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徐健顺 “唐调”浅探

合集下载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十二中国音乐的生成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十二中国音乐的生成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十二中国音乐的生成《吟诵教程12 中国音乐的生成》(内容摘要)这样上篇我们就说完了,进入中篇《吟咏法》,我们终于可以开口唱了。

那下篇是什么呢?文赋。

我们把诗词讲完要讲文赋,文章的读法。

先说中国音乐的生成。

前面说过中国的音乐不是music,这是两回事,我们中国的叫音乐,西方的叫music缪兹科,不一样的。

中国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尚书》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是舜帝对夔说的话,这是天下之乐的一个基本的规则。

到了《礼记》,再到《毛诗大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这就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产生过程。

这段话说明什么呢?唱歌是由自己的感情出发,有感情,心动了,唱自己的词,自己的曲,唱给自己或者特定的对象。

没有说唱给陌生人的,唱给陌生人也行,那也得是个特定的陌生人。

唱给不知道谁的,现在的歌星就是这样。

那个不知道的人,你怎么能对他有感情呢?没感情你唱什么呀?中国人不会唱歌已经一百年了!如果这样定义唱歌的话,我们全都不会唱歌了。

以前中国人是会唱歌的,你别看清朝那些照片,面黄肌瘦的,东亚病夫啊……东亚病夫个个提出来,文化都比你强,个个会唱歌,文人会吟诗,张口就吟自己的调子,自己作诗自己听。

老百姓农民唱山歌啊,自己的词儿自己的曲儿,唱三天三夜不带重复的,见到什么唱什么,就是眼前的事儿,就唱给你的。

要么就是夜深人静,唱给我自己的、抒情的。

我们今天唱歌是唱别人的歌、别人的词儿、别人的曲儿、别人的定调,别人还给你出字幕,这么唱有劲吗?所以去唱卡拉OK的,晚上八点去,第二天早上八点还没唱完呢,累得要死,为什么?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唱了一首又一首还是不过瘾哪。

我们这个民族拥有世界上最音乐化的语言,汉语有世界上最悠久的音乐传统,没有中断过,但是今天我们不会唱歌了。

十多亿人不会唱歌,沉默的中国,这真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徐健顺教授5月10讲课记录(1)

徐健顺教授5月10讲课记录(1)

私密谈话2016年5月10日徐教授讲课记录!前一阵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国学教育别作孽》文章的题目有点耸人听闻啊,但是好在这篇文章不是写给别人其实写给我自己的,写给我们这群人,写给我们要做国学教育,写给要做传统文化教育的这些人的一个自我提醒吧!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处在一个逆境当中,在艰苦的生长时,这个事情就不突出,但现在我们处在一个顺境当中好像传统文化很快就可以随着在进行比较顺利的推展,这时尽量不要走向弯路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国学教育的定位不是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是它主要的目标。

我们并不是为了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为了传承那些传统的八卦,传统的天文、地理知识,才来学国学,因为我们在教育体系中没有理想和信仰的教育,所以才来学国学。

国学教育的位置始终是精神和理想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会一门手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做国学教育如果这一点没有做到的话,我们翻出很多传统的记忆,包括吟诵在内,去交给孩子。

但是最终却没有对他的精神发生影响,没有树立中国式的信仰的话,那么整个教育就是失败的,不但是失败了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增加了老师和家长的负担,做了一大套事情浪费很多人的生命,那么真就是作孽了!所以说我们做国学教育特别重要的就是要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把国学教育做到精神上去,做到心灵上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我觉得这个甚至是决定成败的事情。

为什么我特别重视私密谈话,因为这个世界上凡是做精神教育的最终都会落在私密谈话上,就是个别教育,个别的私密教育,这个从原始部落做私密教育到基督教、宗教、到这个我们现在做政治思想教育等等都是最终一定要有个别谈话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在这个层面上的事情往往与很多人的私密的经历有关系。

如果这个谈话是公开的,心灵就将关闭。

那么这个所有所讲的大道理,最终都不能落到心灵上去,尤其是对孩子,因为这件事成人都很难做到,成人都很难说我知道了一个大道理就能够把它落实到生活中去,自己能够自信,自立,自强的去改变,这是本来就非常艰难的事情,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就更不能指望了。

16 徐健顺 “唐调”浅探

16  徐健顺  “唐调”浅探

“唐调”浅探徐健顺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诵读方式。

百年之前,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朗诵为何物,正如今天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吟诵为何物一样。

世事变幻,竟是如此无情,又是如此可笑。

于是以吟诵方式创作的诗文,就被朗诵着,习以为常以至为天经地义。

文学被视同口语,等同文字。

声韵之美,自然消散,甚至涵义思想,也无法体会。

如今要复兴传统文化,却连传统文化是什么样子的还没弄清楚,岂不可叹。

吟诵,就是恢复汉语文的声音。

吟诵之必要,不言自明。

然而传统的吟诵到底是怎样的?它有什么规则、讲究?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笔者近年来广为搜罗采录,至今已有300余位先生的数百小时影音资料,以及数百万字的文献材料。

其中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然而差异之中又有统一,变化之下又有规则,我已有他文论述。

在这些众多的吟诵中,有一种独具特色而又影响力巨大。

在第一届“中华吟诵周”中,我只为这种吟诵举办了专场活动,这就是——“唐调”。

本文即想简介“唐调”的来龙去脉,并简单分析其规律性和功用、价值。

目前所得,有唐文治先生录音、唐文治先生之弟子陆如挺、朱东润、钱仲联、陈以鸿、萧善芗、范敬宜、冯其庸及唐文治先生长孙女唐孝纯的吟诵影音,以及再传弟子陈少松、魏嘉瓒、周??的吟诵影音,以及与“唐调”有关的屠岸、钱绍武、戴逸、姚奠中的吟诵影音等。

除前三位外,均为亲自采录,有采访文字记录,谈及学习“唐调”的经历以及“唐调”的心得等。

文献资料有桐城派、曾国藩、唐文治的文集中的相关资料,以及陈以鸿、秦德祥、陈少松、余子侠等的研究论著等。

由于唐文治先生的录音久远,很多地方难以听清,其他资料搜集也不够丰富,加之本人不会吴语,学识不深,故本文为浅探之见,仅为管窥,其中大道,尚俟方家。

一、“唐调”的来龙去脉“唐调”,因唐文治先生而得名。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著名教育家、爱国进步人士。

原籍江苏太仓,后定居无锡。

18 岁中举。

28岁中进士。

普通话吟诵教程--徐健顺

普通话吟诵教程--徐健顺

还记得游子费翔的《故乡的云》吗——— “鬼来吧,鬼来……(归来吧,归来)”,乍一 听,真吓了一跳。
《爱的主打歌》第一次听,恍惚听里 面唱到:“原来原来你是我的猪大哥...”以为 “猪大哥”是神马最新的爱称。
听刘德华唱《爱你一万年》,我怎 么听都是“爱你一碗面”啊,还以为给拉面馆做 广告呢。更离奇的是后面:“爱你经得起考研”! 怪不得,原来是有学历要求……
文纲曲
我们的田野
管桦词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雷一样的轰响, 伐木的工人,请出一棵棵大树, 去建造楼房,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森林的背后,有浅蓝色的群山, 在那些山里,有野鹿和山羊, 人们在勘测,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雄鹰在飞翔, 好像在守卫,辽阔美丽的土地,
妈妈 妈妈 我多想飞到大海边
妈妈 妈妈 我想把传奇讲给你听
在那遥远的天边 有我难舍的家园
古老的村庄依然 有些故事千年流传
在我七彩的梦里面 常看到妈妈笑脸
在飞扬的歌声之间 我抱着彩虹入眠 妈妈 妈妈 我多想回到你的身边 妈妈 妈妈 你唱的歌儿萦绕心间 妈妈 妈妈 那些歌永留人间
我要唱着歌到永远
快乐志愿
加上自己的特点,就成了自己的吟诵。
今人如何学习吟诵?
如果有机会像古人那样学习吟诵, 那是三生有幸,因为最后一代传统教育
出身的老先生已是耄耋之年。
绝大部分人将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学习
吟诵,而且是普通话吟诵。此后百花齐放,
则复兴有望。
初级:学会唱自己的歌。
掌握音韵格律常识。 学习吟诵方法 学会使用吟诵调 学习吟诵教学

8 徐健顺 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系列:江南

8  徐健顺  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系列:江南

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系列:《江南》徐健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首非常优美,又非常奇怪的小诗。

优美是共识,在此不论了,奇怪在于它的写法和它的押韵。

面对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是判明它的文体,因为不同的文体,其表达涵义的手段不同,尤其是声韵的意义的机制不同。

比如古体诗可以换韵,换韵多半在不同的声调之间进行,韵脚声调的转换就是古体诗用来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但是近体诗不能换韵,用什么样的韵就更为重要了。

这首诗属于古体诗,是汉乐府。

这对于理解这首诗的意义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最发达的乐府诗有三种:《诗经》、汉乐府、南朝乐府。

这三种乐府在当时的呈现形态各不相同。

《诗经》呈现为比较庞大的乐队、舞队、唱队的配合,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尽管诗歌的内容并不完全庄重)。

它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经常配合“礼”的进行。

《诗经》中有很多讽刺批判呼吁痛哭的内容,唱诗和听诗、观诗的人也是郑重其事地欣赏、思考、吸收诗歌的内容的。

这也是“采诗”的意义所在:观民风、知民俗、感民苦。

汉乐府名义上是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实际上有所变化。

汉乐府除了《郊祀歌》、《安世房中歌》等有雅颂传统之外,“风”的一部分演变为宴享之乐,无论其来源如何,最终是在贵族的酒席宴上表演的。

这种表演不属于“礼”的范畴,而是比较单纯的娱乐。

这些汉乐府基本上呈现为音乐剧的形式:有伴奏、有歌唱、有表演,最主要的特征,是有情节、有人物,最少也是两个人物。

有对话,有旁白。

最大的音乐剧是《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最小的音乐剧是《枯鱼过河泣》这样的五言四句诗,也是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的: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现在出土的很多汉代的画像砖、壁画等,都描绘了汉乐府表演时的状况。

在这些画里,伴奏和表演的人往往都不是一个人。

音乐剧的表演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部分汉乐府的民歌性质。

民歌是一个人唱的,或者两个人对唱的,很少存在表演情节的功能,不用来娱乐别人,只是自己情感的抒发。

2014年5月 四川大学出版社总书目

2014年5月 四川大学出版社总书目

一、重点图书书号7-5614 书名作者开本定价(元)出版时间包册条形码订数1.儒藏丛书(圈点本\本社总发,限量150套)9787561451250 史部•学校史志(1-68册)川大古籍所16 510002013.7重印9787561442050 史部•儒林史传(1-80册)川大古籍所16 600002013.7重印19787561436561史部•儒林年谱(1-50册)川大古籍所16 375002013.7重印19787561430515史部•孔孟史志(1-13册)川大古籍所16 97502013.7重印19787561430523史部•历代学案(1-23册)川大古籍所16 172502013.7重印19787561430531史部•儒林碑传(1-14册)川大古籍所16 105002013.7重印19787561475966 史部•礼乐(1-14册)川大古籍所16 10920 2014.49787561475973 史部•杂史(1-12册)川大古籍所16 9360 2014.42.二十世纪儒学大师文库9787561450734 王国维儒学论集王国维异16 88.00 2010.11 9787561447918 钱基博经学论集王玉德异16 62.00 2010.7 9787561447987 吴之英儒学论集潘斌异16 108.00 2010.4 9787561447925 刘师培儒学论集黄锦君异16 95.00 2010.4 9787561447888 李源澄儒学论集王川异16 125.00 2010.49787561447895 金景芳儒学论集舒星彭丹异16 190.00 2010.59787561447970 皮锡瑞经学论集潘斌异16 76.00 2010.7 9787561447871 张舜徽儒学论集周国林异16 114.00 2010.4 9787561447833 龚道耕儒学论集李冬梅异16 62.00 2010.47-5614 (元)时间数9787561448113 章太炎儒学论集王小红异16 220.00 2011.53.儒藏文化丛书9787561455029 儒学与意识形态侯文莉大32 28.00 2011.99787561444771 忏庵诗选注胡先骕大32 28.00 2010.19787561446416 儒学与生活——“生活儒学”论稿黄玉顺大32 28.00 2010.19787561440681 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杨世文大32 56.00 2008.6 79787561440773 朱子学新探郭齐大32 50.00 2008.7 99787561439340 新视野新诠释——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上下册)蔡方鹿大32 60.00 2008.1 119787561474358 儒藏论坛(第七辑) 舒大刚32 66.00 2014.3 9 9787561442388 儒藏论坛(第三辑)舒大刚1656.00 2009.5 9787561439333儒藏论坛(第二辑)舒大刚1648.002008.17 9787561433652儒藏论坛(第一辑) 舒大刚大32 30.00 2007.4 10 9787561433348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大32 22.00 2006.9 109787561432461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三辑、十四辑)(上下册)川大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等大32 60.00 2006.4 109787561439715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五辑)四川大学古籍所16 50.002008.3 109787561442340 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川大古籍所大32 52.00 2009.39787561442333 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六辑)苏大刚16 68.00 2009.1 129787561469279 宋代文化研究(第二十辑)川大古籍所32 56.00 2013.8 109787561458907 宋代传状碑志集成曾枣庄16 9800. 2012.7 19787561423219 宋人年谱丛刊(全套12册)吴洪泽,尹波大32 23602013.9重印9787561432453苏辙《诗集传》新探李冬梅大32 20.00 2006.1 127-5614 (元)时间数9787561432429管仲评传张力大32 18.00 2005.12 149787561432402梅堂述儒李耀仙大32 36.00 2005.12 8978756143099X鸿爪纪学单纯大32 30.00 2005.12 99787561432410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邹重华大32 35.00 2005.9 119787561430965 二程语录语法研究黄锦君大32 20.00 2005.9 189787561430981中国学术史新证廖名春大32 38.00 2005.8 89787561430973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单纯大32 30.00 2005.8 114.古籍整理9787561458914 宋代诏令总集王智勇王蓉贵16开12800 2012.129787561455371 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全三册)郭声波异16 238.00 2011.119787561455098 《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校勘影印全本(全14册)姚乐野石硕16开14000 2011.119787561472613 《楚簡帛逐字索引》(附原文及校释)张显成16开1280. 2013.11 49787561450895 秦简逐字索引张显成16开260.00 2010.12 7561420579 甲骨文献集成宋镇豪8开56000 2001.49787561450369 宋会要辑稿•蕃夷道释刘声波点校大32 78.00 2010.109787561447222 司马光集(精装3册)李文泽大32 350.00 2010.3 9787561444856 欧阳玄全集(精装2册)汤锐大32 200.00 2010.3 9787561446218 中国古名家言伍非百大32 120.00 2009.119787561437124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甲编(精装8册)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大32 800.00 2007.6 19787561442999 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乙编(精装6册)李勇先等大32 650.00 2009.5 49787561444627 诗地理考校注张保见16 58.00 2009.7 77-5614 (元)时间数9787561442722 清代蜀人著述总目王晓波16 280.00 2009.3 39787561442036 后村先生大全集(精装8册)宋•刘克庄王蓉贵等校点大32 880.00 2008.12 19787561441503 宋代词赋全编(精装4册)曾枣庄等大32 630.00 2008.11 1 9787561440698 靖康要录笺注(精装3册)王智勇大32 320.00 2008.9 2 9787561439029 范仲淹全集(简装版)范仲淹大32 160.00 2007.12 29787561439043 宋元地理史料汇编(精装6册)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16880.002007.12 19787561443262 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郭声波大32 48.00 2009.5 9787561442029 通鉴地理通释校注张保见16 78.00 2009.1 6 9787561442111 宋元语文学著述考录李文泽大32 24.00 2008.12 14 9787561437919宋僧著述考李国玲大32 90.00 2007.7 69787561436745华阳国志译注汪启明赵静大3250.00 2007.5 169787561436585李香岩手批纪评苏诗(全12册)刘德春等16460.00 2007.5 1978756143250X 舆地纪胜校点(精装8册)李勇先等大32 980.00 2005.10 19787561445082 计算机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吴洪泽张家钧大32 26.00 2009.89787561455890 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辑校叶贵良辑校大32 20.00 2012.4 159787561448045 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王嘉陵大16 460.00 2012.5 3四川大学出版社《儒藏•史部》274册全部出版!2005年初,被誉为“两千年儒学第一藏”的大型丛书《儒藏》在四川大学出版了!同年8月,四川大学在北京举行了《儒藏》首发式,会上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向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分别赠送了《儒藏》首批成果50册。

冰火两重天,希望与挑战的交织:2008年国产手机盘中点评

冰火两重天,希望与挑战的交织:2008年国产手机盘中点评

冰火两重天,希望与挑战的交织:2008年国产手机盘中点评曹增光
【期刊名称】《《新潮电子》》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按策划本意,此次盘中点评我们意图为国产手机品牌搭上一个平台,请出这些品牌的老总们,为我们总结国产手机已经过去的2008前半年,畅想2008后半年,为我们的国产品牌们一个集体亮相的机会,但在采访进行期间的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8.0级大地震,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曹增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53
【相关文献】
1.冰火两重天——不平凡的2008年中国装载机市场 [J], 刘良臣
2.雷诺卡车挑战极限冰火两重天——品鉴雷诺卡车2009探险之旅激情魅力 [J],
3.2008年: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冰火两重天 [J], 陈弋
4.冰火两重天,希望与挑战的交织2008年国产手机盘中点评 [J],
5.2008年中国钢铁业经历冰火两重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步踩ABC第一套

三步踩ABC第一套

1推拉起始步(3)1赛马花步123.2231双凤单手扶腰123452内手擎天(3)2后退步323
2双燕分展12343单手换位(3)3臀位转猫1234567893心心相印12344背式换手(3)4滑翔步124穿针引线12345单手扶腰(3)5滑翔追步34565休闲托步1236交叉换位(3)6一字分展1236单手换位1237出水芙蓉(3)7迂回追猫12345677单手划船1238交叉换位交叉换位((3)8交手换位1238A 弦位1239女奔女奔((3)9肩位套环1239A 弦柁椤转1234510单手单奔(3)10金锁银锁1234510单凤朝阳611单手换位(3)11海上探花123411横移单奔12312单手扶腰(3)12摆动凤尾5612转体猫123456713犀牛望月(3)13龙飞凤舞12345613燕子睡美人123456714单手换位(3)14云手对猫1234567
14健步凤飞
15一字分展(3)15九步划12345678916反弹琵琶(3)16背A 分展123456717换位反弹(3)17侧行猫步1234.223418男女对奔(3)18旋转睡美人123456719交手位还原(3)19前程似锦1220A 弦位(3)20还原步123
21推拉成一(3)22双分警笛(3)23单手换位(3)
三步踩三步踩ABC ABC ABC第一套第一套
C
B
A
舞步特点:快进快跟快进快跟、、快退慢留快退慢留、、抬腿踩实抬腿踩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调”浅探徐健顺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诵读方式。

百年之前,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朗诵为何物,正如今天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吟诵为何物一样。

世事变幻,竟是如此无情,又是如此可笑。

于是以吟诵方式创作的诗文,就被朗诵着,习以为常以至为天经地义。

文学被视同口语,等同文字。

声韵之美,自然消散,甚至涵义思想,也无法体会。

如今要复兴传统文化,却连传统文化是什么样子的还没弄清楚,岂不可叹。

吟诵,就是恢复汉语文的声音。

吟诵之必要,不言自明。

然而传统的吟诵到底是怎样的?它有什么规则、讲究?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笔者近年来广为搜罗采录,至今已有300余位先生的数百小时影音资料,以及数百万字的文献材料。

其中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然而差异之中又有统一,变化之下又有规则,我已有他文论述。

在这些众多的吟诵中,有一种独具特色而又影响力巨大。

在第一届“中华吟诵周”中,我只为这种吟诵举办了专场活动,这就是——“唐调”。

本文即想简介“唐调”的来龙去脉,并简单分析其规律性和功用、价值。

目前所得,有唐文治先生录音、唐文治先生之弟子陆如挺、朱东润、钱仲联、陈以鸿、萧善芗、范敬宜、冯其庸及唐文治先生长孙女唐孝纯的吟诵影音,以及再传弟子陈少松、魏嘉瓒、周??的吟诵影音,以及与“唐调”有关的屠岸、钱绍武、戴逸、姚奠中的吟诵影音等。

除前三位外,均为亲自采录,有采访文字记录,谈及学习“唐调”的经历以及“唐调”的心得等。

文献资料有桐城派、曾国藩、唐文治的文集中的相关资料,以及陈以鸿、秦德祥、陈少松、余子侠等的研究论著等。

由于唐文治先生的录音久远,很多地方难以听清,其他资料搜集也不够丰富,加之本人不会吴语,学识不深,故本文为浅探之见,仅为管窥,其中大道,尚俟方家。

一、“唐调”的来龙去脉“唐调”,因唐文治先生而得名。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著名教育家、爱国进步人士。

原籍江苏太仓,后定居无锡。

18 岁中举。

28岁中进士。

清末历任多个外交和商部之职,官终尚书。

此后致力于教育,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前身) 校长十余年。

1920年,因双目失明,辞职回无锡疗养,旋创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任校长直至病逝。

留有《茹经堂文集》等大量专著、文章。

其中还有一项独特的遗产,并非文字,即其吟诵法。

唐文治先生在上海交大和无锡国专期间,大力提倡吟诵,身体力行,以致受业学生,大都会其腔调。

无锡国专人才济济,师多名士,生多才子,如章太炎、钱基博、钱穆、吕思勉、周谷城、郭绍虞、朱东润、夏承焘、饶宗颐等人都曾于其中授课,而陈中凡、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钱伟长、冯其庸、范敬宜等著名学者,皆出其门下。

于是唐先生的吟诵调流布江南,被称为“唐调”。

1934年,唐文治先生曾灌制吟诵唱片两张。

据《茹经先生自订年谱》,唐文治先生于甲戌年(1934年)七十岁高龄时,分别在五月底和十月中旬两次赴华东电气公司录制读文唱片,第一次“读文四篇”,第二次“讲演‘孝’‘弟’‘廉’‘耻’及读《诗经》《左传》法”。

此事仅见于其日记,两张唱片是否发行,不得而知。

至今我也没有这两张唱片的任何下落。

1948年,唐文治先生再为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十张唱片,其中绝大部分是吟诵。

这套录音名为《唐文治先生读文灌音片》(10张LP唱片),由上海大中华唱片厂录制发行。

唱片附《唐文治先生读文灌音片说明书》,其中有唱片开篇唐先生论读文之法的演讲录音文字记录,并及各篇目录。

目录如下(前方数字为大中华唱片公司的唱片编号):1362 第一片上唐文治述:唐蔚芝先生读文法讲辞1363 第一片下唐庆诒述:唐谋伯先生英文介绍辞1389 第二片上唐文治读:欧阳修《秋声赋》1406 第二片下唐文治读:欧阳修《丰乐亭记》1407 第三片上唐文治读:李华《吊古战场文》(上)1408 第三片下唐文治读:李华《吊古战场文》(下)1396 第四片上唐文治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397 第四片下唐文治读:范仲淹《岳阳楼记》1392 第五片上唐文治读:《史记‧屈原列传》(上)1393 第五片下唐文治读:《史记‧屈原列传》(下)1394 第六片上唐文治读:诸葛亮《前出师表》1395 第六片下唐文治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390 第七片上唐文治读:《诗经·鸨羽》《诗经·卷阿》1391 第七片下唐文治读:欧阳修《泷冈阡表》1384 第八片上唐文治读:《诗经‧常棣》《诗经‧谷风》《诗经‧伐木》1385 第八片下唐文治读:岳飞《满江红》1388 第九片上唐文治读:《楚辞‧九歌‧云中君》《楚辞‧九歌‧湘夫人》、苏东坡《水调歌头》1387 第九片下唐文治读:《左传‧吕相绝秦》1386 第十片上唐文治读:唐若钦《迎春诗》《送春诗》1364 第十片下唐文治、唐庆诒合唱:昆曲《长生殿‧小宴》(第一段)《唐文治先生读文灌音片通用集》(5张LP唱片)是上述唱片的选辑版,附《唐文治先生读文灌音片通用集说明书》,目录如下(前方数字为大中华唱片公司的唱片编号):1448 第一片上唐庆诒述:英文介绍辞1449 第一片下薛桂轮述:英文总说明1392 第二片上唐文治读:《史记‧屈原列传》(上)1393 第二片下唐文治读:《史记‧屈原列传》(下)1395 第三片上唐文治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396 第三片下唐文治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390 第四片上唐文治读:《诗经‧鸨羽》《诗经‧卷阿》1450 第四片下唐文治读:苏东坡《水调歌头》(冠以唐庆诒英文翻译)1451 第五片上唐文治读:岳飞《满江红》(冠以唐庆诒英文翻译,并由薛桂轮宣读)1364 第五片下唐文治、唐庆诒合唱:昆曲《长生殿‧小宴》(第一段)这十张唱片,与其选辑版五张唱片,一并发行海内外。

“唐调”遂名噪天下,为吟诵之代表。

这十张唱片,现在仍有多套流传人间。

只是胶木质脆,不易保存,现在能听者寥寥,而音质也大都不佳。

笔者从唐文治先生长孙女唐孝纯女士处转录得一套录音,从江苏太仓市档案馆和陈以鸿先生处又各转录一套录音,三套音质各有不同,而均噪音极大。

只是参以目录,大部分尚可辨明字句,听出曲调。

本文即据此写成。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曾于2008年修复过一版。

所用唱片,为无锡唐文治先生纪念馆(茹经堂)的一套。

此套唱片为重修纪念馆时无锡国专毕业生所捐献,1994年为筹备上海交大校庆,校办副主任李征老师从茹经堂借来。

2007年底,档案馆委托中华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其前身即为大中华唱片公司)进行修复,共修复两版,一版为原音转录,一版为消噪修复。

下图即为此套唱片,唯当时不知其由来,并混入其他唱片,故为17张:这两版录音,笔者均未有。

近闻上海交大又有修复行为,不知确否,亦不知所修复为哪一套唱片。

无锡国专的教师多吟诵,而如唐尧夫、陆如挺等人,所教也基于“唐调”,所以无锡国专学生多会“唐调”。

由于无锡国专是百年来中国水平最高、人才最盛、影响最大、贡献最巨的国学学校,加之其后很多人又传给自己的学生,所以“唐调”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大的一种吟诵调。

唐文治先生的吟诵调,属于桐城派吟诵所传的一支。

传承顺序为: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唐文治——唐门弟子。

其间由安徽而湖南而江苏,语音有变而读法一贯。

桐城派为清朝古文大派,上承明代唐宋派,更上承则逾韩愈而抵贾谊,为先秦古文之流绪。

汉晋以来,骈文大兴,古文一直是少数派,其读法当不始于方苞,而是传承久远,并与作文之法相通。

概而言之,就是一个“气”字。

气韵之变,如何把握?刘大櫆一语点破:“于音节求之”(见《论文偶记》)。

以音之高低长短轻重缓急,表达和体会字字关系、句句关系、段段关系,这种关系的脉络就是“气”,非文字也。

所以刘大櫆说:“予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同上)今天所谓读书,就是读字,哪里读了书来?今天所谓研究,就是解释字义,至于音义则茫然不知,“文之能事尽矣”!二、对唐氏“唐调”的分析唐文治先生的“唐调”,虽用太仓文读语音,但吟诵之法是来自古文一派的正宗传承。

所以“唐调”并不以唐文治先生为首创,而只是在他这里最为发扬光大。

需要说明的是,唐文治先生的唱片里,吟诵分为诗词、古文两大类。

其中诗词的吟诵,唐先生从未说明是学自吴汝纶先生,而提及桐城派所传,历来只说古文,所以这一类吟诵,当是太仓的传统吟诵。

今天所谓“唐调”,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唐调”是指唐文治先生的所有吟诵;狭义的“唐调”仅指唐文治先生所传的古文吟诵。

笔者所谓的“唐调”,指后者。

唯后者为传自古文派,并且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兼且有全国推广的价值。

笔者把唐文治先生的古文吟诵称为唐氏“唐调”,是为第一代“唐调”。

唐氏“唐调”具备了“唐调”的基本结构和各种变化。

汉诗文的传统吟诵,分为两大类: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文,一般有上中下三调,三调之间大致是模进关系。

近体诗文,吟诵时平长仄短,句调之间大致是对称关系。

(请见笔者的其他文章。

)唐氏“唐调”,属于古文吟诵,但是只有两个调,这是比较特殊的。

两个调不如三个调变化丰富,如何能表达出变幻无端的“气”来呢?唐氏“唐调”的两个基本调如下:上调:2222321下调:55556.....16.5.两调之间,是比较纯粹的模进关系,而且是两个主音之间的关系。

两调的特点,首先都是平调。

这也是很特殊的。

迄今为止,在我们搜集采录的上千个吟诵调中,只有“唐调”的基本调是平调。

平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无法依字行腔,所有的声调都会被抹平。

这好像违背了汉语歌唱的基本原则。

其次,它的不平的部分只在结尾处,有一个小的向上的起伏。

前面,不管有多少字,都可以用平调。

最多时可以达到十几个字。

它的变化如下:上调在1之后,可以有三个走向。

一个是回到6.,这样就回到了下调。

一个是1结束。

还有一个,是可以有一个尾腔,这通常都是一个段落结束的时候。

尾腔一般是6.15.,可以延长。

下调还可以拼接上调,这样就出现了55..22和66..22开头的调子,但是上调好像不会拼接下调。

平调的部分也可以很短,最短可以只有一个音。

这样调子就变成了起伏的调子。

到底是用平调为主,还是起伏调为主,这取决于吟诵人对文气的体会。

同样,用上调还是用下调,也取决于对文章的理解。

唐氏“唐调”的节奏,以一字一拍为主。

这也是比较特殊的。

入声字一律读为半拍。

有时跟入声字连在一起的非入声字,也被连带着读成了半拍。

只有个别的尾字(如段落结束的字)可以拖拍,其他的字都是一字一拍。

唐氏“唐调”有一种独特的腔音,就是16.和15.,前者用在句中,后者用于句尾。

唐氏“唐调”的独特之处有三:平调、一字一拍、只有两个调,这些看起来都与丰富性相悖,这样的吟诵调,怎能表达出古文的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然而,这就是中国的“道”。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道”是从最简单的阴阳开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