驾护航”,这些问题疫苗如何能够登堂入室....地混迹市场?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⑤⑥答案 D解析①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此处形容“评论”正确。

②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不合语境。

③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

使用正确。

④惨淡经营: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

也指苦心谋划、经营。

使用正确。

⑤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不合语境,句子强调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协调,应为“浑然一体”。

⑥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此处属望文生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相比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同地段的写字楼与住宅楼相比,价格和租售情况均不理想。

②对于“读书”这件事,历史上的论述可谓数不胜数,而观点却大相径庭。

年高考语文二轮考前基础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

年高考语文二轮考前基础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考前基础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这个超市占地面积很大,管理规范,货物排列得井井有条,让顾客一进门就了如指掌....,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②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直将“信”“达”“雅”奉为圭臬....,重视有加,然而翻译实践中更为常见的却是译文对原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或多或少的偏离。

③他兼善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而最为精妙者,当推行、草二体。

其行、草书,既传古意,又能独辟蹊径....。

故其下笔遒劲有力,气脉通灵。

④你对用户越了解,越容易掌握他们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以及有什么需求。

这样就不用你再找选题了,选题会锲而不舍....地跑到你的脑子里。

⑤笔者认为,无论是“任性”的上海女孩,还是“不平”的江西女孩,都是无可指责的,更不该口诛笔伐....。

⑥闽籍侨胞中有许多“四有人士”,即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

尤其在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地位是说一不二....的。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答案 B解析①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不合语境。

②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使用正确。

③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新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使用正确。

④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用错对象。

应改为“源源不断”。

⑤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使用正确。

⑥说一不二:形容说话算数;也形容专横,独断独行。

用错对象。

应改为“举足轻重”。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自从使用女儿的开心网账号学会了玩偷菜游戏后,这位母亲兴趣大增,还无师自通....地注册了另一个账号,从早到晚多次登录。

②城市更新改造是非常必要的,其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但如果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朝令夕...改.,反复大拆大建,无疑是错误的。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专题十古代文化常识.doc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专题十古代文化常识.doc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专题十古代文化常识1专题十古代文化常识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1.[2017·重庆一中模拟]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

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

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

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

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践祚、荣登大宝等。

答案 C解析C项“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2.[2016·西安质检]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

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3.[2016·河南调研]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

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答案 A解析庶孽,指庶子。

2018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精编专用)

2018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精编专用)

高中语文资料精目录第一章精编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点 (3)一、年龄称谓二、主要节日三、纪年法四、刑罚五、官职的授、升、降、免、调、代六、六部职能七、地理及行政区划八、汉代的察举与征辟九、明、清科举制十、学校称谓十一、风俗礼仪十二、其他第二章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8)第三章2017年高考国标1-3古诗文题及答案 (18)附录:文言文阅读解题法:倒读反推第五章高考语文攻略 (31)一、新考标新题型新对策二、作文(一)总纲 (25)(二)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及范文(三)思辨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及范文(四)审题立意拓展训练(五)概念泛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六)关于“正能量”“美德”及其他………………第六章考场作文范文选评 (49)第七章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及范文 (58)第八章语用专题病句、成语 (64)……前言语文是高考各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在高考中所占分值高(150分,未来可能达到180分),而且,它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工具,深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语文还是高考的第一个科目,它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后几科的发挥。

从2017年开始,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客观题分值达到创记录的58分(比2016年增加11分)。

这个变化的结果是:高考语文区分度明显提高(语文优生和差生得分差拉大)。

从全省统计来看,2016年我省语文平均99.6分,2017年不到92.5分。

语文越好的学校平均分降得越少,全省的高分段和往年一样在130到140分。

也就是说,2017年高考中我省语文高分段并没有比2016年明显下降,这说明语文尖子的高分优势明显放大!因此,说语文是如今高考全局的重中之重,绝不为过。

除了客观题58分明显拉开分差,作文得分也是语文成败的关键。

每年高考,都有大量考生作文偏题(得分很可能低于40),甚至离题(不及格)。

而近几年我省作文平均分在45~46分。

作者把自己二十多年专心研究所得的部分成果汇集精编而成这本资料,希望它对你的语文学习和考试有帮助。

【精选】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文化知识课件

【精选】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文化知识课件

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 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方法二 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知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 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 许多知识。
编后语
听课对同学们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听得好好,直接关系到大家最终的学习成绩。如何听好课,同学们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2)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朝廷选择贤能、 有见识的官员任命为所在州郡的“中正”官。州设大中 正,郡设小中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 “品”就是等第,分为九等,主要依据士人的家世资历 和德才来评定。
(3)科举制。以明清为例,当时的考试分为四级:童 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生试,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 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合格者 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 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思路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步骤。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然后在思考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进行解 答。听课时关键应该弄清楚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
三、听问题。
对于自己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上课时要重点把握。在听讲中要特别注意老师和课本中是怎么解释的。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解答, 大家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下课再向老师请教。
一、研透高考真题,知道文化知识考哪些 古文化知识题是 2014 年大纲卷新出现的题型,2015 年全国卷开始采用,并沿用至今。随着 2017 年《考试大 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古 文化的传承将会越来越受重视,考查学生阅读涉猎面和 综合素养的题型将会越来越受到推崇。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2018高考语文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接下来,店铺跟你分享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一起做一做这些古代文化常识题吧。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part1】81.(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8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83.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专项练11 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其志”是指父兄等强逼妇女改变守寡的志向,如李密《陈情表》里“舅夺母志”是舅父强逼母亲改变为父亲守寡的志向,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B.“先君”指已经死去的父亲,“先考”也是指死去的父亲,“如丧考妣”是指好像死了父亲一样伤心。

C.幼而丧父或父母双亡为“孤”,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子为“独”,失去丈夫为“寡”。

D.“夜分”,即夜半,是三更天时候。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答案 B
解析“如丧考妣”是指好像死了父母一样伤心。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答案 A
解析童生是文童的别称。

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
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宗、文帝、武帝等。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笞杖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广泛的刑罚,指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部、腿或背部的刑罚。

D.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

答案 A
解析“文帝、武帝”是谥号,不是庙号。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如“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 A
解析“除”属于授予官职一类。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为15岁。

B.敕,指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

C.手诏,指帝王亲自宣读的诏令,为了以示郑重而由皇帝亲自颁发。

D.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

答案 C
解析“手诏”指帝王亲手写的诏书。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户部,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等事务,六部之一。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祭酒,职官名,开始是祭祀时的司仪,到汉朝设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晋朝改置国子祭酒。

答案 D
解析“开始是祭祀时的司仪”错误。

祭酒,职官名,汉朝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

晋初改置国子祭酒;隋唐以后则置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主管官,至清末废。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军队;“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答案 D
解析“解职”的意思是辞职。

8.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答案 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