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性

合集下载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的研究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的研究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的研究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能源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而使用能源的行为,而碳排放则是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首先,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经济增长带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给。

比如,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电力、燃煤等能源,城市的建设和运维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和油气资源。

因此,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增长。

然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并非线性关系。

在经济增长初期,由于技术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碳排放也较高。

随着经济增长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降低碳排放量。

因此,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倒U型关系。

为了解决碳排放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比如,通过加大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投资,提高能源科技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双赢局面。

另外,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也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总之,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

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能源消费则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碳排放问题也得到了逐渐解决。

通过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措施,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双赢。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论文研究了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2005 年和2015 年的中国家庭能源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居民生活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气候条件、能源结构等因素,探究了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和气候条件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其中城市化程度和气候条件的贡献最大。

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减少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总量和区域差异。

关键词:居民生活碳排放;区域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气候条件;能源结构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daily lives of Chinese residents. By analyzing the major sources of emiss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urbanization rates, population densities,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energystructures, based on the 2005 and 2015 Chinese Household EnergySurvey Data,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daily lives of Chinese residents, with emissions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northeast reg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 with urbanization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contributing the most.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reduce the total amoun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daily lives of Chinese residents.Keywords: carbon emissions from daily lives; regional differ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climatic conditions; energy structure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量逐年增长。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122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郑桂华/黔江区委党校摘 要:现如今是市场经济开放的多元化社会,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第一阶段,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导致能源消耗与排放逐步增大,对于能源的需求增大,导致碳排放量过大。

第二阶段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消费结构也会逐渐发生转变,社会经济形势的日益完善与全面发展意识的觉醒,国家碳排放的总量也会逐渐趋于平稳并且稳步下降。

第三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结构的不断完善,高能耗产业转型与发展,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形态也会由高能耗转变为低碳为主的高新科学技术产业。

关键词:经济发展 碳排放 相互作用目前中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发展依旧是当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想要减少发展所带来的碳排放,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化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发展理念,树立综合发展、科学发展、环保发展的理念,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具体定义,笔者认为是国家或者某个地域,在生产要素中投入比或者是效率提升,进而经济规模数量扩大,商品产出量增大,进而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与不断完善,中国经济年增长率逐步提升,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也致使中国碳排放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随着碳排放增加,国家的经济、社会、人文发展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结构的分析与调查,可以进一步优化国家经济发展形式与结构,选择合理的温室气体排放方式。

中国进入工业化时间并不长,更多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外界投资,外界投资的注入,也增加了中国重工业发展步伐,随之而来的能源、交通需求也逐步增加,这些需求的增长,直接带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其次由于经济的增加,国民人均GDP 增长,人们的生活质提升,对于日常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的需求增加,对碳排放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为工业发展,城市占地的拓展,一些地区缺乏科学发展意识,造成大片的森林被破坏,环境的破坏,也从侧面提升了碳排放量。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异质性及减排对策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异质性及减排对策
影Ⅱ 向 因素 的异 质性 。
在 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 中, 我国幅员辽阔, 区
域差 异 较大 , 各地 呈 现 出不 同的特 色 , 除 了全 国层 面 的研 究 , 近年 来从 区域 层 面对 碳 排 放 的研 究 也 逐 渐 展 开 。吴 宗 杰 等 ( 2 0 1 1 ) 从 我 国 的发 达 地 区 、 较 发 达
区的产 出驱动稍 弱, 而经济结构驱 动较 强。 关键词 : 碳排放 ; 碳 生产率 ; 脱钩 弹性 系数 ; 差异; L M D I 方法 中图分类号 : F 0 6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3 8 9 0 ( 2 0 1 3 ) 1 1 - 0 0 8 3 — 0 5
作 者简介 : 金 乐琴 ( 1 9 6 5 一) , 女, 浙 江 台州人 , 中国人 民大 学经济 学院副教授 , 博士, 研 究方 向为低碳 经济 、 能源经 济 ; 吴 慧颖 ( 1 9 8 8 一 ) , 女, 海 南海 口人 , 中国人 民大学经济学院硕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向为低碳经济 、 能源经济。
摘要 : 通过碳生产率和 脱钩 弹性系数指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 考察 中东 西三大 区域近十年来低碳经济转型 的进
展以及在 K A Y A等式扩展 式基础上 , 建立 L MD 1 分解模 型, 对影响三大 区域碳 排放 的因素进行分解 , 认 为东部地 区
的碳排放 呈现规模驱动型特征 , 中西部地 区的碳排放均呈现 出规模 结构 混合驱 动特征 , 但 与中部地 区相 比, 西部地
以三大区域为对象展开研究。二是本文采用各地 区 终 端 能 源消 费量 为 依 据测 算 碳 排放 量 , 终端 能 源 消
费量 是 指一定 时期全 国 ( 地 区) 各 行 业和 居 民生活 消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_徐大丰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_徐大丰

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做 出了实质性承诺:到 +’+’ 年,我国单位 ;<6 的 二氧化碳排放要实现比 +’’$ 年降低 $’= 左右。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 求。 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众多研究人员 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出发, 从碳预算 制度的设计、节能技术的使用、非化石能源的研 发等角度进行了基础性研究。 这些研究无疑对我 国低碳经济道路的选择富有启发性, 但是笔者认 为,无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设计,还是低碳 经济的科技政策安排都不能搞一刀切, 要考虑我 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 实施差异化的低
!"#$%"
!"
江西社会科学
!"#"$ %
碳经济区域政策十分必要的。为此, 本文着重估 算了我国各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和各区域行业的 碳排放总量, 分析碳排放总量的区域差异和行业 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对于碳排放, 我国并没有正式的官方统计。 学 界所使用的碳排放数据都是通过估算得到的。 目 前有很多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碳排放进行了估 算。 马忠海以相关性分析为基础, 估算不同能源的
&.’
上述这些方法虽然各有不同, 但是思路是相 似的: 都是通过能源与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对碳排 放进行估算。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是我 国主要能源,只要估算出这三种基础能源 的碳排放系数,结合能源的消费统计数 据,就可以对碳排放进行估算。本文沿袭 (# ) 用式 对碳排放 谭丹、 黄贤金的做法 & / ’ , 进行估算。 (# ) 01 2 !131 4 !5 35 4 !6 36………… 其中, 01 表示碳排放总量, 31 、 35 、 36 分别表示煤类、石油类和天然气类能源的 消费量,!1 、 !5 、 !6 分别表示这些能源的碳 排放系数。 在估算碳排放总量时, 主要能源的消费数据 可以从统计数据中直接获得, 而各能源的碳排放 系数, 需要测算。 不同的学者或机构对这些能源 的碳排放系数的测算是不同的。 根据谭丹、 黄贤 (789) 的测算结果表明, 金的综述, 国际能源机构 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 :"!、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炭消费 的拐点 。刘满芝等( 3 ] 在对中国煤炭消费的影 响因素分 析的基础 上 , 构建我 国 3 0个省 区的面板数据模 型 , 研究 了煤
炭消费量 、 经济增长 、 产业结构 、 能源消费结构 、 能源利用效率之间 的关系。王鉴雪 和宁云才[ 4 ] 运用误差修正模 型和格兰尼
因果关 系检验研究 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 系和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 的因果关系。
V0 l _ 41 NO. 6
2 0 1 3年 1 1 月
NO V . 2 0 1 3
能源消费 、 经济增长 与碳排放总量之 间的关系研究
以辽 宁省为例
付 云鹏 祝 国君 马树 才
( 1 . 辽宁大学 信息学院 , 辽宁 沈阳 1 1 0 0 3 6 ;2 . 辽宁大学 经 济学 院, 辽宁 沈阳 1 1 0 0 3 6 )

用E K C 空 间计量模型 , 检验 了我国各 省之 间碳排放之间的空间依赖性 , 讨论 了碳排放 E K C拐点的地区差异性 , 并 给出相应
的政策建议 。郑长德和刘帅 [ 8 ] 运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 和空 间滞后模型估计对我 国 3 1 个地 区的经济增长 、 劳动力和碳排放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0 — 2 5
第二, 研究经济增长 与碳排放之间 的关系 。李明贤和刘娟( 5 ] 通过对 中国 1 9 7 8 — 2 0 o 6年 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 相关分析 、 回归分析和因果关 系研究表明 :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起推动作用 , 但 是碳排放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 。王礼刚 [ 6 ] 将碳 排放量引入柯布 一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 , 研究 了资本存 量 、 劳动力投入和碳 排放量对 贵州 经济增长 的影响 , 结果表 明: 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 入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较 为显著 , 而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魏下海和余玲铮【 7 ] 运

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作者:辛玲付志刚刘莹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19期[摘要] 进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成因研究,可以为制定合理科学、针对性强的节能减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论文较准确地测算了1995-2013年我国各省市的碳排放,从空间统计学的角度分析碳排放的区域特点,并构建空间滞后模型考察造成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的成因。

结果表明:一是我国各省市碳排放区域差异明显,且存在“北高南低”的特点;二是我国各地区碳排放差异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雾霾现象会跨地区连片形成;三是科技创新效率、居民收入、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的主要成因,对外贸易度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 碳排放差异;区域;空间滞后模型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9. 057[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9- 0133- 050 前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2015年我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再次承诺:203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低碳减排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水平从2005年的29.68吨/万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19.65吨/万美元,下降幅度达到33.8%,低碳减排行动效果显著。

但与单位GDP碳排放效率高的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

例如瑞士的单位GDP碳排放水平只有1.35吨/万美元,仅为我国的6.87%。

我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使得各省市的碳排放水平不同,碳排放区域差异是否明显,引起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能否依据区域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碳减排政策,此类问题值得思考。

鉴于此,论文将在测算我国各省市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差异特点并探究其成因,为制定合理科学、针对性强的节能减碳政策提供支持。

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1中国碳排放随经济增长的变化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即商品和劳务产出量的增加。

其衡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

近2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根据经验数据测算,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4%3。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GDP增长水平总体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这一时期,中国碳排放总量也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

从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快速时期,碳排放量增长也很快,到1997年后才逐渐降低。

由于碳排放受社会、经济、自然、生态、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通过研究各主要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可分析未来中国的碳排放趋势,并选择合理的温室气体减排途径。

据徐玉高等3分析中国1970—1994年间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经济增长是中国20多年来碳排放迅速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仅此一项引起的碳排放变化占总量的94%以上。

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1980—2000年GDP和碳排放数据进行拟合,结果。

可以看出,1980—2000年间中国碳排放量的变化和GDP的增长呈显著相关(R2=0·9581)。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中,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较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较大,这与中国刚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并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工业发展战略相关。

这一方面造成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增加,投资的增加加快了重工业的发展,引起对能源、交通的需求也增加,碳排放随之增加;其次, 由于经济的增长,人均GDP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对碳排放的需求也增加,尤其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刚刚起步,碳排放增加速度很快;最后,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大片森林被砍伐,环境破坏,使得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而增加。

但是,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会引起技术、制度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演进,由此引起的经济发展可能使碳排放量在一定时期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m e t h o d s r o w t h t o e x a m i n e r e i o n a l h e t e r o e n e i t a n d d e e n d e n c e a m o n e n e r c o n s u m t i o n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a n d e c o n o m i c g g g y p g g y p : , i n r o w t h C h i n a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e n e r c o n s u m t i o n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a n d e c o n o m i c n o t o n l h a v e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t h e g g y p y , r o v i n c e s o f m u t u a l i n f l u e n c e b u t a l s o h a v e s i n i f i c a n t r e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T h e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m e n t i s a n i m-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g g p p , o r t a n t r o w t h c a u s e o f e a c h r e i o n a l o f e n e r c o n s u m t i o n w h i c h i s c o n s i s t e n t w i t h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o f t h e h i h r e l e v a n c e b e - p g g g y p g t w e e n e c o n o m i c r o w t h a n d e n e r c o n s u m t i o n . t h e e l a s t i c c o e f f i c i e n t b e t w e e n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c h a n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r o w t h g g g y p g , , , , , , c h a n e s i s n e a t i v e i n B e i i n L i a o n i n J i l i n a n d 1 6p r o v i n c e s w h i l e i n o t h e r 1 4p r o v i n c e s s u c h a s T i a n i n e t c c a r b o n e m i s - g g j g g j , r o w t h o s i t i v e .T h i s s i o n s w i l l i n c r e a s e w i t h e c o n o m i c s o t h e c o e f f i c i e n t o f e l a s t i c i t i s i m l i e s t h a t w h e n t h e r e i o n a l e c o - g y p p g , , , n o m i c i s i n a h i h l e v e l t h e r e i o n w i l l h a v e m o r e f a v o r a b l e c o n d i t i o n s t o r e d u c e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t h a t i s t o s a c a r b o n e m i s - g g y s i o n r e d u c t i o n u l t i m a t e l s t i l l r e l i e s o n t h e w e l l d e v e l o e d e c o n o m i c l e v e l . - y p ; ; ; K e w o r d s n e r c o n s u m t i o n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e c o n o m i c r o w t h a n e l d a t a e g y p g p y
第2 9卷 第4期 2 0 1 2年1 2月
பைடு நூலகம்
经 济 数 学 J OUR NA L O F QUAN T I TA T I V E E C ONOM I C S
V o l . 2 9, N o . 4 D e c . 2 0 1 2
中国能源消费 、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 区域差异性研究
, R e i o n a l H e t e r o e n e i t A m o n E n e r C o n s u m t i o n g g y g g y p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a n d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i n C h i n a

刘亦文 , 胡宗义
( ) 湖南大学 金融与统计学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2 采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 考察我国源 消 费、 碳 9 9 0~2 0 1 0年我国3 0个省市面板数据, 摘 要 基 于 1 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对空 间 区 域 的 依 赖 性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能 源 消 费、 碳排放与经济增 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 各省 份 的 经 济 发 展 均 为 各 地 区 能 源 消 长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 费增长的重要诱因之一 , 这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关联度的结论保持一致 . 北京 、 辽宁 、 吉林等1 6 个省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 , 而天津 等 其 他 1 4个省市碳排放总量还将伴 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 , 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 , 这点隐含说明当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时, 该区域也将拥有更多 优势条件来减低碳排放 , 实现碳减排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 . 关键词 能源消费 ; 碳排放 ; 经济增长 ; 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 F 0 6 2. 2 文献标识码 A
, L I U Y i e n HU Z o n i -w - g y
( C o l l e a e o F i n a n c e a n d S t a t i s t i c s,H 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C h a n s h a, H u n a n 4 1 0 0 7 9, C h i n a) g f y, g
b s t r a c t a s e d o n d a t a o f C h i n a ' s 3 0p r o v i n c e s f r o m 1 9 9 0t o 2 0 1 0, t h i s u s e d a n a l s i s a n e l a e r a n e l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B y p p p p 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