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农用地利用与保护
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PPT课件

§8-1 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 3、可更新性资源是以一定的科技水平和生态条件为
前提的,也并非取之不尽; 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合理利用,才可永续利
用。 • 4、农业资源的负荷是有限的。
如:草场一旦超载,其调控机制就会失灵,贫困地区“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就是明证。
• 应珍惜有限的资源,节约资源,经济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采 取有效措施保护资源。
本章提要
• 6、资源与环境问题 • 7、农业环境污染及防治 • 8、农业资源调查与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重要问题 •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 • 2、农业生态 系统平衡的特点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
第2页/共83页
第九章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业资源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全部物质 基础,农业生产的过程实质是把农业资源的潜在生产 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不同地域内农业资源的 质、量、时空组合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与 发展方式,因此,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的优 势,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生态 学的重要内容。
第5页/共83页
§9-1 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 一、农业资源的分类 • (一)、按来源可分为:
• 自然资源(nature resources):
是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 以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的自然条件总和。
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 社会资源(social resources )
资源的可更新性不是必然的。
• 不可更新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 )
指不能连续不断或周期性的产生、补充和更新或 者其更新周期对人类经济活动来说太长的一类资源。
第九章 农用地利用与保护

肉奶 皮毛
三、草地利用与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
①加强草地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体系建设
✓ 分季、分片轮牧,不断更新牧草 ✓ 封育草场 ✓ 建立防护区 ✓ 采取必要的水利措施 ✓ 清除毒害性草类 ✓ 防治鼠虫害 ✓ 防治草地火灾
②科学开展草地资源评价 ③开展草地规划
二、园地利用特点 利用特点
①集约性; ②景观价值性; ③社会需求性; ④区域适宜性。
三、园地利用与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
①加强园地资源保护
✓ 名特优品种保护 ✓ 环境保护 ✓ 生产基地保护
②科学编制园地规划
✓ 用地选择 ✓ 耕作小区规划 ✓ 田间工程规划设计
9.4 林地利用与保护
一、基本概念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 21010—2007)规定,林地指按土地利用类型划 分,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 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 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 中国宜林地面积约占 全国土地面积的25%以上。分为有林地、灌木林 地、其他林地。
二、农用地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义
二、保护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有利于优化农用地配置,提高农用地生产力水平; ③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农业景观。
三、保护原则 三、保护原则
①合理规划、统筹安排; ②集约利用; ③因地制宜; ④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四、保护措施
四、保护措施
作业与思考
1 农用地的分类及作用? 2 不同农业用地的利用特点及保护措施?
为什么要保护耕地?
2008年初世界范围 的粮食涨价造成部 分国家的粮食危机 ,粮食安全问题成 了热点问题。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_第一部分 第九章 农用地转用与征地管理_2013年版

1、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依据是( )。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供应政策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供应政策D: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答案:C解析:农用地转用的依据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2、国务院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 )批准的文件修改规划。
A:国务院B:国土资源部C:省级政府D:省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答案:A解析:国务院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文件修改规划。
3、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征用X省Y市Z县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60亩开发建设一综合小区。
开发公司征用该片土地应报( )审批。
A:Z县人民政府B:Y市人民政府C:X省人民政府D:国务院答案:C解析:这里的“征用”应理解为“征收”。
1公顷=15亩,360亩=360÷15=24公顷,也就是征收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24公顷,未超过35公顷,应由省级政府审批。
4、我国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唯一方式是( )。
A:划拨B:出让C:转让D:征收答案:D解析:我国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唯一方式是征收。
5、《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 )并给予补偿。
A:没收B:没收或者征收C:没收或者征用D:征收或者征用答案:D解析:2004年3月,全国人大对《宪法》作了修改,将《宪法》原第十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6、征收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5公顷,其审批部门是( )。
A:国务院B:省级人民政府C:市级人民政府D: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答案:B解析:应由国务院批准的为:(1)基本农田;(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h㎡;(3)其他土地超过70h㎡的。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 为9大类。它们分别为:①耕地;②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 木林地;④草地、草山、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⑥ 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地、戈壁;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 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市、工矿、交通用 地。
➢ (1)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 (2)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 (3)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 ➢ (4)积极开展逐步推行土地修复工作 ➢ (5)与土地修复相关的存量土地的优化利用
第二节 用地分类
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平原等类型。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一、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张占承等综合了多种意见,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完整的 定义应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和合理的组织。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用地分类 第三节 用地分区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节 土地保护 第六节 集约节约用地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
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在内的陆地,是由 地貌、土壤、岩石、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 构成的物质综合体。
第三节 用地分区
三、空间管制区划
3. 生态功能区划
➢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生 态功能区划方案,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案

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案第1章农业资源概述 (3)1.1 农业资源概念与分类 (3)1.2 我国农业资源现状与特点 (3)1.3 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义 (4)第2章农田资源保护与利用 (4)2.1 农田土壤保护 (4)2.1.1 土壤肥力提升 (4)2.1.2 土壤侵蚀防治 (4)2.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4)2.2.1 水利设施建设 (4)2.2.2 水利设施维护 (4)2.3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5)2.3.1 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5)2.3.2 农田生态恢复 (5)2.3.3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 (5)第3章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5)3.1 农业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5)3.1.1 概述 (5)3.1.2 水资源现状 (5)3.1.3 存在问题 (5)3.2 农业节水技术与应用 (6)3.2.1 农业节水技术概述 (6)3.2.2 灌溉节水技术 (6)3.2.3 作物水分管理技术 (6)3.2.4 水土保持技术 (6)3.3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 (6)3.3.1 水资源合理配置 (6)3.3.2 水资源调控 (6)第4章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7)4.1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 (7)4.1.1 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7)4.1.2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 (7)4.1.3 创新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 (7)4.2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7)4.2.1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 (7)4.2.2 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政策支持 (7)4.2.3 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7)4.3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8)4.3.1 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 (8)4.3.2 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8)4.3.3 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 (8)4.3.4 强化农业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建设 (8)第5章农业气候资源保护与利用 (8)5.1 农业气候资源特点与评估 (8)5.1.1 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8)5.1.2 农业气候资源评估 (9)5.2 农业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9)5.2.1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9)5.2.2 培育抗逆性强的品种 (9)5.2.3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9)5.2.4 建立气候变化监测预警体系 (9)5.3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9)5.3.1 干旱防御 (10)5.3.2 洪涝防御 (10)5.3.3 低温冻害防御 (10)5.3.4 其他气象灾害防御 (10)第6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10)6.1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创新 (10)6.1.1 生态农业模式 (10)6.1.2 技术创新 (10)6.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1)6.2.1 农业生产过程污染治理 (11)6.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6.3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11)6.3.1 补偿政策 (11)6.3.2 补偿制度 (11)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7.1 农业废弃物种类与特点 (12)7.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7.3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12)第8章农业能源资源保护与利用 (13)8.1 农业能源消费现状与问题 (13)8.2 农业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13)8.3 农业能源节约与减排 (13)第9章农业知识与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 (14)9.1 农业知识资源保护与传承 (14)9.1.1 农业传统知识收集与整理 (14)9.1.2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14)9.1.3 农业人才培养与交流 (14)9.2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推广 (14)9.2.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4)9.2.2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 (14)9.2.3 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 (14)9.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5)9.3.1 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建设 (15)9.3.2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15)9.3.3 农业信息服务政策支持 (15)第10章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法规 (15)10.1 农业资源保护政策体系 (15)10.1.1 政策目标与原则 (15)10.1.2 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内容 (15)10.2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法规 (15)10.2.1 农业资源利用法规 (15)10.2.2 农业资源管理法规 (16)10.3 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建议与实践摸索 (16)10.3.1 政策建议 (16)10.3.2 实践摸索 (16)第1章农业资源概述1.1 农业资源概念与分类农业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农业生产具有利用价值,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总称。
农村土地利用与农田保护

农村土地利用与农田保护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转型的推进,农村土地利用和农田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农村的土地资源扮演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生态保护的重要角色。
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农田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村土地利用与农田保护的相关问题。
一、农村土地利用农村土地利用是指在农村地区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
在农村地区,土地的利用形式多样,既有农业生产用地,也有农村建设用地。
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关系到农田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因此,农村土地利用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以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同时,保护好农田资源,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农村土地利用的挑战农村土地利用在实践中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导致农田被非农用地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量农田被用于工业、商业、住宅等非农业用途,导致农田资源不断减少。
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土地供应结构的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产业发展难度增加。
再次,农田的维护和保护工作相对缺乏,农田的水土流失、农药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
三、科学规划农村土地利用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农田,农村土地利用需要进行科学规划。
首先,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等因素,进行精细化的土地利用规划。
其次,要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农田综合利用,提高农田生产力。
另外,还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严禁非法占用耕地,加大农田立地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农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为了进一步保护农田资源,可采取农村土地整治的措施。
农村土地整治是指对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和管理的过程。
通过整治,可以解决农田利益关系、提高农田的质量和生产力。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农田布局,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
同时,还要完善土地的权属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农村土地利用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土地利用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 农村土地利用的概况农村土地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生活的基础。
农村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包括农田种植、农村建设用地和农村生态用地等。
农田种植是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石。
农村建设用地涉及乡村改造、农村工业区和村庄建设等。
农村生态用地包括农田休耕、生态公益林和湿地保护等。
2. 农村土地利用的挑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土地利用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问题。
农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村人口减少,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其次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扩大。
农村地区的乙烯工厂和集镇建设等对土地资源造成压力。
此外,环境污染也影响了农村土地的利用。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影响了农田产量和质量。
3. 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农村土地利用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保障农民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农村土地的合理配置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壤退化和水源枯竭。
农村土地的利用还涉及到农民的生计和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4. 农村土地利用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利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通过规模化经营和技术创新,提高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
此外,还需要加强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和利用效益。
农村土地利用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5. 农村土地利用与农村建设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大需要注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规划农村建设用地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同时,要加强农村建设管理,提高建设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保护农村特色和传统文化,推动农村发展的多元化。
6. 农村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农村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保护农村生态用地,建设生态公益林和湿地保护区,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功能。
新农村建设的农田保护与土地利用

新农村建设的农田保护与土地利用一、引言农田是农村人民的衣食父母,保护农田就是保护农村的命脉。
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田面临丧失、占用以及水土流失等种种威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田保护与土地利用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田保护与土地利用问题。
二、农田的重要性农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之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田保护不仅关乎农民的生活,也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
如果农田受到毁坏或占用,将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威胁到粮食供给和农村社会秩序。
三、土地的有效利用农村土地的利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粗放式的耕种模式上,应该注重土地的有效利用。
包括强化田间管理、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以及优化作物结构等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四、农业生产与农田保护的平衡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与农田保护需要取得平衡。
一方面,农业生产要满足农民的生计需求,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农田保护要避免对农田的过度开发,防止土地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
五、农田保护的法律保障农田保护需要法律的保障,政府应加强农田的土地所有权保护、耕地保护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农田管理。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占地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农田的安全受到有效的保护。
六、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农田水土流失是农田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加强农田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修建梯田、植树造林和合理利用农田水资源等,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七、农田的集约化利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紧张已成为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农田资源,应推动农田的集约化利用,通过优化耕地结构、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农机化设备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八、农田的耕地保护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应该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
设立耕地保护区,严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对非法占地行为进行坚决打击。
同时,推动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与完善,确保土地的长期利用权。
九、科技创新与农田保护科技创新是农田保护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草地利用的生产性; ②草地利用的生态性; ③草地利用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肉奶 皮毛
三、草地利用与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
①加强草地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体系建设
✓ 分季、分片轮牧,不断更新牧草 ✓ 封育草场 ✓ 建立防护区 ✓ 采取必要的水利措施 ✓ 清除毒害性草类 ✓ 防治鼠虫害 ✓ 防治草地火灾
②科学开展草地资源评价 ③开展草地规划
农用地利用:人类为了某种目的,对农 用地对进行的干预活动。
农用地保护: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 技术等手段,保持农用地面积和质量稳 定,实现农用地可持续利用。
一、农用地的含义及其特点 (二)农用地利用特点
利用特点
①农用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②农用地质量的基础是土地的自然肥力; ③农用地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 ④农用地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⑤农用地的多宜性和利用多样性。
①保持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②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优化用地结构; ③加大耕地开发整理力度; ④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 ⑤建立和完善耕地利用与保护的法规、法律保障体系; ⑥严格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9.3 园地利用与保护 一、基本概念
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 年生木本和草本植物,覆盖度在0.5以上的或每 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以上的土地,包括用于 育苗的土地。(特别注意,苗圃是固定的林木育 苗地,属于林地而非园地。)
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已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有良好水利水保设施的耕地 改造中的中低产田 蔬菜生产基地
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利用特点
二、耕地利用特点
①自然性-自然条件的限制; ②社会性——提供农产品、轻工业原来来源; ③稀缺性——对土地资源自然禀赋要求高; ④区域差异性——地域分异; ⑤生态景观性——生态系统,景观特征
一、畜禽饲养地 利用特点与保护措施
利用特点
①选址特殊性; ②规模集约性;
养猪场
③草地利用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措施
①科学规划选址;
②建立循环利用的畜禽
饲养生态模式
二、设施农业用地 利用特点与保护措施
利用特点
保护措施
二、设施农业用地 利用特点与保护措施
利用特点 ①利用集约性; ②利用高效性。
保护措施 ①注重土壤肥力保护和现代化技术应用; 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2002 年 9.7%
71.2%
2001
年
70.3%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1.9% 农业结构 调整
8% 灾害损毁
31.7% 建设占用
2005 年
58.4% 生态退耕
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 严重沙化的耕地 泄洪区影响抗洪防汛的耕地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21% 10%
开发未利用地 复垦废弃地 整理增加耕地
①维护农用地资源再生能力;
②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依据适宜性原则合理配置农用地
资源; ③加强土地整治,确保农用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④健全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是实现农用地可持续管理的
基本保障。
✓ 建立严格的农用地保护制度 ✓ 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 建立完善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
四、保护措施 四、保护措施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1、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北京、天津、 上海、湖南、 浙江、广东、 福建
人均0.093 公顷,即 1.4亩/人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2、耕地减少情况严重
1000万亩/年
69%结构调整
(86~96年)
31%建设占用
300万亩/年 (冻结期, 97~98年)
国家建设,集体 建设,个人建房
①生态性; ②经济性; ③生物多样性; ④综合性; ⑤可再生性。
防风固沙
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 改良土壤
消除噪声
大量木材
植
物
性
副
人参鹿茸
产
品
竹材薪柴
乔木
灌木
草本植物
苔藓
保护措施
三、林地利用与保护措施
①强化林地资源管理,坚持依法治林,实行森林 限额采伐制度;
②引导节约用地,有效补充林地资源; ③多途径筹措资金,增加资金投入和强化监管
基本农田占全国耕地的80%以上
➢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基本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通过管理实现现有总量不减少、
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布局总体稳定。
2.2 耕地利用保①护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
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
一、基本概念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
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三角洲 ②增产潜力较大 的地区:江淮地区 ③粮食商
✓ 放牧地规划 ✓ 割草地规划
④科学制定草地自然保护区规划
9.6 其他农用地利用与保护
一、基本概念
主要指除上述以外的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 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农田水 利用地、田坎、晒谷场等用地。 畜禽饲养地:以经营型养殖为目的的畜禽舍及 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设施农业: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 或创造环境气候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 良好环境条件,而进行的有效生产的农业。
9.4 林地利用与保护
一、基本概念
清查年份
1973-1976 1977-1983 1984-1988 1989-1993 1994-1998 1999-2003
中国森林资源变化(1973-2003)
活立木蓄 积(108
m3)
95.3
有林地
面积(108 hm2)
1.22
蓄积(108 m3)
86.56
人工林
面积(108 hm2)
0.24
蓄积(108 m3)
1.64
森林覆盖 率*(%)
12.70
92.1
1.10
79.78
0.28
2.73
12.00
95.2
1.19
80.91
0.38
5.30
12.98
107.4
1.29
90.87
0.41
7.12
13.92
113.1
1.54
100.86
0.51
10.13
利用特点
二、园地利用特点
①集约性; ②景观价值性; ③社会需求性; ④区域适宜性。
保护措施
三、园地利用与保护措施
①加强园地资源保护
✓ 名特优品种保护 ✓ 环境保护 ✓ 生产基地保护
②科学编制园地规划
✓ 用地选择 ✓ 耕作小区规划 ✓ 田间工程规划设计
9.4 林地利用与保护
一、基本概念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 21010—2007)规定,林地指按土地利用类型划 分,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 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 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 中国宜林地面积约占 全国土地面积的25%以上。分为有林地、灌木林 地、其他林地。
16.55
136.2
1.75
124.56
0.53
15.05
18.21
9.4 林地利用与保护
林
➢ 总量不足
地
利
➢ 质量不高
用
中
➢ 分布不均
的
➢ 林地流失量较大主Βιβλιοθήκη 要➢ 林木过伐严重
问
题
➢ 林地投入有待增加
因地制宜扩大森林 覆盖面积
加强对森林采伐的 管理监督
加强森林保护
加大投入
利用特点
二、林地利用特点
草地,主要用于牧业生产的 地区或自然界各类草原、草 甸、稀树干草原等统称为草 地。世界的草地主要分布在 各大陆内部气候干燥、降水 较少的地区。世界上的草地 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0%。 我国各类草地面积达4亿公顷,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5%。
天 然 牧 草 地
人 工 牧 草 地
利用特点
二、草地利用特点
为什么要保护耕地?
2008年初世界范围 的粮食涨价造成部 分国家的粮食危机 ,粮食安全问题成 了热点问题。
粮食自给是经济发 展的重要保证,特 别是对于中国这样 一个大国来说更是 这样。
一、基本概念
2.2 耕地利用保护
一、基本概念
2.2 耕地利用保护
基本农田:为满足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 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
农用地转用管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
1.农用地转用的条件 符合城镇建设规划; 符合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保质足额补充耕地; 符合土地供应政策
四、保护措施
四、保护措施
2.农用地转用的批准权限 能源、水利、矿山、交通、军
事项目用地
国 ❖ 国家级、省区级大型项目用地
务 (含需要在城市建设区外单独选址的)
西北:荒漠化 黄淮海区:盐渍化 东北地区:沼泽化 西北华南:土壤侵蚀 西南东南:土壤酸化 南方:肥力减退 发达地区:土壤污染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5、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1亿亩,分布在 西北、东北区
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734.33万公顷,其中西部 地区547.53万公顷,中部地区65.40万公顷, 东部地区121.40万公顷 (摘自2003年国土资 源公报)
工作; ④加强对林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
关于森林保护的法律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年修改《森林法》) 1993年《林地管理暂行办法》 2000年《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2000年《森林法实施条例》 2001年《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理办法》
9.5 草地利用与保护
一、基本概念
作业与思考
1 农用地的分类及作用? 2 不同农业用地的利用特点及保护措施?
一、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