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上《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字________,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________学家。
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完成史学著作《________》,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通史,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三千余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______本纪、______世家、______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
被______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1)军士吏被.甲:________________(2)改容式.车: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诏:①不闻天子之.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2)入:①匈奴大入.边( )②直驰入.( )(3)持:①彀弓弩,持.满(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4)之:①已而之.细柳军( )②介胄之.士( )③称善者久之.( )(5)为: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②天子为.动( )(6)军:①吾欲入劳军.( )②军.细柳( )(7)使: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②使.人称谢( )3.词类活用(1)介胄..之士不拜:( )(2)改容式.车:( )(3)军.细柳( )4.古今异义(1)持节.诏将军:(古义:____________;今义: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2)居.无何(古义:经过,____________;今义:居住)(3)请.以军礼见(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墙壁)5.重点词语(1)上自劳.军劳:____________(2)天子且.至且:____________(3)居无何..无何:____________(4)将军约.约:____________(5)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徐:____________(6)天子为动.动:____________(7)天子先驱..至先驱:____________6.句子翻译(1)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3《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3《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鉴赏文彩与日俱增B . 书藉明艳政通人和C . 健壮伶仃峰回路转D . 粗犷磅礴消声匿迹2. (2分)对下面文段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A . 扶:沿着B . 志:标记C . 诣:拜见D . 向:先前3. (2分)(2018·衢州)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B . 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C . 陶后鲜有闻鲜妍明媚D . 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4. (2分)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 . 不认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可以高兴或悲伤。
B . 不认为环境好坏就高兴,不认为个人的得失就悲伤。
C .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高兴或悲伤。
D . 不因为环境的好坏而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悲。
二、文言文阅读 (共3题;共50分)5. (16分)(2016·夷陵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地震蒲松龄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①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②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③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
逾④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八大山人(清·陈鼎)八大山人①,号人屋。
“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
性孤介②,颖异绝伦。
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
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
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
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
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③,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
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
虽陈黄金百镒④于前,勿顾也。
其颠如此。
(节选自《八大山人传》有删改)【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②介:耿直。
③攘臂搦(nuò)管:伸长胳膊,执笔为文。
④镒:二十两。
1 . 用“/”为下列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2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如清风徐来()(2)亦必大叫惊走也()(3)盈纸肮脏,不可以目()(4)数十幅立就()3 .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与例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或洒以敝帚A.扶苏以数谏故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5 . 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八大山人是个怎样的人?6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观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B.滨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C.大量事实表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力就转向哪里。
D.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求,是能否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二、字词书写2 . 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
她如绝美的天籁(______),拂去尘世的喧嚣;她如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
徜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______)求索中变得深邃。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
禄赐俸秩,散之亲故。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
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
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节选自《晋书山涛传》)(注释)①:山海,弦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之一②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的合称③():待变令:两县,:赠送,推检:审问查3 .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散之票故故患有所不避也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军霸上军细柳,以备胡D.不欲异于时达于汉阴4 . 文面流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涛乃取丝付烹/积年全印/封如初B.乃取丝付/积年/印封如初C.涛乃取丝/付积年/块印如初D.乃取/付积年尘/印封如初5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面划线的句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科学发展到了今天,谁也不能否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转这个简单的事实B.她的遗物、遗言无不渗透了对中国的深情C.难道能否认《红楼梦》不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吗?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二、字词书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
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
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chá)其由秃枝变成绿叶。
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绿色的大屏(zhàng)。
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
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
梧桐叶虽不及它大,(甲),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
(节选自丰子恺《梧桐树》,有删改)2 . 依次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zù查zhuō嶂B.cù查chù障C.cù察zhuō障D.zù察chù嶂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A.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部署)均匀而带幼稚气。
B.有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题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被.甲()彀.弓弩.()()天子之诏.()按辔.()持兵揖.()介胄.()曩.者()棘.门军()邪.()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已而..()(2)被.甲()(3)持.满()(4)先驱..()(5)开壁.门()(6)介胄..()(7)为.动()(8)称.谢()(9)曩.者()(10)固.可袭而虏()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拉提草原已经开发得比较完整,有表演和各种娱乐项目,如果想玩得比较轻松,来这里就非常适合!(删去“表演和”)B.斯坦福大学研究员分析并收集了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0万人的智能手机数据。
(将“分析”和“收集”对调)C.在安徽黄山发现这种珍稀昆虫反映出当地的生态环境十分优异。
(“在安徽黄山发现这种珍稀昆虫”改为“这种珍稀昆虫在安徽黄山被发现”)D.引发温室效应的直接原因,正是人类过多地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尾气所造成的。
(将“引发”改为“造成”)4.仿照画线句子,再续写两句,使之构成排比。
苦难是一笔财富。
对于天才它是一块基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积极地面对苦难,人生会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5.文学常识填空。
《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历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体通史,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课内精读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已而之.细柳军/称善者久之.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人称谢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天子为.动D.吾欲入劳军./军.细柳2.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无论魏晋(______)(2)便扶向路(______)(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4)或至百二三十岁(______)2 . 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辍耕之垄上B.无丝竹之乱耳C.奉命于危难之间D.属予作文以记之3 . 翻译下列句子。
(1)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通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3《周亚夫军细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3《周亚夫军细柳》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
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B.“晚生”指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谦称自己。
“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C.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D.汉语中“桑梓”指家乡,“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2 .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军士吏被甲3 . 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潮汛(xùn)重叠(chóng)拜谒(jié)顿开茅塞(sè)B.恣睢(zì)嬉闹(xī)侥幸(jiǎo)不省人事(xǐng)C.拮据(jū)惆怅(chàng)作揖(yī)金戈铁马(gě)D.褴褛(lǚ)桑梓(zǐ)愧赧(nán)面面相觑(qù)4 . 下列句子翻译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柳宗元)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写景句,写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色]B.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列子〉一则》)起先他弹曲子的时候下起了连绵大雨,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表现伯牙遭遇暴雨而鼓琴用来表达复杂心事]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张岱)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一、其他1.本文节选自《______》,记述了从传说中____到______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______、十______、八_______、三十_______、七十________。
撰写者__________,字______,夏阳人,______(朝代)_________家。
二、综合性学习2.通假字(1)军士吏被甲_________通__________。
(2)改容式车_________通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3.古今异义(1)天子先驱..至古义:___________今义:走在前面引导(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___________今义:用鼻子嗅(3)持节.诏将军古义:___________今义:节日(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___________今义:墙壁(5)请.以军礼见古义:___________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6)使人称谢.古义:___________今义:感谢4.一词多义军(1)军.霸上(___________)(2)至霸上及棘门军.(___________)(3)上自劳军.(_____________)之(1)已而之.细柳军(__________)(2)不闻天子之.诏(__________)(3)称善者久之.(__________)使(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___________)(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___________)以(1)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_____________)(2)请以.军礼见(_______)劳(1)劳.其筋骨(___________)(2)上自劳.军(___________)居(1)居.无何(_____________)(2)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5.词类活用(1)军.棘门(_______)(2)介胄..之士(_______)(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________)(4)锐.兵刃(______)6.句子翻译(1)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阅读理解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7.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8.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9.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10.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课文开头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的情况,为下文写文帝在细柳营遭遇到的情况作铺垫。
C.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可见细柳营军纪严明,将士目中无人。
D.课文末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阅读《周亚夫军细柳》《绛侯周勃世家》,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周亚夫军细柳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二)《绛侯周勃世家》周勃,沛人。
高祖为沛公初起,从入汉中,拜为将军。
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
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
居十余月,乃谢请归相印。
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
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
文帝朝,太后以冒絮①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②,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
”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
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
注释:①冒絮:头巾。
②狱辞:案件的供词。
1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限断两处。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军.细柳(驻军)B.已而..之细柳军(后来)C.居.十余月(经过)D.顾欲反.邪!(反而)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称善者久之.②吏方验而出之.B.①请以.军礼见②不以.此时反C.①其将固可袭而.虏也②吏方验而.出之D.①亚夫乃.传言开壁门②乃.免相就国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2)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15.从文中看,周勃、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史记》黄帝汉武帝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司马迁子长西汉历史学【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
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据此填写作答。
2.“被”通“披”,穿着“式”通“轼”,扶轼【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和理解。
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本题中的“被”通“披”,是“穿着”的意思;“式”通“轼”,是“扶轼”的意思。
3.先行引导的人员听从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营垒请允许我问候、致意【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主要表现在:词义扩大或缩小;词义的转移;名称说法的改变;词义的弱化或强化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天子先驱至”中的“先驱”古义是“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是“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闻将军令”中的“闻”古义是“听,听从”;今义是“用鼻子嗅”。
(3)“持节诏将军”中的“节”古义是“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是“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中的“壁”古义是“营垒”;今义是“墙壁”。
(5)“请以军礼见”中的“请”古义是“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做某事,请允许我”的意思;今义是“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中的“谢”是“问候、致意”,今义是“感谢”的意思。
4.军:(1)驻扎(2)军营(3)军队之:(1)到(2)助词,的(3)无义使:(1)派遣(2)使者以:(1)任命(2)用劳:(1)使……劳累(2)慰问居:(1)经过(2)居住【解析】【详解】一、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1)“军霸上”中的“军”是名词动词,“驻扎”的意思。
(2)“至霸上及棘门军”的“军”指的是“军营”。
(3)“上自劳军”的“军”是“军队”。
二、考查对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①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他,她,它(们);④动词,往,到……去;⑤代词,这,此;⑥宾语前置的标志;⑦代词,我;⑧定语后置的标志;⑨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等。
本题(1)句“已而之细柳军”的“之”是动词,到;(2)句“不闻天子之诏”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3)句“称善者久之”的“之”是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三:在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中的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使者”。
四、考查虚词“以”的用法的意义。
在古汉语中,“以”作介词时,“以”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一个介词词组,它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所强调的对象,形成的原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等。
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译为:“用”“拿”“把”“按照”“根据”“凭借”“因为”“由于”等;如表时间、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