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徐健顺 李商隐《无题》的吟诵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颈联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改”,改变。写出了女子担心别离时日长,自己容颜老去,表现出 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寒”,寒冷。一语双关。既指月光清冷,还指诗人孤独的心境, 表现出诗人对恋人的思念和关怀之深。 。
早起照镜,愁思难遣,连如云的鬓发也变了颜色;夜来 吟诗,心情愁苦,连月光也变得冰冷凄寒。
尾联
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 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 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 殷勤为探看。
情谊恳切深厚。
此去蓬莱仙山的路程并不太远,却无路可通,希望有青 鸟一样的使者为我们互通音讯。
尾联为何要以神话故事结尾?请简要分析。
用典,借用神话传说中仙山和“青鸟传信”的典故。表现 出诗人对恋人的思念和关切,也流露出只能靠书信传情 的无奈。
颔联:
这里与“思”字谐音。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比喻、对偶、双关的修辞方法。用“春蚕”“蜡炬”自比, 用“丝”和“思”谐音双关,写出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爱 情的至死不渝。
我的思念如同春蚕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我的泪水像 蜡烛泪直至烧成灰烬时才会流干。
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请分析我们学过的爱情是《关雎》《蒹葭》和李商隐 的《无题》,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不同:《关雎》对心上人的追求大胆热烈, 《蒹葭》对心上人的追求执着含蓄。 《无题》表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观
虽然《无题》和《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和朝代都不同,但“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都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内容进行分析。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李商隐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李商隐

无题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无题》的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偏旁部首等语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李商隐诗歌中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中的比喻和双关语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化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多角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话题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等。

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那么,李商隐的这首诗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探索。

2. 背景介绍,铺垫知识在正式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是唐代后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象丰富而著称。

《无题》这首诗,据说是他在玉阳山学道期间,与一位女道士相恋却无法公开,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深刻地反映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3. 朗读课文,感受韵律让我们先听一遍《无题》的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4. 初步讨论,激活思维听读之后,我想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觉得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特别有感觉?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稍后会一起探讨。

[^1^][^2^][^3^][^7^][^1^]: 李商隐的《无题》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著称。

[^2^]: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无题》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教学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无题》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教学PPT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译文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 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 我去探看。
知 在唐朝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人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被家人 论 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 世 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
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 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 他只能用诗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相会困难
离别痛苦
抓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和“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 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 贞,形象贴合。
②“丝”谐音“思”,“泪”是“相思 泪”,比喻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 念。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 人怎样的心境?
读一读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 ◈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及写作背 一 景,明了情感根源。 赏 ◈寻象入境——抓住意象,形成意境
,理解诗歌。
◈抓住妙词——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 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课件(共4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课件(共4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无题》中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 和九死不悔的爱情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李商隐的《无题》中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 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7.《无题》中诗人从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 想象对方的相思之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 】A.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与恋人离别时的忧伤和 痛苦,“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春风不再、百花凋零 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B.颔联以浅显通俗的比 喻和巧妙自然的双关手法,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 渝,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C.颈联诗人通过对自 身“云鬓改”“夜吟”的描写,道出对恋人无尽的 相思之情。 D.尾联借用“蓬山”和“青鸟”两个 意向,进一步表达出相互关切之情,用青鸟传信, 惆怅而又伤感。
总结全诗
东风
无力
百花

春蚕
至死
蜡炬
成灰
云鬓

月光

蓬山 青鸟
虚无缥缈
美好的东西,终为虚妄,但我们仍执着追求,深深追忆……
主旨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诗歌以“别”为诗眼,描述了一对恋人 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其中也流露出 对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的赞美之情。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
(1)_相__见__时__难__别__亦__难___,东风无力百花残。__春__蚕__到__死__丝__方__尽____, 蜡炬成灰泪始干。 (2)晓镜但愁云鬓改,_夜__吟__应__觉__月__光__寒___。_蓬__山__此__去__无__多__路___,青 鸟殷勤为探看。 (3)李商隐《无题》中的“__春__蚕__到__死__丝__方__尽__,__蜡__炬__成__灰__泪__始__干__ ” 常被后人用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4)《无题》中,以比喻和双关表现自己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句子是: ___春__蚕__到__死__丝__方__尽_,___蜡__炬__成__灰__泪__始__干_。

七言律诗长诗

七言律诗长诗

七言律诗长诗1、《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3、《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贴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6、《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唐·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8、《春思》唐·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9、《宫词》唐·薛逢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言人扫御床。

10、《答丁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长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无题》并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与情感,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无题》中蕴含的深情厚意与朦胧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美的感知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李商隐生平及唐代诗歌背景,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经典名句的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人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朦胧美与多义性,体会诗人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对诗歌的解读中,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无题》原文、注释、背景介绍、配乐朗诵等)•李商隐生平及唐代诗歌背景资料•相关古诗词鉴赏文章或视频资料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歌韵律与情感。

•讨论法:小组合作,探讨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与情感。

•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氛围,教师简述李商隐的生平及唐代诗歌的辉煌,引出《无题》这首诗。

•设疑激趣:提问:“‘无题’之诗,往往寄托了诗人难以言说的深情。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又隐藏了怎样的情感秘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

”2.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停顿,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精读解析•字词疏通: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意象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诗中“东风”、“春蚕”、“蜡炬”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探讨它们如何构建诗歌的情感世界。

•情感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诗人背景,深入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复杂情感,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表达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观。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课件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课件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尾联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 地方。
•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传说西王母 与汉武帝传情,就靠青鸟传信。隐喻爱情。
• 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 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
• 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所烘托的意境。
•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 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 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 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颔联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
• 概括颔联的内容: 爱情忠贞。
颈联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 公身上了,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此联在写法上有何特 点?
。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
• “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 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 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两人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 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 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 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 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 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课件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
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 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 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广为传诵。
知识必备 写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年少时曾前往玉阳山学道,与玉阳山灵都观一位女 子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 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 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此诗相传应为写二人之间感情的其中一首。
4、颈联分别从哪些视角表达了思念之情?
上半句从女子视角,下半句想象对方。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相思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 以至于鬓发斑白,容颜憔悴。 下半句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大概也夜不成寐,常常吟诗 遣怀,无从排遣,愈发感到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暗淡。 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诗人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细读感悟
1、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指离别时及离别后二 人心境的痛苦。
表现出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表现两人的情深意厚。
2、“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运用了哪些意象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诗 人的离别伤感和相思之苦呢?
“东风无力”“百花残”营造了离别时悲伤凄凉的意境。在这 里诗人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效果。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 请简要赏析原因。
这两句诗以春蚕和蜡烛为喻,表现了至死不渝的深情和无穷无 尽的思念,并且在其中隐含着象征的意义,使它超越了爱情,具有 了歌颂执着人生的永恒意义。
因此,这一联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春蚕和蜡烛的至死不渝的 执着精神,引发了人们对这两句诗的多角度联想,现在常用来形容 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的吟诵
徐健顺
以前香港歌星徐小凤唱过一首歌,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的前两联,后来大陆不少歌星也翻唱过,风靡一时,现在30岁以上的人大概都会唱。

但是,这是西方作曲法做出来的,一望可知曲作者不懂诗词格律。

这首歌对第一联的唱法是:
6 6 5 6
7 6. 7 676 5 3 6 5 6 2 3 —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两句的旋律居然完全一样。

然而,这是一首七律,律诗的规则是偶位字平仄同句相间、同联相对,就是一句之中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一平一仄间隔开的,而一联之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

这两句第一句的偶位字平仄是“仄-平-仄”,第二句是“平-仄-平”。

平声就是现在的一、二声,仄声就是现在的三、四声(外加现在消失的入声)。

这首歌是按照国语创作的,国语和普通话一样,平声字声调高,仄声字声调低。

您看,按照五度标音法,一声是55调,二声是35调,都在上面。

三声214,四声51,在下面。

这叫“平高仄低”。

为什么会有格律这东西?因为吟诵呀。

吟诵的时候,字音都拖长,要是老是高音,累死,老是低音,也累死,而且难听。

所以,要一高一低地唱。

汉语是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所以每两个字要变化声调,这就形成了格律的“平仄相间”原则。

当然,在古代,并不都是平高仄低的,很多地区是平低仄高的。

这样您就明白了吧,徐小凤的歌把两句格律完全相反的诗唱成了同样的旋律,结果就只能是:倒一大片字。

这首歌的第一句倒真是依字行腔的。

“见”字低唱,“难”字高唱,“亦”字又低唱,可见是按国语唱的。

所以,第二句必然就把“力”唱成了“离”,把“花”唱成了“话”。

旋律走向全反了。

吟诵是严格地依字行腔的。

相信吧,这也是李商隐当年做这首诗时的方式,尽管曲调不同,但是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这些原则是一样的。

李商隐可不会朗诵,他只会吟诵。

吟诵的时候,如果按照普通话,那么平高仄低。

这首诗是仄起七律,它的二、四、六字的格律是: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

所以旋律就应该是:
低——高——低,高——低——高。

高——低——高,低——高——低。

低——高——低,高——低——高。

高——低——高,低——高——低。

每联最后一个字是韵字,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所以全部是平声字。

韵字吟诵时拖的最长,而不管什么音,只要拖的足够长就都会是平声的感觉,所以,最后一个字,即平声的韵字,是可以采用低平的旋律的,当然高平也可以。

吟诵的“平长仄短”的原则是指:在近体诗词的吟诵中,字音的长度分为三种:长、中、短。

长音:韵字和二、四、六字中的平声字。

短音:入声字。

这首诗的入声字有:别、亦、百、觉、月。

不算多,但是用的好,您体会一下。

这个问题以前说过,恕不赘述。

中音:其他的所有字。

按照以上原则,我保留了徐小凤歌曲的第一句的旋律,但把入声的短音顿挫读出来,并从这个旋律出发,创作了一个吟诵这首诗的吟诵调,如下:
6 6 5 6
7 6.7 676 5 3 0 5 0 23 —
相见时难别亦难
6 6 5 3 2 3 1 0 2 3 5 2 3 1 7.6.—
东风无力百花残
1 1.
2 1 6.0 6 6 7 6 7 6 5
3 0
春蚕到死丝方尽
2 2
3 5 6 3 0
4 3 4 3 2 2 2 3 2 3 3
5 —
蜡炬成灰泪始干
6 6 1 — 6 —
晓镜但愁云鬓改
1 6
2 0
3 5 5 6 5 6 5 3
4 3 3
夜吟应觉月光寒
6 6
7 6 6 5 6 5 3 0 3 4 3 4 3 2 1 0
蓬山此去无多路
2 5.7.2 2.
3 2 3 2 5.6.—
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红色为高八度的音,请排版时加上音符顶上的点。


如此,一首舞曲性质的流行歌曲,就变成了正宗的吟诵。

您试试,哪一个更符合原诗的涵义、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