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液与固控系统(西南石油大学 罗平亚院士)
钻井液与完井液

一般分类
淡水 : NaCL 1%; Ca 2 120 mg / L 饱和 ) : NaCL 1%(W / V ) 盐水( 海水 石膏 / 石灰 钙处理( ) : Ca 2 120 mg / L 水基 CaCL2 低固相( PAM ) : S ( V固 ) 4% FA367 V浆 混油(Oil / Water ) : Oil 10 %
34
习题:1、9、10
35
第二章、 粘土胶体化学基础
本章要求重点掌握内容:
1. 几种粘土矿物的晶体构造及其特点。
2. 粘土水化机理。 3. 扩散双电层理论和电解质对电动电势的影响。 4. 胶体体系的基本概念。 5. 聚结稳定性和沉降稳定性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6
学习本章的意义
• 粘土是配浆的基础材料 • 泥浆是粘土 水的溶胶 悬浮体
– 钻井液中活性粘土的数量。 – 水基钻井液都有一个合适的膨润土含量, MBT过高,钻井液的粘度、切力增大,泥饼 增厚,容易造成井下事故。 MBT过小,钻井液的粘度、切力急剧下降, 失水增大。
21
钻井液不应具有的性能
• • • • • • • • 伤害钻井人员,损害或污染环境 对所设计的地层评估有不利的性能 对产层产生伤害 对钻井设备和管材造成较大腐蚀 Detrimental to the operators and environment. Detrimental to the formation evaluation . Cause any formation damage. Cause any corrosion of the drilling equipment and subsurface tubulars.
18
油气开发先锋 ——记石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在四川的找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亲自主持四川油气田的勘探开发。
毛主席对四川的油气勘探也十分重视,曾亲自到四川隆昌气矿视察。
1958年3月,南充东观、广安武圣、遂宁大英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油流,举国震动。
彼时,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坐镇南充,打响了川中石油会战。
为了加快开发四川石油天然气资源,并为西南协作区培养技术干部,国家决定成立新的石油院校。
1958年,四川石油学院在南充成立了,这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高等院校。
同年,18岁的罗平亚被这所刚刚建立的大学录取,成为学校首届招收的600余名新生中的一员。
初成立的四川石油学院一穷二白,学校在南充燕儿窝的一片乱石岗,没有校舍,只能借部队的营房学习和生活。
之后学生便和教师们一起加入了建校的劳动。
由于学校当时师资缺乏,为培养老师,学校决定从在校学生中挑选出百余名优秀学生,自行培养,留校从事教学工作。
罗平亚由于在校期间表现优异,被选入教师培训班,由主修钻井工程转而学习化学。
1963年,学校首批毕业生奔赴我国油气开发的各条战线,罗平亚留了下来,在化学教研室任教,成为一名化学老师。
得益于当时认真、求是的学风,在毕业后任辅导员和助教的这段时期,罗平亚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在学校期间,他掌握了一套正确指导学习和科研的理论方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更使他学会了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方法。
扎实的基础和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罗平亚日后从事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请 命1972年,我国第一口超深井“女基井”准备在四川开钻。
利用现代钻井机具钻6000米的超深井,这在当时被列为我国第一口超深井,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是泥浆问题。
为罗平亚的一生与石油有着不解之缘。
50多年来,罗平亚院士永不停息,油气不仅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不凡人生的写照。
综合整理/燕 回油气开发先锋——记石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石油学家PETROLEUM EXPERTS结 缘了攻克这一难题,1973年冬,承担超深井钻井任务的四川石油管理局成立了“三结合”泥浆技术攻关组,要求西南石油学院(1970年四川石油学院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派一名教师到钻井现场协同攻关。
页岩气有效开发的钻井液技术探讨(罗平亚)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 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 要“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攻关”
一、立项依据
2012年3月1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能 源局发布了《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到2015年,国内页岩气产量将达65亿方 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6000亿方 可采储量2000亿方
2012年4月1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加大页岩气科技
攻关。页岩气勘探开发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的重要内容,并正拟 列为新的一个(第十七或第十八) 国家重大专项。
页岩气的有效开发己成为是国家的重大需求,
页岩含气是人们早已知道的事情,但由于页岩气藏含气量
远远低于常规天然气藏,而且自身渗透性极低及页岩中天然气
只能是经验的合理应用!
20
20
而页岩地层钻长水平井难题的本质是: 1、水平段井眼的井壁地层坍塌压力大于同层直井井眼的井壁地层坍 塌压力(一般正常情况下水平井大于0,而直井可能=0)。 2、泥浆的抑制性不能有效抑制页岩水化澎涨作用, 造成井壁不稳定,而 长井段水平井钻井造成的地层长期浸泡而大大激化了这种作用。而不能 准确评价这种作用的大小及影响程度。 3、泥浆对页岩地层大量裂缝的侵入必大大幅加地层的P塌,从而导至 严重的井壁不稳定,而泥浆密度越大影响越大,而地层长期浸泡而大大加剧 了这种作用。而不能准确评价这种作用的大小及影响程度。 (其中1是力学因素;2、3是(泥浆)化学因素。然而决定井壁稳定问题是 岩石力学与化学耦合的结果)
23
决定P塌的因素:
P塌与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岩石的力学性质、岩 体强度、强度(破坏)准则有关;
与岩石物性(渗透率、裂缝发育程度与状态、 界面润湿性……)、地层流体组成性质有关; 与地层流体压力(泥浆柱作用下)、岩石组成、 产状及水化状态有关; 与井眼状态(斜度、方位…)等因素有关;
泥岩地层井壁稳定性研究

52U Η + 5r2 × 5 2U r + 5r5Η
( 1- 2Λ) 5E 5 Ur 3- 4Λ + = 0 2 ( 1- Λ) rE 5r 2 ( 1- Λ) r2 5Η
5 Ur 5r 5Η
r
( 3) ( 4) ( 5)
UΗ Ur 1 5 +
z= Ε
5 Uz 5z
3 刘向君, 1969 年生; 1995 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 获工学博士学位; 现在西南石油学院完井中心工作。 地址:
( 637001) 四川省南充市。 电话: ( 0817) 2224433 转 2910。
( 1) ( 2)
可见, 在柱坐标系下, 从静力学出发建立的平衡 方程与无水化过程时的平衡方程形式完全相同。 但 这里的径向应力 ( Ρr ) 、 周向应力 ( ΡΗ) 、 剪切应力 ( ΣrΗ) 包括钻开地层由于载荷不平衡引起的应力和水化膨 胀应力两部分。 几何方程为: Ε r=
= Ε Η
r
及 P ierre 页岩岩心, 对泥页岩在不同水活度溶液中 的膨胀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实验证 明: 材料的膨胀百分比与材料所吸收的水分重量百 分比成正比; 实验也证明, 页岩水化可以用扩散吸附 过程加以描述。Yew C H 等首先利用泥页岩地层的 这一实验结果, 提出了一种计算井眼周围水化应力 分布的模型。 本文将以均匀各向同性的线—弹性力 学井壁稳定性模型为基础和出发点, 引用 Yew C H
( 7) w = f ( ∃w ) = k 1 ・∃w + k 2 ∃w Ε 其中, ∃w ( r , t ) 是指径向剖面上随时间而变化的吸 附水增量。 已知任意时刻地层含水量的分布 w ( r ,
油田化学第1章 绪论

绪 论
9、参考书及期刊 、
(一)教材 一 《油气田应用化学》,陈大钧等编,2006 (二)教材参考书 1.《油田化学》,佟曼丽主编,1999 2. 《油田化学基础》,惠晓霞,1998 3. 《采油作业》,T.O.阿仑等 4. 《采油化学》; 《油田化学》, 2007. 赵福麟 5.《强化采油原理》,韩显卿著 6. 《EOR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刘玉章 等编
绪 论
绪论
5. 油田气应用化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油田问题的提出→化学原因、化学原理的分析 油田问题的提出 化学原因、化学原理的分析→ 化学原因 一般化学剂的筛选→特殊化学剂的合成 化学剂的评 一般化学剂的筛选 特殊化学剂的合成→化学剂的评 特殊化学剂的合成 化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油田化学剂或化学方法 价→化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油田化学剂或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和手段的使用→效果评价 作用机理的研究 和手段的使用 效果评价→作用机理的研究 油田化 效果评价 作用机理的研究→油田化 学理论的提出→油田化学剂或化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学理论的提出 油田化学剂或化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油田问题的提出 油田问题的提出
绪
(三)期刊
论
1.《油田化学》,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主办; 2.《石油学报》,《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中国石油学会主办 3. 国外的SPE、SCI、EI收录的期刊: 《Journal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 Journal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 《 Journal of Solution Chemistry 》
绪 论
6.5 油田气应用化学对石油勘探开发作出了巨 大贡献
罗平亚院士的三磺泥浆体系, 例1. 罗平亚院士的三磺泥浆体系,在70年代打出了中 年代打出了中 国第一口7000m以上的油井 m 国第一口 罗平亚院士的两性离子聚合物泥浆体系, 例2. 罗平亚院士的两性离子聚合物泥浆体系,在80~ ~ 90年代大大提高了石油钻井速度。提高5~10倍。 年代大大提高了石油钻井速度。提高 年代大大提高了石油钻井速度 倍 例3. 罗平亚院士的疏水缔合聚合物驱油体系,可以提 罗平亚院士的疏水缔合聚合物驱油体系, 高采收率1~ 个百分点 相当于再造了1~ 个大 个百分点, 高采收率 ~2个百分点,相当于再造了 ~2个大 油田。 油田。
关于提高地层承压能力的几点看法-罗院士

显然这是属于窄、负安全密度窗口才有的问题。 提高地层承压能力是扩大安全密度窗口最重要的 内容。是解决负安全密度窗口问题的重要手段。 它是当前钻井(特别是深井钻井)常迂到的头疼 问题。使钻迂高压气层(特别是高压、高产、高含 H2S气层)时的风险大大增加。现在承压堵漏是大 家提高地层承压能力常用的办法的,有一定的效果, 但成功把握不大。成为当前制约我国钻井发展的 一个重大技术难题。
19
㈢裂缝即时有效封堵技术
1.裂缝封堵机理:经研究证实:
对任一致漏裂缝它可由一逐级分布的颗粒系列完成 。: ⑴单粒架桥→变缝为孔→逐级填充→最后填“死” ⑵架桥(桥塞)粒子 形状— 粒状最好; 尺寸- 与裂缝尺寸匹配; 浓度— 粒子个数/M3,可由实验确定; 密度— 决定粒子浓度 抗压强度— 决定堵塞段承压强度(刚性为宜,果壳粒子的承压 能力不如大理石等颗粒)
15
④.综合分析:
A.其中①是防止和减少诱导裂缝产生和扩大, ② 是对各类致漏裂缝封堵完成后的更高要求(封堵段抗压 强度大于ΔP,渗透率尽量小,最好为0)。 B.然而要作到①、难度很大,现在技术还不过关, 还须进一步攻关研究。而要作到② 相对容易。
C.分析发现: 若①、作不到则诱导裂缝必然产生和扩大,最后发 展到致漏程度。即必然转化为②。若②能解决则整个问 题就都能解决。而且问题演变为⑶的解决。
粒子1%;0.5mm缝架桥粒子0.5%……。
22
④.大颗粒、高浓度的桥塞颗粒对 裂缝有效封堵的干扰: 这是目前这类地层钻进前提高地层承压能力和
钻进中承压堵漏和完钻后固井前提高地层承压能
力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具体现象是: 作业时起钻致套管鞋→挤入堵漏浆(粒度大、 浓度大)到下部漏失井段→挤泥浆蹩压(一般容易 达到10MPa以上)→静置候堵(一般能蹩住压力)→ 卸压→下钻→循环排出堵漏浆→再起钻作承压试 验。一般一次难成,多次反复可以使其承压能力
罗平亚--新型清洁压裂液原理及应用-资料

2020/2/11
32
(二),新型压裂液性能评价
2020/2/11
33
1,高效增粘能力:试验结果如图3.2所示:
溶液表观粘度随浓度增大而大幅度增大,0.5 时就 可进到100多mps。
这类清洁压裂液采用特种表面活性剂作“稠化剂”,
在此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浓度较高时形成类似于交联聚
合物一样的网络结构,使溶液具有必要的粘度和粘弹性
。将这些特种表面活性剂称为粘弹性表面活性剂,简称
“VES”(Viscoelastic surfactant)。
2020/2/11
5
由Schlumberger 公司开发的清洁压裂液,其商品名 ClearFrac。就是典型的VES,其分子在水中一定条件下 形成棒状结构的胶束,长棒状胶束之间高度“缠结” , 形成类似于交联的聚合物网状结构,具有粘弹效应和高 的有效粘度,使液体具备优良的悬砂和携带性能。
2020/2/11
30
4,新型清洁压裂液的新原理(理论 依据):
(1)利用结构流体流变学的相关理论及 其流体悬浮与携带原理解决无需交联的 压裂液就能具有足够的携砂能力和其它 优良性能的理论问题;
(2)利用超分子化学理论设计、研制出 能形成具有以上功能的结构流体(溶液 )的化学剂(增稠剂)及其溶液体系(压裂 液)。
……
2020/2/11
9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长庆油田、大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和四川气田…先后 引进Schlumberger 公司开发的清洁压裂液技术,进行了数十 井次的现场应用,均取得了工艺上的成功和很好的增油效果
在国内自行研制与研究也在很多油田普遍开展并取得一定的 进展:如 万庄分院研制出了VES-70型粘弹性清洁压裂液体系。
福山油田保护油气层钻井完井液技术研究

福山油田保护油气层钻井完井液技术研究王建标【摘要】Fushan oilfield is a typical condensate reservoir.The reservoir porosity is 10%~20%.The averag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s 35 ×10 -3μm2 .It belongs to medium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nd part being with low poros-ity and extra-low permeability.It is water sensitive and easy to collapse.By the test, XZD-Ⅱtemporary plugging agent was selected as shielding temporary plugging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fluid to protect oil-gas formation with good effects.% 福山油田为典型凝析油气藏,储层孔隙度10%~20%,平均渗透率35×10-3μm 2,属于中孔低渗储层,部分为低孔特低渗储层,且水敏、易塌。
通过试验选用了以XZD-Ⅱ为暂堵剂的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实施油气层保护,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
【期刊名称】《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凝析油气藏;钻井完井液;敏感性;储层保护;屏蔽暂堵;福山油田【作者】王建标【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2540 引言目前福山油田仍没有成型的适用钻井完井液体系,本文通过储层敏感性评价,及潜在损害因素分析,优选福山油田适用钻井完井液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其效果,主要评价内容包括:(1)储层特征、敏感性评价及潜在损害因素;(2)现场应用及效果;(3)工艺及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下动力钻具;信号传输(MWD,LWD),解决大位井、分支井、 特殊井的摩阻问题
5
㈡.钻井液(泥浆)性能 1.钻井液密度
所钻井眼内压力控制:即泥浆柱压力P泥(由泥浆静密度+循环当量密 度决定)、地层流体压力P地,井壁地层坍塌压力P塌,地层破裂压力P破 (有时表现为为承压能力或漏失压力),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关系,是 保证优质、快速、安全(减少井下复杂与事故)钻井的基础和关键。
量由0.3%增加到0.6%,活塞使用寿命即由400小时降到70小 时。
26
5.堵塞油(气)层通道 打开油气层时,在压力差作用下,钻井液中小于油(气)层孔隙的固相颗
粒随滤液进入油(气)层,直到被孔径更小的孔隙堵住为止。这样必然使油 (气)层的渗透率下降。当进行采油(气)时,仅借助于原油(气)进入井口的 反向流动力是很难解除这种堵塞状态的,从而造成油(气)层的永久性损害。
⑵起下钻时挂卡情况加剧,特别有假泥饼时情况更坏, 其结果导致动力消耗增大、钻柱寿命缩短、钻具事故增多。
21
⑶容易引起压差卡钻。 若在渗透性地层这种泥饼会更厚,一但钻具不居中,则陷入泥饼中,泥
饼越厚陷入面积越大,此时钻柱就会受井内钻井液液柱压力与地层压力之 间的压差作用而被紧紧地压在井壁上,而无法拔出(压差卡钻)。这在深井、 高温、重泥浆情况下至今仍是未很好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打斜井或定 向井时问题更为突出。
16
二、泥浆中固相对泥浆性能与功能的影响 (为什么要固控,以水基泥浆为例)
㈠.钻井液中必须含有的固相 (必须保留在泥浆中有用固相) 钻井液中固相以颗粒存在,颗粒的大小不等,大小固相颗
粒的含量也不等。固相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即粗细程度)。 各种大小固相颗粒占固相总量的百分数比称为级配(级数分 配)。
28
三、固相控制系统 ㈠、 固液分离基本原理
沉降原理 动态过滤原理 旋流分离原理 ㈡、钻井液固相控制方法 稀释法 替换法 自然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 机械清除方法
29
㈢钻井液振动筛 为钻井液处理的第一级固控设备,首先将从井底返出钻井液中的较
研究表明:有害固相对中低渗率油(气)层的损害尤为明显,小于油(气) 层孔隙的固相颗粒含量越高,分散度越高对油(气)层的损害越大,侵入油 层深度越大,渗透率降低越多,越难恢复,对油(气)层的损害越严重。
27
因此: 钻井液固相控制是保证钻井打得成、打得快、打得好、打 得省必须进行的工作,也是钻井新技术发展必要的保证。 钻井液固相控制必须要保护有用固相,而清除有害固相(重 点是粘土),即有“选择性”. 钻井液固相控制既要保证钻井液固相总量控制;又要使固 相粒度和级配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10
4、抑制性 这是关系到井壁稳定,油层损害与保护,泥浆自身
性能及其稳定的重要性质; 抑制性是指泥浆本身对粘土水化、膨胀、分散作用
的抑制性。 如何尽可能提高抑制性一直是泥浆技术的重点和难
点,至今并未完全达到所希望的水平。 使用油基泥浆的初衷也是基于这一考虑。
11
5.封堵性(封堵能力): 这是关系到井壁稳定,油层损害与保护,提高地层承压能力 的重要性质; 封堵性能是指泥浆(通过其某些组分)借助物理、化学…等作 用对井壁地层的微裂缝,孔隙喉道进行填充、封堵的能力。 如何尽可能提高泥浆封堵能力目前是泥浆技术发展的重点和 难点,至今并未完全达到所希望的水平。
系的建立和功能的实现 3.粗分散泥浆体系:以分散剂+无机聚凝剂,以保证般土的适度分
散(按要求),来实现泥浆体系的建立和功能的实现 4.聚合物不分散泥浆体系:以有机高分子处理剂为主,控制造浆般
土的分散度,利用聚合物的聚凝,包被作用,抑制地层粘土造浆, 以保持低固相来建立的泥浆体系 5.无粘土相泥浆体系:利用特种聚合物代替般土来建立泥浆体系和 实现功能(还未实现)
3
一.钻井液与固相控制 ㈠.钻井液及其功能
满足钻井工程需要,解决钻井中的难题,帮助钻 井新技术实现,在钻井中循环应用的流体。 1.满足钻井工程的基本需要: 建立循环:清洗井底、带出钻屑,悬浮钻屑 对付地层流体(油、气、水) 冷却钻头
4
2.防止和解决钻井过程(包括使用泥浆本身)所产生的困难和 复杂问题:井漏、井壁不稳定(缩径、井塌、井壁掉块……), 伤害油层,压差卡钻;井筒压力控制……。
20
2.泥饼质量变差、增厚,将导致井下复杂情况。 钻井液的功能之一是在井壁周围形成泥饼。若钻井液中
的岩屑增多将导致泥饼变厚,而这种泥饼质地松软(特别是分 散的岩屑在泥饼中容易形成厚而松的假泥饼):
⑴在厚泥饼使井径变小后,必然增加钻柱运动阻力,摩 擦系数增大,致使钻柱扭矩增大;打定向井、水平井、大位 移井时问题更为突出,甚至钻井无法进行。
钻头进尺 (m) 钻头消耗数
250 70
60
200
பைடு நூலகம்
50 150
40
30
100
20 50
10
3
2 1
0
5
10
15
钻井液固相含量 (%)
1-钻头进尺;2-钻进时间;3-钻头消耗数
23
研究发现: ⑴所有固相颗粒都影响机械钻速 而粘土影响最大,以8—10% (质量比)为一转折; ⑵固相含量相同时,小于1微米的 颗粒比大于1微米的颗粒机械 钻速降低12倍
15
㈤.固相控制技术 钻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必须把在钻井过程中(必然)混入泥浆的各
类地层固相(包括地层钻屑、井壁坍塌物…) 及时、有效的从泥浆中清除 出去,才能维护泥浆性能和保证钻井工程安全、顺利、快速的进行,保证 钻井目标的实现。
固相控制(简称为固控,现场上也习惯称其为泥浆净化)。 固相控制装置 固相控制(装置)系统 固相控制技术技术
12
6.润滑性: 泥并润滑性、极压润滑性…,深井、高密度泥浆;水平井、
大位移井、分支井必须要的特性 7、其它:
PH、含砂量…… 随钻井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13
㈢.钻井液类型 它分为水基、油基、气基几大类,我国现在以水基钻
井液为主。 水基钻井液:是以粘土为分散相在水中稳定的多级分散体
系。属于胶体,悬浮体混合分散体系(0.05μ—1μ)。 基本组成:水+粘土+各种处理剂+专用材料
这是泥浆工艺技术之一,主要困难是受泥浆 流变性及加重剂密度所限制。
7
2.钻井液流变性 为起到携带钻屑,悬浮钻屑,悬浮重晶石,有效传递动压
和水马力,(减少沿程压降)的作用,及减小或消除其副面作 用,钻井液必须要有合符要求的流变性:
⑴适合于泥浆的流变性:常用的(本构方程) 宾汉流型: 幂律流型: 卡森流型: 不同泥浆适用于不同的本构关系,而幂律最常用,宾汉次之。
17
1.造浆搬土 目前钻井液必须使用搬土,而且搬土必须高度分散(粒
径<1-2μm),成为一种搬土在水中高度分散的多级分散胶 体--悬浮体,此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及内部结构状态是体系的 宏观性能的内在依据,必须靠各种化学处理剂(分散度稳 定剂、分散剂、护胶剂)来实现,分散稳定剂的种类及其作 用机理不同,即决定了泥浆不同的类型。 2.泥浆加重材料
油基钻井液:它是以有机土或其它油分散固体为分散相 在油中的稳定的多级分散体系。属于油的胶体—悬浮体混 合分散体系;
基本组成:油(代用品)+有机土(油分散固相)+处理 剂+专用材料(加重……)
气基钻井液:以气体(空气、氮气、天然气)为基础, 雾、(泡沫)
14
㈣.水基泥浆发展过程 1.自然泥浆体系 水在钻井中地层自然造浆 2细分散泥浆体系:以分散剂保证配浆般土高度分散来实现泥浆体
19
㈢、无用(有害)固相对泥浆性能与功能的不利影响 1.增加泥浆粘度
石灰炭、花岗岩等固相的侵入对泥浆粘度增加的增加影响不大; 而泥页岩中混入粘土,因水化作用产生地层或岩屑造浆,它使泥浆 中粘土含量不断升高,可能造成井浆的粘度大幅度上升,甚致丧失流动 性、无法维持正常钻进,引发事故并大大增加泥浆维护成本。这在深井 (>5000M)、高温(≥180℃)、重泥浆(密度≥2.00)的情况下引起的粘度上 升,至今仍是未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固相(粘土)含量越大,其分散度越 高(颗粒越细)对泥浆粘度增加越大。
钻井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井下复杂情况,在本质上与它紧密相关, 它与井下漏、喷、塌、卡直接相关,与钻速密切相关,与泥浆流变性、 造壁性、抑制性……等主要性能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泥浆密度是现代 钻井技术的首要问题,也是至今国内外都没有完全解决,又急待解决的 重大技术难题。
6
钻井液密度:一般1.00—2.50(已过关) 低压欠平衡钻井:0—1.00(基本过关) 超高压(国内)钻井:2.50—3.00(难点)
8
⑵泥浆必须的流变性及表征参数
表观粘度:漏斗粘度: 流变参数:塑性粘度、动切应力、流型指数、稠度系数、极限粘度… 静切应力:(悬浮能力) 触变性 剪切稀释性:
……
⑶它必然是非牛顿流体和结构性流体
流变性与温度,压力和泥浆矿化度(含盐)有密切关系,必须专题研究。
9
3.钻井液的造壁性 ⑴失水造壁性的概念(失水、泥饼)
重晶石粉(200目) 碳酸钙粉(200目) 铁矿粉(200目)
18
㈡、无用(有害)固相 泥浆在使用中必然有大量地层钻屑和井壁坍塌物混入,
且必然被分散磨细,成为粒径大小不等的微粒,其中石灰 炭、花岗岩等可能达到几百微粒(100-200目);
而泥页岩中粘土混入,混入泥浆的大量粘土,也因 水化作用和泥浆中胶体稳定剂的作用而高度的分散,使体 系成为胶体—半胶体—悬浮体的多级分散体系(达到微米 级)。这种作用叫地层或岩屑造浆,它使泥浆中粘土含量 不断升高,从而泥浆性能及其功能发挥带来十分不利的影 响,成为泥浆技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