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重点)

单选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2、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物质范畴作出完整概括的是( B )

A.毛泽东

B.列宁

C.马克思

D.恩格斯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建立起彻底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D.指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古希腊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哲学

D.黑格尔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着名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人的思维视野是不受空间限制的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运动性

B.规律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D )

A.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符合理性原则 D.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A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0、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写到:“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述评所蕴含的哲理是( B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11、一寺院门口挂着旗幡,山风吹过,旗幡飘动。一和尚说是幡动,另一和尚说是风动,惠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惠能的观点是( C )

A.唯物主义???????B.辩证法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是(B)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13、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A )

A.联系和发展

B.物质和运动

C.普遍性和特殊性 D运动和静止

14、工人一天新创造价值100元,劳动力价值40元,请问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B )

A.40% B.150% C.60% D.100%

15、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 B )

A. 价值

B.使用价值

C.劳动者有人生自由

D.劳动者一无所有

1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对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17、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B )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1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19. 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0.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D )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辨证否定的原理

21.作为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C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学说

B.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2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像一阵旋风,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这是一种( A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本质的是( A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实体

C.意识是人的纯粹主观创造

D.意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产物

2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 )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26.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理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抽象性,另一个是( C )

A.能动性

B.直接性

C.间接性

D.客观性

27.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

28.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C )

A.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相符合

B.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29.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D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30.资本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C )

A.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B.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比率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c:v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31.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 A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D.平均剩余价值生产

32.下列各项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 B )

A.以生产工具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D.以厂房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

33.芹菜、韮菜、白菜、菠菜等与蔬菜的关系属于(A )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4.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

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 D )

A.人的发展状况

B.地理环境的状况

C.生产力的水平

D.生产关系的性质

35.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 )

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商品交换场所的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6.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 )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C.自由竞争阻碍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除自由竞争

多选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

A.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B.C )

A.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B.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C.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D. 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列观点符合这一界定的有( B.C )

A. 人的本质是先天的

B.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

C. 人的本质是可变的

D. 人的本质是永恒的

4.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C )

A.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符合原有理论的才是真理

D.能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才是真理

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BD )

A.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 产品的分配形式

C. 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6、以下观点,你认为哪一些是正确的( BCD )

A.世界上有两种真理,一种是绝对真理,一种是相对真理。B.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C.割下来的手只是一只名义上的手

D.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7、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 AB )

A.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D.物质资料生产

8、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同一性的表现的有( ACD )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9、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绝对精神派生万物

D.心外无物

10、唯物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种形态?( ACD )

A 古代朴素唯物论

B 庸俗唯物论

C 形而上学唯物论

D 辩证唯物论

1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

这一事实说明( ACD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C.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D)

A 历史继承性

B 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D 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13、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有:(BCD)

A. 电闪雷鸣

B.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不到

C.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D.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4、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是( BCD )

A.分配阶段?

B.购买阶段

C.生产阶段?

D.销售阶段

判断题:

1、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对)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小提琴。(对)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产生的两个来源。(错)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对)

5、人脑既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又是意识产生的源泉。(错)

6、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错)

7、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而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错)

8、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运动个过程中发生价值的增值,才转化为资本。(对)

9、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对)

10、商品如果转换不成货币,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对)

1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错)

1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

1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错)

1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错)

15、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错)

16、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错)

1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错)

1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对)

19.我们要高举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错)

20.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就是真理。(错)

21.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错)

22. 垄断产生后,资本主义竞争的程度大大减弱了。(错)

2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

24、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对)

25、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错)

26、劳动产品都是商品。(错)

27.人脑既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又是意识的源泉。(错)

28、假象就是错觉。(错)

29、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必须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错)

30、运动状态是绝对的。(错)

3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对)

3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对)

33.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错)

34.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对)

35.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

36.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错)

简答题: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答: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其具体表现是: .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答: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第四,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或答: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 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它们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般性质。但是,在唯物辩证法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主要理由在于: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根本内容在于互相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发展的源泉、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只有抓住这一规律才能深刻说明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并且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但其中都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内容就是对立统—关系。如质和量、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等无一不是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就成为掌握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关键和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试金石,是这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那么,承认矛盾法则就是辩证法,否认矛盾法则就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也就是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所以,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说法和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认识的根本法则,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辩证法是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同时也是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离开了矛盾分析法,就不可能认识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当然也就不可能正确有效地改造世界。

要掌握唯物辩证法,首先必须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这个核心。但是,对立统一规律不能代替或取消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或范畴,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同样地也只有把握其他规律和范畴,才能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也才能充分发挥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是全面而深到的理论体系,它既是革命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耍掌握这个最好的思想武器,必须深刻理解这一科学体系的总的特征,以及构成整个体系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5.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表现形式.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6.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一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标准。二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一是指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

7.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

答: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8.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一原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1)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况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2)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正是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来确定的.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呈现出相对落后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社会化大生产的主导趋势及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生产力发展总体落后和多层次的特点要求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状况的,它极大地促进了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2.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结合当前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请你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答: 人与自然和谐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即自然界的无目的和目的性;二是人在破坏自?然环境并遭到自然环境的反作用惩罚或面临着自然界可能惩?罚的威胁时主动地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妥协、和解,通过约束人?类自己的行为以求达到减少自然报复,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使?自然环境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环境问题。目前这类环境问题尽管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是人为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需求和影响超过了环境的容量和承载能力,或?者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后,产生了不利于人类健康和?生产活动的环境效应。当今世界这类人为制造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也就是说当今的人与自然不和谐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而不是自然因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取决于人类自然观的改变。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3.运动: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4.联系: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5.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7.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0.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1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企业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 1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随着生产发展,企业家会倾向于使用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越来越少的人力,所以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 二、知识理解部分 (带※的问题可以作为简答题或辨析题的答题样板) 1. 如何理解“适度原则”? 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是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2. 如何理解“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说明,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就河流来说,“同一条河流”只是表面的静止现象,实际上河水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3.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可知论不可知论是否对应? 不能对应,唯物主义不一定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的本原;第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分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们不能对应。 ※4. 如何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这句话是正确的,它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完全受社会存在制约。 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发展上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地方,可能社会意识会比较发达,例如在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其二,社会意识内部具有历史继承性,例如哲学思想的发展,其本身就是连贯的,几乎每种哲学思想都是对以前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而未必总是受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决定。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含义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马原期末复习要点-完整版详细版

复习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人进一步创新发展了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上升到了首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当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实践和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即与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他们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具有双重的优点:比起工人活动家,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比起其他理论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革命的实践使他们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他们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解决了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大道发展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重点)

单选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2、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物质范畴作出完整概括的是( B ) A.毛泽东 B.列宁 C.马克思 D.恩格斯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建立起彻底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D.指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古希腊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哲学 D.黑格尔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著名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人的思维视野是不受空间限制的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运动性 B.规律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D ) A.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符合理性原则 D.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A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0、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写到:“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述评所蕴含的哲理是( B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11、一寺院门口挂着旗幡,山风吹过,旗幡飘动。一和尚说是幡动,另一和尚说是风动,惠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惠能的观点是( C ) A.唯物主义B.辩证法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是(B)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13、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A )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唯物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方法论: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辩证唯物论有两个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方法论:(1)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并为人类造福。 但愿对你有所帮助。 (二)唯物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原理总结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①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马克思期末复习重点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是专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哲学是不是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不能说哲学就是世界观。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物质就是运动吗?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可以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定律指出,任何物体受平衡力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物体是时刻运动的,只是由于参考系的选择不同使得有的物体相对静止而有的物体相对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理解运动,既承认运动具有绝对性又承认事物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 人类对于运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都承认事物的运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运动理解为机械运动,几乎所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运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4、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就是真理吗?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却不一定都是真理。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观点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因此,题中观点片面 5、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会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错误。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都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不是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社会历史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32-倒1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 (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 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 (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33-34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3-34 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37-3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的辩证关系是:首先,遵重客观规律是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2 2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42-4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第一章第二节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47: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47-3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47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是指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统一体,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种矛盾双方又对立又统一的普遍性联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47-4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在大学学习中,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基础课程。对于学习哲学 专业的同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修课程之一。很多同学可 能会觉得学习马原很抽象难懂,但是通过认真学习和理解,你会 受益终身。因此,在考试前,复习马原课程的重点知识是非常必 要的。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一些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哲学史考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提出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考试中通 常会问及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这方面的学习资料除 了重点知识点之外,还需要自己多了解哲学发展史和各个时期的 哲学思潮。考试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思潮和历史背景,来解答试题。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考察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复习过程 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需要掌握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如矛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量变和质变等等。

需要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在社会人类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唯物辩 证法的方法。 第三部分:唯物史观考察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 强调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需要掌 握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懂得区别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以及唯 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 第四部分:阶级斗争理论考察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马克思主义 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需要掌握阶级斗争理论的 基本原理,如阶级的概念、阶级斗争的规律、阶级斗争在社会变 革中的作用等等。还需要懂得阶级斗争在现代中国中的实际应用 和发展。 综上所述,马原期末考试的复习需要涵盖哲学史、辩证唯物论、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等方面。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

期末复习资料马克思知识整理

马克思知识整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李嘉图)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合理成分。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最鲜明的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三)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第一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实践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具体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简答或辨析):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实践性的主要体现(简答):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中的作用表现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规定着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中的作用表现在: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a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 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 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c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来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 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 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 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㈠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 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b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方法;c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a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b不断提高运用马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影响;c不断增强服务 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b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的问题;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能动作用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

马克思期末复习重点

导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P2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P6 两个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造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P6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P6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P7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据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P9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五、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P17 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 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习理论,当然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要学好这一理论,就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新时代的新实际东西。了解我们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类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这。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