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人物分析
《让子弹飞》人物阶级形象分析

《让子弹飞》人物阶级形象分析作者:王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期摘要:电影《让子弹飞》启用了周润发、葛优、姜文、刘嘉玲、周韵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支撑起整部影片的人物框架。
他们对人物身份、动作、心理的精准阐释和巨大的票房号召力是电影取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的一个重要筹码。
本文通过分析《让子弹飞》中的人物形象,解读其背后的阶级隐喻。
关键词:《让子弹飞》;人物形象;阶级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46-01一、脱胎于旧社会的时代变革者张麻子张麻子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为一个几乎完美的时代变革者。
早年留洋,少年追随蔡锷将军,革命失败落草为寇,占山为王。
但与人们印象中鲁莽冲动的山大王不同,张麻子智勇双全,仗义疏财,心怀苍生万民,为百姓谋福祉,而且颇具文艺气息。
张麻子的出场非同凡响,一鸣惊人,一袭黑衣的土匪老大将象征九五之尊的九筒戴在头上,不仅是片中张麻子作为一个时代变革者所必需的霸气与雄心的暗喻,亦是姜文本人所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
带领一众结拜兄弟劫富济贫,对兄弟的儿子视如己出,为惨死的六子报仇,如此种种都对一个讲义气,够哥们的大哥形象进行了铺垫,这些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兄弟手足观念在影片中通过众人为六子报仇雪恨的坚定与无畏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显露。
从这一点来说,张麻子虽然曾有张牧之如此文雅的名字,欣赏莫扎特,留过洋,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的熏陶,骨子中还未从旧式的封建思想中完全脱胎,获得新生。
这一点从他对花姐的感情中可以得到佐证,含蓄而深情,却小心翼翼,即使花姐追随老三一行人远走,亦克制理性,只能将随身的手枪赠与心爱的女人,张麻子对感情的处理方式沿袭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
智除恶霸黄四郎的过程中,张麻子高喊“公平,公平,公平“的响亮口号,发出“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的心声,是一个革命者对消除剥削,建立公平公正的美好社会的强有力表达,但他实现理想的方式依然是单枪匹马地以暴制暴,未能唤醒麻木怯懦的被剥削、被压迫者,是时代的局限性,亦是时代的悲哀。
浅析《让子弹飞》中人物性格及关系

马邦德 与 张麻子 的统 一战 线初 步形 成 ( 一 )六子 之死
、
下 ,穷 则独善 其 身 ”的教 诲深 深 的烙 在他 的心 上 ,在 当时 那个 军 阀混 战 的年代 ,要想 大 有作 为 ,就 必须拥 有枭雄 曹 操 一样 的文 韬
武略 和刘 备般 能让 四方 归心 之能 耐 。 三 、统 一 战线 牢固之 表 现
上 的 什 么品 质 让 这 个 大骗 子 改 变 了对 他 的 看 法 ?
也 评价 。 ” 而 且在 近景 内观众 可 以看 清人 物的 面部表 情 ,介入 人
Hale Waihona Puke 关键词 : 《 让子弹 飞》;人物性格 ;人物 关系
物 的情 感活 动 。这个 特写 镜头 展现 了马 邦德 内在 的情感 活动 。 马邦德 为何从一 个单 单的牧字 就想到 了 “ 兖 州 牧 , 豫 州
黄 四 郎的 阴狠 和 六子 的憨 直 。但 杀人 诛 心 的妙 计 中蕴含 更 多的 是 两人 愉快 的谈 笑 着 。在 突如 其来 的假 张 麻 子的 枪声 中 ,吓 坏 了贪 生 的马 邦德 ,如 此 生死 攸 关之 际 ,张麻 子 也不 忘派 专 人保 护 马邦 “ 拼命 还 如何挣 钱 ” 的马式 人生 哲学 。 ( 二 )夫人 之死 德 。在 马邦 德被 地 雷炸 成 两半 截 ,生命 的 最后 之 际 ,也不 忘 告诫
一
马 邦德 是 个贪 财好 色 ,惜 命 贪生 的骗 子 ,张 麻予 是 个霸 气十 牧 ”, “ 牧 ”是 古代 的官 职名 ,起 源 极早 。舜 时 就 出现 了州牧 这 足 ,足 智 多谋 的 土 匪 ,黄 四郎是 个心 狠 手辣 , 阴险 狡诈 恶 霸 。从 官 职 。而兖 州 和豫 州都 是 古代 地名 ,做 过充 州 牧和 豫 州牧 的人 三 人性 格 上 的特 征我 们不 难看 出,黄 四郎能 带给 马 邦德 的财 力 、 非常 之 多 ,其 中最有 名 的便 是曹 操与 刘备 。虽然 人们 对 乱世 枭雄
让子弹飞人物内心的发展变化

让子弹飞人物内心的发展变化
影片开头的马邦德可谓是风光无限,他怀着对鹅城的憧憬,对未来的向往,对钱途的势在必得,坐在驶向未知世界的火车上。
葛优的表演也确实到位,从他的语言,面部表情,和拿着酒杯的于都能感受到真实性和逼真性,做到了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那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真是让人看了又爱又恨,再加上搞笑的台词,和夸张去不做作的动作,马邦德的复杂形象确实深入人心。
电影表演的难度在我看米并不是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而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情感活动。
这不仅仅是有着深厚表演基础的人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就能表现出来的。
葛优利用自己独特的葛式幽默——偶尔的一睁眼,突然的一张口,或者会心的一笑,都用于体现师爷的精明与狡诈。
马邦德在电影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是她妻了死后,他那又哭又笑的场景,那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愤怒或许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心机,有时候,哭不代表悲伤,笑也并不能代表快乐,葛优在子弹中所演绎的大喜大悲都并不是单纯的悲喜,他从侧面反应出一个想要获得名与利,钱与利的人在正与邪,善与恶之间的徘徊,挣扎……他的内心应当是足够强大的,因为处于矛盾中的人永远痛苦着,因为没有出路,鱼与熊掌从来就不能兼得,我们必须在一还是二中选择一个,作为人生的答案。
马邦德也是如此,他的迷惘与彷徨总需要一个合理的发泄方式,老婆的死也许就是这个出口,偶尔的爆发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掩饰,做一个不悲不喜的师爷,对于敌人来说很难找到什么弱点的师爷。
《让子弹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让子弹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电影《让子弹飞》是一部集商业和艺术于一体的成功之作。
这部电影深入人心,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激起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尊严的关注。
它不仅是一部黑色幽默片,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电影。
本文将从电影的主题、社会现实和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分享我对此电影的感悟。
一、主题思想《让子弹飞》的主题思想是反抗权贵,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在电影中,以张麻子作为代表人物,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反抗精神和意识形态,通过与马邦德、黄四郎等权贵斗智斗勇,展示了争取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决心和勇气。
电影呈现出了一个黑暗的社会,人们面对权贵和势力派,只能选择反抗。
而这种反抗让小人物有了发声的机会,人民群众重新找回了被剥夺的尊严。
电影中用幽默的手法让反抗成为一种美德,呼吁大家不应该被剥夺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应该努力争取自己应有的生存空间。
二、社会现实电影《让子弹飞》以20世纪初期中国“九江十二坊大火”为背景,通过在“洋人街”的布局和结构上对清末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刻画,借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来讽刺当时中国社会的内外问题。
电影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当时的混乱和黑暗中,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问题丛生,权贵们奢华浪费,公平正义缺失等等问题都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电影所传递的信息是,权力是唯一的支配手段,如果没有人民的抵制和反击,那么整个社会都会越来越混乱。
三、人物形象电影《让子弹飞》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展现了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发展。
姜文所饰演的"张麻子"初登场时,就通过拉高的镜头和放低的音乐,刻画出了其极具视觉冲击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嚣张与霸气;而葛优所饰演的"马邦德"则以滑稽、幽默的模样让人印象深刻,他像一个过气的演员,却被西北的土司们视为天才。
而刘嘉玲饰演的"凤凰"则充分展现了女性的聪明、机智与果断,是一位既美丽又可爱的女性形象。
《让子弹飞》人物解析,精辟!!!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 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 「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 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 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 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让子弹飞》观后感

《让子弹飞》观后感
《让子弹飞》是姜文导演的一部黑色幽默电影,这部电影用他独具一格的叙事风格诠释了深刻的主题,将人生的戏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有许多细节值得关注和品味,越关注细节,越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一、人物形象:电影中的人物立场鲜明。
黄麻子作为正面人物,来到鹅城只为做到三个公平,不让人民下跪。
汤师爷是中间人物,不为革命职位赚钱。
黄四郎则是反面人物,作为一方恶霸。
这些人物形象与演员的精彩演绎密不可分,在精雕细琢的台词与情节推进中,三大影帝同台飙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二、场景分析:电影将近结尾部分,人民心中有怒却不敢反抗。
黄四郎对手下说“跟我走”时,他们不为所动,但当黄麻子抓住黄四郎的替身并将其游行示众时,人民才开始反抗。
这一幕让人不禁想到一句话:人们只能看到他们所相信的。
三、场景设计:作品中的灯光、服装、镜头切换,音乐诗词运用巧妙,提升了作品的档次。
比如灯光只打在了老二和老六身上,代表了他们与黄麻子站在统一战线,但这两个人物的结局都不太圆满,使作品在黑色幽默的基调下仍以悲剧为主。
四、作品手法: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开头有苍蝇、青山、蓝天、铁轨,一首送别响起。
最后黄麻子孤身一人,也只剩下苍鹰、青山、蓝天、铁轨,一切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主人公的心态却变了。
目标达成,但理想还是虚无缥缈,一切到头仍是孤身一人,悲剧体现了对真爱的恋爱和对现实的讽刺。
让子弹飞人物分析

谜样的“马邦德”——《让子弹飞》之“葛优”人物分析《让子弹飞》上映的时候让我有一种去电影院观赏的冲动,这种冲动既源于我对姜文的喜爱,也源于我对这部影片的好奇,其实很少有影片让我有这种冲动,幸好,这部电影值得我去冲动……前些日子读木心,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他说:“宋词是唐诗的兴尽悲来,对待自然的态度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如兰,脉息终于微弱了。
”我很喜欢他提到的“气息”和“脉息”这两个词,让我想起电影。
在我看来,如今的台湾电影和日本电影经常给我这种感觉:精致清新,但是脉息微弱,格局小了,不再有豪壮狂放的气象。
但子弹不同,它让我们感到真正的淋漓尽致,感受到麻匪的霸气,妓女的娇气,师爷的精气,黄四郎的财气……李安说,电影有几个要素,思想,感情,运气,技术,最后是个性。
姜文的电影全是个性。
一个个性太过鲜明的人,在当今的社会是不会太受欢迎的,因为生活习惯于将我们的棱角磨平,可姜文不同,他的棱角是他的特色,是他的标志,是他内心的纯净和敞亮,即使是做麻匪,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张麻子!葛优在《赵氏孤儿》里只有单一的表演,因为角色单一,但是在子弹里,他呈现出他最好的表演。
葛优最大的特点就是,悲喜难分,在极端的悲中一转眼,滑稽相又出来,在滑稽中悲怆陡然叠加,滑稽又嘲讽了悲怆,滋味复杂难言。
因为复杂,所以丰富。
葛优的复杂丰富,一直以来被低估,大多让他演大喜,演大悲,却少有悲喜难分。
子弹里他演的马县长,是整部电影里最精彩的人物。
这个小人物贪财怕死,狡黠圆滑,却又那么妩媚可爱,贴心贴肺。
因为他的恶,是人性本身的恶,贪婪,好色,怕死,不是非人性反人性的恶。
这种小奸小恶就像某些人脸上的痦子,生动而亲切。
张麻子刚强,他柔媚,一张一弛,非常般配,再看看他们偶尔调调情,真是赏心悦目啦。
而且他演活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师爷。
师爷是什么人物?是站步高,留步宽的人物,但是他自身没有下棋的权力,只有观棋的权力,有出招的本事。
他就像乌龟一样,有时也会探头探脑一窥究竟,到了险恶之地又会立刻缩头回去,打死不出头。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的解析一群马拉着火车在铁轨上奔驰,然后被一群头戴麻将面具的劫匪打劫……。
这就是本片的开头,显得荒诞不羁,但也正是这荒诞不羁,使得本片可以通过严格的审查,得以面世。
或者,审片员就是把它当作一部荒诞喜剧来看待的吧。
影片的主要人物有3位:匪首张麻子,地方豪强黄四郎,以及原本打算就任县官的马邦德。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分析这3位人物。
张麻子,大名张牧之,麻匪的头目,头戴九筒的面具。
他曾经是一名军官,也曾为“革命”奋战过。
但最终不得志。
他落草为寇的原因,并不是大多数人的活不下去了,不得已落草。
相反,他拥有生存下去的技能,他读过书,做过军官,枪法和武艺都不错。
但他喜欢“站着赚钱”,而不是像乞丐那样跪着求别人给自己钱。
所以他选择了落草为寇。
毫无疑问,张麻子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不仅要赚钱,还要有尊严地赚钱。
他渴望社会的平等,在他就任县官的时候,他重复了3遍“公平”这个词语。
他有智慧,有技能,能洞察反派的阴谋诡计。
他来就任这个县官的目的,正如黄四郎所不能理解的,并不是为了财,或者说不仅仅为了财,是为了理想。
但现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可以改变的。
他的义子死于黄四郎的一个非常下三滥的阴谋。
这个阴谋本身非常简单,但却引出了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什么是“公平”每个人都希望有公平,但公平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平民认为所有人应当被公平的对待,这就是公平,但特权阶级却认为他们的特权才是公平。
即使在平民中,不同的人对于公平的利益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基于的利益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对于公平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就如我曾经听到过的一句名言,“他们只是希望对自己更公平一点而已。
”老六的死,毫无疑问宣告了张麻子“公平”理念的破产,这表明,只要人性中的恶的一面无法消除,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就无法实现。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应该去追求相对意义上的公平,这也是张麻子没有当场处死那个黄四郎的走狗的原因。
事实上,这也是象征着“程序上的公正”这一重要的理念。
黄四郎,本片中的反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谜样的“马邦德”
——《让子弹飞》之“葛优”人物分析《让子弹飞》上映的时候让我有一种去电影院观赏的冲动,这种冲动既源于我对姜文的喜爱,也源于我对这部影片的好奇,其实很少有影片让我有这种冲动,幸好,这部电影值得我去冲动……
前些日子读木心,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他说:“宋词是唐诗的兴尽悲来,对待自然的态度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如兰,脉息终于微弱了。
”我很喜欢他提到的“气息”和“脉息”这两个词,让我想起电影。
在我看来,如今的台湾电影和日本电影经常给我这种感觉:精致清新,但是脉息微弱,格局小了,不再有豪壮狂放的气象。
但子弹不同,它让我们感到真正的淋漓尽致,感受到麻匪的霸气,妓女的娇气,师爷的精气,黄四郎的财气……李安说,电影有几个要素,思想,感情,运气,技术,最后是个性。
姜文的电影全是个性。
一个个性太过鲜明的人,在当今的社会是不会太受欢迎的,因为生活习惯于将我们的棱角磨平,可姜文不同,他的棱角是他的特色,是他的标志,是他内心的纯净和敞亮,即使是做麻匪,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张麻子!
葛优在《赵氏孤儿》里只有单一的表演,因为角色单一,但是在子弹里,他呈现出他最好的表演。
葛优最大的特点就是,悲喜难分,在极端的悲中一转眼,滑稽相又出来,在滑稽中悲怆陡然叠加,滑稽
又嘲讽了悲怆,滋味复杂难言。
因为复杂,所以丰富。
葛优的复杂丰富,一直以来被低估,大多让他演大喜,演大悲,却少有悲喜难分。
子弹里他演的马县长,是整部电影里最精彩的人物。
这个小人物贪财怕死,狡黠圆滑,却又那么妩媚可爱,贴心贴肺。
因为他的恶,是人性本身的恶,贪婪,好色,怕死,不是非人性反人性的恶。
这种小奸小恶就像某些人脸上的痦子,生动而亲切。
张麻子刚强,他柔媚,一张一弛,非常般配,再看看他们偶尔调调情,真是赏心悦目啦。
而且他演活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师爷。
师爷是什么人物?是站步高,留步宽的人物,但是他自身没有下棋的权力,只有观棋的权力,有出招的本事。
他就像乌龟一样,有时也会探头探脑一窥究竟,到了险恶之地又会立刻缩头回去,打死不出头。
他们世故通达,最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如果单纯的从葛优的表演来评析,我想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葛优用他独特的表演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剧作者深邃的意念——人性在善与恶之间的挣扎。
葛优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秀的形象表现力专注的用在了塑造马邦德这个复杂的人物身上,他一方面贪财好色,习惯于坑蒙拐骗,可是在生命的尽头,他却想要把错误的过去改写,希望把说过的谎话揭穿,但是矛盾的人生,在最后一刻还是纠结着没有打开……从子弹中我发现葛优是一个十分注重银幕逼真性的演员,影片中,马邦德的表
演已经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偶尔的可爱和搞笑让受众感受到的是真实和生活化,不是生搬硬套的为了剧情发展或者是纯粹的笑料而搞笑。
影片开头的马邦德可谓是风光无限,他怀着对鹅城的憧憬,对未来的向往,对钱途的势在必得,坐在驶向未知世界的火车上。
葛优的表演也确实到位,从他的语言,面部表情,和拿着酒杯的手都能感受到真实性和逼真性,做到了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那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真是让人看了又爱又恨,再加上搞笑的台词,和夸张去不做作的动作,马邦德的复杂形象确实深入人心。
电影表演的难度在我看来并不是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而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情感活动。
这不仅仅是有着深厚表演基础的人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就能表现出来的。
葛优利用自己独特的葛式幽默——偶尔的一睁眼,突然的一张口,或者会心的一笑,都用于体现师爷的精明与狡诈。
马邦德在电影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是她妻子死后,他那又哭又笑的场景,那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愤怒或许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心机,有时候,哭不代表悲伤,笑也并不能代表快乐,葛优在子弹中所演绎的大喜大悲都并不是单纯的悲喜,他从侧面反应出一个想要获得名与利,钱与利的人在正与邪,善与恶之间的徘徊,挣扎……他的内心应当是足够强大的,因为处于矛盾中的人永远痛苦着,因为没
有出路,鱼与熊掌从来就不能兼得,我们必须在一还是二中选择一个,作为人生的答案。
马邦德也是如此,他的迷惘与彷徨总需要一个合理的发泄方式,老婆的死也许就是这个出口,偶尔的爆发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掩饰,做一个不悲不喜的师爷,对于敌人来说很难找到什么弱点的师爷。
我不是一个太喜欢研究电影深刻内涵的人,有些东西越是表面的,越有价值,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眼光能发掘到事物的本质。
我想这也是子弹比赵氏孤儿更让人喜欢的原因吧。
子弹中的淋漓尽致更接近我们现实生活,给力的台词和给力的表演,优于赵氏孤儿的“气”——匪气也可以大气。
其实师爷这个角色是最缺乏匪气和大气概的角色,但他的矛盾和悲喜难分仍然是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丰富的人格可以影射丰富的内容,让人们对电影本身多了几分思考。
谜一样的马邦德,即使是死了也给人留下一个谜,看到这我不禁会心一笑,有些问题并不需要追根究底,给我们留下一个遐想的空间不是更好吗,我们可以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构造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局……
信息传播学院09信32
学号:09073038
姓名:朱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