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贾府的大宝贝,具有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
她被描述为美丽、聪明和敏感的女子,但也有许多矛盾和不完美之处。
通过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她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
首先,林黛玉被形容为美丽动人。
她拥有瓜子脸、杏眼、柳叶眉和朱唇皓齿等标志性的美丽面容,被誉为“贾府第一美女”。
她的美丽不仅仅是外貌上的,还体现在她的柔美和娇艳之中,给人一种非常迷人的感觉。
然而,这种美丽也让她显得不够坚强和独立,因为她常常倚赖美貌来获得别人的关心和宠爱。
其次,林黛玉是一个聪明和敏感的女子。
她精通文学和音律,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超凡的天赋。
她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让她成为贾府中最有才华的女性之一,但也让她对现实世界中的琐碎和虚伪产生了厌倦和反抗。
她对自己的生活有着非常敏锐的触觉,能够洞察人心和事物的真实本质,因此她对虚伪和不公正的现实感到非常不满。
然而,林黛玉也是一个矛盾和不完美的角色。
她常常情绪波动,忧郁和多愁善感,容易感到沮丧和失望。
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也很挑剔,常常难以取悦。
她有一种近乎病态的敏感性格,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伤害。
她的不完美使她显得更加真实和可爱,同时也让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复杂。
另外,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还体现了社会地位的困境和家庭利益的权衡。
作为贾府中的宝贝,她享有特权和荣耀,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期望。
她的地位使她没有真正的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得不按照家庭的利益和期望来行事。
她在家族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中挣扎着,时而迎合家庭的期望,时而抗拒他们的压力,这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
总的来说,林黛玉是一个非常具有魅力的人物,她的美丽、聪明和敏感性格使得她成为整个小说中最具争议和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她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完美的女子,也体现了家族利益和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
通过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她的角色和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人物分析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作者曹雪芹出身于十分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因政变而家道中落,曹雪芹的一生恰恰经历了这个衰落的过程,从侯服玉食的贵公子,落魄成为贫苦的寒士。
这种天堂地狱的变化,使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怀有不满与批判的态度,从而创作了举世之作《红楼梦》。
小说《红楼梦》中纯熟的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惟妙惟肖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刻画都相当精彩,不仅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被选用为中国高中必选课文,而且整部小说的汉语运用也是最佳典范。
《林黛玉进贾府》是介绍《红楼梦》整部小说的典型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踏进贾府时的情景,以黛玉的见闻第一次对贾府做了直接叙述,全书的序幕部分。
作者通过黛玉之眼抛出了贾家的重要人物以及贾府气派的环境,同时也是主人公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描写,可谓是《红楼梦》整部小说得以展开的精妙之笔。
作者以林黛玉进贾府大院的游踪为线索,让读者了解了《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特征,同时也逐渐推出了贾府中几个主要的人物。
在林黛玉与贾府双方见面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双方对彼此的观察巧妙地展现了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出场方式匠心独运,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浓墨重彩,各有千秋,十分精彩。
作者将每一个人物最本质的外形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同时体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一、机变逢迎——王熙凤作者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手法来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并且对这一人物的肖像描写相当成功,是《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最精妙之处。
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采用了工笔式的重彩细绘,同时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精妙的一笔。
出场曹雪芹先写王熙凤的声音,以声音出场的方式独具匠心,爽朗的笑声体现了王熙凤直爽的性格。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是贾府里的贵族女子。
以下是关于林黛玉的人物分析。
林黛玉的外貌和性格是她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她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和一张苍白的面孔,被描述为美丽而娇嫩的女子。
她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时常梳着特别的发式来凸显她的个性。
她的衣着也颇为特别,经常穿着淡雅的衣裳,梳着独特的发饰,给人一种神秘而非凡的感觉。
林黛玉的性格复杂而矛盾。
她以聪明和敏感而闻名,有着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她对美的追求非常强烈,并且天生对世俗的权力和利益不感兴趣。
她对诗词和音乐有着特别的天赋,能够通过自己的才华表达她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她的敏感和多疑使她经常陷入情绪波动和自卑的状态。
林黛玉的家庭背景也对她的性格产生了影响。
她生在贵族家庭,但母亲早逝,父母双亡后,她被送到贾府受贾母抚养。
然而,她的父亲罪恶深重,贾母对她也不是全然喜爱,这使得她在家庭中感到孤独和失落。
她对自己的身世和出身感到自卑,并对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持悲观态度。
她担心自己会被人忽视或者遭受欺负,因此经常表现出自卑和自我封闭的态度。
林黛玉的爱情经历也对她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爱上了贾宝玉,但这段爱情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
贾宝玉虽然对她有好感,但他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背景使得这段爱情很难实现。
林黛玉一直对贾宝玉抱有希望,但同时也深知这段爱情的困难和无望,这使她处于一种痛苦和混乱的状态。
她经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和自省,对自己的爱情产生矛盾的情感。
总结起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复杂而矛盾的角色。
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使她与众不同,而她的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也使她经常陷入自卑和痛苦之中。
然而,在她的性格中也有一种浪漫和超脱,使她成为小说中最为令人动容和神秘的人物之一、林黛玉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的女性形象之一。
林黛玉人物性格分析

林黛玉人物性格分析《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书中林黛玉作为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她的形象复杂而深刻,既有着贵族少女的娇弱和敏感,又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才智和情感深度。
笔者认为黛玉的性格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才思敏捷。
黛玉拥有过人的才思和文学造诣,诗词创作颇具深度和灵性。
她的文才不仅仅是对文字的驾驭,更是对情感和思想的深刻表达。
二是情感真挚。
她的情感细腻而真挚,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十分地投入和认真。
尤其是与贾宝玉的感情,展现了她深情而执着的一面。
三是孤傲且自尊。
“林黛玉进贾府”虽然寄人篱下,但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
她的孤傲是对世俗的不屑,也是对自己人格的坚持。
她不愿意在精神上屈服于任何权力和压迫。
四是多愁善感。
黛玉自小就表现出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对生活中的不公和悲伤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诗词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是不拘于世。
林黛玉的思想境界较高,她不拘泥于封建社会的常规,对于仕途和名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鼓励贾宝玉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而不是盲目地追逐权势。
六是直言不讳。
林黛玉性格坦率,对于不合自己心意的人和事,她不会掩饰自己的反感和不满。
她的直言不讳有时显得过于尖锐,甚至—1—会伤害到别人。
细品《红楼》黛玉是敏感而压抑的。
林黛玉对外界的价值观和社会集体非常敏感,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安。
她对时代变迁的不适应,以及对传统束缚的反感,都让她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总的来说,林黛玉是一个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性格独立的奇女子,她的性格和命运深深地植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她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和悲剧,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精神和情感上的独立追求。
—2—。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形象分析

① ② ④句表现了林黛玉的细心、多虑、自尊 的心理状态。)
选择正确答案:
1、《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林黛玉来到贾府时,“步步留 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唯恐被 人耻笑了去”,这是因为
③林黛玉:聪慧灵秀,体弱多病
.下面四句描写中的A和C各是谁?你根据什么做出判 断?哪三句描写中表现了同一个人的同一种心理状态? 这是谁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 ①A再四携他上炕,B方挨A坐了。 • ②C忙拉了D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D十分推让。 • ③虽然未曾见过E,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枉凝眉.flv
林 黛 玉 进 贾 府
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
(贾府)
人物
林黛玉 贾宝玉 王熙凤
情节
宝黛初逢
回顾旧知: 人物描写技巧
外貌
详略
语言
正侧
动作
其他描写技巧 虚实
神态
动静
心理
细节
结构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这篇课文选自《 红楼梦 》第三 回。 它以 林黛玉进贾府 为中心事件。通过 林黛玉 的所见所闻介绍了王熙凤、贾宝玉 、等一大批主要人 物。作者介绍人物有详有略,详写的人物有 王熙凤、贾宝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
3、归类: A正面描写 B、环境描写 C细节描写 D、侧面描写 E概括描写 F、语言描写 G场面描写 H、白描 I 心理描写 J、行动描写 K、肖像描写
动 作 描 写
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 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 两边四张空椅,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 “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 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 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探讨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探讨概要:贾宝玉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出场。
在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不懂也不屑“仕途经济学”的“疯疯傻傻”的“傻子”,却是作者大力褒扬的人物。
贾宝玉主张平等自由,尊重个性。
他同情那些被侮辱、被迫害的,被称为“下人”的女孩子。
他以实际行动给了这些女孩子尊严。
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更突出了他的叛逆性。
“步步留心”是林黛玉在贾府的行为准则,从初到大观园至哭死在潇湘馆,都没有违反过这个信条。
在此期间,林黛玉作为旁观者,非常清楚贾府的诸多弊端,但始终没有公开说,只私下和几个要好的稍微说说而已。
她对探春主持家政就大加赞赏,认为只有改革,贾府才能延续繁华。
林黛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林黛玉体弱多愁,容貌清丽,举止不凡,谈吐不俗,是一个美丽而且有教养的女子。
当贾母问林黛玉吃什么药时,她把三岁时癞头和尚对父母说的那段话复述给大家听,这也可见林黛玉心地很直,也说明她把贾府当自己家,认为贾府的人就是自己家人。
林黛玉年纪虽小,但很懂人情世故,关键时刻该说什么话,该怎么做,把捏得很准。
当邢夫人苦留她吃饭时,他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到了王夫人住处,众嬷嬷让林黛玉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王夫人再三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黛玉方告了坐,坐了。
”所有这些,都表明林黛玉时时持谨慎态度,也是她寄人篱下的心理反映。
宝黛第一次相会是本文的高潮。
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初见林妹妹是这样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病如西子胜三分。
”越显得黛玉娇媚迷人。
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见如故,他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林黛玉进贾府 人物形象分析

红 楼 梦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林黛玉?
外 行 语 心 貌 为 言 理
作者借不同人物的眼光,极有层次地刻画林 黛玉的相貌举止、神态气度,使林黛玉的形象 渐次清晰地呈现出来。 ①众人看黛玉: 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 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 有不足之症。 点评:初步勾画。写出黛 玉的病弱体质和高雅举止, 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埋下伏笔。
和贾母见面
和三姐妹见面 和王熙凤见面 听贾赦贾政的带话 对位子的思忖
知书达礼
有教养
小结:
对黛玉语言动作的描写处处表 言谈举止 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上无 语言描写 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 婉言谢绝大舅母的留饭 非同一般,只好依傍外祖母,有很强的自尊心 两次关于读书的回答 心思细腻 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 体弱多病 多愁善感
知书达礼
有强烈的自尊心 又有很大的自卑感
贾宝玉--叛逆 在黛玉眼中,他是一个眉清目 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他具 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 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 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 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本文对宝玉的描写,主要有三个重点:
②王熙凤看黛玉: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
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 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点评:描写推进。突 出了黛玉标致的外貌和 不凡气质。
③贾宝玉看黛玉: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 胜三分。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厌弃功名,追求自由
独立不羁,个性解放
小结
表现主要 传统技法 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人物性格 侧面描写、充分铺垫 的方法 人物出场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第一篇:《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福建仙游一中林加发摘要高中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表现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三个主要人物。
本文分别从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人物描写、判词解读等几个方面对其形象性格作细致分析。
关键词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人物形象正文《林黛玉进贾府》(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必修③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它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作了细致的描绘。
文中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贾府的气派。
本节主要来探讨文中的人物描写。
文中提到的人物繁多,但写得最详细的是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人。
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
一、在时代背景中了解人物性格王熙凤贾府的实际掌权者、破坏者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
这个封建大家庭制度严明、等级森严,表面上仍十分牢固,甚至还很繁荣。
但生活上铺张浪费、穷奢极欲,导致其很快走向衰亡。
贾赦、贾珍、贾琏等难辞其咎,但王熙凤才是最大的推手。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她既是贾府的维护者,又是贾府的破坏者。
她紧抓权利不放,维护贾府的既有制度和表面繁荣;同时又中饱私囊,当贾府的蠹虫,是这座大厦倒下的最可怕内鬼。
《红楼梦》中探春说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便是最好的注脚。
贾宝玉、林黛玉追求自由、平等,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还描写了宝黛爱情。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青年人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开始产生,在贾宝玉、林黛玉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他们渴望:自由恋爱(爱情理想),不参加科举考试(事业理想),平等对待丫环、消除等级区分(人际理想)等。
但封建家长制最终扼杀了他们的理想。
其实封建家长制曾是宝黛爱情的“温床”,但最终成了“王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中学语文论文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沈彩云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的一篇节选课文,它让我们对《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王熙凤泼辣、狡黠,精明干练又光彩照人;林黛玉柔弱、敏感,处事谨慎又神采怜人;贾宝玉率真、多情,随意洒脱又处处惊人;文中对王熙凤的形象塑造重在服饰的渲染,对林黛玉则重其心理与神态的刻画,而对于贾宝玉可谓是出神入化,曲尽其妙。
描其服饰,绘其神态;述其狂语,叙其行动;褒其怪异,赞其张狂。
让读者在贾府众多面目中不得不对他多一眼关注,多一份思考,也多一份欣赏。
贾宝玉无疑是这一节选部分的中心人物。
对初到贾府的黛玉来说,这位未曾谋面的表哥早已熟知于心,她常听生前的母亲说这位表哥憨玩异常,极恶读书,又常在内帏厮混。
当她去拜见二舅舅时,与王夫人有几处对话。
王夫人对她的嘱咐中,其他姐妹仅寥寥数语:“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
”而对宝玉,这个让他疼爱(因为是她的儿子)又头疼的宝贝疙瘩却让她始终挂在嘴边,一言其“孽根祸胎”,再称其“混世魔王”,又进而数落其异常行为:“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
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
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
所以嘱咐你别睬他。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言他。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一个玩世不恭的儿子却成为她与黛玉交谈的中心,就连贾府的家长或
权威人物贾政也不过聊聊一语而过,可见其特殊地位。
文中对贾宝玉的出场描写也极为详尽:“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其中“宝”“珠”“玉”“金”等显示富贵气象的词语在这一段服饰描写中多次重复出现,既而再次出现依然不惜笔墨:头戴“大珠”“金八宝坠角”,身上佩戴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
他集所有的富贵品、吉祥物于一身,生怕遭一点损害,遇到一点闪失。
这样的穿戴,这样的装扮恐怕唯有宝玉一人享得,贾府再无第二人能有这般富贵、舒适、优厚的生活待遇。
按常理来说,贾宝玉是最幸福最富有的一个公子了。
他该珍惜这一切,他也该为巩固这一切的拥有而无条件地顺从服从祖母、父母的安排与教育,按照他们的意识成长,按照他们的意识发展。
即便不做一个通读经书的儒学至才,也该成为一个薛蟠式的纨绔子弟。
但他从没有把自己不同常人的华贵身份放在眼里,放在心上。
大家都在走“学而优则仕”的仕宦道路,他不但不肯随潮流,还要说人家走“正途”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
他身上穿戴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制度下得来的财物,心里却想着与众女儿一样平等。
在“男尊女卑”社会道德观念里,他却要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林黛玉鄙视世俗权贵是因为她悲戚的家境与寄人篱下的处境,而宝玉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膏粱子弟,在不合任何常情下走上叛逆的道路,在不可能下产生了可能,不,是产生了奇迹,焕发了异彩!他背负着求学仕进、显赫门第的使命,却走着与儒学之道相背离的叛逆之路。
《西江月》二词就是作者对宝玉又一次有意的刻
画: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宝玉的真实写照。
选文中,正说得好好的,听说黛玉没有像自己挂的那块玉,便“登时发起痴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还大骂“我也不要这劳什子”。
在《红楼梦》其后的章回里,他也是看见植物就伤感,看见动物就动情,看见水中的鱼便和鱼说话,看见天上的燕子便和燕子说话。
如此至性至情的一个可爱之人,倒成了那些恪守封建传统思想之人眼中的怪人、狂人,作者寓褒于贬的手法的运用又何尝不是对宝玉真性情的极力称赞!
“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这在宝玉身上无一处不显。
他是贾府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个人物。
他的夺目不在其华贵的服饰,而是其内在的人性光辉。
沈彩云,教师,现居河南平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