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和徽商崛起形成商帮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素养达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时空观念:掌握明中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等内容。

2.史料实证:根据具体史料,探究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等内容。

3.历史解释: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随着欧洲传教士来华,出现了“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4.唯物史观: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5.家国情怀: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活跃,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变化时空定位自主预习·必备知识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教材清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1)高产粮食作物①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商业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商帮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史料阅读(教材P84)阅读史料,从中你可以得知哪些经商特点?名师点拨外出经商时间长;大贾资本多,人员多;没有私心杂念,一心为商等。

二、局限1.经济: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点研析研微点易错点拨1.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模式受到冲击,但不能据此说明中国的农业发展衰落。

2.江南地区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供应区,但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

这是由于当时江南地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这并不意味着当地农业衰落。

徽商晋商历史知识点总结

徽商晋商历史知识点总结

徽商晋商历史知识点总结徽商的起源和发展徽商是指在明清时期出现并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商帮,主要由安徽地区的商人组成。

徽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徽商的发展与安徽省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关,安徽省地处长江下游和淮河中游地区,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物资交流的中心,这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宋代,安徽地区开始有一些商人以纺织业为主要经营项目,逐渐形成了徽商的雏形。

到了明清时期,徽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网络和商业文化,成为了中国商业活动的重要力量。

徽商的特点徽商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商业活动的一些特点。

首先,徽商的商业网络非常广泛,他们不仅在国内广泛开展商业活动,还到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其次,徽商经营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棉纺织业到茶叶、盐业、瓷器等各个领域都有徽商的身影。

此外,徽商善于创新,他们在商业管理、金融活动、运输、保险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为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徽商还在社会建设和教育事业方面有所贡献,他们在家乡兴办学校、修建桥梁、修建水利设施等方面都有所作为。

晋商的起源和发展晋商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以山西商人为主体的商帮,他们在中国商业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晋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山西地处华北,地处黄河以西,交通发达且资源丰富,这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宋代,山西地区逐渐形成了商业集市,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为晋商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在明清时期,晋商逐渐成为了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对中国的商业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商的特点晋商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他们的出现和发展也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商业活动的某些特点。

首先,晋商的商业范围比较广泛,他们在中国内地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商业网络。

其次,晋商在金融、保险、运输、商业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在当时中国商业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

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题目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任课教师王心月姓名黄星瑞上课时间周一第6-8节作业完成时间2014.11.24学号3140100065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黄星瑞摘要: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如今所说的商帮。

关键词:商帮;发展;兴衰;相同与不同一、商帮的分类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如今所说的商帮。

其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中国十大商帮,具体为龙游商,宁波商,徽商,洞庭商,晋商,陕商,鲁商,闽商,粤商,江右商。

其中晋商,徽商,粤商,以及以宁波商为代表的浙商最为出名,接下来就要讨论他们的发展与异同。

(一)晋商“晋商”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山西是古晋国的封疆,简称“晋”,凡山西从事商业工作,经营商品交易的商人,都可泛称“晋商”,包括从事国营(工)商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

另一方面是专指古代晋国经营商业和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

但是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山西居中原之中,是沟通四方贸易的要冲,又与帝都长安、开封、北京相邻。

山西又是地接边塞,为历代与塞外民族通商的桥梁。

因此,山西所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经商。

加上当时明清期间商品经济发展加速,晋商识时务地积极与当时政权相结合。

晋商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商帮。

就连清王朝都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得力于晋商的赞助。

当时1720年西北准噶尔叛乱,清政府调集重兵征剿,当时因路途遥远,运输粮秣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中国商帮600年1

中国商帮600年1

三、海上私商
3、海商最后的大佬 • 明末最大的海商集团是郑芝龙集团,崇祯皇帝上台后,为 了对付荷兰人与其他海盗,与前朝手段一样,朝廷与郑芝 龙合作,郑芝龙归附明政府,在大陆有了基地,发展成了 拥有3000多艘船只的超级海上贸易集团。 4、海商存在的意义 • 海商的存在,不经意间成为英法等国用鸦片肢解中国朝贡 体系的最后屏障,也对西班牙、荷兰等殖民商人进行大规 模贸易入侵形成了阻碍。
三、海上私商
1、白银帝国诞生 • 明朝本就是一个缺金少银的朝代,但是依然将白 银作为主要流通工具,官方与民间对白银的大量 需求,导致政府将白银的获取途径放到了海外。 从1567年开放了漳州月港作为唯一官方认可的对 外通商口岸。
来源
日本
载体
葡萄牙人 中国人 朱印船 荷兰人
1550-1600年
740-920 450
谢 谢!
1725 850 5017
三、海上私商
2、华商贸易网形成 • 1603年万历皇帝派人上到非礼宾进行金银矿产的勘探,遭 到西菲当局的猜忌,后引发马尼拉大屠杀。商人李旦侥幸 逃脱,来到日本结交当地权贵成为“朱印船主”,与当时 日本长崎的张敬泉、福建厦门的许心素、泰国大泥的李锦 等,组成一张华人关系网和亚洲贸易网。
一、晋商徽商崛起
• 3、屯田制实施 • 单纯依靠商人缴纳是无法满足庞大军队的日常消 耗,在实现开中制的同时,明朝实施屯田制,采 用军屯、民屯和商屯合一的方式来增加粮食供给。
• 4、白银货币地位的巩固 • 明朝纸币的地位不断弱化,而白银作为通用货币 的地位不断上升,政商家族才可用才能聚集起大 量财富,区域性商帮得以形成。
中国商帮600年
王俞现 著
一、晋商徽商崛起
• 一、晋商崛起 • 1、明朝的固守政策

中国晋商与徽商的成功奥密

中国晋商与徽商的成功奥密

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一、引言所谓地域商帮,是指以地缘、血缘和业缘为纽带形成的松散商人群体。

徽商是以血缘和宗族关系为基础,强调在宗族子弟中选拔经理和伙计,依赖隐含契约、族规家法治理商帮内部的代理关系。

晋商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整体上放弃了在宗族内部选拔经商人才,遵循避亲举乡原则选择同乡出任经理和伙计,利用正式的号规约束、用接近现代意义的奖金和股俸制度激励商帮成员。

为什么兴起于大约同一时期、受同一国家文化影响的两个商帮却会选择同一文化中的不同要素,形成如此不同的治理模式?同样有趣的是,徽商和晋商所处的地域文化、商人习俗也有显著差异。

比如徽商“儒风独茂”,却又有举族外迁、并在经商地修建宗族祠堂的习俗;而晋商推崇“学而优则商”,却又“安土重迁”,商人极少携家眷外出经商。

徽商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是朱熹,遍设全国的徽商会馆都修有专祀朱熹的文公祠,而晋商凡在异地经营者,一经发展便集资修建关庙,供奉关公。

这些地域文化和商人信仰的差异与徽州和山西两地商帮治理模式又有什么内在关联呢?二、经济史中商帮治理的理论框架:地域文化、信仰与商帮治理明清时期兴起的商帮大都是跨地域从事远程贸易或金融服务的商业组织。

跨地和远程贸易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能低成本地解决委托一代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商帮的兴盛与否直接取决于商帮的治理模式。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任何商帮治理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文化、地域和制度环境。

但关键的问题是,商人联盟中的多边惩罚机制和商人间的文化信念在治理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三、徽商与晋商的治理模式比较尽管徽商与晋商具有相似的历史轨迹,但从构成地域商帮的微观个体——商人与商号来看,相似历史轨迹背后却是两个商帮大相径庭的治理模式。

从整体上看,徽商选择了以血缘网络为主的宗族治理模式,而晋商则选择了以地缘关系为主的契约治理模式。

徽商首要的一个特征是依托宗族势力开展商业活动,治理商帮内部的代理关系。

徽州商号的组织结构常分为商人、代理人、副手、掌计、雇工、学徒等层次,高层伙计(代理人,副手或掌计)一般由宗族子弟担任。

晋商成功的主要因素

晋商成功的主要因素

晋商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

晋商为什么就能成功呢?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晋商成功的主要因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晋商成功的主要因素篇1:晋商的第一桶金在明朝开国的时候,北方边防军驻军90万人,分成9个兵站,就是9个据点。

为了防止蒙古人的侵犯,所以叫九边。

这9个边防站里有4个在山西省,这就给山西人一个得天独厚能够发达的机会。

由于九边驻军非常多,达到90万人,粮草就成了大问题。

明朝刚开国的时候通常靠湖南、安徽运送粮草,搞得天怒人怨。

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叫做开中制。

就鼓励商人运粮食到九边,然后明朝政府给他一个盐票,当时叫做盐引,实际上就是经营食盐的凭证。

中国古代各朝政府对食盐都采取专营政策,主要原因是控制盐获得的利益很大,丝毫不亚于今天控制石油和煤矿的利益。

明朝政府就靠着这一种激励机制,鼓励这商人运粮到北边,换盐票。

这个环境之下,晋商最方便,所以囤积大批粮食运到北边,拿盐引换山东盐等等,和当时的徽商是平分秋色。

但是,经过长达百年的运营之后,这个制度产生了重大问题——腐败。

当地官员拿着这个盐引不给山西商人,给自己的亲戚。

因此这个制度破坏了就完了。

所以推一个新制度,叫做开中折色制。

但是在1492年,明朝政府规定,商人不用再到北部边疆用粮食换盐票,在内地就可以到盐运司用银两换取盐票。

这样一来,山西商人先前具有的地理位置优势荡然无存,对盐票的控制也没有了,再加上官员腐败,山西盐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山西商人因此破产。

晋商成功的主要因素篇2:晋商的转折当时的山西商人并没有被打垮,因为明朝败亡了,清朝起来了。

清朝是北方当时的异族,所以清朝跟蒙古之间是互相通婚的,蒙古族跟清朝之间是不分的,因此北方没事了。

当时北方的特产是人参、貂皮、灵芝等等,南方生产铁锅、盐巴、茶叶等。

而北方跟南方的交界又是山西,所以山西商人得了清朝的地利之便,北方没有外患,就开始贸易。

北方蒙古那边人非常需要铁锅,他们自己不会造。

关于徽商精神及其启示

关于徽商精神及其启示

1 关于徽商精神及其启示徽商一个曾经创造了辉煌历史的封建商帮在其长期艰辛创业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融东方儒家文化徽人意志品格为一体的独特的商业经营理念和风格这就是“徽商精神”。

它既蕴含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和优秀品格是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微观铸塑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徽商精神”的内涵所谓“徽商精神”是指古代徽州商人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且为徽商主流群体认可的思想意识意志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是徽州商人群体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感情等的综合反映。

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徽州山多田少耕地贫瘠在生存的压力下徽州人被迫走出山区“藉经商以求富”。

所以大多数徽州商人在经商之初都是小本起家这使徽州商人在与其它商帮的竞争中面临着先天不足。

正是凭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高超的经营艺术徽州商人得以在逆境中迅速崛起诚如胡适所言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

有的就变成富2 商大贾了。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徽商创业成功的精神支柱。

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徽人经商之时既面临着当时诸多商帮的激烈竞争更受到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和轻商贱商观念的强烈束缚。

为了正其名徽商创造性地提出了儒贾并重“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儒贾观为了开拓市场徽商“足迹几遍天下”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徽商创造性地实施了多种资本经营方式包括贷本经营、合资经营、委托资本经营等为了战胜竞争对手徽商提出了富有远见的经营之道如“贸迁货集市不二价”的诚信原则“义利双行”“以义取利”的义利观“趋时观变”“因俗时变”的机智灵活的市场营销观等等。

正是这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徽商得以迅速站稳脚跟称雄商界。

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是徽商创业成功的制胜法宝。

三尊儒业儒的求知精神。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的美名程朱理学在徽州拥有雄厚的社会根基这使得徽人在为生计所迫而外出经商时依然是“尊儒”有加。

湖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湖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湖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齐民要术》:“耕而不耢(lào,平整土地的工具),不如作暴。

”。

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3.《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5.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A.天津地区B.上海地区C.苏杭地区D.珠三角地区6.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A.“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C.“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米行商”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抑议之”7.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你认为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8.“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商和徽商崛起形成商帮很大程度上得益
于当时的政策
晋商和徽商之所以能在明代崛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

古代社会不重视商业,商人在古代并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

这点从二十四史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历朝历代,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商人作了传(即《史记·货殖列传》)。

此后,古代商人能够青史留名的可谓凤毛麟角。

司马迁
而商帮的崛起,可以说是中国商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使得商人以集体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

众多的商帮当中,晋商和徽商最为著名,而他们的兴起与衰落,更是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大历史。

01
有意思的是,晋商和徽商的崛起都和盐业有关。

为防范蒙古人卷土重来,明朝自建国伊始便把国防的重点放在了北方,包括重修万里长城、长年派遣重兵驻扎等等。

其中,驻军最密集的当属“内迫京畿,外控夷狄”的山西大同一带。

朝廷在此修筑长城323公里,驻守步兵、骑兵十几万人,配各类牲畜数万匹。

要维持这么庞大的军备,军需粮饷的供应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为此中央政府每年花费上千万两白银,财政不堪重负。

为解决这个难题,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山西行省参政杨
宪向朝廷上书,建议实行“开中制”。

“开中制”的核心就是盐业。

自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把盐业列为国家专营开始,中国历代政府都将其视为经济命脉严格把控,其专营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据很高的比例。

明朝也不例外,政府控制了盐的生产,盐业的“经销商”也由国家指定。

针对这一点,“开中制”规定:商人要获得“盐引(进货凭证及销售许可)”,须运粮及其他军需物资至北方边疆,“以粮换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取货,并在指定地区销售。

这个制度的实质是“以盐养兵”:利用国家对盐业的专营权,出让一部分权益,来换取民间财富对边防的支持。

而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山西商人迅速崛起。

山西地处边疆,运粮上有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以运城为中心的河东盐场自古是产盐重地。

身处“盐粮两利”之地,山西商人收粮贩盐,纵横天下,成为势力最大的区域性商人群体,为晋商之始。

02
自洪武年间开始,晋商独享盐业之利达120年之久,成为明代中叶之前势力最强的商帮。

到了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晋商终于遭遇了一支来自南方的新兴商帮的挑战。

这一年,户部尚书、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叶淇实行了盐政变法。

他提出新的“折色制”,一改“开中制”形成的利益格局:按照新制,商人不必再到北部边疆缴纳粮饷换取盐引,而是可以到内地的盐运司纳粮换取盐引。

这两个制度相比,差异之处看似只是纳粮地点不同,然而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利益上的重新分配。

明代自洪武之后,南方的淮河、浙江地区的盐场产量逐渐增加,淮盐每年的盐引总量达57万道,占到全国的一半。

改行折色制后,盐商无须向北方运粮即能获得盐引,晋商的地理优势便荡然无存。

从盐政前后的变化不难看出,“折色制”的背后站着一群虎视眈眈的南方商人,他们也盯上了“以粮换盐”这块肥肉,而这群人主要来自徽州。

其实,徽州当地早有经商之风。

明代中前期,徽州人主要做的是徽墨、生漆、林木、茶叶四门生意。

后来浙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兴起,徽商在这一行业也很活跃。

但这些生意都无法和盐业的暴利相比,也正是看准了晋商发家的“秘诀”,拥有地利、人和的徽商开始向前者发起挑战。

徽州印象
折色制推行之后,天下的盐商便自动分成了“边商”和“内商”,而后者逐渐掌握了主动权。

从此,地处边疆的太原、大同黯然失色,被邻近两淮盐场的地区取而代之,首当其冲的便是户部尚书叶淇的家乡淮安。

而地理形势更为优越的扬州更是一飞冲天,成为新的交易中心和“盐商之都”,原本在山西的大批晋商不得不举家南迁,落户于此。

与此同时,徽商轰然崛起,与晋商分庭抗礼。

03
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在晋商和徽商的故事中,这一点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时”可谓国家的形势和政策,“地利”即为地理优势,而“人和”却要复杂得多。

在晋商崛起的过程中,政治的参与和影响始终都在。

比如,明代中期最著名的晋商家族——蒲州的王家和张家。

王家起家靠的是粮食贸易,但真正使家族腾飞的却是第二代子弟中的王崇古。

王崇古考中进士后一直升迁至位高权重的宣大总督,成为北方防务的最高指挥官,而其兄王崇义从商,兄弟二人一官一商,很快就控制了河东盐场。

王家亦成为全国第一大盐商。

张家的“发家之路”与王家如出一辙:“创二代”中的张四维考中进士,后升至礼部尚书,在张居正去世后曾当过内阁首辅。

其弟则在山西经商,后在张四维的帮助下,控制了北方的另一个大盐场——长芦盐场。

家族势力自此一飞冲天,比肩王家。

商帮的成功基础自然在于其出色的经营能力和理念。

比如晋商讲究义、信、利,以仁义和诚信为经商准则;他们还奉关羽为神,看中的正是关羽身上“义”的精神内涵。

明清两代,关帝庙遍布天下,与晋商的崛起和推广有很大关系。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晋商和徽商之所以能在明代崛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无论是开中制还是折色制,其本质都是国家控制重要物资(盐)的生产,在销售上实行特许经营(纳粮换盐)和市场准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官商一体”的现象——主要官员和大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一家人。

与晋商相比,徽商的“官商一体”也不遑多让。

这一点很像现代经济中的“承包制”:在不改变对重要资源实行国有专营的前提下,激发民间的生产积极性。

从明朝实施的效果来看,确实达到了这一初衷。

但其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它败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法制化,并为官商经济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无穷的寻租空间。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一旦朝中没人为之“代言”,商帮的没落亦可谓迅速。

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即是例证。

胡雪岩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话题:中国古代的商人为何不为统治者所重视?除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外,商业与政治“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以及商人和官员间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是重要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