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势力最大的商帮——晋商
公基常识“中国五大商帮”考点汇总

【常识】“中国五大商帮”考点汇总我国的明清时期是一个商业非常发达的时代,产生了众多商帮,其中比较著名的五大商帮,分别是晋商、徽商、浙商、鲁商、粤商一、晋商1.简介: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合作盈利成为较为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历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主要成就:(1)票号:是晋商最大的创举,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开中国银行业之先河。
(2)驼帮:主要从事对外茶叶贸易,他们通过驼队北上西行,把茶叶运往俄罗斯和蒙古等地。
(3)船帮:晋商组织船帮对外贸易采办洋铜。
(4)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王家大院等等二、徽商1.简介:徽商又称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是旧时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2.主要成就:(1)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有王致和、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胡庆余堂等经典老字号。
(2)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三、浙商1.简介:浙商是19世纪推动中国工商业进程的强大商帮。
浙商的特点是和气、共赢、低调、敢闯。
一般来说,最为活跃的商人是温商,最为吃苦的商人是萧绍商人,最为活跃的城市是义乌,品有代表性的商人星宁波商人,而最为低调的浙商是越商2.主要成就:湖州人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天下首富;清末镇海人叶澄衷是中国近代五金行业的先驱;以经营辑里丝起家的刘铺、张颂贤、庞云筛、顾福昌这“四象”为首的湖州南浔商人是中国最早的强大商人群体。
四、鲁商1.简介:鲁商是明清时期山东的商业群体,他们以“德为本,义为先、义致利”的商业思想著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强大的生命力。
2.主要成就:明清以来的鲁商有许多是亦工亦商,其经营方式是“前店后坊”,如周村生产经营烧饼、布匹的商人。
明清时期势力最大的商帮——晋商

明清时期势力最大的商帮——晋商晋商,是指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明清时代)以善于经商而着称于世的中国山西商人,山西简称晋,故名晋商。
在当时,晋商是中国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也是国际贸易中一大商人集团。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说:“鄙人在海外十余年,……独至有此历史、有基础又能继续发达的山西商业,鄙人常以自夸于世界人之前”①。
梁氏何以如此高度评价明清时期的晋商呢?原来明清晋商确有不凡之处。
晋商的成就 1.资本最雄厚的商人。
晋商资本从明前期积累,到中后期已有相当规模。
明人沉思孝说:山西“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②。
明人宋应星说:“商之有本者,大抵秦、晋、徽郡三方之人”③。
入清以后,随着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晋商资本又有大幅度增加。
据《清高宗实录》卷1257载:“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惠亲王绵瑜说:“伏思天下之广,不乏富庶之人,而富庶之省,莫过广东、山西为最。
”④大体说来,明代山西富商资产一般为数十万银两,清代则达数百万两到千万两以上,其资本之雄厚,堪称为最。
2.经营行业多,足迹“遍天下”。
明清晋商经营行业很广泛,有“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之说。
从其经营行业来看,大致有盐业、粮食业、棉布业、棉花业、丝绸业、茶业、绒货业、颜料业、煤炭业、铁货业、木材业、烟草业、药材业、纸张业、干鲜果业、饮食业、书业、鞋业、典当业、玉器古玩业、油业、铜业、洋货业、杂货业、账局、票号业等。
其活动范围,遍及华北、华中、江南、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北京、天津、张家口、汉口、南京、苏州、广州、成都、重庆、杭州、开封、洛阳、沈阳、长沙、济南、上海等商埠是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西北新疆古城、伊犁、塔尔巴哈台,西南打箭炉、理塘、巴塘、东北宁古塔、墨尔根(今嫩江),东南台湾、海南岛等边陲海岛都有晋商的足迹。
有人说:凡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晋商的足迹。
当然,此乃形容之语,但也可见其足迹之广。
晋商还积极开展国际贸易。
晋商

然而,循着山西商人的足迹,在地图上去寻找他们的曾经穿行到和曾经留下许多故事的地方时,才渐渐地滋生出许多崇敬,而且愈来愈强烈,愈来愈震撼。在这块土地上,不仅能出陈永贵和大寨村,更能出雷履泰和日升昌、乔致庸和乔家大院。直至近代,提起孔祥熙、霍英东的名字,相信人们一定又会浮想起许多商界的传奇。
晋商还积极开展国际贸易。早在明代已有山西商人“兴贩于海外”,入清后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恰克图对俄贸易中,主要是山西商人在经营。山西商人还走出国界“远贾安息”(今伊朗),并深入到莫斯科、多木斯克、赤塔等地设号经营,干隆时最大的贩运日本洋铜商,是山西介休范氏。
3.执中国金融界牛耳。清后期,晋商创立了东方独有的山西票号业。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到光绪九年(1883),山西票号已有30家,并按其总号所在地形成了平遥、祁县、太谷三大帮,其分庄遍布全国各工商业城镇。咸丰以来,又为清政府汇兑大量公款,据统计,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清政府户部外存放银,30%存放在山西票号,也就是说山西票号掌握清政府部门1/3的款项,以致山西票号一度执中国金融界牛耳。
地利,就是占有地缘、地理优势。明初实行开中制解决边镇军饷的时候,山西商人便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捷足先登,进入北方边镇粮食市场。山西位处北方蒙古草原单一的游牧经济区域和中原汉族广大农业、手工业区域之间,“路当孔道”。入清以后,山西作为“商贾之途”,设在山西境内的驿站,较明代增加了一倍多,对山西与省外经济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晋商的成就
1.资本最雄厚的商人。晋商资本从明前期积累,到中后期已有相当规模。明人沉思孝说:山西“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②。明人宋应星说:“商之有本者,大抵秦、晋、徽郡三方之人”③。入清以后,随着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晋商资本又有大幅度增加。据《清高宗实录》卷1257载:“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惠亲王绵瑜说:“伏思天下之广,不乏富庶之人,而富庶之省,莫过广东、山西为最。”④大体说来,明代山西富商资产一般为数十万银两,清代则达数百万两到千万两以上,其资本之雄厚,堪称为最。
明清时期势力最大的商帮晋商

明清时期势力最大的商帮-晋商晋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商业集团,其势力范围横跨整个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曾经是明清时期的商业、金融和政治中心之一。
晋商集团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和财富,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阔的商业网络,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起源和发展晋商集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随着唐朝的衰落,晋商集团逐渐转向了商业活动。
随着宋朝的崛起,晋商集团开始崭露头角。
明朝时期,晋商集团发展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
明朝灭亡后,晋商集团顺应时势,迁往了山西吕梁地区,在清朝时期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晋商集团的发展离不开其强大的家族宗亲关系和地方官府的支持。
晋商集团在当时建立了庞大的家族网络和互惠关系,形成了一种靠亲情、邻里之间联合经营的宗族制商业运作模式。
同时,晋商集团通过贿赂和纳贡,获取官府的支持和保护,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
经营活动晋商集团主要从事纺织和盐业贸易,其中以盐业为主要盈利来源。
晋商集团在盐业方面经营非常成功,其垄断盐业的地位和寡头经营模式,成为当时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盐商。
另外,晋商集团还在矿山、造船、保险、银行、票号等行业进行了经营尝试。
晋商集团在营商方面有着非常崇高的信誉,其经商之道已经成为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商集团不仅仅注重自身经济利益,还秉持着“仁爱为本,诚信为先”的经商理念,捐资助学、建设桥梁、兴修水利等慈善事业。
社会影响晋商集团的兴起和壮大,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晋商集团在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商品流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晋商集团对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
晋商集团的商业理念和经营方式,成为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商集团除了在经济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深度参与了政治活动。
晋商集团的财力、人力和地缘政治优势,使得其能够在清朝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
晋商集团的糖业巨头何如宠更是成为了清朝官场的“大财主”,其对清朝朝政的干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内阁大臣。
晋商经营管理浅析

晋商经营管理浅析晋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全国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
晋商之所以能够崛起,长期踞于中国商界,自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晋商自身来考察,其经营管理的成功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本文试对晋商的经营管理作一些浅要分析。
从经营观念来看,晋商并不为传统束缚,敢于大胆创新首先,晋商一反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而信奉“学面优则商”。
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观念是重本轻末,重儒轻商,儒家亚圣孟子就非常轻视商人,把他们称作“贱大夫”①。
按照传统观念,读书、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乃是正道。
所谓“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达的正是当时的正统观念。
但晋商不囿于这种陈腐观念,认为“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故善商者,外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际行,是故虽得而不污。
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得之经,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得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鉴也,如此则子孙必昌,身安而家肥矣。
”②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晋商并不以经商为耻,而把经商与获取功名看作是同等重要,甚至后者更重于前者,因而出现了山西人纷纷经商的现象。
清朝雍正皇帝对此就深觉怪异,不可理解。
山西巡抚上奏说:“山右积习,重得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才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世风卑糜。
”③雍正在这道奏折后批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属可笑。
”④由此看来,晋商的观念确实与当时中国的正统观念相左。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晋商并不屈服于传统势力,而是积极从事商业活动,甚至于弃儒从商,弃官从商,终于使晋商崛起于商界,成为中国商界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第二,以变应变观。
晋商并不为那些一成不变的商业教条亿束缚,他们善于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能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或是抓住时机积极进取,开拓新市场;或是采取预防措施,防范风险,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晋商经销之茶,大都来自于福建武夷山区,货源一直很好。
中国十大商帮

中国十大商帮一、山西商帮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
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
晋商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晋唐时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并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
晋商规模如此之大,延绵时间如此之长,经商领域如此之广,靠的是什么?晋帮有自己的经商秘诀,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本帮商人的向心力,用传统道德规范经商的行为,寻求政治上的靠山,庇护本帮的经商活动。
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学而优则贾”。
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
点评:晋商“学而优则贾”理念没有多少文字记载,而是深深隐藏在晋商的心中,溶化在他们的血液中。
正因为如此,使得晋商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其他商帮是比较高的,他们的经营模式也是最先进的,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现代经营方式,已经在他们身上萌芽。
二、徽州商帮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
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
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被誉为儒风独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现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的商业道德观带有浓厚的儒家味。
徽商以儒家的诚、信、义的道德说教作为其商业道德的根本,使他们在商界赢得了信誉,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他们经商成功的奥秘所在。
点评:大凡称之为儒商的人,理所当然是一个睿智的人。
在他们身上,既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有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他们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有驾驭市场变化的能力。
浅析晋商与明清时期山西区域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187文/张志娟浅析晋商与明清时期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晋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从三方面分析了明清晋商的崛起与壮大,对明清时期整个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晋商;明清山西;区域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转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许多商帮尤为令世人关注,而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被誉为“十大商帮”之首,也是当时国际认为可与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相媲美的一大商人集团。
1 晋商概况及其特点1.1 网络遍布全国,商路远伸海外明清时山西人的市场之大有“纵横欧亚九千里”之称。
《明季北略》载:“明末湖北云梦‘城内多山西商贾’。
”《东华录》载:“康熙二十八年二月上谕‘夙闻东南巨商大贾,号称辐辏,今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贺迁,多系晋省之人,而土著盖寡。
”晋商陆路贸易有组织的“驼帮”、“车帮”,最北涉及俄蒙,北达库伦,东北至满洲里,西北至乌鲁木齐、伊犁,以及苏州经北京至恰克图、天津经北京至伊犁等多条陆路;而他们组织的“船帮”漂泊万里“赴日本,下南洋”,其活动区域极广,远涉蒙、俄、东南亚,有外商曾称晋商为“伟大的商人和旅行家”,晋商自称“凡是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人”。
1.2 资本雄厚,富商巨贾之多为国内同行业之冠明中叶,山西人财富不断增加,有“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之说。
平阳亢氏从元代经营盐业起家,至清代,其资财已“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钜”。
有民谚曰“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担”;介休范氏,清初叶已成为富贵四世、势超侯门的商界巨擘;太谷曹姓巨商,在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经营涉及13个行业,有商号40余座、店员37000人,资本总额达1000余万两白银。
又如祁县渠家和乔家、介休侯家、榆次常家等数十户,也都是拥有资财数十万至千万两不等的富商巨贾。
1.3 综合运用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独具慧眼,抓住商机,首创票号。
明清晋商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山西博物院参观。
山西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一起跟随我一起领略晋商文化。
晋商俗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他们崛起于明初,鼎盛于清代,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商邦之一。
明清时山西商人从最初纳粮输盐的艰辛,到多元化经营的商业扩张,以至票号汇通八方,富甲天下,弛聘商海五百年,在中国和世界的商业金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公元14世纪,刚刚夺得政权的明政府为了固疆守土,在北方设置军事九边重镇,通过这张沙盘以及这边的图版资料,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九边重镇的位置。
为解决北部边镇屯兵的军饷,明政府开始推行了“开中”盐法,即给予向边镇输送粮草的商人贩运、出售由政府控制的食盐的特权。
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商人积极纳粮。
山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赋予了勤劳的山西人这样一个促进地域间交流的机遇,也由此开启了一扇山西商人繁荣兴旺的幸运之窗。
自此,不畏艰辛的山西人走西口,出塞外,阵阵驼铃声,一路汗水洒,依靠输粮贩盐渐渐崛起于商界。
市场做大了,经营做广了,商品流转和资金调拨结算随之频繁。
有了资金积累的山西商人,瞄准时机,创造性地开办了以金融汇兑为主要业务的票号。
票号是清代出现的一种金融机构,而开办最早的票号是日升昌票号,其财东是山西平遥县达蒲村李氏。
日升昌位于平遥城内“大清金融第一街”西大街路南的繁华地段。
票号旧址至今保存完好。
坐南朝北,并列两院,南北进深65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三进院落。
其建筑风格和规模都具典型,但又有其特殊性。
日升昌的建筑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商情商俗、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日昇昌的这番成就,与雷履泰是分不开的。
雷履泰,中国金融业泰斗——山西票号创始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贡献颇大。
任平遥县“西裕成”颜料庄总号掌柜。
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各地商帮纷纷崛起,由于钱款不仅运费高,而且风险屡出,遂有人将银钱交北京西裕成分号,由经理写信给总号,在平遥总号取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商,是指 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明清时代 )以善于经商而着称于世的中国山西商人,山西简称晋,故名晋商。
在当时,晋商是中国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也是国际贸易中一大商人集团。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说:“鄙人在海外十余年,……独至有此历史、有基础又能继续发达的山西商业,鄙人常以自夸于世界人之前”①。
梁氏何以如此高度评价明清时期的晋商呢?原来明清晋商确有不凡之处。
晋商的成就1.资本最雄厚的商人。
晋商资本从明前期积累,到中后期已有相当规模。
明人沉思孝说:山西“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②。
明人宋应星说:“商之有本者,大抵秦、晋、徽郡三方之人”③。
入清以后,随着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晋商资本又有大幅度增加。
据《清高宗实录》卷1257载:“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惠亲王绵瑜说:“伏思天下之广,不乏富庶之人,而富庶之省,莫过广东、山西为最。
”④大体说来,明代山西富商资产一般为数十万银两,清代则达数百万两到千万两以上,其资本之雄厚,堪称为最。
2.经营行业多,足迹“遍天下”。
明清晋商经营行业很广泛,有“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之说。
从其经营行业来看,大致有盐业、粮食业、棉布业、棉花业、丝绸业、茶业、绒货业、颜料业、煤炭业、铁货业、木材业、烟草业、药材业、纸张业、干鲜果业、饮食业、书业、鞋业、典当业、玉器古玩业、油业、铜业、洋货业、杂货业、账局、票号业等。
其活动范围,遍及华北、华中、江南、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北京、天津、张家口、汉口、南京、苏州、广州、成都、重庆、杭州、开封、洛阳、沈阳、长沙、济南、上海等商埠是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西北新疆古城、伊犁、塔尔巴哈台,西南打箭炉、理塘、巴塘、东北宁古塔、墨尔根(今嫩江),东南台湾、海南岛等边陲海岛都有晋商的足迹。
有人说:凡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晋商的足迹。
当然,此乃形容之语,但也可见其足迹之广。
晋商还积极开展国际贸易。
早在明代已有山西商人“兴贩于海外”,入清后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恰克图对俄贸易中,主要是山西商人在经营。
山西商人还走出国界“远贾安息”(今伊朗),并深入到莫斯科、多木斯克、赤塔等地设号经营,干隆时最大的贩运日本洋铜商,是山西介休范氏。
3.执中国金融界牛耳。
清后期,晋商创立了东方独有的山西票号业。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
到光绪九年(1883),山西票号已有30家,并按其总号所在地形成了平遥、祁县、太谷三大帮,其分庄遍布全国各工商业城镇。
咸丰以来,又为清政府汇兑大量公款,据统计,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清政府户部外存放银,30%存放在山西票号,也就是说山西票号掌握清政府部门1/3的款项,以致山西票号一度执中国金融界牛耳。
4.开创了中国人在海外开办银行的先河。
早在光绪二十年 (1894),山西祁县合盛元票号在当时被俄国势力控制的朝鲜新义州设立代办所,开始了国际汇兑业务。
光绪三十二年(1907),又在日本神户设立了合盛元支行。
之后,又在日本东京、横滨、大阪及朝鲜仁川设分庄。
当时的《大公报》登载《合盛元创设日本东京、横滨、神户、大阪各处支庄告白》称:“启者,近来环球大通、商务争盛,而国家特设专部鼓励讲术,惟我商人亦须及时起发,以图扩充。
乃观各国银行所司无异,然独不能出洋半步,良可慨也。
有鉴于此,因特选派要人,提出重款,先至东洋各处创设支庄”。
日本外务省档案馆现仍保存着明治十一年(1908)由合盛元票号汇兑中国留日学生学费的档案资料。
合盛元票号不惧风险,远渡重洋设立支庄,开创了我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新纪元。
天时、地利与人和那末,晋商是如何兴盛的呢?这就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故。
所谓天时,即历史机遇。
晋商在明清时代,曾经4次抓住大的历史机遇,得以施展其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第一次是在明初,明王朝为了防御蒙古各部南下骚扰,特设九大边镇,并沿长城线驻扎军队。
据统计,经常驻军有八九十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幺多的军队和马匹,需要大量的军饷才能维持,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
对此,明王朝推行开中制作为解决军饷的重要手段。
所谓开中制,就是由商人承办边镇需求的粮食等军需物资,官府给予商人盐业专卖权,以获取高额利润。
山西位于长城内侧,九边之首大同及偏关镇均在山西境内,宣府镇也邻山西,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一俟明初开中制实施,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集粮、盐、布商于一身,兴起于商界。
晋商抓住的第二次历史机遇,是在明中叶。
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开中纳粮制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弘治五年(1492)明王朝把开中纳粮改为开中纳银,同时提高了盐引值。
面对这一新情况,晋商不失时机改变经营方针,实行四个战略转移:即盐业经营从边镇转向各大盐区,经营项目由盐粮布转为多业经营,活动范围由纳粮开中地区转为向全国各地发展,经营方式上在独资、资金等基础上出现了行帮、伙计制等组合形式,增强了商业竞争力,于是从明中叶以来,晋商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地方商人集团。
晋商抓住的第三次历史机遇,是在清前期。
入清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开发边疆地区经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晋商大力经营,积极开拓。
他们首先看中清王朝推行的满蒙友好政策,积极开展旅蒙贸易。
接着,垄断恰克图对俄贸易。
第四次历史机遇,是在清道光以后。
17世纪后国内商品货币经济已较活跃,赋役征收和薪饷发放已经用银,货币地租也有所发展。
鉴于货币流通、资金调拨和结算的需要,山西商人又先人一步看出商业对金融的需要,就在账局的基础上首创山西票号业,使晋商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地利,就是占有地缘、地理优势。
明初实行开中制解决边镇军饷的时候,山西商人便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捷足先登,进入北方边镇粮食市场。
山西位处北方蒙古草原单一的游牧经济区域和中原汉族广大农业、手工业区域之间,“路当孔道”。
入清以后,山西作为“商贾之途”,设在山西境内的驿站,较明代增加了一倍多,对山西与省外经济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人和,即人的素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⑤。
晋商之人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爱国是第一要义。
明清晋商继承了中国古代商人光荣的爱国传统,把爱国看成是大节问题,是商人安身立业的第一要义。
晋商的爱国壮举,最突出的是清朝末年积极参加山西民众的争回矿权运动,并为保卫国家矿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商福公司与清朝山西官方秘密签订了开采山西平定、盂(县)、潞安(长治)、泽州(晋城)、平阳(临汾)的煤铁矿藏合同。
光绪三十一年(1905),英商大摇大摆地来到山西平定等地,蛮横地占山开矿,查禁民窑。
平定等地各界人士首先起来反抗,接着省城学生、绅商各界人士纷纷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抗议清朝当局出卖矿权的行径。
消息传到日本,留日的山西籍学生立即联名函电清政府,要求废约自办。
特别是山西留日学生李培仁投海自杀,并留下万言遗书:痛陈列强夺利权和害我民生的暴行,号召民众团结一致,爱国护矿,不使矿权落人外人之手。
晋省学、绅、商各界在太原为李培仁举行追悼大会,群情激愤,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矿权,把山西民众争回矿权的运动推向了高潮。
到1908年,山西人民的争回矿权运动终于取得胜利,英福公司被迫同意终止合同。
在山西人民的争回矿权运动中,晋商一直是积极参加者。
英福公司虽然被迫同意终止开采合同,但坚持要山西赔偿“原合同应索之款,并多项的损失之利益”,计银370万两,并限定一个月内交清50%。
当时山西当局财政拮据,根本拿不出这笔款项。
在清政府不可依赖的情况下,晋商为了“保晋省荣誉”,以民族的利益大局出发,同心协力,旬日筹齐赎矿银,保证了山西煤铁矿权的从英商手中按时收回。
2.以义制利。
晋商主张见利思义,“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明代著名晋商王文素经商40余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总结经商经验说:“夫商与士异术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⑥。
清代山西介休商人范永斗,在清兵入关前与满族经商“久着信义”,受到清王朝的垂青,清朝统一全国后,被挑选为皇商。
山西高平富商赵氏,开办的商号,买卖公道,童叟无欺,取信于人,致八方顾客近者悦,远者来。
晋商还十分崇拜关羽。
关羽,山西解州人,东汉末三国初人。
关羽走上神坛至迟在隋代已经出现,以后又经历代皇帝屡屡加封,到明清时关羽已上升到很高的位置。
晋商崇拜关羽,除了因关羽是同乡,有着荣誉感和自豪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关羽具有“义薄云天”、“义利分明”、“信义昭著”、“言必忠信”等传统美德,故把关羽做为信义之神来崇祀,以关羽的“信义”来取信于顾主,摒弃欺诈、伪劣等行为。
同时从关羽的身上汲取正气力量,有效地规范商业行为。
这种从精神上、观念上的约束,使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渐成为晋商价值观的核心。
3.用人唯贤。
晋商主张人才使用为立基创业之根本,认为“得人者兴,失人者衰”⑦。
其用人原则有三:一是避亲用乡。
即用人回避戚族,而录用本乡本土之人,因为同乡间最为知根底,所谓“同事贵同乡,同乡贵同心,苟同心,乃能成事”。
二是择优保荐。
即被录用人须有保证人推荐,被保荐者入号后如有越轨行为,保证人负完全责任。
这种择优用人制度,杜绝了人情干扰,优化了人员素质。
三是破格提升。
即一旦发现人才,就打破常例,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4.修身正己。
晋商主张经商者首先要有敬业精神,认为商与士农工是同等事业,同为本业,同样要敬,以至山西有“学而优则商”之风。
由于晋商把商业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对待,从而成为他们经商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要有进取精神。
许多山西商人原本贫寒,他硬是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顽强不屈,不畏艰险,白手起家而成大业。
三要勤俭为本。
晋商认为“勤俭为黄金本”。
所以清康熙帝说:“晋商多俭,积累易饶”⑧。
5.善于商术。
晋商善于审时势,故在经商活动中常有大手笔。
他们还很重视信息,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能够灵活机动应付。
他们做生意不随波逐流,不图非法之利,讲求薄利多销,以诚信待客,慎待相与,即不随便与别的商号建立债务关系,只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才建立相与关系。
6.管理有方。
晋商商号均定有严格的号规,约束商号财东、经理、伙计的行为。
如财东平时不能随意支取商号钱款,商号包括经理在内一律不准携带家眷等。
此外还有经理责任制,明确规定经理有权处理号内一切事宜,财东不能干预,只是静候年终决算。
学徒制,包括对学徒业务技能和做人的培育。
人身顶股制是晋商的创造,即号内人员可按照职位、资历、贡献,分别顶若干身股,身股与资本股(银股)可以同样按比例分红。
这一制度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商(票)号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