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启发

合集下载

读《传习录》三点感受

读《传习录》三点感受

读《传习录》三点感受《传习录》如同《论语》,并非书中主人公所作,而是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通读本书,我了解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领略了他的修身处世方面的人生智慧,并认识了其的心学内涵。

读完,有三点感受颇深。

首先,我为王阳明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所震撼。

王阳明命运多舛,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少年勤奋好学,立志成为圣贤。

两次参加会试皆落榜,一直到二十八岁那年第三次参加会试,榜上有名,中了进士。

其数十年的不放弃,令我等佩服。

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

王阳明公正敢言,舍己为国,是我等应效仿的。

在山高路远,偏僻落后的贵州,王阳明不甘堕落,专心儒学的研究,喜得龙场悟道。

环境的恶劣,阻挡不了一颗上进之心!恶人宦官刘瑾伏诛,王阳明仕途出现转机,任命为南京少仆寺少卿。

他巡抚江西,镇压民变,剿匪福建,平定宁王的反叛,让功给皇帝,获得“大明军神”之称。

王阳明虽屡建奇功,却不贪恋权势,辞官回乡讲学,何等的高洁自廉!五十七岁病逝,临终表决:“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纵观王阳明一生,其光明磊落,不同流合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遇到生活中的坎,亦心坦然,不屈不挠,是为我等之榜样!其次,王阳明修身处世方面有大智慧,值得我们反思学习。

他告诉我们如何修身,修心:欲修身,先养心;不忙不乱,不骄不躁;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让生活回归简单;真心着眼,敦本尚实;朴实的人生态度;清水芙蓉,纯然初心;至诚巧于至巧;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心之所想,力之所及;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他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德、孝、欲、行: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养一身浩然正气;得人心,得天下;以孝安家,以敬持家;孝顺在当下;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身外物不奢恋,荣辱毁誉皆泰然;安贫乐道也是信仰;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慎思之,笃行之;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1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

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传习录》看完之后发现原来古人也和我们现在的人犯同样的错误。

我理解的上达功夫,就是知识里说的本体论。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越是不了解的、感觉神秘的东西,就越是感兴趣。

以前我也这样,总是想追求一些形而上的知识,自己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说出去让别人听不懂,自己感觉到很有面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这里面王阳明讲的很清楚,上达和下学是一个功夫,不追求下学的上达全是空中楼阁。

下学就是上达,《中庸》里讲“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不从基础的理论开始,想直接到达哲学的顶峰,那是不存在的。

尤其是儒家,我们是入世的学说。

追求的就是立功、立言、立德。

所以儒家的一切知识都要以现实为出发点,学的东西要在现实当中可以应用的上。

只谈理论,不落实到实践上,就达不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举的树生长的例子特别的实际。

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设定出树长什么样子,你只有不断的去浇水、培育、养护,它才会向上生长。

至于树能长什么样我们控制不了。

就像儒家说的我们不可能改变任何人那样。

想要追求上达要从自己内在做起,向内求。

心擦亮了,明德显现,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上达也就实现了。

《传习录》读后感2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读完《传习录》这本书,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王阳明认为理论知识必须得到实际行动的验证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2. 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和心灵。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关注自己的内心和心灵,才能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耐心聆听自己的内心声音,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并注意调整自己的内心世界。

3.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以及如何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和责任,并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选择正确的方向。

4. 坚守信仰和道德。

王阳明认为,人的一生应该遵循正确的信仰和道德观念。

我们应该坚持诚实、正义、勇气以及对人类社会
的责任感,这样才能成为真正优秀和有价值的人。

总之,《传习录》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在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智慧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些启示,并不断地寻找并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传习录》读后感(21篇)

《传习录》读后感(21篇)

《传习录》读后感(21篇)《传习录》读后感篇1王明阳是历史上少见的大儒,《传习录》是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的同学依据他的语录修订而成的,是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是我们讨论宋明心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传习录》几乎包含了王阳明的全部哲学思想,我分别从上、中、下三卷来分析这本经典。

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传习录》的上卷,另外,上卷中还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学观点。

他指出圣人之学的关键之处在于身心之学,强调身体之外的躬亲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学当成纯粹的学问来传教;假设只将圣人之学谈论于口耳之间,不用于实践及思索,那么无法领悟这些学问的精要,也无法发挥这些学问应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阳明阐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问题,还讲解并描述了心学的根本内容与其立言的目的。

在这一局部,他全面畅谈了自己的学术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解释了一些有关人心本体的疑问,以及不同人所表现出的不怜悯形。

下卷主要是讲解并描述“致良知”的思想,这也是宋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心学是由王阳明首度提出的概念。

王阳明在这一局部结合自己的个人修养,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主见。

这一主见的提出具有进步意义,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缚,对后世唯心主义哲学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

下卷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阳明的“四句教”,它们不仅使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更加完备,同时也是后世学争辩的焦点。

“四句教”的内容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是说,人心的本体至纯至洁,不为善,也不为恶。

人心有了意念,才导致了善与恶的滋生。

能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只有人心的良知。

而“格物”,那么是为善去恶的关键。

“格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即指深度探讨道理,订正偏颇的认知与行为,是熟悉论的重要内容。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其目的在于去除心之不正,以扶正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一点上,他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的见解不同。

朱熹等人认为,“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只有通过对外物的熟悉才能明白人心,从而到达扶正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读完《传习录》,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蕴含着王阳明先生深邃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人生、道德、修行等诸多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王阳明先生强调“致良知”,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左右,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而“致良知”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良知,只要我们能够去除蒙蔽良知的杂念,就能依照良知去行事,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是否真正遵循了内心的良知。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他人或者追求短暂的利益,做出了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行为虽然可能带来一时的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却会让我们的内心感到不安和愧疚。

书中还提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以往,我总是认为知道了道理就等于能够做到,但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所知付诸实践,才是真正的“知”。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制定的许多计划和目标,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者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但往往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没有真正去行动。

“知行合一”提醒我,要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也对个人的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王阳明先生认为,修行不是脱离日常生活去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而是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磨练自己的心性。

这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修行的机会,无论是与家人相处、与同事合作,还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比如,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不急于争辩和指责,而是先冷静下来,从自身找原因,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同时,《传习录》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良知。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技能,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成长。

王阳明先生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内心需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良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0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0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0篇)传习录读后感篇1终于又得空看书,前些日子只是出差,间歇时因为状态在事务上,索性就一口气只翻累眼睛的杂志。

昨天早上把《传习录》放进包里,重新亲近一下,养养神。

用而不养,内耗自伤。

读至中卷《答周道通书》时忽然看出庄子的味道,呵呵。

宋明儒书,不避讳援佛解儒,但道家的东西似未见及。

孔孟原典里自不见老庄,但后世之引佛以入,佛一方面通儒,另一面通道,故宋代虽政治军事上羸弱偏安,而中国文化始有大成,佛是一刺激,亦是一桥梁。

觉出王阳明的庄周味道,是在其批评世间乱象,“三代之衰,孔孟既没”,知识分子们“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云云,其批评姿态,颇有庄周做逍遥游前的冷眼阅世、嬉笑怒骂,想来明朝的人,熟读老庄,在此不经意间用上了。

当然,最终的立论是不同的。

忽然想到,前些日少年宁拿来的那篇认为“李零是以道家立场加点后现代解构孔子”的观点,还是很有锋芒见地的。

另一个体会是,因为今人接触的孔孟原典有限,可以说,读的多一点的人,也不过是看过四书而已,尤其是易经,更是封建迷信,课本里一点都不曾收录,倒是金庸普及了易,降龙18掌的招式,都是从易经里找的名字。

王阳明那会儿自是不同,所以书中许多引用《易》《春秋》《礼记》等处,互相阐发。

再看马一浮,说天下学问尽归于儒藏,关键一点也在孔子曾笔削易经,从易门出,则道家、阴阳家及西学之自然科学,尽被纳入其类。

所以才知道门槛高得很,孔门有六艺呢,随便翻翻都远着,弥高弥深啊。

没想到的是,看明朝的传习录不用字典,看民国马一浮的两本会语,没有古汉语常用字典倒经常读不下去,因为他引的古典更多过阳明,真是个学问家。

商务印书馆的缩印本《古汉语常用字典》只好常备着,边角很体贴的削圆了,放在手中很舒服,用起来也足够了。

阳明引佛,多做批驳,虽然朱陆王年轻时其实都曾淫浸其中,出佛入儒,所以才要格外点出可批处吧。

马一浮老,倒是自由出入得很,随手借用,如羚羊挂角,怪不得梁漱溟在学问上那么佩服他。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传习录》读后感1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

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

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

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洁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学问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假如领会了这一点,就应当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

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

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

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熬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

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推断力都有所提高。

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究不断削减,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

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宝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

但为人虚心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

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

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肯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

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

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

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

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

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

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

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

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

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

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

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

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

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

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

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

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识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心与事不可分割为二。

事上磨练是真格物。

志立得时,良知于千事万事只是一事。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良知,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看他做去,不可须臾间断,只要存着良知,你便是天道。

圣人之学,只是一“诚”字。

要正心,本体上怎么用功?就在心的发动处着力!需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已是行,发动处有不善,立克之,就如眼里揉不得沙子一般,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去恶为善是一事。

此是真正知行合一。

做功夫怎么能说简单呢?再用功半年看看如何,一年再看看如何。

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又不肯用功,只是悬空去想,要想出一个道理,或者是在语言上越说越糊涂。

一般人对良知,只不能自信。

信得良知,不为气所乱,才是圣人。

战胜私欲,需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时时刻刻要一棍子一条痕、一巴掌见血的来真的,如果像一块死肉的话,打也不知道痛痒,终不济事,回家还是老样子,岂不惜哉?!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晓契机,遇变而通罢了。

良知无前后之分,只要知晓现在的契机,就能一了百了。

耳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智。

圣人只是一能之耳,能处正是良知。

学知识一定要消化,否则积攒在肚子里,便成痞了,如何为我所用?
懒散放纵并不是真性情,心性是有个主宰的,主宰就是良知,依得良知,才是妥当。

致良知必须要是为圣人之志!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良知不能仅依靠聪明才智去理解,只有净化胸中的污秽,使它没有丝毫沾染才行。

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良知才会越思越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

关于对私欲的看法,不可以云能遮日,教天不要生云。

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七情有所执着,俱为良知之蔽。

私欲萌生时,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就要消磨去,这才是立命功夫!
要影响或者说改变他人,功夫只在自己,而不要去责人。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要做到“无我”,胸中切不可有我,有即傲也。

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