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系统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

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突破重点与难点:(一)、教法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练习巩固。

七、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小程同学脚背发炎,医生却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为什么引出今天学习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课程新课活动一:小组讨论,共同解决4个问题。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4、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5、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6、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实验、讨论,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利用科技活动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血液循环挂图、学生练习用的练习纸、绷带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血液循环组织OCO细胞2营养物质细血管网CO2O2肺泡2废物七、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图片观察、收集资料等,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课时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改进,可是增加课时,我是把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作为上一节课的可后探究活动,在科技活动课上完成,本课还留了课后作业:收集关于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的资料;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也同样是放在科技活动课上来完成,这样是否可行,是不是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计划,值得各位同行一起商榷。

(七年级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系统

(七年级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七年级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系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其主要功能是人体内物质(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代谢终产物)的运输,它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纽带。

学好本节课无疑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节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包括心脏、血管的结构,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人体内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另一特点是与人们生活、健康紧密相关。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根据教材的两个特点,教学时应注意两点:第一,条理性,避免众多知识相互混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具体教学方法可采用:1.病历分析法:应用于第一课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2.实验演示法:心脏瓣膜结构演示。

3.情景抛锚式: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

同时配合列表、图示、比较等多种方法。

●二、课时安排本节课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贫血、急性阑尾炎、血小板缺少时的症状及原因。

(二)技能目标通过病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三、教学准备准备好贫血、急性炎症及血小板缺少症的典型病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通有关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请问: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分别是什么结构?回答后,引入到人体,人体内同样也须进行物质的运输,完成这一功能的系统就是循环系统。

(二)新课讲述根据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大致情况,只要能说得出组成就行。

教师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周而复始地流动。

先介绍血液,出示与血液有关的三个典型病历。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病例中的血检指标已作改动)。

病例一1.临床表现:(1)口唇、睑结膜、脸色、皮肤粘膜苍白。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血管和心脏血管和心脏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

本节教材通过插图、实验观察等活动使学生对血管和心脏有较深刻的认识!(二)、心率和脉搏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心率和脉搏之间的关系,并知道测脉搏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描述心脏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对于心脏和血管,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但初中学生在此内容之前已对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如结果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互协调的关系等有了逐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自学、模型观察、探究实验等形式,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重难点在血管和心脏。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引入血管是人体的“交通命脉”从而简单介绍血管功能及分类。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较简单抽象,结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分角色扮演三种血管,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使枯燥的内容变的比较生动,最后通过表格比较,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心脏结构较难理解,学生通过观察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与此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

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过程中,了解脉搏和心率的有关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二、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本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围绕着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以下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学生在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原理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联系之前学过的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合作分析和推理构建血液循环途径。

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展示视频动态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理解本课时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能根据血流方向、血流情况区分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中不同的血管。

(2)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体会人体血液循环发生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二者必须通过心脏联系才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循环路径,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四、学情分析《血液循环》是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

根据课标建议,本节课共安排四个课时。

在学习本课时前,已经分别讲述了前两个课时《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这两个课时和本章第一节《血液》的知识,为本节课要学习的《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打下了基础。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心脏和血液循环年级:初中(适用于7-9年级学生)学科:生物学学习目标:1.了解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和组成部分;2.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在体内的位置;3.掌握血液在身体中的循环路径和作用;4.明白心脏和血液循环的重要性;5.培养学生学习和合作的能力,并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学习资源:- 生物学课本- 图表和图像解剖图- 多媒体演示- 实验室设备:模型心脏、红色和蓝色水溶液、输液管、注射器、白纸和彩色笔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或展示一张有关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图像。

2.提问学生他们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了解,并解释该主题对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概念讲解(20分钟):1.使用精心准备的图表和图像解剖图,介绍心脏的基本结构。

解释心脏如何通过心脏内各个部分的收缩和舒张来泵血。

2.详细解释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以及心脏通过动脉和静脉来传输血液。

3.讨论血液对身体组织和器官的供氧和营养的重要性,以及与新陈代谢废物的回收有关的作用。

实践活动(30分钟):1.分发模型心脏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将标有红色水溶液的注射器连接到模型心脏的动脉处。

2.引导学生通过轻轻挤压注射器,观察红色水溶液如何从动脉中流出并流入各个模拟身体部位的组织。

3.解释观察结果,确保学生理解心脏如何将氧合血液通过动脉向全身输送。

4.在模型心脏的静脉处连接一个注射器,并将其中的蓝色水溶液抽入静脉,模拟氧化后的血液的返回。

5.观察蓝色水溶液如何经过静脉返回至模型心脏。

6.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做进一步的实验观察,以加深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理解。

总结(10分钟):1.复习课堂内容,重点强调心脏和血液循环对于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性。

2.提问学生有关课堂内容的问题,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3.鼓励学生总结他们从本课堂学到的知识,并在笔记本上形成学习摘要。

拓展活动:1.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生物学课外读物或在线资源,深入了解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细节。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3. 掌握血液在人体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科书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血液样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血液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2.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1. 展示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2.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三、介绍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5分钟)
1.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 介绍人体的双循环系统。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样本。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3. 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实验。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学生展开讨论: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相关习题。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血液的运输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系统
七年级生物教案
血液循环系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其主要功能是人体内物质(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代谢终产物)的运输,它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纽带。

学好本节课无疑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节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包括心脏、血管的结构,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人体内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另一特点是与人们生活、健康紧密相关。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根据教材的两个特点,教学时应注意两点:第一,条理性,避免众多知识相互混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具体教学方法可采用:
1.病历分析法:应用于第一课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2.实验演示法:心脏瓣膜结构演示。

3.情景抛锚式: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

同时配合列表、图示、比较等多种方法。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贫血、急性阑尾炎、血小板缺少时的症状及原因。

(二)技能目标
通过病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贫血、急性炎症及血小板缺少症的典型病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通有关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请问: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分别是什么结构?回答后,引入到人体,人体内同样也须进行物质的运输,完成这一功能的系统就是循环系统。

(二)新课讲述
根据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大致情况,只要能说得出组成就行。

教师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周而复始地流动。

先介绍血液,出示与血液有关的三个典型病历。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病例中的血检指标已作改动)。

病例一
1.临床表现:(1)口唇、睑结膜、脸色、皮肤粘膜苍白。

(2)常有心慌、心悸、心率加快表现。

(3)活动后感觉呼吸困难。

(4)倦怠、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2.血检情况:血红蛋白量7.8克/100毫升;红细胞 250万个/毫米3
病例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