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影视赏析
《让子弹飞》电影解读

《让子弹飞》电影解读
《让子弹飞》是一部2010年的中国电影,由姜文执导,姜文、葛优、周涌、
刘嘉玲等人主演。
电影讲述了一位山寨老大和一位新上任的官员之间的斗争故事。
以下是对电影的详细介绍:
1.剧情梗概
电影中,马邦德(葛优饰)是一位山寨老大,他和他的手下在一次火车劫案中
抢到了一个新上任的官员——唐老鸭(周涌饰)。
为了保护自己和手下,马邦
德决定冒充唐老鸭,但是他没有想到唐老鸭竟然比他更聪明。
在两人之间的斗争中,马邦德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同时也发现了唐老鸭的真正目的。
2.角色介绍
电影中,马邦德是主角,他是一个有野心、有智慧的山寨老大,但是在面对唐老鸭时,他也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唐老鸭是一个新上任的官员,他有着自己的目的和计划,但是他的真正身份和目的也是电影中的一个谜团。
其他角色包括马邦德的手下、唐老鸭的部下,以及马邦德的妻子(刘嘉玲饰)等。
3.主题
电影中,主题是权力和人性。
电影通过山寨老大和官员之间的斗争,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权力斗争和人性弱点。
电影呼吁人们要保持正义和良知,同时也强调了权力的危险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4.拍摄手法
电影中,拍摄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电影使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以及对角色表情和动作的捕捉,来突出角色之间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此外,电影还使用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古镇建筑,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和情感共鸣。
总之,《让子弹飞》是一部充满了权力、人性和智慧等元素的优秀电影。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深入思考权力和人性的问题,以及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智慧和坚持。
让子弹飞摄像特色

浅析《让子弹飞》的摄像特色《让子弹飞》是一部以谋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电影,而其商业上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华语电影导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复制的一个一样。
《让子弹飞》影评也在首映后呈现井喷之势,而且好评如潮。
作为一部商业片凸显的是单线条的故事和符号化的人物。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场北洋年间的争霸故事。
故事中的三个主人公一个靠抢、一个靠骗、一个靠钱。
影片中三个人各自为营,环环相扣,尔虞我诈,刻画出了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
影片简介《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
《盗官记》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川西,胆大包天而又嫉恶如仇的土匪头子王大麻子,机缘凑巧了解到了国民政府卖官的潜规则,突发奇想决定买个县太爷的官过过瘾,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向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的大地主黄天榜复仇。
为了能顺利改头换面,他找来了在衙门混迹多年的陈师爷。
在后者的帮助下,王大麻子改名为张牧之,大摇大摆地提着几大箱银元上省城买官,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一、影片叙事分析讲故事的手法造就了姜文电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影视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叙事,即叙述一个或一组事件,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一组事件环环相扣链接在一起,在事件的安排中,重点表现人物的行动和生活。
伏笔是电影剧本创作中叙述手法之一。
潜藏在剧情前面部分,为将要出现的人物性格、命运变化或事件发展所做的一种预示。
情节铺排张弛有度,电影剧作中的情节是指推动人物性格展开的一系列行动和情境的结构安排,也被称为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人物性格通过情节得以展现。
电影《让子弹飞》首映以来,得到观众的认可,生动的情节树立起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部电影观赏性强,令人发笑的情节点随处可见,但整部电影动静结合,叙事旋律把握的恰到好处。
二、影片摄像特色分析在摄像方面,《让子弹飞》也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特色镜头的拍摄,让人们感受到了影片中人物的很多细腻的感情,让观众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感觉;高速摄影把动作放慢,从而造成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甚至极普通的动作在这种镜头中也显得如同舞蹈一样优美。
电影《让子弹飞》的叙述视角与镜头语言分析

电影《让子弹飞》的叙述视角与镜头语言分析电影《让子弹飞》的叙述视角与镜头语言分析《让子弹飞》是由姜文执导的一部中国黑色喜剧电影,该片于2010年上映,风靡一时。
这部电影以清朝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冒充团长进村骗取财物的故事,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和政治讽刺元素。
在影片中,叙述视角的运用以及镜头语言的表现方式对于塑造剧情、展现主题和创造影片独特的艺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电影《让子弹飞》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
整部电影以黑帮老大张麻子与其团伙的行动为主线,在这个故事中,观众所接触到的场景和角色都是通过主人公张麻子的视角呈现出来的。
这种叙述视角的运用让观众与张麻子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加深了对影片角色和剧情的投入感。
另外,影片还设置了许多情节和角色的反转,这些反转在影片的结构中充满了无常的因素,正是通过主人公视角的叙述,使得观众与故事中的角色共同感受到扑朔迷离的情节,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
其次,电影《让子弹飞》的镜头语言也极富创意。
姜文还原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包括清朝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乱世时期的丛林法则,运用大量的骑镜和手持镜头使得影片的战斗场面更加动感,同时也突出了角色的英雄气概。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摄影技法,如快慢镜、倒扣镜头等等,这些手法使得影片的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艺术感,增强了观众对于电影的欣赏度。
特别是那场张麻子与刀锋的斗争,两者在火车上的戏份以及最后的飞车逃亡,既展现了动作的精彩,又表达了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思想的碰撞。
此外,影片的镜头语言还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符号和隐喻手法。
比如,电影开篇时引用了一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谚语,这一句话象征着主人公张麻子的命运之路将充满曲折与机遇。
同时,影片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对于义气、忠诚和正义的讴歌,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
这些元素都通过镜头语言的表现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也能对一些深层的思考得到启发。
《让子弹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让子弹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电影《让子弹飞》是一部集商业和艺术于一体的成功之作。
这部电影深入人心,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激起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尊严的关注。
它不仅是一部黑色幽默片,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电影。
本文将从电影的主题、社会现实和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分享我对此电影的感悟。
一、主题思想《让子弹飞》的主题思想是反抗权贵,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在电影中,以张麻子作为代表人物,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反抗精神和意识形态,通过与马邦德、黄四郎等权贵斗智斗勇,展示了争取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决心和勇气。
电影呈现出了一个黑暗的社会,人们面对权贵和势力派,只能选择反抗。
而这种反抗让小人物有了发声的机会,人民群众重新找回了被剥夺的尊严。
电影中用幽默的手法让反抗成为一种美德,呼吁大家不应该被剥夺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应该努力争取自己应有的生存空间。
二、社会现实电影《让子弹飞》以20世纪初期中国“九江十二坊大火”为背景,通过在“洋人街”的布局和结构上对清末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刻画,借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来讽刺当时中国社会的内外问题。
电影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当时的混乱和黑暗中,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问题丛生,权贵们奢华浪费,公平正义缺失等等问题都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电影所传递的信息是,权力是唯一的支配手段,如果没有人民的抵制和反击,那么整个社会都会越来越混乱。
三、人物形象电影《让子弹飞》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展现了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发展。
姜文所饰演的"张麻子"初登场时,就通过拉高的镜头和放低的音乐,刻画出了其极具视觉冲击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嚣张与霸气;而葛优所饰演的"马邦德"则以滑稽、幽默的模样让人印象深刻,他像一个过气的演员,却被西北的土司们视为天才。
而刘嘉玲饰演的"凤凰"则充分展现了女性的聪明、机智与果断,是一位既美丽又可爱的女性形象。
[精品]《让子弹飞》浅析
![[精品]《让子弹飞》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97d02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6.png)
[精品]《让子弹飞》浅析
《让子弹飞》是由北京蓝天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爱国题材的电影,由张国立执导,郭子乐、吴孟达、张家辉、徐静蕾等主演,讲述了继承父亲遗志,不屈不挠,让子弹飞的
故事。
电影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所呈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它表达了你可以成功,成功
的唯一方法是坚持下去,克服困难,在挫折中展示自己的勇敢和毅力。
电影从故事情节中
告诉了观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不仅可以继承父辈的抗战精神,更可以为国家,为
家乡,为民族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电影中张国立特别突出了爱国的主题,一如他的日记:“血和泪总会成为最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改变命运,可以创造辉煌,可改变命运,可以唤醒理念和信念,使历史有所转变。
” 张国立在片中展示了一个常人所无法做到的勇敢,使观众感受到他深厚的爱国主
义属性,以及实践爱国主义的力量。
在《让子弹飞》中,张国立展示了一种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深刻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
的爱国主义:见责任就担责任,不怕牺牲,不怕艰难,勇敢面对苦难,付出甚至牺牲自己
的一切,尽力把好每一场战斗。
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和台词,刻画出一幅千古好梦,一幅爱
国者的画卷,帮助人们感受到灿烂的爱国主义情怀,鼓舞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热情,并让
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让子弹飞赏析(1)

让子弹飞鉴赏镜头的合理运用1、镜头构图的特色电影《让子弹飞》镜头运用多使用中近景、近景、特写这几个景别,小景别之间的链接创造一致的时间和空间的秩序,突出演员表演如:神态、动作、语言、情绪等。
如电影开篇火车内吃火锅那场戏,总共22个镜头,除了两个从汤师爷背后拍的三个人的全景:第一个位于这组镜头开始,另一个位于三人唱《送别》歌的结束外,其他都为三人的中近景,展示唱歌时的神态,交代故事中的人物,这些小景别的切换,使观众清楚的看清和弄懂电影故事的人物,并被演员夸张搞笑的演技逗得开怀一笑。
又如电影中,假扮县长的张麻子和六子谈莫扎特一场戏,总共10个镜头只有第1个镜头使用的长镜头,张麻子把唱片放好镜头上移,然后随着张麻子的走动,镜头推过去,拍张麻子和六子的中全景,这一个镜头介绍了场景和人物的动作,镜头的剪切完全为叙事服务,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镜头的切换。
2、小景别大量运用的优势中景捕捉一个演员的姿势和肢体语言,且范围足以捕捉脸上表情微妙的变化。
电影《让子弹飞》中,人物镜头大都是使用中景、中近景,电影四分之三的镜头以人物的上半身来完成,整部电影却不显单调庸俗而且趣味盎然,这些小景别的大量运用合理恰当,给电影整体的观赏性增色不少人物特色突出:电影《让子弹飞》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十六个,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活。
恰当的小景别表现人物使观众对电影中的人物印象深刻。
如作为黄四郎的替身出现的杨万楼,除外貌酷似周润发外,他搞笑的表演也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人物动作方向明确:小景别展现人物,人物动作动向鲜明,如花姐想加入麻匪行列一场,一手拿枪指着张麻子一手拿枪指着自己。
视线剪辑的成功运用:小景别的恰当运用使电影多处应用了视线剪辑,电影导演戈达尔曾说过,最自然的剪辑是‘视线剪切’,使镜头连贯顺畅,如电影中最精彩的“鸿门宴”一场戏,多处使用张麻子、黄四郎和马邦德的视线进行剪切,观众犹如身临其境,使这场戏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
3、跳轴的大胆运用随着我国电影电视业的发展,观众的视听语言认知能力大大提高,姜文抓住“在艺术领域中,技巧多半是一种强化后的感知能力。
《让子弹飞》影评范文(通用24篇)

《让子弹飞》影评《让子弹飞》影评范文(通用24篇)《让子弹飞》影评篇1先说形式吧,整部电影一气呵成,风格鲜明,背景、人物、道具的设置都使得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呼之欲出,无论是想张麻子、黄四爷、马师爷还是夫人都有其特别的人物特点,几个弟兄们还有那些小人物也都很出彩。
再说内容,故事紧凑,能够带动人跟着的思考。
情节跌宕,张麻子与黄老爷的斗法那是一波比一波精彩,出乎意料的设置使观众欲罢不能。
还有试着猜了几次,仅有少数几次猜中。
到了电影院就是去接受子弹的轮番轰炸。
还有影片的台词绝对是一大亮点,好的台词太多了,这就是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每个台词都是姜文想要的,没有一句废话。
但我也害怕,不是有说都完美了,也就没有完美可言了么?我害怕到时候哪一句话也流行不起来。
但又转念一想,这样也好,到时影片经典散播于天下,编一段子:大家听到一些经典的句子时候,询问:这是出自哪儿的一句话来着?回答:《子弹》里的啊,再询:那之前的那句……呢?再答:也是《子弹》里的啊。
到最后大家都直接用《子弹》对话了(说不定还可以用吹出的鸟叫声呢,那也是亮点啊)。
好了,扯远了。
本身就是喜剧嘛,笑声是少不了。
影片的搞笑元素很多,但都不是太过于无厘头的,很亲近。
笑点有很多,基本上全场都是笑着看下来的。
这就是姜文式幽默。
他不再是个文艺青年,现在的他即便是商业大片也能够完全的掌控。
姜文的影片,一般的都是有深度的,这次的也不例外,曾经有人说她的《太阳》晦涩难懂,尽管口上不承认,他还是不得不屈服于大众电影的角度(我用的是“屈服”二字)。
这一次,商业电影,他让大家都看懂了,“拍电影,挣钱是容易的”他说得对。
但重要的是它依然赋予了电影一定的深度,那个军阀的社会、卖官买官、幕后的强大、人们的劣根性与屈服性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剖析,其实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
一部电影反映的就是一个社会。
这就是姜文,他能将他自己的思想完全融入在光影中。
这部电影涵盖面非常广泛,兄弟义气,金钱交易、强大势力、尔虞我诈、儿女情长,虽然很多很杂,但在电影中全表达的很细致很细腻。
《让子弹飞》浅析

子弹飞过留下的痕迹——浅析电影《让子弹飞》“让子弹飞一会”简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太多的自信、傲气与慧谋,几颗小小的子弹,飞出了枪,射向了那个向往的梦想,虽然看似方向的不同,却同样都出发了,子弹出枪,收不回,怎么办?既然扛上了,那就把它扛下来!不然怎么是男子汉?《让子弹飞》名字就给人血气方刚之感,让人们一听似呼就觉得它是一部枪弹飞舞的大战片,可就在开头,大全景下……一条铁路,静静的躺着,那“长亭外、古道边……”忧远的歌声在此刻与数十匹马牵火车得马蹄声,相结合。
在不和谐中似乎又相接的恰到好处,车内车外,火车旁的欢笑与山崖上的十来只枪的等候,平行蒙太奇中导演让观众紧张的入戏了。
也许在那特写的枪口,特写的枪扣,那快速开枪动作的切换与那不急不慢说“让子弹飞一会”的语气,导演用这种方式把主角之一的张麻子引入了人们眼中,他自信,他狂傲,那男子汉的热血从此刻已经延续到了整个影片,麻子就像离弦的箭,离枪的子弹,飞出去了,开头那飞翔的鹰结尾展翅的鹰与《阿甘正传》中那羽毛似乎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同样的象征蒙太奇一种象征人生旅途,一种象证梦想着与人性。
片中麻子是个土匪,却成了一名出色的县长,也许这本非他意,他却当上了。
不过当他踏上去鹅城的路时,也就已经注定这一路风波浪起。
路上葛优饰演的师爷和刘嘉玲饰的县长夫人,导演通过姜文饰的麻子问话中:“夫妻最重要的是什么?当县长最重要的是什么?”来让观众体会到幽默气质的张麻子,那句:“她真的是寡妇?那我就更不应该让她守活寡!”更是让观众笑成一团,当然麻子在片中,除了幽默还是一种不怕困难的人而且是决对正义者,当黄四郎几乎是派人当着麻子的面用下流的手段杀了他心痛的六子时,我想在近乎于常人疯狂常人害怕时,会像往庙的鹅城县长一样逃离。
可怜恰相反,那段“鸿门宴”的戏,导演以环拍的手法,移镜头不时的切换近景景头让我们都了解了三巨头都不是省油的灯,确实麻子的慧谋已经注定黄四郎命运的衰败。
“要钩出他们心中的愤怒!”等如此聪明的谋略,如此沉稳的应战,如此坚定的鼓舞民心,他在困难面前不是想着逃跑而是赶快静下来想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我说的是小六,为了证明自己吃的是一碗米粉而不是两碗,自己剖腹取出了一碗,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值吗?小六估计是觉得值得。
而设这个局的胡万(陈坤扮演)在旁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一点点地诱导着小六,直至他自杀成功。
我在这个地方注意到,小六的扮演着是张默,张国立之子,那个备受争议的少年。
这段镜头很血腥,没有人会觉得小六是个英雄,为了一碗米粉证明了自己,可是这个孩子却视自己的名誉比生命还重要。
被人一激就失去了判断能力,理智,将自己的一切呈现在众人面前。
结论是,城府最浅最纯真的人,最先完蛋,然后从小六的死开始了整个故事的展开。
其次,我想说的是周润发演的黄四郎,这里面周润发是个反角。
精心设局,和官府斗争到底,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最后输了全部的时候,他依然保留自己的尊严;和碉楼一起在爆炸中毁灭。
能够感觉到这个人很坏,但是坏的彻底,坏的象个男人,以致于坏事做绝,却让人对他有些恨不起来。
最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影片里着重描写了大众的冷漠,可以一边搂钱打麻将,明明有力量反抗却只是坐山观虎斗,看哪边赢了,然后再去帮哪边。
所以黄四郎的嚣张和欺行霸市,不是他太恶,而是大众太纵容。
当最后,张牧之演了一场戏,让大家相信黄四郎已经死了,片刻之间黄家大院就被夷为平地。
大众的力量起来的时候,威力让所有人惊讶。
接着,要说的是老汤。
一个彻彻底底的、精明到腐朽的骗子。
世故贪婪,趋炎附势,敛财不择手段。
似乎每一个英雄的故事中总要有一个这样的形象作对比。
你永远不知道他那一句是真话,那一句是假话。
那是一个面具戴的太久了以至于自己都忘了自己真实样子的人。
但这能完全怪他吗?是这个社会把他培养出来的,某种程度而言,他也是受害者。
如果说他的心里是扭曲的是冰冷的,那或许是因为他经历过的社会中的畸形比正常人更多一些。
老汤的妻子和儿子那部分总觉得是败笔,没什么意义,和前面情节衔接的也不紧密。
如果是为了老汤的死埋下伏笔,那我觉得换一种死法也是一样。
最后一幕死在钱堆里倒是很触动我,他一生追求的都在他眼前了,但是他究竟什么也带不走。
人死了就是孑然一身,其他的都是过眼云烟。
还有他到底有那两件事瞒着大哥?我的理解就是这两件事只有他自己知道,影片中并没有交代,导演想让他做一个彻底的骗子,他骗了银幕前所有的观众。
老汤还有一个优点,会察言观色、善于洞察人心理。
大哥愿意跟老汤分享他的孤独,因为只有他能理解。
这也是大张麻子需要这个本质上跟他截然不同的人的原因吧!
张麻子身上具备了中国男人所有的魅力。
有本事有骨气,做事冷静、睿智、重情重义,还幽默感十足。
他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见识很广。
这种人对人生、对人性的理解,其实比我们善于写文章纸上谈兵、无病呻吟的要透彻得多。
霸气外露、不懂得装糊涂,从某个角度而言,张麻子是率性爽直的也是幼稚的,但是难道只有老汤那样的老姜能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委屈了自己就算得到了想要的又有什么意思?张麻子让从小听到大“磨平你自己去适应别人”的我们看到了一个新方向,一个“站着挣钱”的理想,一种潇洒、性情的生活态度!他不光有信仰,还能够找到一种平衡自己的信仰和现实的方式。
张麻子”曾问“黄四郎”:“你说,你和钱那个对我重要?”最后“张麻子”自问自答道:“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张麻子”带给鹅城公平的方式。
然而黄四郎死了,黄四郎就真不存在了吗?套用剧中台词:如果你活着,你早晚会死;如果你死着,你永远活着。
结尾,“张麻子”的追随者在《送别》的歌声中,坐着马拉着的火车离开他,去追求繁华和权力。
不知道是进步还是倒退。
亦不知是圆满还是凄凉。
结局好像有点开放式,留个一个问号。
可能子弹还需要再飞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