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腺癌治疗最佳措施

合集下载

小肠类癌怎样治疗?

小肠类癌怎样治疗?

小肠类癌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肠类癌的治疗方法,治疗小肠类癌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小肠类癌应该吃什么药。

*小肠类癌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1.手术治疗:小肠类癌以手术为主,如能早期切除原发病灶,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

由于手术切除功能性类癌组织是解除类癌综合征的最有效方法,所以即使疑有转移,也应抓住手术机会,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切除范围:空回肠类癌作包括病变小肠、区域淋巴结和病变肠段系膜的根治性切除术;十二指肠球部1cm者,可作病变肠段局部切除、胃空肠吻合;十二指肠水平部1cm者,可作病变肠段局部切除,十二指肠空肠Roux-Y形吻合术;但体积较大的类癌或降部类癌应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肝转移癌者,如转移灶局限于肝一段或肝一叶,可作肝叶或部分肝切除术,切除肝内大的孤立转移灶后,症状可明显缓解,尿中5-HIAA明显下降,且可生存多年。

不能切除者可作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可考虑作肝动脉栓塞术。

肝外转移灶也应争取切除,但彻底切除常不易做到,如系膜淋巴结和肝内转移灶不能完全切除,也应尽可能多地切除转移癌组织,即使切线经过癌组织也无妨。

因此种姑息性切除常可使症状明显减轻。

有类癌综合征的病人对麻醉特别敏感,易引起支气管痉挛和低血压,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危象,因此术前应作好充分准备,给予大剂量抗血清素药物。

在出现低血压时可选用盐酸甲氧明(甲氧胺)、间羟胺或血管紧张素来纠正,不宜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

2.化学治疗:类癌对化学药物一般不敏感。

对有肝脏等器官转移者可试用化学疗法,常用药物有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阿霉素)、链佐星(链脲霉素)联合应用,可望有一定效果,但难以持久。

有报道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空肠类癌术后复发病灶,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待定。

3.针对类癌综合征的治疗:1)原则:尽可能切除胃肠病灶。

目的在于减少5-HT、激肽释放酶的生成或对抗其作用。

很多药物可增加肠色素颗粒膜通透性或改变膜泵作用,使5-HT释放增加,如吗啡、氟烷、右旋糖酐、多黏菌素等,应忌用或少用。

小肠多处恶性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小肠多处恶性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良好的饮食习惯
水分补充:保证充足 的水分摄入,以维持
正常生理功能
饮食禁忌:避免辛辣、 油腻、刺激性食物, 以免加重病情或影响
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战 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心理压力。
提供心理辅导: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 的心理辅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适应治疗过程。
04
放疗副作用:可能导致皮肤损伤、恶心呕吐等
05
放疗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定期复查
2
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
营养均衡:保证患者摄 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
矿物质等营养素
食物选择:选择易消 化、高营养、低脂肪 的食物,如瘦肉、鸡
蛋、豆腐、蔬菜等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
评估方法:采 用问卷调查、 访谈等方式
评估结果:治 疗后患者生活 质量得到明显 改善
护理措施:包 括心理疏导、 营养支持、康 复训练等
治疗副作用
化疗:可能导 致脱发、恶心、 呕吐等副作用
手术:可能导 致疼痛、感染、 出血等副作用
免疫治疗:可 能导致疲劳、 皮疹、关节痛 等副作用
01
03
05
02
放疗:可能导 致皮肤损伤、 疲劳、食欲不 振等副作用
04
靶向治疗:可 能导致皮疹、 腹泻、肝功能 异常等副作用
06
综合治疗:可能 导致多种副作用 叠加,需密切关 注患者身体瘤类型和分期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
02
化疗周期:根据病情和药物毒性确定化疗周期
03
化疗副作用: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

肠癌晚期的急救措施

肠癌晚期的急救措施

肠癌晚期的急救措施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晚期病情非常危急。

如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突然恶化,需要及时进行急救措施。

本篇文章将介绍肠癌晚期的急救措施,以供参考。

1. 控制疼痛肠癌晚期患者疼痛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控制:•给予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

•使用止痛贴剂:如透皮芬太尼贴剂、透皮丹参酮贴剂等,粘贴在患者皮肤上,可以持续释放药物,起到止痛的效果。

•戒断疗法:对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进行戒断,可以减轻肠癌晚期病人的疼痛。

2. 治疗便秘肠癌晚期病人便秘是经常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缓解便秘。

以下是有效的治疗措施:•给予润肠剂:如甘油,能够帮助腐败排除,减轻肠道内的压力。

•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的摄入,吃得充足,可以避免便秘的出现。

•内镜下灌肠:对严重便秘的病人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治疗。

3. 积极治疗并发症肠癌晚期病人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炎、腹水等,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治疗方法:•使用抗生素:对于细菌性感染,如肺炎、脑炎,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截肢术:对于肠梗阻以及已经扩散到四肢的肿瘤,可以使用截肢术进行治疗。

•吸液:对于产生腹水的病人可以使用吸液进行治疗。

4. 给予营养支持肠癌晚期病人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以维持其身体功能机能。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内容:•饮食支持:提供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的饮食,可以帮助病人维持身体机能和营养需要,如小米粥、汤等。

•营养补充:为患者提供营养补充剂,如蛋白质粉、多种维生素片等,可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

5. 心理安慰和支持肠癌晚期病人需要有家庭和社区成员的支持,用以缓解其情绪和心理上的压力。

以下是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提供心理安慰和支持,给予患者无条件的关爱和支持。

•帮助患者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如通过音乐疗法、手工制作等治疗方式。

结论肠癌晚期病人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急救措施,以便缓解疼痛、治疗并发症、提供营养支持以及心理安慰和支持。

小肠类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肠类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肠类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治疗1.手术治疗小肠类癌以手术为主,如能早期切除原发病灶,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

由于手术切除功能性类癌组织是解除类癌综合征的最有效方法,所以即使疑有转移,也应抓住手术机会,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切除范围:空回肠类癌作包括病变小肠、区域淋巴结和病变肠段系膜的根治性切除术;十二指肠球部<1cm者,可作病变肠段局部切除、胃空肠吻合;十二指肠水平部<1cm者,可作病变肠段局部切除,十二指肠空肠Roux-Y形吻合术;但体积较大的类癌或降部类癌应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肝转移癌者,如转移灶局限于肝一段或肝一叶,可作肝叶或部分肝切除术,切除肝内大的孤立转移灶后,症状可明显缓解,尿中5-HIAA明显下降,且可生存多年。

不能切除者可作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可考虑作肝动脉栓塞术。

肝外转移灶也应争取切除,但彻底切除常不易做到,如系膜淋巴结和肝内转移灶不能完全切除,也应尽可能多地切除转移癌组织,即使切线经过癌组织也无妨。

因此种姑息性切除常可使症状明显减轻。

有类癌综合征的病人对麻醉特别敏感,易引起支气管痉挛和低血压,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危象,因此术前应作好充分准备,给予大剂量抗血清素药物。

在出现低血压时可选用盐酸甲氧明(甲氧胺)、间羟胺或血管紧张素来纠正,不宜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

2.化学治疗类癌对化学药物一般不敏感。

对有肝脏等器官转移者可试用化学疗法,常用药物有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阿霉素)、链佐星(链脲霉素)联合应用,可望有一定效果,但难以持久。

有报道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空肠类癌术后复发病灶,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待定。

3.针对类癌综合征的治疗(1)原则:尽可能切除胃肠病灶。

目的在于减少5-HT、激肽释放酶的生成或对抗其作用。

很多药物可增加肠色素颗粒膜通透性或改变膜泵作用,使5-HT释放增加,如吗啡、氟烷、右旋糖酐、多黏菌素等,应忌用或少用。

(2)常用药物:①5-HT合成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可抑制色氨酸羟化酶,从而减少5-HTP和5-HT生成,有效地缓解恶心、呕吐、腹泻,减轻面颈潮红发作程度(但不能减少发作次数)。

小肠腺癌治疗最佳措施

小肠腺癌治疗最佳措施

小肠腺癌治疗最佳措施小肠腺癌治疗最佳措施小肠腺癌[1][1]原发于小肠黏膜,由黏膜经黏膜下向肌层、浆膜层发展同时向周围扩展。

小肠腺癌侵犯肠管的长度一般仅4~5cm很少超过10cm的,故临床上很少出现因腹部包块就诊者。

1 流行病学国内文献统计小肠腺癌为小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34.5%),国外文献报道占第一位(35.0%),几乎相同。

部位以十二指肠最常见(国内占49.7%,国外为43.4%);位于空肠者国内为18.6%,国外为39.4%;回肠腺癌国内占31.7%国外为17.2%。

进一步分析发现十二指肠腺癌中以乳头周围癌最常见,占65%鶒乳头上部癌为20%,乳头下部癌15%。

空肠腺癌多见于近端空肠,86%位于Treitz韧带60cm的范围内。

回肠腺癌多发生在远端回肠距回盲瓣40cm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腺癌所占比例最高国内为63.7%,国外高达76.6%。

2 病因小肠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和地理分布传统的观念认为与结肠癌相似,但近期欧洲多中心的研究表明,其发生可能与饮酒和某些职业有关而与吸烟无关。

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克罗恩病、乳糜泻(celiac disease)、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尿转向术(urinary diver-sion procedtlres)[如回肠膀胱成形术(ileocystoplasty)]小肠腺癌的发生与结肠癌的腺瘤-腺癌序列相似,腺瘤是常见的癌前疾病,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癌变最为多见。

但临床观察发现65%的十二指肠腺癌发生于Vater壶腹周围区域,22.5%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近侧的壶腹上部,亦以降部为主。

壶腹部癌发生率高的原因未明但壶腹区域标志着前中原肠交接部位很可能此交接区域黏膜对发生疾病的抵抗力不如十二指肠的其他部位。

也有人认为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的腺癌或许与胆汁中的某些胆酸(如脱氧胆酸、原胆酸等)在细菌作用下的降解产物与致癌作用有关。

晚期小肠癌治疗方案

晚期小肠癌治疗方案

摘要:小肠癌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恶性肿瘤,晚期小肠癌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可用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晚期小肠癌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

一、概述小肠癌是指起源于小肠的恶性肿瘤,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癌变。

晚期小肠癌指的是肿瘤已侵犯邻近组织、器官或远处转移的病例。

由于小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治疗难度较大。

二、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1)手术目的:手术是治疗晚期小肠癌的主要手段,旨在切除肿瘤、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2)手术方法:1)根治性手术:适用于肿瘤局限在小肠且无远处转移的患者。

手术范围包括肿瘤及其周围组织、淋巴结清扫等。

2)姑息性手术:适用于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或远处转移的患者。

手术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如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出血等。

3)辅助手术:针对肿瘤切除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吻合口漏、肠狭窄等,进行相应的手术干预。

2. 化学治疗(1)化疗目的:化疗是治疗晚期小肠癌的重要手段,旨在抑制肿瘤生长、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

(2)化疗方案:1)单药化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5-FU)、伊立替康(IRI)等。

2)联合化疗: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如5-FU联合伊立替康、奥沙利铂(OXA)等。

3)靶向化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等。

3. 靶向治疗(1)靶向治疗目的: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2)靶向治疗药物:1)EGFR抑制剂:针对EGFR信号通路,如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等。

2)VEGF抑制剂:针对VEGF信号通路,如贝伐珠单抗、阿帕替尼(Apatinib)等。

4. 免疫治疗(1)免疫治疗目的: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对肿瘤的杀伤力。

肠癌最简单的治疗方法

肠癌最简单的治疗方法

肠癌最简单的治疗方法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虽然肠癌的治疗方法繁多,但以下是肠癌最简单的治疗方法: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肠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切除肿瘤和周围组织,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手术切除通常分为全切除和部分切除两种方式,选择方法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在手术切除后,还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以检查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手术成功后,患者需要进行术后的康复和随访。

2. 化疗化疗是指通过使用药物来杀灭或抑制癌细胞的增长。

对于肠癌患者来说,化疗通常是手术前或手术后辅助治疗的一种方式。

化疗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

化疗的周期和剂量根据个体的情况而定,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疗。

3. 放疗放疗是指使用高能射线(如X射线)来杀灭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

对于肠癌的治疗,放疗通常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方法,有助于消灭手术切除后残留的癌细胞。

放疗可以通过外部照射或内部照射的方式进行。

在放疗期间,患者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治疗效果。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来治疗肠癌的方法。

它可以针对特定的分子和信号通路进行干预,以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

靶向治疗通常使用靶向抑制剂(如靶向蛋白抑制剂)或抗体药物进行。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是肠癌治疗的一部分,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或放疗)联合使用。

5.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近年来肠癌治疗的新兴领域。

它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以攻击和杀灭肿瘤细胞。

免疫疗法的方法包括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疫苗和T细胞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反应,提高对肿瘤的抵抗力。

结论肠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虽然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肠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辅助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等的广泛运用,提高了肠癌患者的预后。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积极的心态。

肠部中分化腺癌治疗方案

肠部中分化腺癌治疗方案

摘要肠部中分化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肠部中分化腺癌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肠部中分化腺癌概述肠部中分化腺癌是指起源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该肿瘤具有侵袭性强、转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

肠部中分化腺癌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二、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症:肠部中分化腺癌的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1)肿瘤局限于肠壁,无远处转移;2)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3)肿瘤分化程度为中分化。

(2)手术方式: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分期等因素,可采取以下手术方式:1)结肠癌: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等;2)直肠癌:经腹直肠癌切除术、低位直肠癌切除术等。

2. 化疗化疗是肠部中分化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降低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期。

化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新辅助化疗:在手术前进行化疗,可降低肿瘤负荷,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

(2)辅助化疗:在手术后进行化疗,可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

(3)姑息化疗:对于晚期肠部中分化腺癌患者,化疗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放疗放疗在肠部中分化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以下情况:(1)术后放疗:对于手术切除不彻底、存在残留肿瘤的患者,术后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2)术前放疗:对于局部晚期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

(3)姑息放疗:对于晚期肠部中分化腺癌患者,放疗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针对肠部中分化腺癌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抗EGFR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可抑制EGF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

(2)抗VEGF单克隆抗体:如贝伐珠单抗、阿西替尼等,可抑制VEGF信号通路,减少肿瘤血管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腺癌治疗最佳措施小肠腺癌治疗最佳措施小肠腺癌[1][1]原发于小肠黏膜,由黏膜经黏膜下向肌层、浆膜层发展同时向周围扩展。

小肠腺癌侵犯肠管的长度一般仅4~5cm很少超过10cm的,故临床上很少出现因腹部包块就诊者。

1 流行病学国内文献统计小肠腺癌为小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34.5%),国外文献报道占第一位(35.0%),几乎相同。

部位以十二指肠最常见(国内占49.7%,国外为43.4%);位于空肠者国内为18.6%,国外为39.4%;回肠腺癌国内占31.7%国外为17.2%。

进一步分析发现十二指肠腺癌中以乳头周围癌最常见,占65%鶒乳头上部癌为20%,乳头下部癌15%。

空肠腺癌多见于近端空肠,86%位于Treitz韧带60cm的范围内。

回肠腺癌多发生在远端回肠距回盲瓣40cm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腺癌所占比例最高国内为63.7%,国外高达76.6%。

2 病因小肠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和地理分布传统的观念认为与结肠癌相似,但近期欧洲多中心的研究表明,其发生可能与饮酒和某些职业有关而与吸烟无关。

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克罗恩病、乳糜泻(celiac disease)、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尿转向术(urinary diver-sion procedtlres)[如回肠膀胱成形术(ileocystoplasty)]小肠腺癌的发生与结肠癌的腺瘤-腺癌序列相似,腺瘤是常见的癌前疾病,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癌变最为多见。

但临床观察发现65%的十二指肠腺癌发生于Vater壶腹周围区域,22.5%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近侧的壶腹上部,亦以降部为主。

壶腹部癌发生率高的原因未明但壶腹区域标志着前中原肠交接部位很可能此交接区域黏膜对发生疾病的抵抗力不如十二指肠的其他部位。

也有人认为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的腺癌或许与胆汁中的某些胆酸(如脱氧胆酸、原胆酸等)在细菌作用下的降解产物与致癌作用有关。

长期Crohn病可以发生腺癌(发生率3%~60%),部位以回肠为主,Crohn病的癌变危险性比正常对照人群高出300~1000倍。

据报道,有30%左右的病例鶒,肿瘤发生于因Crohn病进行旁路手术的肠段内乳糜泻和大肠癌切除术后的病例小肠腺癌的发生率比正常对照人群明显增高。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及Gardner综合征的病例发生十二指肠腺癌的可能性亦比正常对照人群明显增高。

小肠腺癌的发生常伴有基因改变,如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缺失等。

Sutter报告6例小肠腺癌中有5例存在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点突变;Hidalgo发现5%~10%的腺癌细胞有p53蛋白过表达,且表达强度与小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转移及预后明显相关。

3 发病机制小肠腺癌1.病理形态小肠腺癌原发于小肠黏膜,由黏膜经黏膜下向肌层、浆膜层发展同时向周围扩展。

小肠腺癌侵犯肠管的长度一般仅4~5cm很少超过10cm的,故临床上很少出现因腹部包块就诊者。

(1)大体形态:大体病理标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环状浸润的腺癌鶒:亦称为狭窄型病变沿肠管横轴环形生长,最后形成环形病变,肠腔缩窄,肠壁增厚变硬,易于引起肠道的狭窄梗阻②息肉状的乳头状癌:较多见,向肠腔内突出,易于引起肠套叠,并可逐渐浸润肠壁造成环状狭窄。

③溃疡型癌:随着病变向深层发展时,黏膜出现糜烂,继而破溃,形成溃疡。

此型易引起慢性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引起腹膜炎;亦可能在穿孔前,邻近肠管间已经粘连,故穿破后与之相通形成内瘘。

(2)组织形态:镜下特点是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腺体结构。

增生的腺体有时非常密集,以致互相贴近,其间难以见到间质的存在。

腺体的细胞体积较大,染色较深核大小不一,极性紊乱,核分裂象多见。

2.组织类型根据细胞形态和分化程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及未分化癌其中以分化较好的腺癌为最多见。

3.转移途径癌瘤扩散可通过直接浸润或区域淋巴管,向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腹膜、其他腹腔脏器转移。

十二指肠腺癌可向幽门下、胰头、肝门、腹主动脉旁等淋巴结转移。

晚期癌灶可穿透肠壁侵犯邻近器官。

4.病理分期按照Astler Coller修订的Duke’s分期法小肠腺癌分为四期六级:A.癌肿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B1.癌肿浸润固有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B2.癌肿穿透固有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小肠腺癌C1.癌肿浸润固有肌层,区域淋巴结转移健康搜索。

C2.癌肿穿透固有肌层,区域淋巴结转移D.远处转移(包括血行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转移、腹腔种植及广泛浸润邻近脏器组织)。

4 临床表现小肠腺癌临床表现多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常见表现有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可有体重下降、恶心、呕吐、贫血、发热等。

十二指肠腺癌尚有黄疸腹部肿块少见。

1.腹痛一般为慢性腹痛,与饮食关系不密切。

早期较轻易误诊为“胃痛”,疼痛多在上腹正中或偏右,呈持续性钝痛胀痛、隐痛,并逐渐加重,致食欲减退、消瘦、乏力。

并发肠梗阻、肠穿孔时腹痛剧烈。

2.梗阻症状常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形狭窄病变常以慢性不全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肿块呈浸润性生长,使肠腔僵硬、狭窄,出现肠梗阻。

病人常有呕吐,腹胀,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带有胆汁或血液。

3.消化道出血较常见,溃疡型腺癌表面因血管糜烂、破溃可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的消化道出血。

多数为慢性失血,以黑便为主,病变累及较大血管时,可有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或便血大便呈现黑便或暗红色,甚至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长期慢性失血则有贫血。

4.腹部肿块小肠腺癌的体积一般不大很少出现肿物有报道约1/3的病人就诊时可扪及腹部肿块,可能为梗阻近端扩张增厚的肠管。

向腔外生长者有时也可扪及肿块,可有压痛,消瘦者肿块界限清楚。

5.黄疸十二指肠降部肿瘤80%是以黄疸为主要症状。

肿块压迫胆总管或十二指肠乳头部而引起胆管阻塞发生阻塞性黄疸。

早期呈现波动性,后期呈持续性并逐渐加深。

6.体征病人可呈现消瘦贫血貌腹部可有压痛,压痛部位常为肿块所在部位,至晚期可触及腹部肿块。

并发肠梗阻者有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亢进。

肠穿孔者可有腹膜刺激征。

有肝脏转移者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肝脏。

5 并发症 1.消化道出血较常见,多数为慢性失血,以黑便为主长期慢性失血则有贫血。

2.黄疸肿块压迫胆总管或十二指肠乳头部而引起胆管阻塞发生阻塞性黄疸。

慢性不全性肠梗阻失血性贫血是小肠腺癌的常见并发症,腺癌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部,亦可导致胆管阻塞。

6 诊断小肠腺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凡60岁以上具有慢性腹痛史、消化道出血史,近期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或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和贫血症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消化道钡剂检查、内镜检查等可协助诊断。

内镜钳取活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CT、MRI检查可协助判断有否远端转移。

7 鉴别诊断小肠腺癌1.十二指肠溃疡本病呈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及节律性上腹痛等典型表现,X线钡餐和内镜检查即可确诊。

2.Crohn病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性疾病,病变多位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常呈节段性局限性、跳跃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及肠梗阻为特点伴有发热、贫血等。

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

其具有特征性X线征象:回肠末端肠腔狭窄、管壁僵直呈一细条状称线样征。

纤维结肠镜检见肠壁残存黏膜在大溃疡之间突出呈铺路石状外观,呈节段性,病变之间的肠管黏膜正常。

病理活检是非干酪样肉芽肿性改变。

实验室检查:1.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十二指肠腺癌可作十二指肠液细胞学检查,但因十二指肠引流成功率不高,费时,病人痛苦大难以合作目前少用。

2.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小细胞性贫血。

3.大便隐血试验可为阳性。

4.血清胆红素检查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可出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其它辅助检查:1.消化道钡剂造影消化道钡餐检查阳性率较低,需口服大量钡剂且通常因受小肠袢重叠影像干扰影响结果判断口服法或导管法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十二指肠损害的黏膜像及其性质对于十二指肠肿瘤颇有诊断价值,正确率为53%~62.5%全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可以观察黏膜的细致结构及其异常改变,对小肠癌诊断有一定帮助有经验的医师能查出较早期的病变。

小肠钡灌注检查是将十二指肠导管置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远端,连续注入稀钡并注气以显示小肠轮廓、管腔和黏膜皱襞情况。

X线影像表现为:小肠腺癌(1)肿块型腺癌肠腔内不规则的分叶状或菜花状充盈缺损,并常可引起套叠,若有溃疡形成,则显示不规则腔内龛影。

(2)浸润狭窄型腺癌,肠腔呈环形向心性狭窄,狭窄段的近远侧两端有病变突出于肠腔内、使病变段肠腔呈“苹果核”样形态,核心则为癌溃疡。

(3)病变近侧的肠腔常有不同程度的扩张,有时在病变的一端或两端可出现“反压迹征”这是由于病变区肠管与其上下的正常肠管截然分界,钡剂不能通过病变区,此时蠕动频繁增强的正常肠管覆盖在肿块上而造成。

(4)病变部位黏膜皱襞破坏消失,管壁僵硬,蠕动消失。

2.纤维内镜检查十二指肠腺癌可用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率为90%~100%不仅可确定肿瘤位置、大小,还可取活检以确诊,但对黏膜下肿瘤,可能活检为阴性,应予以注意。

近端空肠可用小肠镜末端回肠可用电子结肠镜检查。

3.B超对于十二指肠腺癌超声可显示肿瘤大小、部位特别是对梗阻性黄疸有鉴别诊断意义,能与胰头癌、胆管癌、胆道结石相鉴别。

4.CT扫描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向腔内外生长,增强后肿块呈轻至中度强化鶒,局部肠壁不规则或环形增厚,肠腔狭窄,少数小肠腺癌仅单纯表现为局限性肠壁增厚。

有时坏死的肿块内有气体或造影剂进入,则提示有溃疡形成。

并常有肠系膜或腹膜淋巴结转移,其转移的淋巴结通常不如淋巴瘤波及的淋巴结大。

5.MRI 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及突向肠腔内的软组织肿块影肠腔环形狭窄,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中心的坏死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中心的坏死灶不强化(图7)。

6.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小肠癌消化道出血较常见,造影可显示病变部位有异常的动脉,病理性肿瘤血管网,对于腺癌、肉瘤及其他肿瘤有分辨意义可判断外科切除的可能性及了解血管异常情况。

8 治疗小肠腺癌对放疗不敏感,对化疗亦不敏感。

仅少数病例化疗可控制进展,缓解症状。

可给予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或顺铂(DDP)。

因此,小肠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及化疗效果欠佳。

手术治疗的原则鶒是进行肿瘤所在肠段及相应的肠系膜和区域淋巴结的整块切除,有时需切除受累的相邻脏器。

切除肠段的范围需根据结扎血管后的血运而定,但至少需切除肿瘤边缘的近侧和远侧各10cm以上正常肠段。

十二指肠腺癌应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空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及胃空肠吻合。

有人认为对于十二指肠第一、三、四段的早期腺癌可作该肿瘤节段肠管的切除术鶒,此手术范围小,影响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