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徐健顺 什么是吟诵
精品01 徐健顺 什么是吟诵

精品01 徐健顺什么是吟诵什么是吟诵徐健顺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汉诗文的读法、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
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汉诗文有读音,有读法。
我们现在是只知读音,不知读法。
什么是读音,比如“汉”字,读为hàn,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声调是四声,这就是它的读音。
什么是读法呢,就是长短高低、轻重缓急。
同样一个“汉”字,有多少种读法,细分起来,至少一百种。
因为读法在各个维度上都至少分三级:长度分长中短,高度分上中下,重度分轻中重,速度分快中慢,在此基础上,还有量的差异,比如同是长音,又有较长和非常长之分。
读法是有意义的。
比如我们说“妈妈”这两个字,写出来,永远就是这么两个字,可是叫出来,可有很多种叫法,而且每种叫法的意思都不一样,我们都明白,妈妈听着也明白。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我们要寻找的是汉诗文的涵义,只停留在字义上,隔了两层,怎么可能找到,况且,汉诗文的读法,自古以来是有规矩的。
这些规矩又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呢,因为现在汉诗文的声音,古诗文的声音,都是所谓朗诵、朗读、歌唱的声音,与吟诵大为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朗诵和唱歌,不遵守吟诵的规则。
吟诵的规则是哪些,我总结叫“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
您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总之,古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
当然这些规则——一本九法——有的是所有的汉诗文共同遵守的,像入短韵长、依字行腔;有的是某些文体遵守的,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比如入短韵长,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这是所有古诗文,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诵、读、念——都遵守的。
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二四六平声字读长,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依字行腔,以前所有的吟咏、歌唱都遵守的,现在唱歌不遵守了,倒字一大片,不上字幕谁也不知道他在唱什么。
徐健顺:什么是吟诵

什么是吟诵(2011-08-29 21:27:50)徐健顺李白诗云:“吟诗作赋北窗里。
”杜甫诗云:“新诗改罢自长吟。
”吟诗,是古代文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人人都会的事情。
诗词文赋,从来就不是朗诵的,而是吟诵的。
所谓吟咏诗词,诵读文赋,吟诵,就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按照诗文内在的格律或节奏来吟诵,而这一点,正是西方传来的朗诵法所忽略的。
吟咏和诵读的区别,在于吟咏多有曲调,而诵读多无曲调。
现在我们已经按照有没有音阶和曲调,来区分“吟”(吟咏)和“诵”(诵读)。
吟诵和歌唱的区别,在于歌唱是曲为主词为辅的,而吟诵却是以词为主的,它的目的是更充分地表达词意,所以严格地依字行腔。
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不是像诵读一样地唱歌。
所以吟诵听起来,又像唱歌,又像诵读,介于唱和读之间。
吟诵的曲调,各地都不一样,甚至每个人都不一样,与当地的官话以及地方的音乐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又有一些普遍遵守的原则,比如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文读、曼声长吟、摇头摆身等等。
这些都有它科学的道理。
吟诵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手段,所以是古典诗文的活态。
欣赏的时候,也只有通过吟诵最能体会古典诗文的神气韵味。
吟诵还是学习古典文化的方法,在私塾中代代相传了三千多年。
因为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不同,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的经史子集知识,要大量地背诵,才会有所习得。
吟诵不仅是记忆的高效方法,而且吟诵本身就是对作品的反复揣摩,所以它也是理解作品的自学方法。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道:那就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在吟诵。
鲁迅、胡适、朱自清这些老一代的白话文大师们,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白话文,也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
这其中,吟诵功不可没。
朱自清、叶圣陶等许多文化大师们都曾经撰文,大力提倡在中小学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
今天,吟诵已经濒临失传的边缘,我们是不是应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做点什么呢?。
普通话吟诵教程--徐健顺

还记得游子费翔的《故乡的云》吗——— “鬼来吧,鬼来……(归来吧,归来)”,乍一 听,真吓了一跳。
《爱的主打歌》第一次听,恍惚听里 面唱到:“原来原来你是我的猪大哥...”以为 “猪大哥”是神马最新的爱称。
听刘德华唱《爱你一万年》,我怎 么听都是“爱你一碗面”啊,还以为给拉面馆做 广告呢。更离奇的是后面:“爱你经得起考研”! 怪不得,原来是有学历要求……
文纲曲
我们的田野
管桦词
张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雷一样的轰响, 伐木的工人,请出一棵棵大树, 去建造楼房,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森林的背后,有浅蓝色的群山, 在那些山里,有野鹿和山羊, 人们在勘测,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雄鹰在飞翔, 好像在守卫,辽阔美丽的土地,
妈妈 妈妈 我多想飞到大海边
妈妈 妈妈 我想把传奇讲给你听
在那遥远的天边 有我难舍的家园
古老的村庄依然 有些故事千年流传
在我七彩的梦里面 常看到妈妈笑脸
在飞扬的歌声之间 我抱着彩虹入眠 妈妈 妈妈 我多想回到你的身边 妈妈 妈妈 你唱的歌儿萦绕心间 妈妈 妈妈 那些歌永留人间
我要唱着歌到永远
快乐志愿
加上自己的特点,就成了自己的吟诵。
今人如何学习吟诵?
如果有机会像古人那样学习吟诵, 那是三生有幸,因为最后一代传统教育
出身的老先生已是耄耋之年。
绝大部分人将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学习
吟诵,而且是普通话吟诵。此后百花齐放,
则复兴有望。
初级:学会唱自己的歌。
掌握音韵格律常识。 学习吟诵方法 学会使用吟诵调 学习吟诵教学
我们为什么要吟诵(徐健顺)

我们为什么要吟诵(徐健顺)我们为什么要吟诵,徐健顺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
从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
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文赋,吟诵一切汉文作品。
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
吟诵就是汉诗文的活态和原貌。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自己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有这样一段回忆: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里所谓的“朗读”,为什么要加曲线符号呢,因为那就是吟诵。
吟诵的很多性质,在这一段描写中都得到了说明:第一,吟诵是传统的诵读方式,是通过教育体系(私塾和官学)代代相传的。
第二,吟诵是学习方式,也是自娱的方式,修身养性,大有助益。
第三,吟诵中的吟咏是有曲调的。
第四,吟诵的时候,吟诵者是摇头摆身,陶然自得的。
鲁迅还有这样一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自己创作诗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吟”。
诗是“吟”成的(而后才要找纸笔录出来。
再往上追溯,有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终日歌吟如狂叟”。
总而言之,吟诵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
也就是说,当李白们写诗的时候,他们心中流淌的是吟诵的声音。
一直到鲁迅们,也仍然是如此。
而如乐府、词、曲这类歌诗,在其音乐失传之后,也是可以吟诵的。
可以说,吟诵就是古代汉语文作品的主要的表达方式、诵读方式、传承方式。
徐健顺教授:吟诵的方法(建议收藏)

徐健顺教授:吟诵的方法(建议收藏)徐健顺,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吟诵是一种方法,而不是腔调吟诵是一种方法,不是腔调。
各地的吟诵调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吟两遍,还是不一样的。
关系越近的吟诵,其腔调就越接近。
“吟”跟“唱”表面相似,实际是相反的。
吟诵更注重自我精神的表达,而不是欣赏曲调;而唱,则更注重听众对乐曲的欣赏。
一本:声韵涵义吟诵之本,即吟诵的目的,是把诗文的涵义以及吟诵者的精神真实完整深刻地传达出来。
吟诵的时候,尤其要运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九法: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1、入短韵长。
这是所有的汉诗文的所有的声音形式都遵守的规则:入声读短、韵字读长。
入声实际上原来是读促、读塞的,因为有塞音尾。
当然也读短。
现在想在普通话中恢复是不可能了。
而短是最重要的特征,普通话可以做到,所以我只强调短。
而且,一旦短,你想刹住读音,就自然要紧喉加上塞尾,自己就加上了,不用教。
入声之短是有意义的。
因为当初哪些字是入声字,也是有规则的。
入声是感情最激烈的一类,有急促、快速、决绝、痛苦等意。
在诗文中,当别的音都拖长的时候,它拖不长,只能还是短,所以对比更加突出,它的语音的涵义也就更加突出了。
韵字之长(不包括入声韵),也是统一的。
不长不叫韵。
韵字拖长也是有意义的。
而且,押韵是汉诗最重要的事。
2、虚实重长。
这是文赋的读法。
字分实、虚、入,音分短、重、长。
我们的汉诗文,历来就是长长短短、高高低低、轻轻重重、快快慢慢的,而且一般是长中短、上中下这样三分的。
现在我们的朗读,都给读没了。
入声字读短。
实字和虚字,各分平、重、长三种读法。
平读,就是平常地读。
重读,就是用力地读。
实字的逻辑重音、语法重音要重读。
虚字的副词一般要重读。
长读,就是比重读还重读。
实字的特别重音的字,尾字重读字等等,会长读。
古诗词诵读文献

古诗词诵读文献一、吟诵的概念由于吟诵艺术濒危,很多人不清楚吟诵的概念,一些人将吟诵理解为有节奏的读书,将吟诵和朗诵相等同,这是错误的。
吟诵的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吟诵的发展、传承和研究而言至关重要。
徐健顺在文章《什么是吟诵》中提出:“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
”一句话道明了吟诵的起源、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并且徐健顺根据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段描写总结出了吟诵的四个特性,即吟诵是传统诵读方式、是教学方法、吟咏是有曲调的、吟诵者是怡然自得的。
秦德祥的《吟诵定义及文化定位之我见》中对吟诵的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对“吟”“诵”“吟咏”等方面阐释了各自的定义,肯定了吟诵的音乐性,并认为“吟诵中的许多问题,若不从音乐角度上阐说,常常难以说得清楚”,华锋在《传统吟诵与新吟唱》一文中对传统吟诵和新吟唱进行的区分,明确提出二者是不同的艺术,有着本质区别,他认为传统吟诵是一种读书方法,以语言为本体,而新吟唱是以音乐为本体。
赵敏俐的《论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一文论述了吟诵的概念,肯定了传统吟诵和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论述了吟诵的音调是根据汉字的语音平仄声调等决定的,作者对传统吟诵、普通话吟诵和新式吟唱进行了区分,并认为传统吟诵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吟诵概念的研究文章大多都肯定了吟诵和语言、音乐的关系,区分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以上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关于吟诵本体的研究关于吟诵本体的研究的文章,一部分是从诗词格律声调平仄的视角出发,一部分是采用来了语音实验法进行分析。
刘静、王萍的《古诗吟诵的韵律分析——以叶嘉莹吟诵为范本》⑤通过声学实验的研究手段,以叶嘉莹的十首吟诵资料为对象,对其在吟诵和诵读时各自的声韵特征、音高音长的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得出了“平低仄高之说不能概括吟诵时的音高特点”和“平长仄短之说不能概括吟诵时的音长特点”等结论,这篇文章的专业性较强,对传统观点有一定的反驳。
?徐健顺普通话基本调与吟诵调

徐健顺普通话基本调与吟诵调一、普通话基本调就是每首诗歌分为上、中、下三个调(有层次感)。
所谓上、中、下调,就是一个人对付字的基本吟咏法。
拿到汉字作品,就能用这个调吟出来。
先把这个调套上去再说。
这也就是以前所谓的“读书调”。
有人说,“读书调”千篇一律,读什么都那个味。
是的,这就是基本调的性质。
古人每个人的基本调也不是只有一个。
古体至少一个,近体至少两个,因为近体诗要分平起、仄起,这两种诗格律完全相反,吟诵调的旋律也就相反。
实际上,很少有人只有这么三个吟诵调。
一般还要按照情绪风格有豪放、婉约两种,这就成了六个调。
但是,读书人并不是只有基本调的。
吟诵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吟诵需要反复涵咏。
在不断吟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基本调进行微调,进行越来越多的修改,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等到自己终于满意的时候,也就是自己认为终于深入理解了作品的时候,这时候,他的调已经跟基本调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差异了。
这就是吟诵调了。
二、普通话吟诵调跟今天的歌曲一样,是一词一曲,一一对应的。
一首诗的吟诵调,是只适合这首诗的。
一个人不可能每首诗、每篇文都有吟诵调。
他只会对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些诗文反复吟诵,反复琢磨。
一般说来,一个人有上百个吟诵调,就算多的了。
所以,吟诵调尤为珍贵。
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吟诵不是曲调,而是一种方法。
吟诵的好与不好,最终并不取决于嗓音、旋律等等,而是取决于理解。
对作品理解的深,才会吟诵得好。
三、一首诗歌中每个字的长短用节拍来区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很关键)。
将长短吟诵出来,才能吟诵出诗歌的节奏、诗人的语气、诗歌的意境。
半拍:入声字给半拍。
一拍: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不论平仄都给一拍,二四六位置上的仄声字亦给一拍。
两拍: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尤为关键,给两拍。
三拍:韵字最长,给三拍。
五、吟诵符号:(“-”平,“|”仄,“!”入)四、格律诗吟诵口诀口诀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
23_徐健顺_吟诵地门后_谈吟诵地当代价值

吟诵的门后——谈吟诵的当代价值徐健顺很多人都觉得,吟诵像一个储物柜,里面藏着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的读书方法,也就是吟诵。
需要的时候,可以从里面拿些东西出来。
我的看法是:吟诵是纳尼亚的衣橱。
你只要向里面走,就会发现一扇门,推开它,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中国历史文化的真相。
吟诵的当代价值,就分成了门前的价值,和门后的价值。
有助记忆啊,激发兴趣啊,健身养生啊,愉悦精神啊,门前的价值大家看得见,我就少说几句吧。
我想说说吟诵的门后。
要想知道吟诵的门后,需要先了解吟诵本身是什么,它就是——汉诗文本来的声音!还要了解汉诗文的意义机制及其文化基础,那就是——汉语语音是有意义的!索绪尔说:语音和语义没有关系!我们就信了,百年以来就用西方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汉语,完全无视汉语难以套入西方语言学框架这一事实,也完全忽视西方语言学界对任意性原则的质疑和争议,以至于现在从小学语文老师,到大学教授,都不知道汉语为什么发这样的音。
汉语的语音变成了一堆乱码。
汉字也被变成了乱码,不过比语音稍好点。
汉音是真正的乱码,字典的音序都是按英文字母顺序排的。
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另一个民族,编自己的字典是按照另外一种不相干的语言顺序来编,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另一个民族,在不到九十年的时间,就把自己几千年来的诗歌、文章的读法忘得干干净净!我们做下的荒唐事,该收场了。
几千年来,我们自己的语言学家们,一直都在说汉音有意义,汉字有道理,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语的语音和语义有关系。
是什么关系呢?上古音是百分之百的有关系,语音通过拟声和象似来表达语义。
象似,就是用口腔的发音过程来模拟语义。
我们汉语的上古音,每一个字,为什么是这个声母,为什么是这个韵母,为什么是这个声调,全是有规则的、有道理的、有系统的。
汉语的上古音是有意义的。
流传到今天,尽管经过了中古音、近古音和普通话的变化,但是传承的成分也不少于一半。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仍保留着至少一半的与语义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吟诵徐健顺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汉诗文的读法、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
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汉诗文有读音,有读法。
我们现在是只知读音,不知读法。
什么是读音?比如“汉”字,读为hàn,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声调是四声,这就是它的读音。
什么是读法呢?就是长短高低、轻重缓急。
同样一个“汉”字,有多少种读法?细分起来,至少一百种。
因为读法在各个维度上都至少分三级:长度分长中短,高度分上中下,重度分轻中重,速度分快中慢,在此基础上,还有量的差异,比如同是长音,又有较长和非常长之分。
读法是有意义的。
比如我们说“妈妈”这两个字,写出来,永远就是这么两个字,可是叫出来,可有很多种叫法,而且每种叫法的意思都不一样,我们都明白,妈妈听着也明白。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我们要寻找的是汉诗文的涵义,只停留在字义上,隔了两层,怎么可能找到?况且,汉诗文的读法,自古以来是有规矩的。
这些规矩又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呢?因为现在汉诗文的声音,古诗文的声音,都是所谓朗诵、朗读、歌唱的声音,与吟诵大为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朗诵和唱歌,不遵守吟诵的规则。
吟诵的规则是哪些?我总结叫“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
您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总之,古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
当然这些规则——一本九法——有的是所有的汉诗文共同遵守的,像入短韵长、依字行腔;有的是某些文体遵守的,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比如入短韵长,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这是所有古诗文,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诵、读、念——都遵守的。
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二四六平声字读长,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依字行腔,以前所有的吟咏、歌唱都遵守的,现在唱歌不遵守了,倒字一大片,不上字幕谁也不知道他在唱什么。
朗诵和唱歌,什么都不遵守,一切都是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想怎样就怎样。
所以那“自己的理解”常是无根的乱解。
朗诵来自话剧,在中国出现还不到90年。
话剧需要大声,所以“朗”读“朗”诵。
朗诵是汉语欧化的产物。
什么是吟诵?守吟诵规则的就是吟诵。
我现在不强调古代唱、吟、诵、读、念等等之间的区别,是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强调更大、更重要的区别,就是古代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的差异!这里有一条巨大鸿沟,而且国人不知道有这条大沟。
古代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咏哦读念诵歌,都遵守吟诵的规则。
其间的差异,只是音乐性多少、发声方法如何等等的问题。
现在的朗诵、唱歌,都不遵守这些规则,它们的规则都是所谓“西方”的。
读错就会理解错。
现在我们读汉诗文,可以说没有一句是读对的,唱对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没有一句理解到位,只是差多少的问题。
是差一米,还是差千里。
反正不会不差。
所以这就是个大问题了。
涉及到语言学、音乐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如何判断是不是吟诵?很简单,符合吟诵规则的就是吟诵。
吟诵又分为吟和诵,即吟咏和诵读。
我用“吟咏”这个词,指称所有有曲调的读法,用“诵读”这个词指称没有曲调的读法。
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吟咏与诵读,只是差在音乐性上,其他规则是完全一样的。
这是我的概念,不是古人的概念。
古人那里,吟也可以没曲调,诵也可以有曲调。
我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这样定义的。
有人以为诵读不是吟诵,吟诵是一定带旋律的。
有人相反,认为音乐性强了就不是吟诵。
我的看法,这些都无所谓,规则最重要。
吟诵既可以没有曲调,也可以唱的美妙动听。
只要守规则,就是吟诵。
只要在守规则的基础上,准确、深入、全面表达出了诗文的涵义,就是好的吟诵。
好的吟诵可以旋律优美、歌声曼妙,也可以荒腔走板、颤颤巍巍。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感人。
感人的就是好吟诵。
要感人,首先要理解正确,要理解正确,首先要守规则。
我们采录老先生,经常碰到读着读着就哭了的情况。
因为那个声音是真的。
真的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老先生的吟诵,经常是颤颤巍巍的,有时还跑调,但是,最打动我们心灵的,还是老先生的吟诵。
因为,吟诵是真的!吟诵的价值,第一,恢复了汉诗文本来的美丽面貌,让大家重新喜欢上读古书。
第二,打开了汉诗文深层内涵的窗口,让大家能深入理解古诗文。
“吟诵”这个概念,也是一个新概念。
古代的“吟诵”另有其义。
从“汉诗文本来的声音”这个角度使用这个概念的,我见到的文献最早的是赵元任。
1926年他的《新诗集序》里这样说。
古人就叫读、诵、唱、念等等。
我们采录的这些老先生,一般不敢跟他说“吟诵”,他说不会。
请他“读”,他就吟诵起来了。
因为话剧把大声吟诵的“朗读”、大声背诵的“朗诵”抢走了,“读”的概念乱套了,赵元任他们才发明的这个新词。
当时这个新词还很多,除了吟诵,还有吟咏、吟唱、吟哦、唱叹、唱读、声读等等。
2009年我们成立学会,叫什么名字呢?研究半天,决定采用赵元任的说法,叫“吟诵”,于是有了“中华吟诵学会”。
但是,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老学者,在跟我争论说不该叫吟诵,该叫吟咏、吟哦等等的。
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
自古以来,汉诗文就是这样读的。
所谓“读”,经常是有曲调、有节奏的。
我们的孩子是唱着歌上学的,所以叫“书声琅琅”,不是走到校园里,听到孩子们在大声读书。
“琅琅”,两块美玉相碰,发出来的美妙的叮咚之声。
说走到校园里,听到孩子们在读书,那声音非常好听、旋律十分优美,叫“书声琅琅”,跟大小声没关系。
古代学校,从来是一对一教学的,极少会出现大家齐念什么的情况,读书是各读各的,各唱各的,旋律个个不同,所以如不同的美玉相碰。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博士生待遇。
所以我们的教育天下第一!我们的文明才能万年延续,兴旺发达。
吟诵是中国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我们现在教语文、教中文,用的是八成美国方法,两成苏联方法。
就算我们古代的方法太落后啦、太腐朽啦,那你也得了解一下啊。
你知道我们的教学从来是一对一的吗?几千年了,我们的学校从来没有上过大课,像现在这样。
大家在一起,只能是“会讲”,讨论课、讲座课。
真正的授课,都是一对一的。
如果你连这点都不知道,你就是对中国古代教育一无所知。
因为你所知道的,都是西学解释的,或似是而非,或谬以千里。
现在老说犹太教育天下第一,是,比我们现在当然是强太多了,但是比我们古代,他们有的我们都有,我们有的,他们有几样没有。
为什么汉诗文要这样读?因为它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吟诵也是汉诗文的创作方法。
汉诗文是怎么作出来的呢?吟诵出来的!这叫“先吟后录”,而且一般是吟了不录。
有没有直接写出来的?没有。
得心里先有声音。
什么声音?遵守吟诵规则的声音。
我们的汉诗文,是口头作品!而我们现在是完全把它们当成文字在研究、解释、传承了。
这里面问题大了。
我们太忽视汉文化的口传传统,瞧不起口传心授,结果呢?我们传承的不知是什么东西。
中不中西不西。
为什么口头这样重要?还是孔子那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文字无法完全记录语言,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情意。
你拿文字去解情意?柏拉图曰:影子的影子。
汉语语音是有涵义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是有规则、有系统的!诗文不是口语,在其中语音的意义又被放大。
有的被拖长,有的被拉高,有的被重读,有的被柔化,所以语音的意义就更大了。
汉诗文的涵义是字义和音义的结合!失去了音义的汉诗文,是残品。
什么是吟诵?吟诵是中国音乐之根。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杨荫浏先生,他说中国音乐都是从吟诵里流出来的。
汉语所有的非口语形式,都是吟诵。
从唱山歌,到念经,到叫卖声,到唱账,全是吟诵,都遵守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规则。
各种戏曲、曲艺从哪里来的?从吟诵里来的。
中国人是见字就唱的。
总有人说中国音乐落后,你看连谱子都没有,哪像人家,五线谱,那记的一个完整啊。
——真是哭笑不得。
我们的祖先怎么那么傻啊?歌词记录得那么清楚,那么仔细,那么宝贝,怎么曲谱就扔了呢?这合逻辑吗?我们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看法,经常犯这样可笑的错误,连逻辑关都过不了。
就像说我们的线装书没有标点符号,看多落后啊,连标点符号都没有。
合逻辑吗?我们的祖先都是傻瓜啊,还是笨蛋啊,连个标点符号也发明不出来,尽管能四大发明?没有的唯一原因是什么?——不需要!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它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它有声调没重音,和英语是相反的!上古汉语还是音高—旋律型,就是声调互相不交叉(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详见《声音的意义》)。
这叫“四声对五音”。
所以见字就知道乐音。
那么长度呢?他们说我们后来的乐谱,比如琴谱,是减字谱,不记音长,哎呀落后啊。
凭什么我们的祖先记了音高不记音长?笨啊。
——真是可笑。
唯一的答案:不需要!因为所有的人都会吟诵,所有的人都知道平长仄短!现在一唱《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以前哪有这么唱的!那是绝句,近体诗,要平长仄短。
弹琴的都是文人,从小训练的,读诗都是平长仄短!现在打谱的不懂吟诵,打的谱怕是不靠谱。
这是广义的吟诵。
我们现在所在抢救、研究、推广的,是普通意义的吟诵,即:汉诗文的声音,是学校里读书的声音,是文字的声音,这叫吟诵。
此外,还有学者用狭义的吟诵概念,即在汉诗文的声音中,排除了唱、念两端的形式,剩下的叫吟诵。
最后解释一下“中华吟诵”。
我们叫“中华吟诵学会”,不是“中华的吟诵学会”,而是“中华吟诵的学会”。
“中华吟诵”是个概念。
什么是中华吟诵?中华吟诵就是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吟诵。
这里面不仅仅是汉族,还有很多民族。
我们采录到的就有:朝鲜族、回族、蒙古族、壮族、布依族、白族、纳西族、畲族、京族等,都吟诵汉诗文,而且水平很高。
我们还知道一些民族有,但是还没有采录到,像满族,我就是满族,但现在说满语的人只有几百了,不好采录了。
还有东乡、保安、水、侗、苗、土家等等。
以前,全世界都是吟诵汉诗文的。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现在你拿到一本英语书,怎么念?英国人怎么念你怎么念。
什么叫英语书读得好?读得像英国人。
那么一百年前,直到几千年前,一本汉字书传到国外,外国人怎么念?中国人怎么念他怎么念,得像中国人啊。
中国人是吟诵的,所以全世界都是吟诵的。
马可波罗也是吟诵汉诗文的!直到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还知道中国的诗是唱的。
只有我们自己不知道。
直到现在,东亚东南亚的很多人,很多外国人、外族人,还在吟诵汉诗文,日本有几百万诗吟社会员,越南学校有这门课,他们都还会念我们的汉诗文。
只有我们自己不会。
听说日本把汉诗文吟诵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了。
我一直在等联合国批准的那一天。
也许到那一天,中国人能明白点什么。
也许还是不明白。
求人不如求己。
让我们一起做吧,做个吟诵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