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检查
7.铜绿假单胞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验证方案

1.概述:培养基是微生物试验的基础,直接影响微生物试验结果。
适宜的培养基制备方法、贮藏条件和质量控制是提供优质培养基的保证。
供试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2.验证目的:本次验证的目的是确认铜绿假单胞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用的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的质量,以及其制备程序、保存条件等是否满足微生物限度检查用要求。
3.验证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控制菌检查”、“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4.验证项目: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5.适用范围: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6.验证周期:除另有规定外,在实验室中,若采用已验证的配制和灭菌程序制备培养基且过程受控,那么同一批脱水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试验可以只进行一次。
如果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未经验证,那么每一灭菌批培养基均要进行适用性检查试验。
7.验证小组人员及职责:7.1验证小组人员:7.2验证人员职责及要求7.2.1按验证方案及相关文件实施验证。
7.2.2认真观察并做好验证原始记录。
7.2.3对实施验证的结果负责。
7.3验证中各部门的职责7.3.1验证领导组职责7.3.1.1制订验证总计划,负责全公司验证工作的管理。
7.3.1.2确定验证项目及验证项目负责人。
7.3.1.3负责验证方案的批准工作。
7.3.1.4负责验证资料及结果的审核工作。
7.3.1.5负责验证报告的批准工作。
7.3.2验证项目小组职责7.3.2.1负责验证方案的起草工作。
7.3.2.2参与验证方案的讨论、确认工作。
7.3.2.3负责验证方案的实施。
7.3.2.4负责验证结果的分析、统计、报告工作。
7.3.2.5参与验证结果的评价工作。
7.3.3质量部职责7.3.3.1负责公司验证日常管理工作。
7.3.3.2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核工作。
7.3.3.3负责验证过程中仪器、仪表、计量器具的校验工作。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

3. 结果报告
根据蓝色或绿色菌落的计数和确证性试验的
结果,计算每250mL水样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数 量,结果以CFU/250mL计。 生融合而可能影响计数的精确度。
受到严重污染或培养时间过长时,菌落会产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27853——阳性对照菌株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阴性对照菌株
平铺时应避免在滤膜和培养基之间夹留着气泡。
2.2.3 检验程序
结果观察:
所有显蓝色或绿色(绿脓色素)的菌落,初步判定 为铜绿假单胞菌。 所有发荧光不产绿脓色素疑似铜绿假单胞菌菌落, 进行乙酰胺肉汤确证性试验。
将其它所有红褐色不发荧光的菌落进行氧化酶测试、 乙酰胺肉汤、金氏B培养基确证性试验。
1.1 生物学特性
无特殊营养要求,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良 好,琼脂通常会被染成蓝绿色或黄绿色。 该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为灰绿色或蓝绿色菌落, 并形成透明溶血环。 在营养肉汤中呈混浊生长,液面可长出菌膜,菌液 上层为蓝绿色。
1.1 生物学特性
生化反应: 1)氧化酶阳性; 2)液化明胶; 3)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4)吲哚阴性; 5)绿脓菌素试验阳性; 6)其它生化试验(糖利用试验、脱羧酶试验等等)。
-P:呈蓝/绿色的菌落数(所有证实为铜绿假单胞 菌的菌落)。 -F: 显荧光的菌落数。 -R: 呈红褐色的菌落数。 -nF:进行产氨测试的显荧光菌落数。 -CF:产氨阳性的显荧光菌落数。 -nR:进行产氨、氧化酶、金氏B培养基上显荧光测 试的红褐色菌落数。 -CR:产氨、氧化酶、金氏B培养基上显荧光测试均 呈阳性的红褐色菌落数。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与预防措施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与预防措施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体表等。
它可以引发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创伤感染、血液感染等,在免疫功能较弱的个体中尤其具有致命性。
为了及时诊断和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诊断方法:1. 细菌培养和分离:利用标准的细菌培养基对临床样本进行培养,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在培养基上形成明显的绿色菌落,可以高度怀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存在。
2. 生物学特性:铜绿假单胞菌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如产生芳香化合物,呈金属蓝绿色,对温度变化敏感等。
这些特性可以帮助诊断师进一步确认感染。
3. 分子生物学诊断:PCR或其他分子方法可以系统地检测和确认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
这种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可以帮助早期发现感染。
预防措施:1. 感染管控:在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严格执行感染管控的措施,如洗手、使用消毒剂、佩戴手套和口罩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
2. 感染源控制:及早发现和控制潜在的感染源,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有关器械、设备和环境,并确保它们符合卫生标准。
3. 抗生素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关键。
坚持使用敏感性高、治疗效果好并且副作用较小的抗生素。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形成。
4. 加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是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良好的营养、规律的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5. 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病原微生物的防控培训,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途径和预防措施。
他们应该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保持对新方法和技术的了解。
总结起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细菌培养和分离、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标准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标准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是用来检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存在和数量的方法。
以下为一般的检验方法标准:
1. 样本采集:从疑似感染物表面或体液样本中采集适量样本。
2. 培养基选择: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铜绿假单胞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Cetrimide agar)。
3. 菌落培养:将样本均匀涂敷于琼脂培养基上,并在适当温度下孵育。
4. 观察和计数: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并对可疑的铜绿假单胞菌菌落进行计数。
5. 形态特征:使用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通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态,有金属绿色色素产生。
6. 生化试验:进行生化试验以确认菌株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如利用氧化酶试验、葡萄糖氧化试验等。
7. 分子生物学检测:使用PCR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靶向检测,以确认菌株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8. 结果判定:根据以上检验结果,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铜绿假单胞菌,并确定其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检验步骤和标准可能会因实验室和应用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在进行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准确可靠的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耐受力很强的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在人类和动植物体内都有可能成为病原菌,引起多种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十分重要。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形态学观察是最为简单直观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来初步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青绿色凝块状菌落,通常呈金黄色至淡黄色,具有辛辣气味。
除了形态学观察外,生理生化特性检测也是菌种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如利用氧化物作为唯一氧化剂和膜脂组成特殊等。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溶血素、胞外聚合物酶、脂肪酶等多种外源酶,可以降解寡糖、脂质等物质。
分子生物学方法也成为现代菌种鉴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可以对靶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比如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16S rRNA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同时又有足够的变异性,能够帮助界定种和属的分类关系。
在进行铜绿假单胞菌菌种鉴定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菌落:铜绿假单胞菌菌落为青绿色,有金黄色至淡黄色的边缘。
需避免选择其他青绿假单胞菌属菌种带来的干扰。
2. 确认生理生化特性:对于一些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如氧化物利用情况、酶产生等,可以通过专门的生化试验进行验证。
3. 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如果需要进一步确定菌种的归属,可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16S rRNA序列分析,加深对菌种的认识。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准确鉴定出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医学、环境等研究工作,为防治相关感染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

自动生化鉴定仪器 生化试剂条(以国标法为参照,二者符 合率99.6%- 参考文献)
操作步骤-水样过滤
在100级的洁净工作台进行过滤操作。 首先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 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 固定好滤器,将250mL水样或稀释液通 过孔径0.45μm的滤膜过滤,然后将过滤 后的滤膜贴在已制备好的CN琼脂平板上, 平铺并避免在滤膜和培养基之间夹留着 气泡。
测试的红褐色菌落数。
– cR是产氨、氧化酶、金氏B培养基上显荧光测试 均呈阳性的红褐色菌落数。
• 举例
N=17+16×(2/5)+10×(3/5) – 17:呈蓝/绿色的菌落数; – 16:没有绿脓色素但显荧光的菌落数; – 2:产氨阳性的显荧光菌落数; – 5:进行产氨测试的显荧光菌落数; – 10:呈红褐色的菌落数; – 3:产氨、氧化酶、金氏B培养基上显荧光测试均
呈阳性的红褐色菌落数;
– 5:进行产氨、氧化酶、金氏B培养基上显荧光测 试的红褐色菌落数。
• 样品稀释 若样品污染严重,建议对样品进行稀
释,如10倍递增稀释:取30ml样液加入 至270ml无菌生理盐水中,混匀,以此类 推,进行系列稀释。
• 报告 结果以 CFU/250ml计。
• 其他确证试验方法
产荧光素实验(金氏B培养基)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各种感染,包括肺部、泌尿生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一、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1. 呼吸系统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感染。
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等重症症状。
2. 尿路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
患者常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等症状。
尿液可呈现黄绿色,有时伴有脓血。
3. 创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对外科创伤患者感染风险较高。
患者创面可出现红肿、渗液、局部疼痛等症状。
感染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创口坏死、脓肿形成等并发症。
4. 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引发血流感染,常见于严重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患者表现为高热、寒战、乏力、头痛等症状,有时伴有皮肤黄疸和全身各器官功能损害。
5. 消化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引起胃肠道感染,表现为腹部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感染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
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与体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如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系统感染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创面红肿渗液等创伤感染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定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断。
(1) 细菌培养及鉴定:采集患者相应的样本,如痰液、尿液、伤口渗液等,进行菌落计数和培养。
通过鉴定菌落特征、生化反应、药敏试验等方法确认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2) 血液培养: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可以进行血液培养以确定病原体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3)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异性基因,有助于快速诊断。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标准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标准【最新版3篇】目录(篇1)I.铜绿假单胞菌的介绍II.检验方法标准的概述III.标准的内容和要求IV.检验方法标准的意义和影响正文(篇1)一、铜绿假单胞菌的介绍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如水、土壤、空气等。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致病菌,能够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口感染等。
因此,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和控制至关重要。
二、检验方法标准的概述检验方法标准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对象,制定的一系列检验方法和标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验方法标准是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标准的内容和要求1.检验对象:标准规定了检验对象的范围和种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2.检验方法:标准规定了检验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步骤,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质量控制:标准规定了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方法,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结果报告:标准规定了结果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检验方法标准的意义和影响1.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标准规定了检验方法和质量控制的要求,可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促进医学检验的发展:标准是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医学检验的发展和提高医疗水平。
目录(篇2)I.铜绿假单胞菌的介绍II.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的标准III.检验方法标准的内容和意义IV.检验方法标准的实施和应用正文(篇2)一、铜绿假单胞菌的介绍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并且对许多消毒剂具有抵抗力。
这种细菌通常存在于水、土壤和植物中,并且有时也会在人体内繁殖。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引起许多不同类型的感染,包括伤口感染、肺炎和中耳炎等。
二、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的标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检验方法的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的标准是基于实验室微生物学和消毒学原理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
1 简述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习称绿脓杆菌,为假单胞菌属菌种,广泛分布在土壤,水及空气中,人和动物的皮肤、肠道、呼吸道均有存在,故可通过环境和生产的各个环节污染药品,本菌是常见的化脓性感染菌、在烧伤、烫伤、眼科及其他外科疾患中长引起继发感染,由于本菌对许多抗菌药物具有天然的耐药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国内外药典均将铜绿假单胞菌列为检查项目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按增菌,分离、纯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试验等步骤进行检验。
2 仪器、设备和用具(见大肠埃希菌2)。
3 试液、指示液
3.1 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磷酸盐缓冲液[附录3.1,3.3]。
3.2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附录3.2]。
3.3 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附录2.1]。
3.4 盐酸试液[附录2.12]。
3.5 氯仿[附录1.57]。
4 培养基
4.1 营养肉汤培养基[附录
5.1]。
4.2 胆盐乳糖(BL)培养基[附录
5.6]。
4.3 营养琼脂培养基[附录
5.2]。
4.4 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附录
5.14]。
4.5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OP琼脂)[附录
5.26]。
4.6 明胶培养基[附录3.27]。
4.7 硝酸盐胨水培养基[附录
5.28]。
5 对照用菌液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少许,接种至5ml营养肉汤培养基内,于36±1℃培养18~24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106,使对照菌加入量含10~100cfu(一般用量为0.1ml),菌数测定在做阳性对照实验用营养琼脂浇碟或平板涂布经培养后计数确定。
6 操作方法
6.1 供试品的取样量(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5.3)。
6.2 供试液的制备(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7);(大肠埃希菌6.2)。
6.3 增菌培养
取胆盐乳糖培养基2份,每份100ml,1份加入1:10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或1ml)。
另1份加入与供试液等量的稀释剂作阴性对照。
于36℃±1℃培养18~24h(必要时可延至48h)。
阴性对照菌应无军生长。
6.4 分离培养
轻轻摇动上述增菌培养液,以接种环取1~2环培养液(如有菌膜应挑取之),划线接种于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平板,于36℃±1℃培养18~24h。
铜绿假单胞菌在该培养基平板上的典型菌落为扁平、
圆形或无定形、边缘不齐,光滑湿润,呈灰白色,周边略呈扩散现象,在菌落相邻处常有融合现象。
菌落周围常有水溶性蓝绿色素扩散,使培养基显蓝绿色,但亦有不产色素的菌株。
菌落还有粗糙型和粘液型等,应注意挑选。
6.5 纯培养
供试品分离平板生长6.4所述典型菌落或呈疑似菌落时,以接种针轻轻接触单个菌落的表面中心,沾取培养物,应挑取2~3个疑似菌落,分别接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作以下检查。
6.6 革兰染色镜检
6.6.1 革兰染色(见大肠埃希菌
7.5)。
6.6.2 镜检
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单个,成对或成短链排列。
6.7 生化试验
用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做生化试验的阳性对照株。
6.7.1 氧化酶试验
取一小块白色洁净的滤纸置平皿内,以无菌玻璃棒挑取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少许,涂在滤纸上,随即滴加1滴新配制的1%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在30s内,纸片上的培养物出现粉红色,逐渐变为紫红色,即为氧化酶试验阳性反应。
若培养物不变色或仅显粉色为阴性反应。
本试验应致意:
(1)试验菌落(苔)必须新鲜,陈旧培养物反映不可靠。
(2)试验避免与铁、镍等金属接触,不可用普通接种针(环)(白金材料除外)挑取菌落(苔),否则易出现假阳性。
宜用玻璃棒或木棒。
(3)试剂宜新鲜配制,放置过久,二盐酸二甲基对苯而胺氧化变色不可用。
(4)反应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勿滴加试剂过多,以免浸没培养物,使之与空气隔绝,造成假阴性范性。
(5)麦康凯、SS琼脂培养基等含糖培养基上的菌落,不适于做氧化酶试验。
因为糖分解产酸,抑制氧化酶活性。
6.7.2 绿脓菌素试验
取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斜面上,36℃±1℃培养24h后,观察斜面有无色素,如有色素,在试管内加氯仿3~5ml,以无菌玻棒搅碎培养基并充分振摇。
使培养物中的色素完全萃取在氯仿液内。
静置片刻,待氯仿分层,用吸管将氯仿移至另一试管中,加入盐酸试液(1mol/L)约1ml,振摇后静置片刻,如在盐酸液层内出现粉红色,即为阳性反应,无粉红色出现为阴性反应。
本试验可用未接种的PDP琼脂培养基斜面作阴性对照,阴性对照试验应呈阴性。
如培养基斜面无色素产生,应于室温培养1~2天再按上法试验。
凡经再次检验,绿脓菌素试验仍为阴性者应继续以下试验。
6.7.3 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
以接种环沾取少许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硝酸盐胨水培养基中,置36℃±1℃培养24h,观察结果。
如在培养基内的小倒管中有气体产生,即为阳性反应,表明该培养物能还原硝酸盐,并将亚硝酸盐分
解产生氮气。
小倒管内无气泡者为阴性反应。
6.7.4 42℃生长试验
以接种环沾取少许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于0.9%无菌氯化钠液中,制成菌悬液。
然后将菌悬液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立即置42℃±1℃的恒温水浴箱内,务使整个斜面浸没在水浴中,培养24~48h,斜面如有菌苔生长者为阳性反应;无菌苔生长为阴性反应。
6.7.5 明胶液化试验
以接种针沾取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少许,穿刺接种于明胶培养基中,穿刺深度应接近培养基的底部,于36℃±1℃培养24h。
取出放入0~4℃冰箱内10~30min。
如培养基呈溶液状,即为明胶液化试验阳性反应;如明胶呈凝固状,为阴性反应。
本试验应注意:
(1)本试验接种前,培养基应为固态,否则需将培养基置冰箱内使之凝固后,再穿刺接种。
(2)试验应同时设未接种细菌的阴性对照管,与试验管同时培养并观察结果。
7 结果报告
7.1 供试品培养物经证实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及绿脓菌素试验皆为阳性者,即报告1g或1ml供试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7.2 供试品培养物氧化酶试验阳性,镜检为革兰阴性杆菌的培养物,绿脓菌素试验阴性时,其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42℃生长试验及明胶液化试验皆为阳性时,亦报告1g或1ml供试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7.3 凡与7.1与7.2结果不符合报告1g或1ml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8 注意事项
8.1 污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因生产工艺和药物的影响,在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可产生非典型形态。
为防止漏检,在挑取疑似菌落时,宜取2~3个以上菌落,分别进行检验,以提高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
8.2 绿脓菌素是铜绿假单胞菌鉴定的重要特征,但色素的产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菌株差异及变异外,培养条件是重要因素,温度、培养基成分等皆可影响色素产生。
培养基中琼脂、蛋白胨等均应事先测试,选用适宜品牌,试验时并用阳性菌株作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