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分光光度法

合集下载

红外分光光度法培训

红外分光光度法培训
详细描述
在透射光谱分析法中,红外光通过样品后,被检测器测量透 射光强度。通过分析透射光强度与波长的关系,可以确定样 品中分子的结构和组成。透射光谱分析法适用于固体、液体 和气体样品的测定。
反射光谱分析法
总结词
反射光谱分析法是通过测量反射光强度来分析物质的方法。
详细描述
在反射光谱分析法中,红外光照射到样品表面后,被反射回来并被检测器测量。 通过分析反射光强度与波长的关系,可以确定样品表面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反 射光谱分析法特别适用于固体样品的测定。
表格或图表形式。
实验数据解析
解析一
谱图分析:对测量的红外光谱图进行 分析,识别特征峰对应的官能团或分 子结构。
解析二
定量分析:根据谱图中的特征峰强度, 对样品中目标成分的含量进行定量分 析。
解析三
结构推断:结合已知的红外光谱数据 和理论知识,推断样品中可能存在的 官能团或分子结构。
解析四
误差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和有 毒物质,评估环境质量和安全。
02 红外分光光度计的组成与 操作
红外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01
02
03
04
光源
发射特定波长的红外光,为样 品提供能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干涉仪
将光源发出的红外光分成两束 ,分别经过动镜和静镜反射后
再重新组合,形成干涉。
检测器
检测干涉后的红外光强度,并 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领域
无机化学
用于分析无机化合物的组成和 结构,如矿物、陶瓷、玻璃等。
医学
用于检测人体内的生物分子和 药物代谢产物,辅助疾病诊断 和治疗。

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

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
红实验设备与操作流程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实验误差与质量控制 • 实验案例与结果展示 • 结论与展望
01 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吸收红外辐射的特性进行物质分析的方法。
原理
当特定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时,物质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导致光强减弱。通过测量不同波长 下的光强衰减程度,可以确定物质分子中特定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从而推断出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结构推断
结合已知的化学知识和光 谱特征,推断分子的可能 结构。
04 实验误差与质量控制
误差来源
仪器误差
仪器本身的性能差异、老化或维护不 当,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偏离真实值。
环境因素
实验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变 化可能影响仪器的性能和测量结果。
操作误差
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 的误差,如样品处理不当、仪器参数 设置错误等。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绘制红外光谱图。
实验注意事项
样品纯度
确保待测样品的纯度,以避免杂质干扰实验 结果。
光路清洁
定期清洁光路系统,确保实验过程中无灰尘 和杂散光干扰。
温度控制
保持实验室内温度的恒定,以减小温度变化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数据处理严谨
对实验数据进行严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确 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品不均匀
样品本身的不均匀性可能导致测量结 果的不准确。
质量控制方法
校准
环境控制
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性能稳定 ,测量结果准确。
保持实验室内恒定的温度、湿度和气压, 以减少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操作规范
样品处理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规范实验操作过程 ,减少人为误差。

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30
31

红外活性振动: 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
产生红外吸收 红外非活性振动:偶极矩不发生变化的振动 不产生红外吸收
N2、O2、Cl2、H2 没有红外活性 。


CO2
+ -
qr q 0 0 0
qr>0 0
32
2.吸收峰峰数
苯的振动自由度=3*12-6=30,但实际观 察到的红外吸收峰数目并不等于分子振动 自由度即基本振动数,其主要原因是:
19
分子总自由度等于该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 坐标的总和。在空间确定一原子的位置需三个 坐标(x.y.z),故一原子有三个自由度.含N个 原子的分子总自由度为3N, 而分子作为一个整 体,其运动状态可分为平动、转动,、振动三类. 分子总自由度应该等于平动、转动和振动自由 度的总和,即: f总=f振+f平+f转=3N f振=3N -f平-f转 振动自由度 基本振动数目 基频峰峰数
1
分子振动
E1 υ 32 v υ2 1 v
v υ 10
3 2 1 0 43 32 21 10
4 3 2 1
J J J
43 32 21 10 43 32 21 10
E0
分子振动吸收光谱
J
分子转动吸收光谱
2
红外光谱通常是指中红外吸收光谱, 由振 动能级跃迁产生,同时伴随转动能级的变化。 二、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图6-1 聚苯乙烯薄膜的红外光栅光谱(T-σ曲线)
3
10 4 1 (cm ) ( m)
4
三、IR与UV的区别 IR 起源 分子振动能级伴随 转动能级跃迁 适用 所有有机化合物 UV 分子外层价电子能级 跃迁 具n-π*、π-π*跃迁 有机化合物 特征性光谱复杂,特征性强 光谱简单、特征性不强 用途 鉴定化合物类别 定量 鉴定官能团 推测有机化合物共轭骨架 推测结构

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又称“红外分光光度分析法”。

简称“IR”,分子吸收光谱的一种。

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的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结构分析及对各种吸收红外光的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法。

红外光谱法的一般特点特征性强、测定快速、不破坏试样、试样用量少、操作简便、能分析各种状态的试样、分析灵敏度较低、定量分析误差较大。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1.定性分析和结构分析红外光谱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其谱带的数目、位置、形状和强度都随化合物不同而各不相同。

因此,红外光谱法是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有力工具2.定量分析红外光谱法对试样的要求红外光谱的试样可以是液体、固体或气体,一般应要求:(1)试样应该是单一组份的纯物质,纯度应>98%或符合商业规格才便于与纯物质的标准光谱进行对照。

多组份试样应在测定前尽量预先用分馏、萃取、重结晶或色谱法进行分离提纯,否则各组份光谱相互重叠,难于判断。

(2)试样中不应含有游离水。

水本身有红外吸收,会严重干扰样品谱,而且会侵蚀吸收池的盐窗。

(3)试样的浓度和测试厚度应选择适当,以使光谱图中的大多数吸收峰的透射比处于10%~80%范围内。

目前主要有两类红外光谱仪:色散型红外光谱仪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一、色散型红外光谱仪1 . 光源红外光谱仪中所用的光源通常是一种惰性固体,同电加热使之发射高强度的连续红外辐射。

常用的是Nernst灯或硅碳棒。

Nernst灯是用氧化锆、氧化钇和氧化钍烧结而成的中空棒和实心棒。

工作温度约为1700℃,在此高温下导电并发射红外线。

但在室温下是非导体,因此,在工作之前要预热。

它的特点是发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稳定性较好。

缺点是价格地硅碳棒贵,机械强度差,操作不如硅碳棒方便。

硅碳棒是由碳化硅烧结而成,工作温度在1200-1500℃。

2 . 吸收池因玻璃、石英等材料不能透过红外光,红外吸收池要用可透过红外光的NaCl、KBr、CsI、KRS-5(TlI 58%,TlBr42%)等材料制成窗片。

第5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第5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 §1 概述UV 光谱又称:电子光谱、振一转光谱一、定义:由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为红外光谱。

是以速光率T —ζ或T —λ图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T-λ曲线,由于波长等距,曲线“前密后疏” 使用较多的是T-ζT-ζ曲线,由于波数等距,曲线“前疏后密” 使用较多的是T-ζ 二、IR 与UV 的区别:1、起源不同:UV 是分子的价电子跃迁产生(电子光谱)IR 是分子振-转能级跃迁产生(振-转光谱)2、适用范围:UV 主要讨论芳香化合物、共轭、长共轭化合物,且限于溶液。

IR :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且用于固、液、气。

3、特征性强:ζ波数cm -1=)(104m μλ0.76~2.5μm 近红外 2.5~25μm 中红外(中红外研究最为)4000~400 25~500μm 定红外红外主要用于定性、紫外主要用于定量。

三、用途:定性、定量、定结构构型、取代基位置定结构:①官能量;②化学类别;③精细结构 直链、支链 §2 基本原理IR :由峰位、峰形、峰强描述主要讨论:起源、峰位、峰形、峰强及其影响因素。

一、振动能级和振动光谱讨论双原子分子。

re-平衡位置时原子间距。

将A 、B 两原子看作两个小球,化学键质量可忽略,则两个原子沿键轴方向的伸缩振动可近似为简谐振动,双原子分子视为谐振子。

1、位能:U=2)(21re r K -r=re, U=0r>re, U>0 r<re, U>0由量子力学可推,分子振动的总能量:Ev=(V+Ev=(V+21)h υ V=0,1,2……(振动量子数)由Hu 克定律:F=-Kr ,条件:弹簧伸长量不能太大。

而由图15-4,V=0时,E V =21h υ 振幅小V=1时,E V =23h υ ……振幅增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化学键断裂了,即分子离解了(达到了离解能) ∴真实分子并不是谐振 2、基频峰产生的重要条件 V=0 V=1由图15-4,振动能级是量子化的,分子只能吸收相当于两个能级差的光量子,才能发生跃迁。

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二、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自旋量子数I≠0旳原子核具有自旋现象,称自旋核。
氢原子核旳自旋量子数I=1/2,可看成电荷均匀分布旳球体, 绕自旋轴转动时,产生磁场,类似一种小磁铁。
当氢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B0中时,相对于外加磁场,可有 (2I+1)种取向。氢核I=1/2,故有两种取向(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稍低,磁量子数m=+1/2
1385cm1和
1375cm1双峰
s C
(CH3
不等强度裂分为
)3
1395cm1和
1365cm1双峰
3. C-C骨架振动
CC 1250 ~ 1140cm(1 弱 中)
(二)烯烃 1.C-H振动
CH 3100 ~ 3000cm(1 弱 中强) CH 1010 ~ 650cm(1 强)
CCH (顺式) ~ 960cm(1 中 强)
实际上氢核周围有运动旳电子,在外磁场作用下,运动旳电 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旳感应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
实际受外磁场作用减小 即:B=(1 )B0
式中:σ为屏蔽常数,σ越大,屏蔽效应越大。
所以,共振条件修正为: =[ B0 / 2 ] (1 )
因为屏蔽作用旳存在,氢核产生共振需更大旳外磁场强度, 来抵消屏蔽影响
C
(芳环)
C
~
1600
,~
1580,~ 1500

~
1450cm(1 四峰)
Hale Waihona Puke 、醇、酚、醚(一)醇、酚1.O-H伸缩振动: OH 3650 ~ 3200cm(1 强) O(H 游离)3650 ~ 3600cm(1 较强 变,锐峰) O(H 缔合)3500 ~ 3200cm(1 强 中强,宽、钝峰)

仪器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红外光谱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 无损检测等优点,能够提供丰富的化 学结构信息,有助于快速准确地鉴定 和鉴别物质。
局限性
对于一些低浓度的物质,可能需要较 高的检测限;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 样品或未知物,解析红外光谱可能会 比较困难,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 行综合判断。
01
采用棱镜作为分束器,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光谱数据,
但体积较大。
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02
采用干涉仪作为分束器,能够快速扫描并获得连续光谱数据,
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体积较小。
光栅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03
采用光栅作为分束器,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光谱数据,但扫描速
度较慢。
04
实验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领域
有机化合物分析
生物样品分析
红外光谱能够提供有机化合物的官能 团、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等信息,广泛 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生物领域,红外光谱可以用于研究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如蛋白质、 核酸等。
无机物分析
对于一些无机物,如矿物、金属氧化 物等,红外光谱也可以提供有关其结 构和组成的信息。
数据处理与分析
05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算样品的浓度、含量等参 数。
结果报告
06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将结果报告给相关人员。
实验注意事项
样品纯度
仪器保养
操作规范
确保待测样品的纯度, 以减小误差。
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和 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 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实验
仪器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
• 红外分光光度法简介 • 仪器分析在红外分光光度法中的作用 • 红外分光光度计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实验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 案例分析

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B:面内摇摆ρ:基团作为一个整体在平面内摇动
二、振动形式
2)面外弯曲γ:弯曲振动垂直几个原子构成的平面 A:面外摇摆振动 ω:两个X 原子同时向面下或面上的振动
B:蜷曲振动 τ:一个X原子在面上,一个X原子在面下的振动
二、振动形式
3、变形振动
1)对称的变形振动δs:三个AX键与轴线的夹角同时变大 或缩小。形如花瓣开、闭的振动。

波数:13158—4000cm-1
中红外区:2.5—25μm
振动、伴随转动光谱
波数:4000—400cm-1
远红外区:25—1000μm 纯转动光谱
波数:400—10cm-1

二、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T~λ 曲线 →前密后疏 波长等距
T ~σ 曲线→ 前疏后密 波数等距
“谷”是IR中的吸收峰
三、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的区别
定量(准确)
结构研究的主要手段(官能团、化合物类别、 结构研究(推测有机化合物
结构异构、氢键以及某些链状化合物的链长等)共轭骨架)
4—2 IR 基本原理
一、振动-转动光谱 二、振动形式 三、振动自由度 四、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五、吸收峰强度 六、吸收峰的分类 七、吸收峰的峰位及其影响因素 八、吸收峰峰数的影响因素
二、振动形式
振动频率不仅受化学键性质和原子质量的影响,也受到整个 分子的影响
双原子分子 多原子分子
伸缩振动()
1、伸缩振动 1)对称伸缩振动s 2)反称伸缩振动as
1)面内弯曲振动β
A:剪式振动δ B:面内摇摆ρ
2、弯曲振动
2)面外弯曲γ
A:面外摇摆振动 ω B:蜷曲振动 τ
3)变形振动
A:对称的变形振动δs B:不对称的变形振动δa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外分光光度法一、填空题1. 红外光谱是介于与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是。

2. 化合物的红外吸收曲线可由来描述。

3. 不同分子在红外谱图中出现的吸收峰位,是由所决定的。

4.乙醛CH3CHO的v c=0为1731cm-1,若醛上氢被一氯原子所取代形成CH3—C—Cl后,则v c=0向移动。

5. 丙酮的v c=0为l715cm-1,若其中一个甲基被一苯基所取代形成苯乙酮后,则v c=0向移动。

6. 化合物的v c=0为l663cm-1,若8位上氢被甲基取代后则v c=0由于因而频率。

7. 红外光谱中所说的特征频率区是指的区间,其特点是。

8. 苯甲醛的红外光谱中出现了2780cm-1和 2700cm-1两个吸收峰,是由而产生的。

9. 分子内形成氢键与分子间形成氢键一样会使基团的振动频率向低波数移动。

但是分子间氢键而分子内氢键。

10. 压片法所用的KBr必须进行干燥处理,一般要在左右。

11. 含羟基的样品,因溴化钾分散剂易吸水,干扰羟基的测定,因此采用特别合适。

12. 调糊法常用的悬浮剂有 , 但此法不能用于样品中的鉴定。

13. 液体池窗板很容易吸潮变乌,致使透光性变坏,因此使用时禁止,拆装时应 , 在的房间操作。

14. 液体池法需选择溶剂,一般常用的溶剂有。

15. 顺-2-丁烯与反-2-丁烯的红外光谱在区域有显著不同的特征。

顺式r C-H在处有数强吸收而反式r C-H在有很强吸收峰。

16.氢键使v OH向且。

17. 一纯品的分子式为 C5H3NO,其红外光谱中有1725、2210、2280 cm-1,此化合物最可能结构是。

18. 一种苯的氯化物在 900~69Ocm-1区域波没有吸收峰,它的可能结构为。

19. 有一种溴甲苯C7H7Br,有一单峰在801cm-1,它的结构式为。

20. 化合物SO2的平动自由度为,转动自由度为 , 振动自由度为。

二、单项选择题1、某化合物受电磁辐射作用后,振动能级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光谱波长范围是( )A. 紫外光B. X射线C. 微波D. 红外线2、由红外光谱测得S—H的伸缩振动为 2000cm-1,S—D的伸缩振动频率为( )A.1440cm-1B.2000cm-1C.4000cm-1D.1000cm-13、乙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 )A.20B.13C.12D.64、乙炔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 )A.12B.7C.6D.55、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 )A.32B.36C.30D.316、下列化学键伸缩振动产生的基频峰出现在最低频的是()A. C-HB. C-NC. C-CD. C-F7、分子式为C8H7ClO s的化合物其不饱和度为( )A.5B.4C.6D.28、CO2分子没有偶极矩这一事实表明该分子是( )A. 以共价键结合的B. 角形的C. 线性的并且对称D. 非线性的9、下列羰基化合物中,v c=0出现最高波数者为( )O O OA. R—C—R′B. R—C—ClC. R—C—HOD. R—C—F10、下列化合物在稀溶液中,v c=0出现最低波数为( )O O O R‖‖‖A. R—C—OR′B. R—C—S—ArC. R—C—N—R′O‖D. Ar—C—S—R11、下列化合物中,v c=0出现在最高波数者为( )A. B. C.D.12、某化合物分子式为 C7H5NOClBr,其不饱和度为( )A. 4B.5C. 2D. 713、某化合物红外光谱数据如下:3200 cm-1(S)。

2200 cm-1(W)、l620 cm-1(S),其可能结构为( )A. B.C. D.14、不考虑费米共振等因素,下列基团的伸缩振动而产生的吸收峰最强者为( )A. C-HB. N-HC. S i-HD.0-H15、已知原子最H=1、Cl=35,则H—C1分子的折合质量为( )A. 1.586×1024gB. 3.O×1024gC. 9.7×10-1gD. 1.0285μg16、下列环酮化合物中,v c=0出现在最高波数者为( )A. B. C. D.17、下列环烯化合物中,v c=0出现最低波数者为( )A. B. C. D.18、已知原子量H=1、L i=7,则L i—H的折合质量为( )A. 6.45×10-24gB.8.00ngC. 8.75×10-1μgD. 1.453×10-2419、羰酸在不同溶剂中测定的红外光谱,v c=0出现最低者为( )A. 气体B. 正构烷烃C. 乙醇D. 碱液20、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7H7NO,其不饱和度为( )。

A. 2B. 3C. 4D. 521、多原子分子有四种振动形式,一般来说,吸收峰强度最大的振动形式是( )。

A. δB. γC.υasD. υs22、下列合物中υc=c吸收强度最大的化合物为( )A. R-CH=CH2B. RCHCH-R'(顺)C. R-CH=CH-R'(反)D. R-CH=CH-R(顺)23、碳的杂化态对C—H键振动频率的影响是( )A.S成分越多,C—H键的键长越长,υc-H向高频位移;B.S成分越多,C—H键的键长越短,υc-H向低频位移;C.S成分越多,C—H键的键长越长,υc-H向低频位移;D.S成分越多,C—H键的键强越强,υc-H向高频位移;24、能够证明不饱和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区段是( )A. 3500~3399cm-1,2100~2400cm-1,19OO~1500cm-1B. 2100~2400cm-1,1500~1300cm-1,3300~3000cm-1C. 3300~3000cm-1,1900~1650cm-1,2400~2100cm-1D. 3300~3000cm-1,1900~1500cm-1,2400~2100cm-125、双原子分子振动能级间的间距,随着振动量子数的增加,间距应该( )A. 变得更加稀疏B. 变得更加稠密C. 开始逐渐变稠密,然后又变稀疏D. 开始逐渐变稀疏,然后又逐渐变稠密26、下列光谱数据中,能包括的吸收带的红外光谱区间是( )A. 3000~2700cm-1,1900~1650cm-1,1745~1300cm-1B. 3000~2700cm-1,2400~2100cm-1,1000~650cm-1C. 3300~3010cm-1,1900~1650cm-1,1000~650cm-1D. 3300~3000cm-1,1675~1500cm-1,1475~1300cm-127、在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上,除了发现1738 cm-1、l717 cm-1有吸收峰外,在1650cm-1和 3000cm-1也出现了吸收峰,出现后两个吸收峰的原因是( )A. 样品中含有带一OH和基团的杂质B. 样品中含有带基团的杂质C. 样品中含有带的杂质D. 样品中存在着化合物28、在红外光谱中,化学键的振动频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 )A. 诱导效应使υc=0向低频位移B. 共轭效应使υc=C向高频位移C. 诱导效应使向低频位移D. 环的张力使υc=0向高频位移29、在醇类化合物中,υOH随溶液浓度的增加,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原因是( )A. 溶液极性变大B. 形成分子间氢键随之加强C. 诱导效应随之变大D. 易产生振动的偶合30、在化合物(I)和(Ⅱ)中,前者的υc=C强度大于后者的原因是由于( )A. (I)能形成费米共振B. (Ⅱ)是末端双键C. (I)的对称性差D. (I)中双键与羰基共轭31、下列红外光谱数据中,能够说明分子中有末端双键的是( )A.724 cm-1 1650 cm-1 890 cm-1B.967 cm-1 1650 cm-1 99O cm-1C.911 cm-1 1650 cm-1 990 cm-1D.910 cm-1 1650 cm-1 802 cm-132、2-溴环已酮有两个υc=0吸收带,除了主带(1716 cm-1)以外,还有较小的吸收带(l740 cm-1),这是由于( )A. 样品中存在着化合物B. 样品中存在着互变异物C. 样品中存在着空间位阻D. 样品中存在着不同的构象33、下列振动类型中,为红外话性振动的是( )A. CH3—CH3分子中υc-CB.CH3—CCl3分子中υc-CC.CO2分子中υS c=0D.CH2=CH2分子中υc=C34、分子的红外光谱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分子结构的资料,红外光谱的产生由于( )A. 电子激发B.振动方式改变C.转动方式改变D.核激发35、红外光谱的波长范围是( )A. 0.1~10mmB.100nm~200nmC.1cm~3mmD. 10-4cm~10-3c m三、多项选择题:1、红外光谱产生的必要条件是( )A. 光子的能量与振动能级的能量相等B. 光子的频率是化学键振动频率的整数倍C. 化合物分子必须具有π轨道D. 化合物的分子应具有 n电子E. 化学键振动过程中Δμ≠02、能够用IR光谱鉴别烯烃的一组相关峰为( )A. 由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峰B. υc=C-H δc=C-HC. υc=C-H σc=C-HD.l695~l500 cm-1之间的吸收峰E. υc=0 υc=C3、形成氢键后υOH吸收峰特征为( )A. 形成氢键后变为尖窄的吸收峰B. 峰位向低频移动,在 3500~33OO cm-1C. 峰位向高频移动,但峰强变大D. 峰强不变,峰形变宽E. 峰强增大,峰形变宽4、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制备试片时,一般要求( )A. 溴化钾一定是经过干燥处理的B. 样品与溴化钾要在研钵中研磨混匀C. 操作要在红外灯下进行D. 一般要在红外灯下,将样品与溴化钾在玛垴研气体中体混匀E. 溴化钾要在 600℃马福炉中灼烧4小时5、烯醚(R—CH=CH—0—R1)ucc的特征为(-、)A. υc=C较正常烯烃的υc=C向低频位移B. 吸收峰强度增大C. υc=C较正常烯烃的υc=C向高频位移D. 吸收强度不变E. υc=C峰位不变,强度增大6、下列化合物中,不能出现弯曲振动的有( )A. HClB. CO2C. N2D. H2OE. CH4四. 名词解释题1、外非活性振动:化合物分子的两个键的伸缩处于平衡状态时,偶极矩的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偶极矩的变化为零。

这种振动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2、基频峰:化合物分子吸收某--频率的红外线后,由基态(V=0)跃迁到第一激发态(V= 1)时产生的吸收蜂。

3、相关峰:一个基团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吸收峰称为相关峰。

4、特征峰:能够确定某官能团存在的,易于辨认的一些吸收峰称为特征吸收峰,简称特征峰。

5、振动自由度:分子的基本振动的数目称为振动自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