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感染
重症感染诊断要点PPT

有效的治疗。
公共卫生管理
健康教育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重症 感染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公共卫生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重症感染的预防和 控制知识,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疫情。
公共卫生监测
加强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 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控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03
重症感染的鉴别诊断
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鉴别
感染部位和症状
重症感染通常有明显的感染部位 和症状,如高热、咳嗽、呼吸困 难等,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可能有
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病原学检测
通过病原学检测可以确定病原体类 型,有助于鉴别不同感染性疾病。 例如,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等。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可以辅助 鉴别不同感染性疾病,观察肺部、 腹部等感染部位的病变情况。
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 ,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 养,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 况。
呼吸支持
对于重症感染引起的呼吸 衰竭患者,应给予呼吸支 持治高热和惊厥
对于高热和惊厥的患者, 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治 疗,以缓解症状。
疼痛治疗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应 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胞。
脏器功能受损
其他指标
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 快、肝肾功能异常等脏
器功能受损表现。
如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 升高、降钙素原升高等
。
02
重症感染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总结词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详细描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高热、呼吸困难、低血压等,以及生命体征的 变化,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来判断是否为重症感染。
关于重症感染,我们需要了解什么

关于重症感染,我们需要了解什么重症感染是致病微生物在机体内繁殖生长,从而引起某一脏器或全身感染且因感染而致该脏器或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或死亡的疾病。
近年来,也有相关解释重症感染应包括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重症感染病死率较高,尤其是感染性休克就可高达80%。
重症感染的部位也较多,可涉及多个组织系统,包括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临床症状体征复杂多样,而且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重症感染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性等流行病学资料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因此在诊断治疗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性。
一、诊断标准1.1出现病原菌侵入的表现:患者有明确的病原菌感染,比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血常规检测中提示大量白细胞增高,还会伴随出现发烧、寒战、咳嗽、咳痰等感染的临床表现;1.2存在多个脏器损伤的表现:感染的同时还会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现低血压休克,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如果患者已患有高血压病,则血压收缩压要比原来高血压的值降低30%以上。
因为感染部位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比如重症感染部位在肺,会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的改变;消化系统的感染则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粘液脓血便等临床症状;泌尿系统重症感染还会出现尿频、尿急、血尿等表现;肝脏或中枢神经系统也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1.3出现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的表现:如呼吸够快、呼吸不畅、口唇指甲发绀、缺氧等;1.4意识障碍:患者在发病的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出现嗜睡、胡言乱语且病情严重时甚至出现昏迷的临床表现;二、危害及并发症2.1呼吸功能衰竭:重症感染会引起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氧合指数低于300,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出现呼吸急促、甚至是叹气样呼吸等临床表现;2.2循环衰竭:重症感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以引发机体组织灌注不良甚至是乳酸中毒的症状,比如血压偏低、脉搏细数、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
重症医学科感染控制总结

感染控制不仅是患者的需求,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 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可以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 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27024/9/12
过去一年的感染控制 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的感染控制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的感染 控制工作回顾
2.1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我们科室制定了一系列严格 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手卫生、消毒管理、无菌操作、环境清洁等。 这些制度的执行,有效降低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10324/9/12
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1
我们将继续坚持严格的感 染控制制度,加强医护人 员培训,提高病房管理质
量
2
同时,我们还将引进先进 的感染控制技术和设备, 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工作水
平
3
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 努力下,我们的感染控制 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
绩
-
期待与您 携手共进 Better
2.2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我们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感染控制 培训,提高大家对感染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和操作技能。同时, 我们还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大家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 题 2.3 强化病房管理:我们加强了病房管理,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 消毒,保持病房整洁、通风良好。同时,我们还对医疗器械和设备 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消毒
20XX
重症医学科感 染控制
总结
xxxxx
-
1 引言
2 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3 过去一年的感染控制工作回顾 4 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总结
5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6 未来展望
23024/9/12
引言
引言
在今天的会议上,我将对重症医学科感染控制工作进
重症感染诊疗流程

重症感染诊疗流程感染为引发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
重症感染诊疗过程中存在较多误区有待纠正。
因此,临床需要对于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流程进行制定,结合专家共识及国内外相关指南进行整体流程分析。
并对于诊疗行为进行规范,提高患者的感染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一、判定是否为重症感染重症患者感染本身严重程度不考虑,治疗存在远隔脏器功能损害均被认定为重症感染。
本流程当中重症感染对于界定标准进行借鉴,其中公布了脓毒症指南,其中提到,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变化在2分以上,可以认为感染患者产生器官衰竭急性变化。
感染性休克一般在sepsis、分数液体充分的基础上采用血管升压药物能够促进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5mmHg以上,血乳酸水平>2mmol/L,呼吸频率在22次/min以上,收缩压小于100mmHg,这些数据均为快速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二、疑似感染部位筛查在实施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应留取三大常规、血培养以及实施降钙素原送检。
同时,应在6~24小时内进行复查,根据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实施疑似部位筛查。
如患者产生憋喘、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则考虑患者有肺部感染可能。
肺部感染在秋冬季节高发。
同时,怀疑患者为病毒感染应立即实施咽拭子送检,并为其实施病毒筛查,对于痰液进行留取,为其实施抗酸染色、革兰染色以及真菌镜检。
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为患者实施支气管肺泡灌洗,对于非粒细胞降低的曲霉感染患者应同时送检灌洗液的半乳甘露聚糖基进行实验,同时。
可实施CT、胸部X线以及超声影像学检查协助,大叶性肺炎一般在肺炎链球菌中产生,大叶实变伴有叶间裂膨隆,可提示其存在克雷伯菌肺炎的可能性。
病变表现主要为水肿改变,可充分考虑患者存在肺孢子菌肺炎以及病毒性感染,双侧典型病原体及肺结核较为常见,同时,产生肺空洞以及胸腔积液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可能属于军团菌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如患者存在寒战、张驰热、瘀斑及皮疹为首发表现则应考虑患者是否存在血液感染,应尽快为患者实施骨髓培养,并为患者实施细菌生长情况判定。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

ICU患者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接受多种侵入性操作, 以及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使得ICU成为医院感染的高 发区域。
感染发生的原因
患者自身因素
如年龄、基础疾病、免疫 功能低下等。
诊疗操作因素
如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 中心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 作,以及手术等。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
如滥用抗菌药物、不合理 的联合用药等。
重症监护病房(ICU) 医院感染管理指南
目录
• ICU医院感染概述 • ICU医院感染管理原则 • ICU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 ICU医院感染控制效果评价 • ICU医院感染典型案例分析
01
ICU医院感染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 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
如空气、物体表面、医疗 器械消毒不彻底等。
感染的危害
增加患者病死率
医院感染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增加患者 病死率。
传播疾病
医院感染可导致病原体在患者之间传播, 引起交叉感染。
延长住院时间
医院感染的发生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影响医疗质量
医院感染的发生会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 降低医疗效果。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01 对ICU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等进行定 期消毒灭菌处理。
02 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质 量符合标准。
02 对不合格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追溯调查,分析原 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
制定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确保 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洗手和手消
毒方法。
02
ICU医院感染管理原则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的护理

医药健闻老年重症肺部感染的护理吴晓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重症肺部感染是发生于肺部的疾病,随着机体免疫机制下降,肺组织炎症扩散,会导致各器官出现障碍。
据权威数据显示,老年人重症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30%~50%。
对于老年患者,治疗效果与其免疫情况、营养状况、是否合并慢性基础病等显著关联。
如何对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呢?诱发老年重症肺部感染的因素肺部感染是指各类病原体所诱发的肺实质、气管及支气管感染,其中以感染性肺炎最为多见。
临床上,能够诱发肺部感染病因有很多。
(1)细菌性肺炎:如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2)病毒性肺炎:如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及冠状病毒等;(3)真菌性肺炎:如放射菌、曲霉及白念珠菌等;(4)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炎:如老年人可因免疫力低下而伴发弓形体感染、结核菌、军团菌感染等;(5)理化因素所致的肺炎:如因误吸药物、胃酸所引起的化学性肺炎;(6)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所引起。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的特点(1)发病隐蔽。
老年人肺部病变常比较广泛,但由于免疫力低下,故发热症状不明显,体温多维持在37.5℃~38.5℃,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体重减轻、多无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白细胞偏低甚至不增高,或检测结果仅存在嗜中性粒细胞偏高的问题。
此时,需经过影像学检查证实是否存在肺部感染。
(2)合并革兰氏阴性及革兰氏阳性感染的患者数较多。
由于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同时发生两种菌种感染的可能性比较高,且病程较长,病灶吸收缓慢。
可留取痰培养,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
(3)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以真菌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占多数,且患者常反复感染。
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清除功能减退、吞咽障碍及吞咽反射功能减退等因素,吸入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提升,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增加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加,甚至威胁生命。
重症感染PPT课件

护理要点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 呼吸、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
异常情况并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协助患者排痰、吸氧,保持呼 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观察 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营 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康复指导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 复计划,逐步恢复体力。
重症感染的常见病因
细菌性感染
病毒性感染
真菌性感染
寄生虫感染
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如流感病毒、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如阿米巴原虫、疟原虫 等。
重症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01
高热
02
寒战
03 呼吸困难
04
神志改变
循环障碍
05
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39℃。 肌肉颤抖,身体发冷。 呼吸急促、费力,甚至出现三凹征。 意识模糊、昏迷等。 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
03
重症感染的治疗
抗感染治疗
80%
抗生素选择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和感染的严 重程度,选择敏感、有效的抗生 素进行治疗。
100%
联合用药
在单一抗生素无法控制感染的情 况下,考虑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 以提高疗效。
80%
用药时机
尽早开始抗感染治疗,以降低感 染对机体的影响。
支持治疗
02
01
0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接 种相应的疫苗以预防重症感染 。
感染控制措施
隔离患者
《重症感染治疗》课件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 的重症感染威胁。
05
重症感染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重症肺炎的治疗
重症肺炎的概述
01
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的肺部感染,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多器官
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
重症肺炎的治疗原则
02
治疗重症肺炎需要综合运用抗生素、机械通气、免疫治疗等手
段,以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和免疫状态。
循环障碍
出现血压下降、四 肢厥冷、尿量减少 等症状。
持续高热
体温持续高于 38.5℃,且使用退 烧药后效果不明显 。
意识障碍
出现昏迷、嗜睡、 反应迟钝等症状。
严重感染中毒症状
出现恶心、呕吐、 腹胀、腹泻等症状 。
重症感染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休克
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低于 60mmHg,或脉压差小于30mmHg ,持续1小时以上。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 如肝、肾、肺、心脏等。
严重脓毒症
血培养阳性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且 出现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脓毒性休克
在脓毒症基础上出现循环衰竭,需要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重症感染的诊断方法
01
02
0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 、痰培养等检查有助于确 定感染的病原体。
其他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重症感染,如脓肿形成 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局部治疗
如局部清创、引流等,以清除感染 病灶,促进愈合。
特殊治疗
针对不同病原体和感染部位,采用 特殊的治疗方法,如抗真菌治疗、 抗病毒治疗等。
04
重症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药物可首选用于产 ESBLs 细菌所致的轻度至中度感染,但由于对产 ESBLs 细菌感染 的临床疗效不够理想,故对产 ESBLs 细菌严重感染的患者, 不宜作为首选药物。 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 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
三药联合
多粘菌素+抗PA β内酰胺类+环
氨曲南+头孢他啶 多粘菌素+抗PA β内酰胺类+磷 耐药或脓毒症休克及死亡高风险时须联合使用 霉素
抗 PA- β 内酰胺类
多粘菌素静滴+抗PA碳青霉烯类
+多粘菌素雾化吸入
抗PA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抗PA β内酰胺类+环丙沙星 抗PA β内酰胺类+磷霉素 环丙沙星为基础的联合 环丙沙星+抗PA β内酰胺类 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
磷霉素 (Fosfomycin)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Avibactam) 头孢吡肟( 或头孢他啶)/克拉维酸
依据抑菌圈大小、联合药敏结果、抗菌作用机制和患者用药史来取决
Pharmacotherapy 2015;35(8):755–770
拟诊 CRE 感染的经验性治疗
根据当地的金属β内酰胺酶流行情况和快速分子诊断结果
• 舒巴坦及舒巴坦合剂对鲍曼不动杆菌属具良好的抗菌活性,目前 国内多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 2010年CHINET细菌耐药显示,目前国内临床使用抗菌药中,头 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 • 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的抗菌活性强 • 但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上升迅速,全球范 围内(包括中国)的耐药率在50%以上 • 这类药物多与其他抗菌药联合治疗敏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 目前我国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超过50% • 临床应用的多为多粘菌素E,鲍曼不动杆菌对其耐药率低,但异质 性耐药极易发生 • 近期发现其耐药菌株明显增加、常需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头孢哌酮/舒巴坦应对铜绿假单胞菌
• 耐药率较低
• 舒普深 3.0 q8~6h(2.0 q6h) 增加临床疗效
• 较好的药物经济学
• 符合治疗原则的作为联合的核心
• 对CRAB、CRE、CRPA 筛选和播散压力小
XDR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方案推荐
两药联合
多粘菌素为基础的联合 多黏菌素+抗PA β内酰胺类 多粘菌素+环丙沙星 多粘菌素+磷霉素 双β内酰胺类联合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 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抗PA β内酰胺类为基础的联合 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丙沙星
A. Vasudevan et al. Journal of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2013(1)123–130.
ESBLs 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抗生素临床使用史
NDM-1
—
氟喹诺酮类 头霉素类 头孢他啶、头孢吡肟 酶抑制素
多粘菌素+碳青霉烯类 要点:联合、较大剂量、疗程不小于 2 周、注重临床疗效而非细菌学清除
Chinese XDR Consensus Working Group.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5
小
合感染
结 (1)
• 重症感染主要责任菌是肺克、大肠、铜绿、不动、金葡和混
二:在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时,要严格落实品种、品规要求,其中碳青霉 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严格控制在3个品规内,要强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以及替加环素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必须经具有相应处方权限的医师开具处方,并经具 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 四:未经会诊同意或确需越处方权限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 好相关病历记录,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 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五:自本文印发之日起,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等特殊使用级抗 菌药物先行实施专档管理。各临床科室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 时,要按照要求及时填报有关信息。
(66% ~ 78%)
SIRS 原因的鉴别诊断
感染 + 器官功能障碍
(12% ~ 26%)
器官功能障碍原因的疏导
重症感染(肺炎严重程度)评分系统 —— 定量
判断程度与预后,动态观察病情(量)变化快慢有时更重要!
提示感染预后不良的某些实验室参考指标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乳酸 ≥ 4 mmol/L 显著升高的 PCT (>10 ug/L)
Perez E, et al.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16;17:761-81.
MDR 非发酵菌
及
碳青霉烯耐药铜绿(CRPA)和不动(CRAB)
2016
谁敏感可选择谁 以 β-内酰胺类为核心
首选的考虑 联合的基础
2013 年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当细菌产生大量 β内酰胺酶时,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
剂复方的抗菌活性也会降低。
中华医学杂志2014年6月24日第94卷第24期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要求制定本机构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明确各 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并将制定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报核发其 《医疗机构许可证》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感染严重程度 临床综合征 基础疾病
拟诊 CRE 感染
分子流行病学示 MBL高流行(≥10%)
由MBL介导的 碳青霉稀类耐药?
阳性预计值高的快 速分子诊断方法
Yes
多粘菌素
No
碳青霉稀类(延长滴注时间)
+替加环素 +磷霉素钠 氨曲南-阿维巴坦
+多粘菌素 ±替加环素 或 磷霉素钠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氨基糖苷类
JAMA. 2016;315(8):801-810.
器官功能障碍评分表
呼吸、心率、神智、血小板
合并症是影响 CAP 严重程度的又一重要因素
• 尽管年龄是CAP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合并症也在肺炎发病和确定其严
重程度中占据重要位置1 • CAP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 老年痴呆等基础疾病是 SCAP 的独立因素2
碳青霉烯类
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类 替加环素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 舒巴坦对不动杆菌的亲和力高 • 耐药率最低 • 临床疗效好 • 对 ESBLs、VRE 的抗生素选择性压力小
• 舒巴坦对染色体天然携带 AmpC 酶没有诱导性
XDR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联合抗菌治疗方案
两药联合
Chinese XDR Consensus Working Group.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5
2016
若敏感,可依据患者用药等背景选择
常用于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药物特点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药物种类
舒巴坦及含舒巴坦的β内 酰胺酶抑制剂合剂
药物特点
1. 舒巴坦或其合剂为基础的联合: 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多西环素 舒巴坦+碳青霉烯类
三药联合
头孢哌酮舒巴坦+多西环素+碳青霉烯类 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利福平+多粘菌素或妥布霉素
2. 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
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 替加环素+多粘菌素
3. 多粘菌素为基础的联合:
2016
CRE
KPC-Kp 感染预后的意大利研究
5个试验中心 • 罗马、博洛尼亚、热那亚、都灵和乌迪内 截止到 2013 年 12 月,对 661 例患者进行了分析 院内死亡率为 44%
• 14 天死亡率为 34%
• BSI 为39%,其他感染为 24%
Tumbarello M. ECCMID 10-13 May 2014, Barcelona
XDR
(13.5%)
+
膜通透性 泵出机制等
PDR
(2.8%)
2005 ~ 2016 年 CHINET 肠杆菌中产 ESBLs 菌株检出情况
产 ESBLs 肠杆菌科细菌重症感染显著增加死亡
风险(RR:1.85 95%CI:1.39-2.47,P<0.001)
死亡风险因素(RR)
一项对纳入16项相关的研究,对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菌血症等重症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和延 迟治疗方案对临床治疗结果的影响的荟萃分析
浙医二院碳青霉烯及替加环素临床使用信息表(各临床科室)
浙医二院在院病例碳青霉烯临床使用专项点评
当今 ESBLs 肠杆菌科感染治疗药物
一般为 首选之一
酶抑制剂复合剂
碳青霉烯类
氟喹诺酮类 头霉素类 头孢他啶、头孢吡肟
有一定疗效,但 一般不作为首选
酶抑制剂复合剂 碳青霉烯类 氨基糖苷类
替加环素
多粘菌素
MDR 肠杆菌科细菌
及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肺克 大肠
当今肠杆菌科细菌的重要耐药机制
ESBLs 仍是肠杆菌科细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24.1% 超广谱-内酰胺酶(CTX-M-ESBLs)
47.6%)
+
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 酶) 少数菌株产碳青霉烯酶(KPC)
MDR
(33.1%)
把管理 团队请 进来 环境消 毒 主动筛 选CRE患 者
应对 CRE
手卫生 严格的碳青 霉烯抗生素 的管理 严格的 隔离措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