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教育(论文)——王安国
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的。
学生在面对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加的压力,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审美爱好,以排解繁重的学业压力。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所制定的目的和目标。
同时,新课改提出,培养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其个性化发展,重视音乐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等教育教学理念。
本文就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以讨论,突出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为其他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培养;讨论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越来越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音乐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在不断汲取属于自身的精神食粮。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形式,许多艺术家通过音乐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学生时期音乐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性格养成和综合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音乐来了解某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并培养自身的艺术情操,升华自身思想人格。
在学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情操,带动音乐课堂氛围,使学生都参与其中,促进学审美能力提升,让学生体会到真正音乐之美。
一、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力量和情感。
情感是人特有的一种内心精神体检,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情感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情感最重要的载体就是说抒发美,美是促进人精神不断进步的源泉。
正如先人所说:“美给与人灵魂与活力”。
音乐学习是学习“美”的基础,是建立在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盛宴,音乐教师可对学生加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学习热爱。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应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搜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音乐,在学生课前或课后播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传承创新 执着奉献——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王安国先生的工匠精神

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MODERNMUSIC传承创新㊀执着奉献音乐理论家㊁教育家王安国先生的工匠精神王㊀倩[摘㊀要]工匠精神在新时期被喻为对行业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守ꎮ在当代ꎬ一位开创了中国 音乐学科史 和 音乐创作门类史 先河的音乐理论家㊁音乐教育家[1]ꎬ曾主持编发过«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ꎬ将历经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研究总结的智慧成果ꎬ出版发行学术生涯的 收官 之作 «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ꎬ王安国先生用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ꎬ书写了 育人 与 奉献 ꎬ诠释了 细致严谨 与 追求卓越 的当代工匠精神ꎮ[关键词]音乐教育ꎻ王安国ꎻ工匠精神[中图分类号]J6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143-02[收稿日期]2020-01-09[作者简介]王㊀倩(1988 ㊀)ꎬ女ꎬ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编辑室高级编辑ꎮ(北京㊀100081)㊀㊀工匠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解释为手艺工人 ꎬ而 工匠精神 释义为 工匠对自己做的产品精雕细琢㊁精益求精ꎬ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 ꎮ 工匠精神 在现代社会又被新的时代内涵所赋予ꎬ它不仅仅指匠人ꎬ而扩展为一种不断追求行业技能极致与完美的精神ꎬ是对事业的追求㊁社会的责任感ꎬ也是一种自律ꎬ它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ꎬ是现代社会从业者需要发扬的一种精神ꎮ笔者有幸成为王安国先生专著的责编ꎬ在编辑加工王安国先生出版的«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一书中ꎬ看到作者文中介绍 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 从历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作业反馈中ꎬ帮助我不断调整和改进本书教学内容 ꎬ以及全书近六百页手写完成的稿件ꎬ一笔一笔画出的五线谱及图示分析表ꎬ结合本书特色和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ꎬ从中看到王安国先生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ꎬ看到了王安国先生传承㊁执着㊁创新㊁奉献的当代 工匠精神 ꎮ一㊁ 不积小流ꎬ无以成江海 厚积薄发与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1942年ꎬ王安国先生出生于贵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ꎮ15岁那年ꎬ他考入贵州大学艺术系音乐附中ꎬ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ꎬ他被分配到贵州遵义黔剧团工作ꎬ经过基层15年的历练之后ꎬ他考入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ꎬ成为 文革 后首批硕士研究生ꎮ1982年ꎬ他来到湖南师范大学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ꎬ1986年ꎬ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ꎬ1993年ꎬ调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ꎬ历任湖南师大和首都师大音乐系主任ꎬ湖南省和北京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㊁全国高等师范理论作曲学会会长等职ꎮ1997年ꎬ王安国先生逐渐将研究的方向㊁学术定位转到了 中国基础音乐教育 ꎮ2000年ꎬ他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程标准课题组组长ꎬ主持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及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研究工作ꎬ主持编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ꎮ从«乐队剧场II:Re看谭盾近作的文化意义»(1994年发表)到«作曲家用生命书写的一部人生记录 <朱践耳创作回忆录>读后»(2016年发表)ꎬ从«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1989年出版ꎬ2004年再版)到«世纪的回眸 王安国音乐文集»(2005年出版)ꎬ他在«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人民音乐»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百余篇学术论文ꎬ并出版多部个人学术论文集ꎬ这部«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被作者喻为学术生涯的 收官 之作ꎮ从一点一滴基层的历练ꎬ打造扎实的音乐技术功底ꎬ赴专业院校继续完善作曲等音乐理论基础ꎬ关注音乐创作的动态并上升到史学研究的层面ꎬ推进 当代音乐研究 的学科建设ꎬ又将研究中心转移至中小学音乐教育ꎬ指导34121世纪我国音乐发展的道路ꎬ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力量ꎬ这种不断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ꎬ使得王安国先生收获丰硕的科研成果ꎬ成为我国当代音乐理论家㊁音乐教育家ꎮ二㊁ 古为今用ꎬ洋为中用 别具匠心的创新精神作曲家吴祖强先生在给音乐论文集«现代和声及中国作品研究»作序时曾这样评价王安国先生:有着 对创新的满腔热情和理论工作的科学态度 [2]ꎮ王安国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广博学识ꎬ同时善于创新的理论专家ꎮ即将出版的«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这部专著就是融合了民族元素ꎬ彰显作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佳作ꎮ作曲理论源于西方ꎬ二十世纪ꎬ苏联音乐理论家㊁教育家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ꎬ德国作曲家㊁音乐理论家兴德米特的«作曲技法»等给后人留下了颇为丰富的理论成果ꎬ也为作曲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ꎮ王安国先生在谈及这部«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的特点时说: 西方的作曲理论传入中国一百多年的变化和发展ꎬ在本书中尚有所体现ꎮ 另外ꎬ«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一书在讲和弦㊁复调等多声音乐内容的基础上ꎬ又大量引用了中国作品作为范例进行分析ꎬ如«八路军来到杨各庄»(选自舞剧«白毛女»)㊁«保卫黄河»(选自«黄河大合唱»)㊁福建渔民号子«摇橹号子»等ꎬ特别是第三单元第四章 中国传统音乐中自然形态的复调结构形式 ꎬ将民歌㊁曲艺㊁歌舞音乐中蕴藏的复调音乐因素提炼出来ꎬ从声部结合的视角进行分析ꎮ2009年第一期«人民音乐»曾刊载王安国先生的文章«1978 2008:历史的跨越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三十年»ꎬ文章梳理了美育地位的恢复过程和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构架的形成ꎬ总结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理论ꎬ在改革与发展过程及教学实践中逐步生成和完善的三个特点ꎮ另一篇文章«从四份音乐欣赏教学素材谈音乐分析学的普及应用»发表于«中国音乐学»2015年第四期ꎬ文章以传统古琴曲«梅花三弄»㊁中国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作为普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学习素材ꎬ在聆听中展开曲式结构图ꎬ提炼出主要的音乐材料 梅花主题 与 山林主题 进而分析乐曲的结构特点ꎬ分析乐曲的时代及文化背景㊁作曲家生平等相关知识ꎬ文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旋律线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ꎬ展现了音乐分析学在国民素质教育和文化传承渠道宽阔的实践性ꎬ将传承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ꎮ三㊁ 功在当代ꎬ利在千秋 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王安国先生在55岁那年ꎬ把人生规划和学术定位转到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向上ꎮ他在«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一书中融合了自己的本专业 传统作曲理论ꎬ同时结合高师教学需求ꎬ旨在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等非作曲理论专业人士对多声音乐作品的感知㊁分析和写作能力ꎮ近年来ꎬ国内有关学者㊁专家所出版的作曲理论专著主要是解决作曲技术中的创作理论问题ꎬ其目标读者多为专业作曲类师生ꎬ而作曲抽象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复杂㊁变化的结构ꎬ往往给非此类专业的学者以高深莫测之感ꎬ现代学校音乐教学中虽不涉及较为高深的作曲技术理论ꎬ但也需要教师或准教师能够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乐谱的分析能力ꎮ«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融合了作曲 四大件 ꎬ同时以中小学教材中常见的乐谱为范例ꎬ如«粉刷匠»«故乡的亲人»«青春舞曲»等ꎬ在配器章节又结合中小学校学生乐队的编配和用谱ꎬ为教师实实在在提供了教学依据和再创作的基础ꎬ为中小学课堂中音乐作品分析理论指明了方向ꎬ堪称本书特色ꎮ纵观王安国先生的教育生涯ꎬ从湖南师范大学到首都师范大学三十多年的任教经历ꎬ尤其在担任博士生导师之后ꎬ他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至今活跃在中国音乐教育舞台上的青年学者和知名专家ꎮ王安国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紧扣中国当前音乐教育的社会现状ꎬ2017年3月ꎬ«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教育部审查并于2018年1月出版ꎬ这是以王安国先生为课题组组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ꎮ作为国家面向国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ꎬ提出了以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为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ꎬ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引领课程模块的设置ꎮ可以看出ꎬ王安国先生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坚守与热爱ꎬ他不仅将作曲理论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一代代的青年学者ꎬ还将此研究方向与音乐教育相结合ꎬ探寻一条适合一线教师提高自身修养㊁一线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音乐分析理论ꎬ在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上做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工作ꎮ润物细无声ꎬ基础音乐教育是一项伟大而长远的人才战略工程ꎬ利在当代ꎬ功在千秋ꎬ令人敬仰!精神的力量决定人们行动的方向ꎬ王安国先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和音乐教育家ꎬ他认真㊁执着㊁锲而不舍的精神ꎬ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ꎬ为当代中国音乐学术史增光添彩!从他身上学习到的 工匠精神 ꎬ执着㊁专注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ꎮ注释:[1]居其宏.放眼百年㊀深情一瞥 王安国«世纪的回眸»序[J].人民音乐ꎬ2006(02):84.[2]吴祖强.对创新的满腔热情和理论工作的科学态度 王安国音乐论文集«现代和声及中国作品研究»序[J].音乐研究ꎬ1988(03):28.(责任编辑:张洪全)441当代音乐 2020年第4期。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第一讲)主讲人:王安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长第一部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的主要依据第二部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六个模块内容标准简析第四部分课程实施中几个值得注意的环节第一部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的主要依据一、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3、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学会学习5、学会生存6、学会合作围绕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深入开掘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使之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对接。
二、对国内高中艺术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部分城市高中有音乐课,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多数地区高中不开音乐课,这种状况持续到1996年。
1996年,高中开设“艺术”必修课,包含音乐、美术两科,共70学时。
1997年7月,由原国家教委体卫艺教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公布“艺术欣赏”必修课,总学时68,音乐、美术各34学时。
2000年教育部调整的高中教学计划,将“艺术欣赏”增为96学时。
由于师资、设备、教材及应对高考等原因,全国高中“艺术欣赏”实际开课率不足30%。
三、对国外部分国家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比较、参照。
A、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艺术被列为核心学科;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从幼儿园——12年级整体规划,内容标准分为熟练水平和高级水平;艺术课程包含舞蹈、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四科,分科教学,供学生选择学习。
美国中小学音乐课九项学习内容:1、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演唱一套各类曲目。
(即独唱、重唱,合唱)2、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用乐器演奏一套各类曲目。
(即独奏、重奏、合奏)(演唱和演奏)3、即兴创作旋律、变奏和伴奏。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其他论文文档]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总设计师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其他论文文档]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总设计师](https://img.taocdn.com/s3/m/907827b252ea551811a68727.png)
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总设计师毕业论文—王安国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王安国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从湖南调到音乐研究所担任研究工作期间,就是在恭王府那古色古香又宁静寥寂的老房子里,凭借自身对中国传统与西方音乐作曲理论与创作技法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完成了几10篇关于中国新潮音乐—中国现代作曲家及作品的学术论文,就是这样,谭盾、叶小纲、郭文景他们的人和作品更多地出现在各类学术杂志上,逐渐地被人们了解、认识、知名、著名……那时的他是的勤勉、权威的音乐批评家。
说到“权威”,薛老师笑着说,虽然我们都是同事,连住处也挨的非常近,但那时每年的中国音乐年鉴都是由他来执笔,不过,在音乐研究所近8年的时间内,他的深入简出是出了名的,不再用餐时间,……可见王先生是个坐得住的学者,是1个被坐了8年冷板凳的事实证明了的,自然他的著述丰裕—相继完成了《我国当代音乐作品与和声创新问题》、《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复调写作与复调音乐你能在室外碰到他就属于10分稀罕的事了分析》等等,似乎也在推测之内、情理之中了。
有关先生更多的信息我是从我的研究生导师杨国立老师那里听到的,“知识渊博,记忆惊人,当1次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的莫衷1是的争辩中,王先生列出有关论文著述、观点、作者、刊名、年号……1语压惊4座,总结性地平息了1场争论”,睿智能让人成功,勤奋加睿智则会创造奇迹。
当先生55岁那年,他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学术定位转到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也就此掀开了中国国民音乐教育的新篇章,他的名字将由著名批评家而转为音乐教育家并永存史册。
世纪之初,王安国先生带领的课题组通过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招标审核,主持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主持审查《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并以政府文件形式公开出版。
这就是时下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被全国通令贯彻执行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学音乐课程标准》。
培养提高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对音乐素养的形成做出了如下表述:“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在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感受体验到音乐,音乐的学习也无处不在。
学校的音乐课堂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课程标准强调的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责任,更包涵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方面。
价值观则希望学生内心能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1.精心选材。
老师需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社会、把握经典,扣紧时代脉搏,了解艺术时尚。
例如:《茉莉花》、《无锡景》、《杨柳青》能使学生感受到江南的音乐如同江南的山水般秀丽柔美,增强学生对民歌、民间音乐的热爱。
《你是这样的人》用音乐塑造的榜样深入人心。
京歌《唱脸谱》的演唱容易上口,激发学习戏曲的兴趣,唱出了民族自豪感。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爵士的风格倡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优秀的作品很多,需要教师充分的发掘。
2.善于引导。
有优秀的素材,教师还要学会正确的引导。
要使学生懂得发现并欣赏别人的美,懂得给别人提供美和愉悦感。
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的定位不是培养音乐家。
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表达情感,这很重要。
二、过程与方法我们强调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这是学生的学习、生存、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能力、智慧、情感和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老师忽略了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教育应该用它特有的语言来进行交流。
中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小学音乐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音乐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1期.王耀华.[2].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音乐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4期.王安国.[7].比较与合作传承与创新——"2015年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教材比较暨两岸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人民音乐》.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0期.郭小利.[8].河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2期.李洪玲.[9].论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计划的调整和改革.《黄钟《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2期.林能杰.邓颖.二、中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被引次数:23作者:金顺爱.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东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2].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对接——以湘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李欢.学科教学(音乐)湖南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3].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被引次数:22作者:许洪帅.音乐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4].从长沙《大公报》看1932年湖南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改革.作者:钟桦.学科教学(音乐)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5].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作者:林琳.音乐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6].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曹众.课程与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7].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被引次数:17作者:金世余.音乐学福建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8].山东省德州市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张书沂.音乐学山东大学2012(学位年度)[9].建构中小学音乐课堂活动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王佳.音乐学河北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10].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为例. 作者:许旸.教育学原理山西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小学音乐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BeneficialoutcomefromEEGneurofeedbackoncreativemusicperformanc e,attentionandwellbeinginschoolchildren.Gruzelier,J.H.Foks,M.Steffert,T.Chen,M.J.L.Ros,T.《BiologicalPsychology》,被SCI收录SCI.2014[2]Musicemotionclassificationandcontextbasedmusicrecommendation. ByeongjunHanSeungminRhoSanghoonJunEenjunHwang 《Multimediatoolsandapplication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3[3]Lowdegreeofformaleducationandmusicalexperiencepredictdegreeofm usicinducedstressreductioninrelativesandfriendsofpatients:Asinglecent er,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Tilt,A.C.Werner,P.D.Brown,D.F.Alam,H.B.Warshaw,A.L.Parry,B.A.Jazbar,B .Booker,A.Stangenberg,L.Fricchione,G.L.Benson,H.Lillemoe,K.D.Conrad,C .《AnnalsofSurgery》,被SCI收录SCI.20135[4]Musicsimilaritybasedapproachtogeneratingdancemotionsequence. MinhoLeeKyoguLeeJaeheungPark《Multimediatoolsandapplications》,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5]TimeReversalMUSICImagingwithTimeDomainGatingTechnique. HeedongCHOIYasutakaOGAWAToshihikoNISHIMURATakeoOHGANE《IEICETransactionsoncommunication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7[6]PlayingrelatedmusculoskeletaldisordersamongIcelandicmusicstude nts:Differencesbetweenstudentsplayingclassicalvsrhythmicmusic.árnason,K..árnason,á..Briem,K.《Medicalproblemsofperformingartists》,被SCI收录SCI.20142[7]Musicrecommendationusingtextanalysisonsongrequeststoradiostati ons.ZiwonHyungKibeomLeeKyoguLee《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5[8]Musicclassificationviathebagoffeaturesapproach. ZhouyuFuGuojunLuKaiMingTingDengshengZhang 《Patternrecognitionletter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4[9]Musicclassificationviathebagoffeaturesapproach. ZhouyuFuGuojunLuKaiMingTingDengshengZhang 《Patternrecognitionletter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4[10]Randomizedclinicaltrialoftherapeuticmusicvideointerventionfor resilienceoutcomesinadolescents/youngadultsundergoinghematopoieticste mcelltransplant:AreportfromtheChildren'sOncologyGroup.Robb,S.L.Burns,D.S.Stegenga,K.A.Haut,P.R.Monahan,P.O.Meza,J.Stump,T.E .Cherven,B.O.Docherty,S.L.HendricksFerguson,V.L.Kintner,E.K.Haight,A.E.Wall,D.A.Haase,J.E.《Cancer:AJournaloftheAmericanCancerSociety》,被SCI收录SCI.20146四、中小学音乐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音乐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意大利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解析.姜蕾.李明月,2007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2]基于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适应性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何姣.何燕燕,2012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3]从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能力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王瑞年,20142014·北京音乐教育国际论坛[4]教育科研培训有机结合,促进音乐教育和谐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谐可持续发展漫谈.周立清,2011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南六省区)第九届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5]构建基于MIDI技术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平台.杨丽君.余雷.伍艳泽.余艳萍.第15届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继续教育学术会议[6]韩国中小学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启示.吴宁,20142014·北京音乐教育国际论坛[7]漫谈课改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谢乙祥,2011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南六省区)第九届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8]中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黄少珊,2011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南六省区)第九届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9]操作性学习方式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从中小学生识谱问题引发的思考.韩梅,20142014·北京音乐教育国际论坛[10]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多维视野.尤志国,2007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
文献综述范文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关于农业院校音乐教育的文献综述姓名: 何鹏飞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班级: 公管52学号: 2235213指导教师: 李燕职称: 讲师2008年06 月2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关于农业院校音乐教育的文献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何鹏飞指导教师李燕摘要: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
其社会责任为普及音乐教育、传播音乐知识、讨论音乐问题、开展音乐评价,弘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介绍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
本文分析了现今农业院校音乐教育的概况,针对目前农业院校音乐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Music education on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the paper reviewedStudent majoring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ction He Peng FeiTutor Li YanAbstract:Campus culture in music education, focused o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young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practice music an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service to the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Lok Fu to Germany, to puzzle music, music to promote physica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popularize music education, music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to discuss the issue music, music for evaluation,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introduc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outstanding music.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profile of music, light mus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the study of the issue, and on this basis,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music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
本期名家 王安国

的理 论与实践及发展对策研究 》。代表性论著有 《 从实践到决策 》
( 合著 、主编 ) 《 、 美育的实践》、 《 9 8 2 0 中国学校音 1 7 — 0 8:
副主 任、音乐系主任。1 8 年评定为教授。 1 8 年被聘为中国艺术 9S 96
研究 院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 9 年起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 , 93 曾
引动听众共鸣、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音乐新作。代 表性论 著有 《 国音 我
乐创作 新潮 “综观》、 《 朱践 耳管弦乐近作研究》 《 在音乐教化
员会 副 主任 、湖 南 省和 北 京市 音 协 副 主席 、全 国高 师 理论 作
曲 学 会 会长 、 暂 民 音 乐 》编 委 等 职 人
任音乐系主任。 学术研究领域 , 主要涉及作曲技 术理论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和 学校音乐教育三个方 向。近3 年来 , 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 0 在
乐教育三十年》、普通高中 《 音乐欣赏》教科书等。
1 8 年 以来 . 98 先后 十次 应邀 赴英 国 、法 国、 日本 、韩 国
及我 国 台湾 、香港 等地 讲学 或 出席学 术会 议 。2 0 年担 任亚 00 洲作 曲家 联盟 在 日本横 滨举 办 的亚洲 青年 作 曲比 赛评委 。 1 8年获 《 98 中国音 乐学 》首 届 “ 中青年 优 秀论 文评 奖”— 等
授, 博士生导师。籍 贯江苏沭 阳 , 9 2 月生于贵州省贵 阳市。 1 4 年3
l 5 年考入贵州大学艺术系音乐附中 , 9 0 升入本科 , 97 16年 学习理论 作曲专业。1 6 年毕业分配至贵州遵义黔剧团 ( 94 后为遵义文工团 )
在 国 民基础 音 乐教 育领 域 。2 0 年 以来 , 00 担任 教育 部基 础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Abstract (2)Keywords (2)一、什么是音乐审美教育以及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 (2)(一)什么是音乐审美教育 (2)(二)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 (3)二、音乐审美教育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中对培养人才的作用 (4)(一)音乐审美教育使人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对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不断提高人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5)(三)音乐审美教育在客观方面也能够有益人们的身心健康 (5)三、中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 (6)(一)审美教育研究的历史必然性 (6)(二)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7)(三)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内涵 (8)(四)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社会意义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音乐审美教育学生姓名:王安国学号:200711010086系别:音乐系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樊子熠职称:讲师摘要: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就从另一方面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它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即将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发展;培养;人才Abstract:Aesthetic education can improve people'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but also beneficial fo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mproved from the other h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our people, there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of our country, so it 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will soon become the core of school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music;education;development;training;talent前言:音乐审美教育是现在21世纪新的发展潮流,促进了我国音乐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样,也同时带动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为我国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
一、什么是音乐审美教育以及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从古至今,中国的音乐无非都是演唱和演奏的形式,而很少有人去深入的了解音乐中的美。
而到了社会告诉发展的今天,音乐美学被一些人单独提了出来,而我现在讨论的就是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部分——音乐审美教育。
(一)、什么是音乐审美教育;[1]所谓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指在音乐教学中,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和教学操作全过程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表现、美的欣赏、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静态和动态和谐,使内在的逻辑美和外在的形式美高度统一,从而使师生在身心愉悦中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思想、操作模式和方法。
大家都知道,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
音乐形象是由乐音形成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旋律和节奏。
我们的音乐教育应当让被教育者认识到是寓于音乐形象之中的。
(二)、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音乐之美人皆所爱。
有关于此的神话传说不胜枚举,这反映的人们对音乐形象具有巨大感染力的原始认识。
[2]柏拉图曾经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节奏和乐调有最强大的力量侵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一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美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就变成高尚优美的了。
”奥夫斯是希腊传说中最伟大的音乐家,野兽们听到他的音乐都很驯服的躺在他的周围,我国古人的想象力也毫不逊色。
据说春秋时代晋国乐师师旷鼓琴时,竟能使白鹄停于其上,玄鹤衔珠舞蹈于中庭。
这些音乐感动鸟兽的故事使富于魅力的音乐美增加里一层神奇的色彩。
[3]正如《艺术概论》一书所说:“缺乏应有的一书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
”伴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审美”与“相关文化”观念在吴国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引起音乐教师们的重视。
古希腊哲学家早就提出:“体力、智力、美学、道德这四个方面编织在一起去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该思想早已在欧美的总小学教育中得到采纳。
我国经过数十载的教育实践,由“德、智、体”不完全的“三育”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五育”教育,把美育放在适当的位置,或者说在我国整体教育改革中重新显现,这是新世纪音乐教师们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音乐美育”也叫“音乐审美教育”、“音乐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及爱好、情感的教育。
它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同时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小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艺术类科目(即文学、美术、音乐),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虽然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发展规律,有不同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目标——人类的思想感情,去揭示、描绘、抒发、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
在小学审美教育中各具特色共同为学校审美教育构置成一个五彩缤纷、八音协和的大千世界。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中对培养人才的作用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实施途径。
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以发展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
它不仅仅是一种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单纯娱乐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还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民族艺术审美观、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全面提高为宗旨的素质教育。
当前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学会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从而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使人全面发展。
人的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
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即是指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的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从而为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奠定基础;音乐审美教育是以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的,因为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是不能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音乐的。
人感知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感受音乐音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询音乐作品中的美。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训练,视唱练耳课程及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可促使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发展,能充分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感知和感受音乐的美。
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高、速度、音响等的感觉,对节奏、音色、和谐等的知觉以及对音乐情趣的辨别能力。
音乐审美主体的感知能力又能直接影响音乐审美的效果。
音乐听觉感知能力的增强对作品的听觉感受更细致,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更真切和深入,使之更善于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
总的来说,音乐感知能力越好的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就越深,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作为实施贯彻这理念的具体操作者,在我们的课堂上以听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反复听赏音乐,在多次倾听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结构美,更透过它们去领略音乐的情绪美、意境美。
(二)、音乐审美教育可培养人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激发人的创造力;音乐审美教育在人们素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音乐审美教育能培养人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中,运用一种无意识或直接领悟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性能力。
创造性指个人在一定的动机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
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大学生的创造性素质指在一般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素质是大学生素质中的灵魂,是学校教育中应重点培养的素质。
对于创造性能力而言,想象力是否丰富很重要,所以我们应特别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音乐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与这些富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产生出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为创造想象力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创造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音乐审美教育对人心灵深处的美感的促进,对心境和气氛的感觉能力和联想力、想象力的促进,则可以松弛人的心灵,能消除人们在工作的过度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三)、音乐的情感性使音乐审美教育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
当悦耳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传人大脑皮层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并兴奋神经系统,焕发人的精神,而随着感情的变化,能使人产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促使人身心和谐、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同时起到解除人身心疲劳的作用。
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音乐审美教育对于人对音乐情感的领悟与表达具有强化作用。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音乐具有巨大的情感魅力,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动人的音乐语言,使人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受到教育。
它不仅让人们记住一些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也在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中,将人的智慧、理智感、道德情感与美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
它还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塑造一种完善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