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 第三版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2.医院内感染
或称医院获得性感染,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 全身感染性疾病。
(1)感染对象 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包括患者、患者陪护人员、医院职工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2)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个体免疫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 ➢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如动静脉插管、泌尿系导管等: ➢重症监护病房所用器材本身构成感染的来源或媒介: ➢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滥用,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 株增加,感染机会增多等: ➢卫生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森菌所致
(六)多途径感染 如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途径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三.感染的类型
(一)不感染 (二)隐性感染
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 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 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
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结核、白喉、伤寒 等 常有隐性感染
一.感染的来源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一)内源性感染与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体表或体内,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 2.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或带菌动物
(二)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1.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是指在医院外发生的一切感染。社会感染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影响。气候、季节、温度及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均会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 行。社会因素对感染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如战争、贫困、灾荒等因素会 促使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改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开展防病治病等卫生 活动、计划免疫及建立医疗保健制度等对控制社会感染可起到重要作用。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第四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一、基本概念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disease):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显然的伤害。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是指那些能够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
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致病性(pathogenicity):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
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毒力是量的概念,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往往存在差异。
毒力是细菌菌株的特征之一二、细菌致病性的决定(一)柯赫法则第一,异常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激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二)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没有;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破坏,则菌株毒力应削弱或消除。
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过程中表达;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三、细菌毒力的测定1.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2.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us dose, I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常用的有LD50、ID50、EID50、TCID50等第二节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virulent factor),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抗 原 性
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尚未制成类内毒素
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 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检测方法
鲎血试验及热原试验
皮内试验、中和试验 及动物试验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
毒力的测定
微生物毒力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测定微生物毒力大小的方法: 常用递减剂量的材料(活的微生物或毒 素)感染动物来进行; 检测中须注意实验动物的种别、年龄 与体重,试验材料的剂量、感染途径 以及其他因素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蛋白质,因而具有蛋白质的理化特性,易被热,酸,碱重金属等破坏;
添加标题
毒性很强,产生的症状有高度特异性,具选择性毒害;
添加标题
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白鼠,是已知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最强的一类。 选择性毒害:肉毒梭菌毒素阻断释放乙酰胆 碱导致运动麻痹,破伤风菌毒素兴奋运动中枢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绝大多数!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非病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
01
结核分支杆菌-抗酸染色
霍乱弧菌
01
3.条件性病原菌有一些细菌通常
情况下不致病,是共栖菌,在一 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致病。如:大肠杆菌。
内毒素(Endotoxin)
是一种“多糖-磷脂-蛋白质“的复合物,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主要毒性成分为类脂A; 对热具有相当的抵抗力; 毒性比外毒素弱,产生的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小白鼠致死量约为200~400g。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A群链球菌M蛋白
类荚膜: 伤寒沙门菌Vi抗原
•具有抗吞噬功能
大肠埃希菌K抗原
.
9
②菌毛
霍乱弧菌借助鞭毛的运动,穿透小肠黏液层, 依靠菌毛等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在此生 长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黏膜上皮 细胞内水和电解质丢失,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 (霍乱)。
百日咳鲍特菌依靠菌毛和丝状血凝素等,黏附 定居于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并快速繁 殖,产生百日咳外毒素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 胞引起咳嗽,导致外周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百日咳)。
.
33
病毒感染类型
•隐性感 染
•显性感
•急性感染染
•局部感染
•带菌状 态
•慢性感 染
•全身感 染
根据病情缓急分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恢复
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
34
根据感染部位及性质分为:局部感 染,全身感染,带菌状态
(1)局部传染
B亚单位:结合单位,协助A亚单位。
B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完整毒 素结合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作为良好的 亚单位疫苗。
.
12
②强的抗原性
•外毒素 •脱毒
•(极毒抗原) •0.3-0.4%甲 醛
•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类毒素(toxoid):
.
2
•致病因素
•病原菌
•毒力
•侵袭力 •产毒性
•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
•细菌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五章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浓度的内毒素活化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
广泛性血管内凝血致使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广泛性出血,最后导致DIC。 DIC常引起皮肤和黏膜出血、渗血及内脏广泛出血,严重者可致死亡。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② 白细胞反应:当内毒素进入血液后,能促使白细胞黏附于毛细血管壁,从
而使血循环中白细胞数减少。数小时后,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 刺激骨髓,使之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导致白细胞数量急剧增多。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③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氏阴性菌存在或感染部位 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可导致内毒素血症。内毒素可作用于血小板、 白细胞、补体系统、激肽系统等,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及组胺、5-羟色胺等血 管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组织器官有效循环 血量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低血压等,从而导致休克。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细菌裂解后
才释放出来。 除一般细菌外,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细胞壁中也含有内毒素样物
质,具有内毒素的活性。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1)化学成分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由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 分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2)稳定性 内毒素耐热,一般需加热到160℃维持2~4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 煮沸30分钟才能被破坏。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败血症: 致病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其中大
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的 症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
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 产生新的化脓病灶。
力强,病原体致病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部位 不当)。
隐性感染: 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
状(亚临床感染)(体内可测到特异性抗体)。
显性感染: 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
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时,其感染所造成的病理损伤 使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
显性感染依发病缓急、病程时期分:
急性感染: 突然发作,症状明显而急,病程较短
(数日~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 宿主体内消失
慢性感染: 病情缓慢、病程长(数月~数年)、
多见于胞内寄生菌
显性感染依发病部位性质分:
局部感染: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局限在一定
部位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
全身感染: 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
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毒血症: 细菌不侵入血流,只在局部繁殖,
菌体裂解后释放
来源: 多见G+菌及某些G-菌 化学成分: 蛋白质
多见G-菌 多糖
结构 : 多数为A与B两亚单位 特异多糖、核心多糖、脂质A
稳定性: 不稳定,60~80 ℃30min 耐热,160℃干烤2-4hr
毒性作用: 强,表现不一 抗原性: 强,可形成类毒素
弱,表现相似 弱,不可形成类毒素
二、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细菌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带菌者、患病与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潜伏状态存在的致病菌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19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中央电大农林医药学院唐已婷【学习建议】第19章是细菌学部分的重要章节,介绍了细菌致病性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章内容,我们对细菌致病性的有关因素、包括细菌和机体两方面的各种因素,应有一个整体认识。
细菌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是细菌的毒力。
我们应掌握细菌毒力、侵袭力的构成因素(物质基础)、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来源、特点及毒性作用、重要的侵袭性酶类的名称、毒性作用及来源、以及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熟悉感染的类型、感染的来源和侵入途径。
了解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
【重点难点】一、细菌的致病性细菌侵入宿主机体生长并引起宿主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
具有致病性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
不同的致病菌引起机体不同的病变,比如:结核杆菌引起结核病、伤寒杆菌引起伤寒、痢疾杆菌引起痢疾。
因此,致病性表示了细菌的种的特征。
细菌是否具备致病性取决于2点:(1)细菌是否具有侵袭力,可以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及生长繁殖。
(2)细菌是否能产生毒性代谢产物造成宿主组织细胞的损伤。
这2点即构成了细菌的毒力。
细菌侵入后是否一定引起机体患病?即致病性能否实现,虽主要决定因素是细菌的毒力,但还取决于细菌的入侵数量、合适的入侵途径、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
毒力强的细菌比如结核杆菌,经呼吸道吸入,只要1-10个细菌就可以引起疾病,最常引起的是肺结核。
而伤寒杆菌经口食入,需要约10万个细菌才引起疾病。
破伤风杆菌虽然可以引起死亡率很高的破伤风,但必须是经有厌氧环境的伤口感染,如果是经口食入则不引起感染。
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很多感染通常不出现症状,以隐性感染为主。
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时,甚至体内正常菌群也可引起严重感染。
如艾滋病患者,常常死于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机会感染。
二、细菌的毒力毒力表示的是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可以用半数致死量LD)或半数感染量(ID)5050来表示毒力的强弱。
不同种类的细菌由于细菌的结构、代谢能力和毒性产物的不同,毒力有很大差异。
细菌概述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一般 不具有毒性,但它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 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的胞外酶
侵袭性酶包括血浆凝固酶和透明质酸酶等。
8
• 毒素:是细菌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毒性物质。
• 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两大类。
侵袭力 毒
力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2、显性感染:
•指侵入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机体的免疫力较弱时 ,病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以致使机体组织 细胞受到严重损害,生理功能紊乱,并出现明显的临床 症状,称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如果是由体外的传染性病原菌引起,且有可能 再传染给他人,则称之为传染病。
22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28
简答题
• 1.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区别 • 2.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29
谢谢
30
毒血症 (toxemia):病菌只在入侵的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液, 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 等。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 机体严重的病理损害,引起显著的临床症状。如化脓性链球菌引 起的败血症。
脓毒血症:化脓菌发生败血症时,细菌经血液循环到达其它脏器 或组织,引起化脓性全身病变的传染。如金葡菌引起的脓毒血26症。
致病性=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途径=1
15
细菌 的致 病因素
细菌的致病因素
表面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侵袭 结构 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
力 毒 力
侵袭 性酶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毒素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一、细菌的致病因素细菌的致病性指细菌能引起机体疾病的性能,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的宿主而言的,有的细菌仅对人有致病性;有的则对某些动物有致病性;有的则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
不同的病原菌对机体可引起不同的病理过程和不同的疾病,如伤寒沙门菌引起人类伤寒,结核分枝杆菌则引起结核病。
细菌的致病因素包括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门户。
(一)细菌的毒力毒力指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各种病原菌的毒力不同,即使同种细菌也因菌型或菌株的不同而有差异。
细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1.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并在体内一定部位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
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
(1)菌体表面结构:主要包括荚膜和菌毛。
1)荚膜:细菌的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阻抑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致病菌能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病变。
某些细菌表面有类似于荚膜功能的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A群链球菌的M蛋白等,通称为微荚膜。
2)粘附素:细菌粘附于机体体表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是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
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或组分,称为粘附素,包括菌毛和非菌毛粘附素两类。
非菌毛粘附素是细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
(2)侵袭性酶:某些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一种或多种胞外酶,一般不具有毒性,但能在感染过程中协助病原菌抗吞噬或扩散,这些胞外酶称为侵袭性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A群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
2.毒素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
(1)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某些革兰阴性苗也可产生外毒素,如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大多是蛋白质,性质不稳定素,加热600C经20分钟即破坏。
外毒素免疫原性强易被热、酸及蛋白酶破坏,如破伤风外毒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
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可制成无毒的外毒素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
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外毒素引起的疾病中有着重要作用。
前者用于预防接种;后者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
外毒素的毒性很强,极少量即可使易感动物死亡,如1mg纯化的肉毒梭菌外毒素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白鼠。
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的毒性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骨骼肌强直性收缩。
根据外毒素对靶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
(2)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能释放出来。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耐热,需1600C加热2~4小时才能被破坏。
内毒素免疫原性弱,不能用甲醛液脱毒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对机体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不强,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表2-4。
表2-4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二)细菌的侵入数量病原菌入侵机体能否引起疾病,除具有一定的毒力外,还与侵入的细菌数量有关。
侵入机体的细菌量与病原菌的毒力强弱有关,一般是细菌毒力愈强,所需的菌量愈少;反之则需菌量愈大。
如毒力强的鼠疫耶尔森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机体中,几个即可引起鼠疫;而毒力弱的沙门菌,则需摄入数亿个才能引起宿主急性胃肠炎。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病原菌除具有一定的毒力和足够数量外,还需经过适当的门户侵入机体才能引起疾病。
不同细菌侵入机体的门户不同,一般一种致病菌只有一种侵入门户,如破伤风梭菌及其芽孢,必须侵入缺氧的深部创口才能致病,而志贺菌则需经口侵入肠道才能引起痢疾。
有些病原菌可有多种侵入门户,如结核分枝杆菌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个门户侵入引起感染。
二、感染力发生与发展(一)感染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感染。
(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1.感染的来源感染按其来源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两种。
(1)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源主要有患者、带菌者、患病或带菌动物等。
(2)内源性感染:感染来自病人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引起该类感染的病原菌多为体内正常菌群转变而来的条件致病菌。
2.传播方式根据病原菌侵入门户的不同,细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1)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白喉、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由病人或带菌者通过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等,将含有病原菌的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散布到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
(2)消化道感染:伤寒、痢疾、霍乱等消化道传染病,大多是因为经消化道摄入被病人或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食物、饮水而感染。
(3)皮肤粘膜创伤感染:引起皮肤化脓性感染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引起破伤风等特殊感染的厌氧菌,通常经皮肤粘膜的创伤侵入机体引起感染。
(4)接触感染:淋病、梅毒、布鲁菌病等可通过人与人、或人与带菌动物的密切接触而引起感染。
(5)节肢动物媒介感染:有些传染病可通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如鼠蚤叮人吸血可传播鼠疫。
(三)感染的类型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取决于机体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两者力量对比,感染可出现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三种类型。
1.隐性感染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时,感染后对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称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能抵御同种细菌的再感染。
2.显性感染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时,感染后对机体组织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或生理功能的改变,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如果是由体外的传染性病原菌引起,且有可能再传染他人,则称为传染病。
显性感染根据病情缓急可分为急性感染(如流脑)和慢性感染(如结核);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局部感染(如疖痈)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指感染发生后,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全身扩散所引起的全身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①菌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称为菌血症。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②毒血症:病原菌在入侵的局部组织生长繁殖,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称为毒血症。
如白喉、破伤风等③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白细胞增多、皮肤和粘膜淤斑、肝脾大等,称为败血症。
如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④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多种器官,引起新的化脓病灶,称为脓毒血症。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肾脓肿等。
3.带菌状态机体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原菌未立即消失,仍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称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
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之一。
因此,及时检出带菌者并进行隔离和治疗,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芽孢无菌技术热原质医院感染正常菌群毒血症消毒败血症灭菌感染二、填空题1.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
2.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有()()()。
3.一般化学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的()有效,杀灭芽孢需提高消毒剂的()和()。
4.紫外线()弱,故只适用于()和()消毒。
5.决定细菌致病性因素有()()()三、选择题A型题1.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A.细胞壁B.细胞膜 C.荚膜 D.细胞质 E.核质2.细菌细胞壁共有成分是A.磷壁酸B.肽聚糖 C.外膜 D.脂多糖 E.脂蛋白3.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膜 C.荚膜 D芽孢 E.菌毛4.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不包括A.营养物质B.已适宜的温度C.光线 D.适宜的酸碱度 E.必要的气体5.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标准是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B.芽孢被完全消灭 C.鞭毛蛋白变性 D.菌体DNA变性 E.细胞壁被破坏B型题A.细胞壁B.荚膜 C.鞭毛D.菌毛 E.芽孢1.具有线附作用的结构是2.能维持细菌固有外形的结构是A.煮沸消毒法B.高压灭菌法C.滤菌器过滤 D.间歇灭菌法 E.干烤法3.手术衣、手术器械、生理盐水等灭菌常采用4.玻璃器皿、瓷器、药粉等灭菌常采用5.对血清、抗毒素除菌常采用X型题1.与细菌致病有关的细菌结构有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D.芽孢 E.菌毛2.下列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有关的是A.毒素B.抗生素 C.色素D.热原质 E.侵袭性酶3.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有A.定居部位发生改变B.抗力下降 C.不适当使用抗生素 D.菌群失调 E.以上均是4.医院感染的预防原则包括A.加强宣传,提高认识B.严格消毒灭菌 C.严格隔离预防 D.合理应用抗生素 E.加强卫生人员职业防护工作5.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物质是A.荚膜 B.菌毛 C粘附素 D.芽孢 E.透明质酸四、简答题1.简述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点2. 简述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3.简述医院感染的特点。
4.细菌的内毒素与外毒素有何主要区别?5.简述全身感染的临床表现。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一)细菌的毒力1.侵袭力2.毒素(二)细菌的侵入数量(三)细菌的侵入门户(三)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2.显性感染3.带菌状态二、感染力发生与发展(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1.感染的来源2.传播方式复习题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选择题四、简答题(1)菌体表面结构:(2)侵袭性酶:(1)外毒素:(2)内毒素:(1)外源性感染:(2)内源性感染:(1)呼吸道感染:(2)消化道感染:(3)皮肤粘膜创伤感染:(4)接触感染:(5)节肢动物媒介感染:①菌血症:②毒血症:③败血症:④脓毒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