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人物解析精辟
《让子弹飞》电影解读

《让子弹飞》电影解读
《让子弹飞》是一部2010年的中国电影,由姜文执导,姜文、葛优、周涌、
刘嘉玲等人主演。
电影讲述了一位山寨老大和一位新上任的官员之间的斗争故事。
以下是对电影的详细介绍:
1.剧情梗概
电影中,马邦德(葛优饰)是一位山寨老大,他和他的手下在一次火车劫案中
抢到了一个新上任的官员——唐老鸭(周涌饰)。
为了保护自己和手下,马邦
德决定冒充唐老鸭,但是他没有想到唐老鸭竟然比他更聪明。
在两人之间的斗争中,马邦德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同时也发现了唐老鸭的真正目的。
2.角色介绍
电影中,马邦德是主角,他是一个有野心、有智慧的山寨老大,但是在面对唐老鸭时,他也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唐老鸭是一个新上任的官员,他有着自己的目的和计划,但是他的真正身份和目的也是电影中的一个谜团。
其他角色包括马邦德的手下、唐老鸭的部下,以及马邦德的妻子(刘嘉玲饰)等。
3.主题
电影中,主题是权力和人性。
电影通过山寨老大和官员之间的斗争,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权力斗争和人性弱点。
电影呼吁人们要保持正义和良知,同时也强调了权力的危险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4.拍摄手法
电影中,拍摄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电影使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以及对角色表情和动作的捕捉,来突出角色之间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此外,电影还使用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古镇建筑,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和情感共鸣。
总之,《让子弹飞》是一部充满了权力、人性和智慧等元素的优秀电影。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深入思考权力和人性的问题,以及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智慧和坚持。
《让子弹飞》人物阶级形象分析

《让子弹飞》人物阶级形象分析作者:王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期摘要:电影《让子弹飞》启用了周润发、葛优、姜文、刘嘉玲、周韵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支撑起整部影片的人物框架。
他们对人物身份、动作、心理的精准阐释和巨大的票房号召力是电影取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的一个重要筹码。
本文通过分析《让子弹飞》中的人物形象,解读其背后的阶级隐喻。
关键词:《让子弹飞》;人物形象;阶级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46-01一、脱胎于旧社会的时代变革者张麻子张麻子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为一个几乎完美的时代变革者。
早年留洋,少年追随蔡锷将军,革命失败落草为寇,占山为王。
但与人们印象中鲁莽冲动的山大王不同,张麻子智勇双全,仗义疏财,心怀苍生万民,为百姓谋福祉,而且颇具文艺气息。
张麻子的出场非同凡响,一鸣惊人,一袭黑衣的土匪老大将象征九五之尊的九筒戴在头上,不仅是片中张麻子作为一个时代变革者所必需的霸气与雄心的暗喻,亦是姜文本人所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
带领一众结拜兄弟劫富济贫,对兄弟的儿子视如己出,为惨死的六子报仇,如此种种都对一个讲义气,够哥们的大哥形象进行了铺垫,这些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兄弟手足观念在影片中通过众人为六子报仇雪恨的坚定与无畏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显露。
从这一点来说,张麻子虽然曾有张牧之如此文雅的名字,欣赏莫扎特,留过洋,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的熏陶,骨子中还未从旧式的封建思想中完全脱胎,获得新生。
这一点从他对花姐的感情中可以得到佐证,含蓄而深情,却小心翼翼,即使花姐追随老三一行人远走,亦克制理性,只能将随身的手枪赠与心爱的女人,张麻子对感情的处理方式沿袭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
智除恶霸黄四郎的过程中,张麻子高喊“公平,公平,公平“的响亮口号,发出“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的心声,是一个革命者对消除剥削,建立公平公正的美好社会的强有力表达,但他实现理想的方式依然是单枪匹马地以暴制暴,未能唤醒麻木怯懦的被剥削、被压迫者,是时代的局限性,亦是时代的悲哀。
浅析《让子弹飞》中人物性格及关系

马邦德 与 张麻子 的统 一战 线初 步形 成 ( 一 )六子 之死
、
下 ,穷 则独善 其 身 ”的教 诲深 深 的烙 在他 的心 上 ,在 当时 那个 军 阀混 战 的年代 ,要想 大 有作 为 ,就 必须拥 有枭雄 曹 操 一样 的文 韬
武略 和刘 备般 能让 四方 归心 之能 耐 。 三 、统 一 战线 牢固之 表 现
上 的 什 么品 质 让 这 个 大骗 子 改 变 了对 他 的 看 法 ?
也 评价 。 ” 而 且在 近景 内观众 可 以看 清人 物的 面部表 情 ,介入 人
Hale Waihona Puke 关键词 : 《 让子弹 飞》;人物性格 ;人物 关系
物 的情 感活 动 。这个 特写 镜头 展现 了马 邦德 内在 的情感 活动 。 马邦德 为何从一 个单 单的牧字 就想到 了 “ 兖 州 牧 , 豫 州
黄 四 郎的 阴狠 和 六子 的憨 直 。但 杀人 诛 心 的妙 计 中蕴含 更 多的 是 两人 愉快 的谈 笑 着 。在 突如 其来 的假 张 麻 子的 枪声 中 ,吓 坏 了贪 生 的马 邦德 ,如 此 生死 攸 关之 际 ,张麻 子 也不 忘派 专 人保 护 马邦 “ 拼命 还 如何挣 钱 ” 的马式 人生 哲学 。 ( 二 )夫人 之死 德 。在 马邦 德被 地 雷炸 成 两半 截 ,生命 的 最后 之 际 ,也不 忘 告诫
一
马 邦德 是 个贪 财好 色 ,惜 命 贪生 的骗 子 ,张 麻予 是 个霸 气十 牧 ”, “ 牧 ”是 古代 的官 职名 ,起 源 极早 。舜 时 就 出现 了州牧 这 足 ,足 智 多谋 的 土 匪 ,黄 四郎是 个心 狠 手辣 , 阴险 狡诈 恶 霸 。从 官 职 。而兖 州 和豫 州都 是 古代 地名 ,做 过充 州 牧和 豫 州牧 的人 三 人性 格 上 的特 征我 们不 难看 出,黄 四郎能 带给 马 邦德 的财 力 、 非常 之 多 ,其 中最有 名 的便 是曹 操与 刘备 。虽然 人们 对 乱世 枭雄
让子弹飞人物内心的发展变化

让子弹飞人物内心的发展变化
影片开头的马邦德可谓是风光无限,他怀着对鹅城的憧憬,对未来的向往,对钱途的势在必得,坐在驶向未知世界的火车上。
葛优的表演也确实到位,从他的语言,面部表情,和拿着酒杯的于都能感受到真实性和逼真性,做到了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那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真是让人看了又爱又恨,再加上搞笑的台词,和夸张去不做作的动作,马邦德的复杂形象确实深入人心。
电影表演的难度在我看米并不是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而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情感活动。
这不仅仅是有着深厚表演基础的人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就能表现出来的。
葛优利用自己独特的葛式幽默——偶尔的一睁眼,突然的一张口,或者会心的一笑,都用于体现师爷的精明与狡诈。
马邦德在电影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是她妻了死后,他那又哭又笑的场景,那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愤怒或许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心机,有时候,哭不代表悲伤,笑也并不能代表快乐,葛优在子弹中所演绎的大喜大悲都并不是单纯的悲喜,他从侧面反应出一个想要获得名与利,钱与利的人在正与邪,善与恶之间的徘徊,挣扎……他的内心应当是足够强大的,因为处于矛盾中的人永远痛苦着,因为没有出路,鱼与熊掌从来就不能兼得,我们必须在一还是二中选择一个,作为人生的答案。
马邦德也是如此,他的迷惘与彷徨总需要一个合理的发泄方式,老婆的死也许就是这个出口,偶尔的爆发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掩饰,做一个不悲不喜的师爷,对于敌人来说很难找到什么弱点的师爷。
让子弹飞:领导力

通过看电影品味领导力,就好比大快朵颐的同时又瘦了身,实在是寓教于乐。
上领导力的课程,我最喜欢用的电影片段包括《华尔街》(Wall Street)、《巴顿将军》(General Patton)、《亮剑》、《在云端》(Up in the Air)等。
最近上演的《让子弹飞》,更是学习领导力的好素材。
我们先看看姜文演的主角张麻子,他的领导力强在哪里,弱在哪里。
第一,好领导内心有不可动摇的原则,他们把内心的原则塑造成企业价值观。
张麻子内心不可动摇的原则是“站着就能够把钱挣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句话,把很多不愿意跪着挣钱的男人吸引到了张麻子身边。
《让子弹飞》上映之后很快,“站着挣钱”就成了流行语,问候语,甚至成了某些想做真正男子汉的男人的座右铭。
这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第二,好领导有精神追求,志向高远。
他们善于把自己的个人追求变成企业的使命和愿景。
人性的美好一面,就是给别人快乐,自己更加快乐。
那些平日抢钱的土匪,突然发现,往人家窗户里扔钱居然能上瘾!劫富很爽,济贫更爽。
所以,那个一支枪对着自己太阳穴,一支枪对准张麻子的女人,死活要加入麻匪。
深谙人性的企业领导人,跟电影中的张麻子一样,通过使命感,让员工感到自己不仅在输出产品和服务,而且是在造福社会。
这就是使命、愿景的感召力。
第三,好领导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感。
张麻子不仅不让群众跪,不仅大喊三次他的执政理想:“公平”,而且把钱撒给穷人,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有人说,这是利用群众。
不过,最后连张麻子坐的那把椅子都被群众分了,可见,群众最终还是受益者。
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感。
三鹿奶粉事件中无视婴儿健康和安全的企业领导人,相形之下,“何止是愚蠢,简直就是愚蠢!”第四,好领导善于建立高效的机制。
很多老牌大企业,都有只有自己人听得懂而外面人听不懂的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或者说“黑话”(jargon),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标志。
张麻子把黑话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哨子能够传递信息,张麻子是打信息战的先驱,他用领先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战斗力。
让子弹飞人物分析

谜样的“马邦德”——《让子弹飞》之“葛优”人物分析《让子弹飞》上映的时候让我有一种去电影院观赏的冲动,这种冲动既源于我对姜文的喜爱,也源于我对这部影片的好奇,其实很少有影片让我有这种冲动,幸好,这部电影值得我去冲动……前些日子读木心,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他说:“宋词是唐诗的兴尽悲来,对待自然的态度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如兰,脉息终于微弱了。
”我很喜欢他提到的“气息”和“脉息”这两个词,让我想起电影。
在我看来,如今的台湾电影和日本电影经常给我这种感觉:精致清新,但是脉息微弱,格局小了,不再有豪壮狂放的气象。
但子弹不同,它让我们感到真正的淋漓尽致,感受到麻匪的霸气,妓女的娇气,师爷的精气,黄四郎的财气……李安说,电影有几个要素,思想,感情,运气,技术,最后是个性。
姜文的电影全是个性。
一个个性太过鲜明的人,在当今的社会是不会太受欢迎的,因为生活习惯于将我们的棱角磨平,可姜文不同,他的棱角是他的特色,是他的标志,是他内心的纯净和敞亮,即使是做麻匪,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张麻子!葛优在《赵氏孤儿》里只有单一的表演,因为角色单一,但是在子弹里,他呈现出他最好的表演。
葛优最大的特点就是,悲喜难分,在极端的悲中一转眼,滑稽相又出来,在滑稽中悲怆陡然叠加,滑稽又嘲讽了悲怆,滋味复杂难言。
因为复杂,所以丰富。
葛优的复杂丰富,一直以来被低估,大多让他演大喜,演大悲,却少有悲喜难分。
子弹里他演的马县长,是整部电影里最精彩的人物。
这个小人物贪财怕死,狡黠圆滑,却又那么妩媚可爱,贴心贴肺。
因为他的恶,是人性本身的恶,贪婪,好色,怕死,不是非人性反人性的恶。
这种小奸小恶就像某些人脸上的痦子,生动而亲切。
张麻子刚强,他柔媚,一张一弛,非常般配,再看看他们偶尔调调情,真是赏心悦目啦。
而且他演活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师爷。
师爷是什么人物?是站步高,留步宽的人物,但是他自身没有下棋的权力,只有观棋的权力,有出招的本事。
他就像乌龟一样,有时也会探头探脑一窥究竟,到了险恶之地又会立刻缩头回去,打死不出头。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的解析一群马拉着火车在铁轨上奔驰,然后被一群头戴麻将面具的劫匪打劫……。
这就是本片的开头,显得荒诞不羁,但也正是这荒诞不羁,使得本片可以通过严格的审查,得以面世。
或者,审片员就是把它当作一部荒诞喜剧来看待的吧。
影片的主要人物有3位:匪首张麻子,地方豪强黄四郎,以及原本打算就任县官的马邦德。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分析这3位人物。
张麻子,大名张牧之,麻匪的头目,头戴九筒的面具。
他曾经是一名军官,也曾为“革命”奋战过。
但最终不得志。
他落草为寇的原因,并不是大多数人的活不下去了,不得已落草。
相反,他拥有生存下去的技能,他读过书,做过军官,枪法和武艺都不错。
但他喜欢“站着赚钱”,而不是像乞丐那样跪着求别人给自己钱。
所以他选择了落草为寇。
毫无疑问,张麻子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不仅要赚钱,还要有尊严地赚钱。
他渴望社会的平等,在他就任县官的时候,他重复了3遍“公平”这个词语。
他有智慧,有技能,能洞察反派的阴谋诡计。
他来就任这个县官的目的,正如黄四郎所不能理解的,并不是为了财,或者说不仅仅为了财,是为了理想。
但现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可以改变的。
他的义子死于黄四郎的一个非常下三滥的阴谋。
这个阴谋本身非常简单,但却引出了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什么是“公平”每个人都希望有公平,但公平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平民认为所有人应当被公平的对待,这就是公平,但特权阶级却认为他们的特权才是公平。
即使在平民中,不同的人对于公平的利益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基于的利益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对于公平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就如我曾经听到过的一句名言,“他们只是希望对自己更公平一点而已。
”老六的死,毫无疑问宣告了张麻子“公平”理念的破产,这表明,只要人性中的恶的一面无法消除,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就无法实现。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应该去追求相对意义上的公平,这也是张麻子没有当场处死那个黄四郎的走狗的原因。
事实上,这也是象征着“程序上的公正”这一重要的理念。
黄四郎,本片中的反派。
让子弹飞 解析

13 长刀短刀
姜文说:长刀归介错人。长刀是军队,短刀是警察。军队不能归政党控制。政党只能用警察维护社会安全。
14 黛玉晴雯子
黛玉晴雯子暗指两个女演员。
3 帽子
一开始黄四郎给姜文的那顶帽子,葛优也给姜文解释了 隐喻的就是咱们现在的官场现象。比如一个地方官走马上任之后,就会有一个当地的权力集团邀请你来喝酒,然后共同刮分百姓,这就是那顶帽子。后来黄四郎和姜文说“如果我一开始不是找人给你送去那顶帽子 而是自己亲自去接你 后果会有什么不同吗”“我家里还有一顶好帽子 回头我给你”意思就是 如果我一开始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哥姿态来邀请你入伙,分给你一点钱,而是以一个合伙人的姿态来邀请你入伙,把我这个位子让给你,你会跟我们同流合污么?
7 小六子剖腹
姜文把小六子这个兄弟设计成他自己的儿子。对一个导演来说,什么是儿子?电影呗!他用小六子祭奠的是他自己的《鬼子来了》。 因为影响了权利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出师未捷身先死。而赐死的理由就是一碗莫须有的凉粉,莫须有的罪名。后来他在墓前对小六子说的话,都可以理解为他鬼子来了被禁之后的反省。他认为太冲动是不行的,直接打叹号也是会死人的。要神不知鬼不觉的打穿铁门,要让子弹飞一会,马才挣脱锁链。小六子,也就是《鬼子来了》的死,也是给他的教训,他才会明白怎么跟领导打交道。
11 夫人是谁?
刘嘉玲饰演的夫人其实是映射电影投资人,(投资给葛优买官,自己在幕后拿钱,葛优对冯小刚说,你要拍我马屁就先拍好夫人,因为夫人是投资人)投资人都是谁有本事就给谁投资,夫人是谁有本事就跟谁睡,暗指合作。夫人被黄四郎(政审局)的人给误杀了,就是本来要杀的是姜文(乱说的导演),但也连累投资人赔了钱。姜文说:“我不能喝醉了酒欺负一个寡妇”,就是说:“我又发疯要拍骂当权者的片子,但是不能再连累投资人赔钱。”所以既要让片子上映,也要赚回投资人的钱。既要站着,也把钱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1920.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没那么简单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当然不是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
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
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
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问题4:1900的一面之缘?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黄四郎说。
“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
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
这句一面之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
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那一年发生了什么?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
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
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
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
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
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
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
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先来介绍一下介错: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
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
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
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
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
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
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
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
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
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
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总结一下暗线: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
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
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
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吉跋猫”人称Chairman!!)————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
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
“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
问题6:姜文要干什么?“让子弹飞一会” 解决了前5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时取悦小装,大神和官府三个群体了。
那就是打时间差。
这是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被解读出的电影,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无误的指出黄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统治阶级的恶棍,配合最后的“鹅城运动”,那这片死的绝对比宁浩的《无人区》还惨烈。
等子弹飞完,官府醒过神儿来,影片都下映了。
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
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
观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
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 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
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电影爱悄悄的牵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弹对着官府打,未免自讨死路。
他准备打向谁?这就是本文最后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们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别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写。
我觉得他把枪口对准时下电影界,对准某位电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
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
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
(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死。
)汤师爷落水而死,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
可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
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
也是冯小刚说的。
汤师爷要赚钱,他向谁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
他怎么着挣钱?黄四爷带头出钱,其他人就得跟着出钱,回头把钱还给黄四爷,得利三七开。
张牧之要站着挣钱,也得在汤师爷的配合下,先忽悠“黄四爷”先出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才行。
关键问题来了,汤师爷想赚钱得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冯导演想赚钱得跪那位爷?时下电影圈里,有没有一个“爷”,是公认的官府代言人呢。
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恶劣,已成中国电影的毒瘤,就够好了。
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发家,先投身于“导”,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拢,终究成“爷”,就再好不过了。
有没有这样的一位爷,让姜文这种爷们电影人觉得。
“X爷,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线索还在电影里——理解子弹的政治隐喻,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故事发生时间的改动。
理解子弹的现实所指,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角色姓名的改动。
在原著里,黄财主的原名叫黄天榜,”黄天棒”,在电影里,叫作黄四郎,“黄四爷”。
韩三爷,您得多么的无知无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片儿的出品人上?您被忽悠给这电影投了多少钱来着,别是一千八百万。
在电影后半,张麻子对着黄四爷派出来的马车,虚射一枪,“让子弹飞一会”。
片刻,枪声四起。
《让子弹飞》上映一会后,终会成燎原之势。
其它手里有枪的导演,编剧,演员,杂志,评论家们,都会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弹打出去。
姜文必将瓦解一个“三爷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
让黑马们倒下,白马们得以挣脱沉重的束缚。
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来临。
他会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让别人搬走。
自己骑上白马,悠然的离开我们的视线,化为一个传说。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