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散文的表现手法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散文的表现手法,欢迎大家学习!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1、描写是指作者用形象化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事件、环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征。
描写手法从对象上可分为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描写,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从方式上可分为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从风格上可分为白描,细描等。
描写可使表现对象形象化,产生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从而引起激动,得到某种程度的美感享受。
散文的描写,并非纤毫毕现的机械客观的描摹,而是渗透着作者的见解,灌注着作者的情感,显示着鲜明的倾向性。
2、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如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经历、事件的进展、环境和摆设等等。
在叙事性散文中,它经常与描写交错使用。
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其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一句就是典型的叙述语言。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赤壁。
人物:苏子与客。
环境:大江(因有“泛舟”二字)、赤壁。
叙述的手法有顺叙,即按照事物在时间上发生、发展的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有倒叙,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部分提前记述,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有插叙,即在叙述中,暂时把顺叙的线索中断,插入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3、抒情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感触而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创作中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通过议论和感叹方式来表达的。
也可以寓情于景,叫作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表达的。
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某种共同的感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好的抒情能深化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散文创作中,抒情手法通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使用,以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第一篇: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散文的表现手法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散文的表现手法,欢迎大家学习!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1、描写是指作者用形象化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事件、环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征。
描写手法从对象上可分为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描写,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从方式上可分为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从风格上可分为白描,细描等。
描写可使表现对象形象化,产生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从而引起激动,得到某种程度的美感享受。
散文的描写,并非纤毫毕现的机械客观的描摹,而是渗透着作者的见解,灌注着作者的情感,显示着鲜明的倾向性。
2、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如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经历、事件的进展、环境和摆设等等。
在叙事性散文中,它经常与描写交错使用。
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其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一句就是典型的叙述语言。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赤壁。
人物:苏子与客。
环境:大江(因有“泛舟”二字)、赤壁。
叙述的手法有顺叙,即按照事物在时间上发生、发展的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有倒叙,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部分提前记述,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有插叙,即在叙述中,暂时把顺叙的线索中断,插入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3、抒情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感触而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创作中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通过议论和感叹方式来表达的。
也可以寓情于景,叫作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表达的。
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某种共同的感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好的抒情能深化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散文创作中,抒情手法通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使用,以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散文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5) 联想。
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6)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
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7)借景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虚实相生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散文的基本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1)悬念。
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
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2)照应。
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
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3)伏笔。
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5)渲染。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6)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7)想象。
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8)联想。
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A)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B)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C)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D)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悬念: 引起读者对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感知作用。
照应: 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伏笔: 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主读者感到妙趣。
渲染: 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象征: 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深入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才能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效果。
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布局谋篇等几方面内容。
一、修辞手法散文作品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等。
比喻的作用在于把要说的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是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夸张可以烘托气氛,增强表现力。
反复使得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表达方式就表达方式来讲,散文用得最多的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
叙述是散文重要的表达手段。
材料的叙述顺序,关系到表意的效果。
其中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
其中景物描写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人物描写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抒情和议论往往结合在一起。
抒情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体现写作意图的作用;议论则起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表达技巧常用的有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等,我们简单分析以下几种:1.抑扬结合:“抑”,就是对表现对象的贬低、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赞扬、肯定、美化。
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则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
散文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散文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一、语言艺术自然流畅的语言:散文的语言通常追求自然流畅,以贴近口语的方式呈现。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散文更具亲切感和可读性。
作家通过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营造出一种自然、真实的阅读体验。
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使用了朴实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深刻的父子情感。
修辞手法:尽管散文语言趋向自然,但修辞手法的运用仍然十分重要。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散文的表现力。
例如,冰心在《小橘灯》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深刻的情感意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使散文更加生动有趣,还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二、结构艺术自由结构:散文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是连续的叙述,也可以是断续的片段。
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创作需要,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来表达主题。
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采用了回忆录的结构,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情感铺陈:散文中的情感铺陈通常是循序渐进的,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使读者能够逐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王安忆的散文作品,如《长恨歌》,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铺陈,展现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三、内容主题个人体验:散文常常以个人的体验为中心,展现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感受。
这种个人化的表达使得散文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主观性。
作家通过描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内心感受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将个人的思考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社会观察:除了个人体验,散文也常常涉及社会观察和批判。
现代散文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提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散文不仅对个人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四、散文的创作与影响1、散文创作的挑战与技巧表达真实的自我:散文创作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真实地表达自我。
作家需要深入挖掘内心的真实感受,将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要求作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反思能力。
平衡个性与普遍性:散文创作中另一个重要的技巧是如何平衡个性与普遍性。
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去阅读散文的表现手法,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基础知识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等。
表现手法有: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开门见山、伏笔铺垫、设置悬念、卒章显志、以动衬静、烘托渲染、实写虚写等。
二、概念解析A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是句子的五种基本表达方式(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侧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种,人物描写又分为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环境描写有景物描写和社会描写。
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①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
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完整版)散文主要表现手法及效果

微专题二熟读散文核心知识Ⅰ散文阅读答题术语散文阅读答题术语一览表一、读一读散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主要效果一览表注关于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见小说部分。
二、练一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到达家乡已近晚饭时分,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扑入眼帘:农舍毗邻,炊烟袅袅,杨树摇曳,玉米金黄。
路边黄豆棵上结满饱满的豆角,鼓囊着就要胀开来。
翠绿丛中红得鲜嫩的辣椒格外惹眼。
乡风轻拂,百果飘香。
一群群闹猛的鸟儿在枝头嬉戏,不知疲倦,轮番起劲地唱歌,仿佛欢迎我这一身风尘的游子归。
儿时熟悉的地气端地从脚下浮起,心驿神荡起来,一种叫温暖的东西从心底弥漫开来。
(节选自葛克文《走进同一片阳光》)该段描写了家乡的田园景致,试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答案①选取了家乡秋天代表性的事物。
②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
③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也最多。
冬天里,阳光总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
那时,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
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的,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一摊让太阳烤干的牛粪。
老人们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满嘴流油。
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无数把叮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
(节选自徐迅《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该段画线部分描述了冬日里老人们在阳光下畅谈的场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答案整体上作者将一群老人放在冬日阳光的背景下,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表现了老人们的幸福与满足;前一句话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将无法感触的阳光化为老人们嘴里的美食;后一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人们的话语比作小榔锤,使其巧妙地与阳光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散文的概念最早出自中国的佛教徒之口,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时期。
散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⒈象征手法: 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例如:
(1)2005年山东卷第20题: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⑵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答案: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解析:先确定长江黄河的传统象征义,再结合诗地理教科书民族文化及第21题(五选二)C项的内容作答.
(2)2004年春招卷第21题: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含义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崇高,是表现人性主题,促使狗人性复苏的重复形象。
作用:①它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矛盾冲突。
解析:雁阵是小说的标题。
大雁呈人字形,象征人性的召唤,后
一问是象征手法在小说结构上和主题上的作用。
2 、描写(渲染与白描):渲染是采用浓墨重彩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白描就是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例如:
(1)2004年春招卷第22题: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①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水面硕大无朋的镜子;蓝空的日头。
②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气氛,使矛盾冲突更显尖锐;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
(2)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用了什以样的描写的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
(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解析:第九段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家乡深深思念的真情
3 .烘托即烘云托月的写法。
2005年广东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
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
每点给2分。
第(2)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给1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1分。
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4 .反衬:这两种手法都是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例如:
(1)2005年全国卷Ⅲ第17题: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解析:火给夜晚的张家界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和漆黑的山峰打上一束灯光构成反衬(以明衬暗)。
(2)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5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例如:(1)2005湖北卷第20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第二人称。
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解析:第一问可以从2-5段概括出,难度不大。
(2)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②因为前面说到由是人们发现,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⒍线索:作者选材,描写,记叙或议论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
(1).20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忧愁、焦灼、焦虑、忧虑。
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
解析:第一问是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二问关键要明确这是一条情感线索,因为这几个词语分别出现在文章的一、二、五段,伤心在最后一段,这些表示情感的词贯串文章始终,自然是一条线索,,然后答线索的作用.
(2)2004年湖北卷第20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
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7. 举例或列举这类试题首次出现在2005年的江苏卷中,议论散文中的举例或列举的作用是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1).2005浙江卷第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2005江苏卷第17题: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⑵举例说明的方法。
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