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课件

合集下载

《故乡》ppt课件

《故乡》ppt课件
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友谊
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闰土
对 比
哀其不幸 中年 怒其不争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
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
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 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阴晦】阴沉,昏暗。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伶俐】机灵;灵活。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从《社戏》到《故乡》作者笔下的“故乡”有 什么变化呢?同学们齐读课文,整理信息:
①整理字词,识准字形,明白字义。 ②找到线索,梳理情节。
层次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请根据线索梳理主要情节。 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地主家的少爷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长大后
知识分子 异地谋生 辗转奔波
“我”不等同于鲁迅,属于鲁迅塑 造的众多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中,比较贴 近鲁迅的一个。
“我”一方面是启蒙者,是故乡的 批判者;另一方面,我也有弱点,面对 故乡,只看到一片死寂,看到普通人精 神的麻木,但无法从这个社会内部找到 变革的因素 ,从而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 法,这是一种孤立的状态。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6段“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 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 侄儿宏儿。”
拟物,用“飞出”一词形容宏儿的动作,生 动形象地写出宏儿的天真活泼和喜悦,与大 人们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添悲 凉的气氛。
第11段有何作用?
提及闰土,引出下文“我”对故乡的美好回 忆,为后文闰土的出场埋下伏笔。

第15课《故乡》课件(共36张PPT)

第15课《故乡》课件(共36张PPT)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 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 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 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 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 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形象。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
(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
故 乡的心情和感受。
(结局)
课文的线索是什么?以什么为基本内容? 课文重点刻画哪两个人物?主要采用什 么手法?
线索:“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内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巨 大变化(人、物等) 人物:闰土、杨二嫂 手法:对比
他向鲁迅讲述了在农村做人做事难,一点东西拿出 去卖总是要捐几回钱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 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 凄苦,内心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 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写了这篇小说。
阴晦(huì) 獾(huān) 髀(bì) 瑟(sè)索 折(shé)本 潺潺(chán) 五行(xíng )
还有:“我”、宏儿、水生;主要人 物是:闰土、杨二嫂。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及事件的 发展,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按照情节的四 个阶段,分别找出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几个部分。
文章结构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 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分 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我”回故乡(。开端)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 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课件(完整版)

鲁迅《故乡》课件(完整版)

鲁迅《故乡》课件(完整版)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故乡》。

二、作品背景《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21年12月《新青年》杂志。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游子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和封建迷信,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三、人物形象1. 我: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在外地谋生的游子,回到故乡后对故乡的贫困和落后感到痛心,同时也对故乡的美好回忆感到怀念。

2. 父亲:一个勤劳、善良、忠厚的农民,对儿子充满关爱,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3. 闰土:一个与“我”同龄的少年,聪明、勇敢、善良,但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故乡,去外地谋生。

4. 杨二嫂:一个泼辣、自私、狡猾的农村妇女,对生活充满了抱怨和不满。

四、主题思想1. 对故乡的怀念:作品通过对故乡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美好回忆的怀念和对故乡贫困、落后的痛心。

2.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作品通过父亲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农民的束缚和压迫,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3. 对新生活的向往:作品通过闰土的形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

4. 对人性的思考:作品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五、艺术特色1. 真实细腻的描写:作品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展现了鲁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敏锐的观察力。

2. 生动的人物形象:作品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深刻的主题思想:作品通过对故乡的怀念、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新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4. 独特的叙事手法: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波动。

故乡鲁迅课件ppt课件

故乡鲁迅课件ppt课件
注社会现实问题。
后人的评价与解读
高度评价
许多评论家和学者对《故乡》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中国现 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深入解读
后人对《故乡》的解读多种多样,包括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 风格等方面,深入挖掘其内在意义。
争议与分歧
对于《故乡》的解读也存在03
《故乡》的主题分析
主题概述
主题名称
鲁迅《故乡》中的主题分析
主题简介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展现了 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主题解读
主题解读一:对故乡的眷恋与失落
通过对故乡的描绘,鲁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但同时也揭示了故乡在时代 变迁中的失落和破败。这种眷恋与失落的情感交织,反映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冲 突的深刻思考。
《故乡》的影响
文学史上的地位
《故乡》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小说的经
典之作。
推动文学创作
《故乡》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都从中汲 取灵感,借鉴其写作技巧和主题
思想。
启发思想意识
《故乡》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启发了读者的思考,引导人们关
主题解读
主题解读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
通过《故乡》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描绘,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 曲。这种批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改革的强烈呼声。
主题解读
主题解读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扬弃
在《故乡》中,鲁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既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弊端,也肯定了其中蕴含的 优秀品质。这种反思与扬弃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思考。

鲁迅《故乡》优秀课件-2024鲜版

鲁迅《故乡》优秀课件-2024鲜版

语言描写
分析人物对话及叙述语言,探讨其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特 点和内心世界。
动作描写
关注人物行为举止及细节描写,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 的作用。
2024/3/28
35
小组讨论:《故乡》中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分析
• 心理描写:探究鲁迅如何揭示人物内心矛盾与挣扎,展现 人物复杂心理。
2024/3/28
36
小组讨论:《故乡》中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分析
02
03
讽刺与批判
通过对比和讽刺揭示社会 问题。
2024/3/28
情感深沉
对故乡的复杂情感表达得 淋漓尽致。
语言简练
鲁迅独特的文风,言简意 赅,富有力量。
10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形象
朴实、善良的农民。
特点
受封建思想束缚,缺乏自我意识。
2024/3/28
11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2024/3/28
形象
探讨在文学创作中如何运用语言、意象、象征等手段 表达个人情感。
2024/3/28
43
思考题: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文学创作
2024/3/28
44
思考题: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文学创作

思考题实施步骤
1. 学生独立思考并撰写简短发言稿;
2. 全班交流讨论,分享思考成果;
3. 教师点评与总结。
2024/3/28
尖酸刻薄的小市民。
特点
自私自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 态炎凉。
12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形象
归乡的游子,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 子。
特点
对故乡充满复杂的情感,既有怀旧之 情,也有对现实的失望和批判。
2024/3/28

鲁迅《故乡》PPT课件(完整版)

鲁迅《故乡》PPT课件(完整版)

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Chapter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生平简介文学成就《故乡》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个人经历鲁迅在创作《故乡》时,正值他由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亲眼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变革政治变革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农村社会也受到了波及和影响。

经济变革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农村经济逐渐衰落,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化。

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故乡》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杨二嫂一个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形象。

她的性格和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闰土一个朴实、善良、厚道的农民形象。

他的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悲惨处境,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我”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描绘手法和意境营造描绘手法鲁迅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意境营造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鲁迅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同时,他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使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思考了社会问题。

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Chapter乡愁情怀表达对现代人启示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下意义鲁迅在《故乡》中通过揭示社会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展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和弊端,勇于揭露和批判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

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还鼓励我们追求真理和正义,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故乡鲁迅PPT课件

故乡鲁迅PPT课件
分析人物形象
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西瓜田里的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
01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02
小说以( )为序,以( )为线索
03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
04
“ 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05
时间
06
“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01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03
第三部分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01
添加标题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02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语 言描写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故乡》ppt课件26张

《故乡》ppt课件26张
• 运用了对比手法,深化文章的主题,但并不简单的生硬拼凑,而是 把人物刻画同景物描写巧妙的穿插、溶汇在一起,比如故乡前后 情况的对比,描绘了农村小经济破产的惨境。
感谢聆听
• 课文描绘了一幅“月夜刺猹图”,记忆中的故乡美丽动人,色彩 明快;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同时它也是 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 比。
合作探究(第二部分)
• 雪地捕鸟这一幕描写得十分生动,运用连串的动词有什么作用?
• 清晰、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用词 准确,符合儿童的心理。
任务三:深入分析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第一部分)
• 《故乡》开头部分说:“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 是因为: ( BCD )(多选)
• A.“我”看到故乡变得更加荒凉了,少年时代的伙伴闰土与“我” 也变得隔膜起来。
• B.由于社会黑暗,“我”在外生活艰苦、四处奔波,这次回乡又 要变卖家产,迁居异地。
合作探究(第二部分)
• 课文对于杨二嫂的描写生动形象,有什么作用?
•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突出杨二嫂的面貌特征,同时“薄 嘴唇”为下文写她伶牙俐齿、语言尖刻做铺垫。“细脚伶仃的圆 规”比喻她的体形,突出其瘦。这段文字抓住杨二嫂的外形特点, 传神地勾勒出一个尖酸、泼悍的小市民形象。
合作探究(第二部分)
巩固提升(第解。
•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 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去斗争、实践,希望便 “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两句 话升华了主题思想,给人以鼓舞。
任务四: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合作探究(第二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 苦 展 转 地 生 活
水生宏儿
作者对水生和宏儿 什么看法?寄托作 者什么样的理想?
水生宏儿再相会
空怀“希望”而不去奋斗, 希望就不能成其为“希望”; “希望”渺茫,但只要为了 “希望”而不懈的追求,希 望就能变为现实。
总结:
1 学习了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 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理解了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 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具体写了哪些事? 2、课文中主要塑造了哪几个人物? 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对人物的看法如何? 3、“我”回故乡的心情如何?有什 么变化?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的多了。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 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洒 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 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 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 住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 认识了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 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
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 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 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 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 小说主题具体表现在: 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闰土的变化) 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闰土、杨二嫂) 3、“渴望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和闰 土、杨二嫂精神上的隔膜,表现“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 的尊卑秩序,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初中教材鲁迅作品选编情况
体裁 作品集 • 小说 《呐喊》 《彷徨》 散文 《朝花 夕拾》 《野草》 杂文 教材选篇 《孔乙己》 《故乡》 《社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风筝》 《雪》 写作时间 1919年 1921年1月 1922年 1926年9月 1926年10月 1926年3月 1925年1月 1925年1月 1934年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且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亭杂文》
背景资料:
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 赴京供职之后,曾与1919年返回故乡 绍兴,准备将家迁至北京。回乡后他 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惨,看 到了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 (闰土的原型)的悲苦境况,内心感 到十分悲愤,1921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 家的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人物关系研究
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反 映 了 农 村 经 济 衰 败 的 普 遍 性 和 严 重 性
闰土:淳朴善 良的贫苦农民
杨二嫂:放纵刻薄自私 的城镇小市民
故乡景物的变化
现实:萧索的荒村
记忆:神异的图画
深蓝的天空中 挂着一轮金黄的圆 月,下面是海边的 沙地,都种着一望 无际的碧绿的西 瓜。……
萧索的荒村 苍老麻木守旧 木偶人 厚障壁 放纵刻薄自私 圆规
美丽的神异 图画 勇敢机智天 真的小英雄
萧索的荒村
苍老麻木守 旧的木偶人
情同手足
厚障壁
端庄文静的 豆腐西施
放纵刻薄自 私的圆规
“我”的命运研 究
好 奇 的 少 爷
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 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的形象。
三 豆 十 腐 年 西 前 施 ” 是 啥 样 ?

——
如今的杨二嫂是什么样子?
相见,意外地相见
这篇 小说中作者主要 想表现什么?
鲁迅认为塑造人物有两种典型化的方 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 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 也不加改变。……二是杂取种种人,合 成一个,……我是一向取后一法的”。 运用这种方法在于“使读者摸不着在写 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 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自己,又像是写 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中年闰土 是无聊的客套和 生活中的痛苦 吞吞吐吐 迟 钝
闰 土 命 运 研 究
变化原因
兵多 、子 匪、 、饥 官荒 、、 绅苛 税
健康可爱、活泼多知、朴素热情 勇敢机敏、见多识广的小英雄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 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杨 二 嫂 命 运 研 究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 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 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 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
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
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二嫂的变化
杨 二 嫂 命 运 研 究
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
放纵泼辣刻薄自私的圆规
杨二嫂命运研究
爱美、寡言的豆腐西施 放纵泼辣刻薄自私的圆规 变 化 原 因
生活的压力,农村的衰败
人物关系研究
变化原因:
封 建 等 级 观 念
情同手足
厚障壁
我和闰土的关系变化
——于右任《望大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
猹 吓 捏 弶 髀 寒噤 毡帽 影像 瓦楞 熟识 胯下 祭祀 秕谷 鹁鸪 刺猬 颧骨 嗤笑 瑟索 恣睢 阴晦 凄苦 潮汛 凸起
伶仃 愕然 鄙夷 惶恐 惘然 磕头
间隙 隐瞒 隔膜 潺潺 展转 心绪
无端 苏生 伶俐 感化 作揖 景况
栅栏 茫远 獾猪 畜生 无端 应酬
速读课文 思考问题
闰土命运研究 杨二嫂命运研究
“我”的命运研究
故乡的命运研究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
闰 土 命 运 研 究 肖 像
紫色的圆脸 小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 颈套银项圈 ↓ 健康、朝气蓬勃
灰黄,很深的皱纹 破毡帽,极薄的棉衣 粗笨、开裂 松树皮般 颈上没有银项圈 ↓ 苍老贫困
闰 土 命 运 研 究
语言
少年闰土 都是乡间趣事 滔滔不绝 热情开朗见多识广
课后练习答案:
1、小说 《社戏》 《呐喊》 鲁迅 文学家 思想家 2、“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虚构的 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多子,饥荒,苛税, 兵、匪、官、绅 统治阶级反动腐朽,当时 社会十分黑暗,阶级压迫、剥削十分严重 3、对当时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 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4、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5、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 写 行为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课后练习:
1、《故乡》的体裁是 ,选自小说集《 》。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作者 ,是我国现代 著名的 家、 家和革命家。 2、《故乡》一文的线索是 ,作品中 的“我”是 的形象;曾经是 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生活的这样麻 木、悲惨的表面上的原因是 ,其 深层次的原因是 。 3、《故乡》中闰土的种种不幸,是为了引起人们对 的深层思索,激发人们 的强烈愿望。 4、小说以塑造 为中心,通过 的叙 述和 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5、小说中刻画人物常用的方法有: 6、关于故乡的诗词歌赋列举几例。
从蓬隙向 外一望,苍黄 的天底下,远 近横着几个萧 索的荒村,没 有一些活气。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变化原因:农村经济的萧条 社会的黑暗 现实的故乡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 故乡的命运研究 的缩影
一 切 都 改 变 了
美丽的神异图画 勇敢机智天真 小英雄 情同手足 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杂文集 共16本,650多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等。鲁迅的小说真实,擅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 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用喜剧的 笔调写悲剧,塑造了富有喜剧性的悲剧性格。语言纯净、 简洁、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他善于根据作品内容, 调整语言色调。有的作品用冷峻的笔调,用的作品用诙 谐风趣的笔调,也用的作品集揶揄讽刺于一体。
乡 愁 —— 席 慕 容
再见
相关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又叫人物描写方法,包括外貌 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等。此外,细节描写,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含环境 描写)等也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对比手法:是写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它通常将 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 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反 相成的艺术效果。其艺术功用主要有:表达爱憎、烘托 突出、揭露矛盾、辛辣讽刺、阐明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