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徐健顺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

合集下载

4徐健顺 普通话吟诵的规则

4徐健顺 普通话吟诵的规则

普通话吟诵的规则徐健顺吟诵历来有雅言的传统。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在吟诵诗文的时候都是使用雅言的。

在我们采录的两千多个吟诵调中,绝大多数吟诵都不是使用纯粹的方言的,而是使用方言的文读系统的。

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官话和方言之间,介于古音和今音之间的语音系统,它说明了古代文人力图使用雅言吟诵的努力。

文读的比例,最大的如闽南语吟诵,可以达到60%—80%,最低的也有10%左右,比如北方地区的吟诵也要单独处理入声字。

有个别的吟诵是完全使用方言的,这种吟诵经过考查,都不是正宗的吟诵。

吟诵人或接受吟诵训练的时间不长,或未能遵守老师的教导,或其师承也学养不深。

因为吟诵有文读的现象,说明了吟诵使用雅言的传统,所以今天我们要推广普通话吟诵。

普通话吟诵,就是普通话的语音,加上吟诵的规则。

然而,有时吟诵的规则和普通话的语音是有冲突的,这时候,就要斟酌损益了。

以下是我根据这些年自己对传统吟诵的研究,加上普通话吟诵推广实践的经验,提出的普通话吟诵的几条规则,属于建议的性质,不是定论。

其中,关于吟诵规则的论述,因为在其他文章中写过,在此就不多重复了。

有兴趣者可参看我关于吟诵方法的论文。

一、平长仄短平长仄短是吟诵的音长方面的要求。

为什么要平长仄短?因为古诗文就是这么创作出来的。

怎么创作的就该怎么诵读,不然怎么能体会意义?古人为什么要平长仄短?这个原因在论吟诵方法的论文中已讲过,在此不述了。

平长仄短的规则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

吟诵的时候,音长分长、中、短三种:诗文的句子中的第二、四、六等偶位字,如果是平声字,则是长音。

句尾的韵字,是长音。

入声字一律读短音。

其余的字是中音。

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中白、一、日、不为入声字,读短音。

间、还、山为韵字,读长音。

辞、云、陵、声、舟、重为偶位字的平声字,读长音。

吟诵培训 徐建顺

吟诵培训 徐建顺

吟诵培训目录上篇吟诵理论什么是吟诵吟诵的历史吟诵的现状中篇吟诵基础音韵常识诗词格律吟诵要领下篇吟诵训练吟法近体吟诵古体吟诵上篇吟诵理论第一讲什么是吟诵一、什么是文学?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2、语言归根到底乃是声音。

3、语音的四要素:音长、音强、音高、音质。

音质又分普通音质、个人音质。

每个要素都产生意义。

4、文字只记录所谓语义(普通音质),与真正的语义(语言的意义)相去有距。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5、创作文学、欣赏文学、学习文学、研究文学,都应以把文学还原为语音为起点。

二、什么是吟诵?1、一个文学作品,一定是以某种声音形式进行创作的。

其声音形式与意义关联甚大。

文学作品的声音形式分四种:唱、吟、诵、念。

不独汉语。

唱:有曲调,目的在曲。

吟:有曲调,目的在词。

诵:没有曲调,是口语的艺术化。

念:没有曲调。

口语方式。

2、文学作品的意义绝不是狭义的语义(普通音质),所以,世上绝少有用念的方式创作的作品。

3、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上是唱、吟、诵的方式。

昆腔以前的唱法基本失传,而中国的唱与吟的音乐特征是一致的,所以以吟法代替唱法是最接近歌诗原貌的。

其余以吟、诵的方式创作的作品更毋庸论。

4、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统一。

以下是我的概念: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唱、吟、诵、念四种形式。

对汉语而言,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吟咏与诵读都是汉语传统的诵读方法,自三千余年前的先秦,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吟诵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汉诗文的创作规则来诵读的。

吟咏与诵读的唯一区别就是吟咏有曲调而诵读没有曲调。

(古人多言吟咏诗词,诵读文赋,吟咏与诵读以文体区别;现在我们以有无曲调而区别。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吟诵汉诗文。

日本尤其发达。

中华吟诵即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吟诵,并特指古代教育系统(私塾与公学)的吟与诵,即私塾调。

5、自古以来,汉诗文就是吟诵的,创作、欣赏、学习,都用吟诵,诗词文赋,都可吟诵。

用什么方式创作,就应该用什么方式欣赏,因此白话诗文当朗诵,而古诗文当吟诵。

?徐健顺普通话基本调与吟诵调

?徐健顺普通话基本调与吟诵调

徐健顺普通话基本调与吟诵调一、普通话基本调就是每首诗歌分为上、中、下三个调(有层次感)。

所谓上、中、下调,就是一个人对付字的基本吟咏法。

拿到汉字作品,就能用这个调吟出来。

先把这个调套上去再说。

这也就是以前所谓的“读书调”。

有人说,“读书调”千篇一律,读什么都那个味。

是的,这就是基本调的性质。

古人每个人的基本调也不是只有一个。

古体至少一个,近体至少两个,因为近体诗要分平起、仄起,这两种诗格律完全相反,吟诵调的旋律也就相反。

实际上,很少有人只有这么三个吟诵调。

一般还要按照情绪风格有豪放、婉约两种,这就成了六个调。

但是,读书人并不是只有基本调的。

吟诵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吟诵需要反复涵咏。

在不断吟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基本调进行微调,进行越来越多的修改,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等到自己终于满意的时候,也就是自己认为终于深入理解了作品的时候,这时候,他的调已经跟基本调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差异了。

这就是吟诵调了。

二、普通话吟诵调跟今天的歌曲一样,是一词一曲,一一对应的。

一首诗的吟诵调,是只适合这首诗的。

一个人不可能每首诗、每篇文都有吟诵调。

他只会对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些诗文反复吟诵,反复琢磨。

一般说来,一个人有上百个吟诵调,就算多的了。

所以,吟诵调尤为珍贵。

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吟诵不是曲调,而是一种方法。

吟诵的好与不好,最终并不取决于嗓音、旋律等等,而是取决于理解。

对作品理解的深,才会吟诵得好。

三、一首诗歌中每个字的长短用节拍来区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很关键)。

将长短吟诵出来,才能吟诵出诗歌的节奏、诗人的语气、诗歌的意境。

半拍:入声字给半拍。

一拍: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不论平仄都给一拍,二四六位置上的仄声字亦给一拍。

两拍: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尤为关键,给两拍。

三拍:韵字最长,给三拍。

五、吟诵符号:(“-”平,“|”仄,“!”入)四、格律诗吟诵口诀口诀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

普通话吟诵教程 徐健顺

普通话吟诵教程 徐健顺
吟诵方法加上自己的理解,吟诵调 加上自己的特点,就成了自己的吟诵。
今人如何学习吟诵?
如果有机会像古人那样学习吟诵, 那是三生有幸,因为最后一代传统教育 出身的老先生已是耄耋之年。
绝大部分人将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学习 吟诵,而且是普通话吟诵。此后百花齐放, 则复兴有望。
初级:学会唱自己的歌。 掌握音韵格律常识。 学习吟诵方法 学会使用吟诵调 学习吟诵教学
兰花草
张弼曲
胡适词 陈贤德
我从山中来 带来兰花草 种在花园中 盼着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朝朝频 顾惜 盼得花开早 满庭花簇簇
移兰入暖房 夜夜不能忘 能将夙愿偿 添得许多香
吟诵白话诗歌
凡是从汉语的特点出发,遵循汉 语韵律创作的诗歌,都是可以吟诵的。
吟诵白话诗歌,更为了下一代能 回归汉诗的传统创作方式,创作出更 多更好的白话诗歌。
第二讲
汉字的音与义
读音的意义
汉字的读音有意义吗?
比如“汉”为什么读
hàn?这个读音和字义有什么关
系?
为什么“汉”的声母是h?
韵母是ɑn?声调是四声?
汉字落后论:象形—→形声—→拼音
半象形半拼音
朝鲜世宗《训民正音诏》
国之语音 异乎中国 与文字不相流通 故愚民 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 予为此悯然 新制二十八字 欲使人人易习 便于日用耳
《听错的歌词》:
《龙的传人》那句“永永远远地擦亮 眼”,当初无论如何也听不懂,总听成“永永 远远地差两年”,老是纳闷儿,为什么一定要 差两年呢?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 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 开颜。”后两句小时候听成“河南的阳光照耀 着我们,美国人脸上都笑开颜”,郁闷了好些 年。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徐健顺老师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徐健顺老师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徐健顺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是汉诗文的声音载体,是“乐”的功用的实际主要承载者,是汉诗文的传承形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我们理解汉诗文、学习汉诗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

鲁迅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尚且如此,何况唐人乎?何况汉人乎?所以古人叫“作诗”不叫“写诗”。

诗是吟出来的——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有的,太重要了。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

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

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

百年以来,我们是用西方的poetry理论来解释汉语诗歌的,只讲字义、意象、结构、背景,不讲声韵,这是对汉语诗歌的根本性误读。

文赋也是这样。

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多谈了。

吟诵为什么又是教学方法?再深言之,为什么要吟诵?因为吟诵是对诗文的理解。

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

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

第二,声韵的意义。

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

百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

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

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

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

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

01徐健顺什么是吟诵

01徐健顺什么是吟诵

01 徐健顺什么是吟诵什么是吟诵徐健顺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汉诗文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

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呢,因为现在汉诗文的声音,古诗文的声音,都是所谓朗诵、朗读、歌唱的声音,与吟诵大为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朗诵和唱歌,不遵守吟诵的规则。

吟诵的规则是哪些,我总结叫“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

您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总之,古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

当然这些规则——一本九法——有的是所有的汉诗文共同遵守的,像入短韵长、依字行腔;有的是某些文体遵守的,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比如入短韵长,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这是所有古诗文,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诵、读、念——都遵守的。

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二四六平声字读长,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依字行腔,以前所有的吟咏、歌唱都遵守的,现在唱歌不遵守了,倒字一大片,不上字幕谁也不知道他在唱什么。

朗诵和唱歌,什么都不遵守,一切都是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想怎样就怎样。

所以那“自己的理解”常是无根的乱解。

朗诵来自话剧,在中国出现还不到90年。

话剧需要大声,所以“朗”读“朗”诵。

朗诵是汉语欧化的产物。

什么是吟诵,守吟诵规则的就是吟诵。

我现在不强调古代唱、吟、诵、读、念等等之间的区别,是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强调更大、更重要的区别,就是古代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的差异~这里有一条巨大鸿沟,而且国人不知道有这条大沟。

古代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咏哦读念诵歌,都遵守吟诵的规则。

其间的差异,只是音乐性多少、发声方法如何等等的问题。

现在的朗诵、唱歌,都不遵守这些规则,它们的规则都是所谓“西方”的。

读错就会理解错。

现在我们读汉诗文,可以说没有一句是读对的,唱对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没有一句理解到位,只是差多少的问题。

徐健顺 吟诵历来重规矩

徐健顺  吟诵历来重规矩

吟诵历来重规矩徐健顺吟诵和非吟诵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看它守不守吟诵的规矩,也就是汉诗文传统的读法规矩。

这些规矩有: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以上五个规矩是所有的汉诗文的吟诵都遵守的。

这些规矩是与汉诗文紧密一体的,没有这些规矩,汉诗文就变成了另一种东西,不再是传统的汉诗文了。

然后就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规矩。

这些规矩与特定文体也是紧密一体的,没有这些规矩,也就没有了那种文体。

不按照规矩去读,它就成了另外一种文体,作为本文体存在的意义就消失了。

这些规矩比较重要的有: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对称旋律;这是近体诗词文赋的读法规矩。

模进旋律;这是古体诗词文赋的读法传统。

也许这条算不上规矩,个人可以在短诗的旋律上有比较大的创造性,但是一般说来,长诗如果不模进,实际上很难吟诵。

虚字重长;这是文赋的读法规矩,讲究实字、虚字、入声字的区分,讲究短、平、重、长四种读法。

此外,还有一些小的规矩,比如文赋,散句缓读,排比疾读。

各种文体,比如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歌行、词、曲等等,还各有规矩,比如歌行的均匀四拍,词牌的旋律结构等等。

这些在后文将一一介绍。

以上是字读法的规矩,此外还有章句读法的技巧,即所谓“文气”。

关于“文气”的讨论,我们放在后面进行。

我们现在推广一套字读法符号,以帮助大家学习吟诵。

这套符号充分考虑到了现在的键盘打字的方便性,大部分可以直接打出来,不需要插入符号,而且涵盖诗词文赋各种文体,横排竖排都可使用。

具体的符号及其用法,后文也会一一说明。

现在先来说说这套符号的来源。

这套符号的主要设计者是朱立侠老师、薛瑞萍老师和我。

但我们是设计者,可不是发明者。

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改编者而已,把原先的符号简化,适合现在的印刷习惯,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登鹳雀楼王之涣! ! _ __ ∣_ __ ! ∣ ___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__ _ ∣! ∣∣! __ ___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入声字用(!),其余的仄声字用(∣),一三五字的平声字用短横(-),二四六字的平声字用中横(——),韵字用长横(———)。

07 徐健顺 普通话吟诵之我见

07  徐健顺  普通话吟诵之我见

普通话吟诵之我见徐健顺近年来,在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华吟诵学会在各地推广普通话吟诵,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热烈欢迎。

普通话吟诵的魅力和巨大的社会作用已经初步展现了出来。

对普通话吟诵的学理研究已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亟待深入开展。

近年来,我专力于吟诵的采录、研究和普通话吟诵的推广工作,时有心得,尚不成熟,但是愿在此拿出来与大家探讨,并就教于方家。

关于吟诵的规则,我已有另文撰述。

我想普通话吟诵,应该除了读音以外,与传统吟诵并无本质区别的,也要遵循吟诵的规则。

这些规则,我总结为“一本九法”:一本:声韵涵义;九法: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关于规则的问题,本文不再多说,重点说说普通话吟诵与传统吟诵的差异。

一、普通话吟诵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吟诵起于先秦,那时候的唱、诵,就具备吟诵的性质,是后世吟诵的先河。

《论语》中有这样一章: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是鲁国人,平常说鲁国话。

但有三种情况,他不说鲁国话,而说“雅言”。

这三种情况中,前两种都是读书,是读诗和读文。

“雅言”,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所以孔子读书(即那时候的吟诵)是用民族共同语的。

这一条被记录在《论语》中,是大有深意的。

《论语》不仅仅是孔子的言行记录,还是他的弟子和后世儒士们的学习读本和行为范本。

自此以后,儒士读书皆用雅言。

关键是,吟诵是儒家读书的方式,是儒家传下来的。

《墨子·公孟篇》: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庶人何日以从事?墨子是尚俭的,不喜欢把《诗经》这么唱来诵去,所以墨家子弟也不会好好地吟诵《诗经》。

其他各家,也没有发现重视诵读、重视弦歌的。

后世中国文人的读书方式,乃是儒家所传。

所以孔子用雅言,后世文人皆用雅言。

“雅言”在周代指首都的语音,在后代则指“文读”。

以前有句俗语,叫“说的不懂唱的懂”,就是说,异乡的两个人碰到一起,说话互相听不懂,怎么办?就唱歌,一唱歌就听懂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
徐健顺
一、普通话吟诵的定义:
1、除个别字使用文读读音外,基本上使用普通话的读音。

2、遵循吟诵的基本规则。

二、普通话吟诵的对象:
1、普通话吟诵的对象是所有的汉语古诗文,以及现代人创作的汉语古近体诗文。

三、普通话吟诵的分类:
1、普通话吟诵,分为普通话吟咏和普通话诵读。

2、普通话吟咏有曲调,普通话诵读没有曲调。

四、普通话吟诵的学理依据:
1、吟诵的语音历代都有所变异,普通话可以在遵循吟诵规则的情况下进行吟诵。

2、吟诵历来有雅言传统,各地的吟诵都使用文读语音系统,这体现了吟诵使用
民族共同语的理念,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统一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普通话吟诵的读音:
1、普通话吟诵基本上使用普通话读音,只有下列情况使用文读读音。

2、入声字读普通话的声、韵、调,但是读为短音。

入声字的范围以平水韵为基
准,参考各时代、各地域的特点而定。

除上古时期南方诗文外,所有古诗文都要读出入声字。

3、韵字要读出押韵。

韵字的读音可参考古音。

但是可以宽读,只要听感上押韵
就可以。

韵字要拖长,收音在韵尾。

4、古平声字现读为仄声的,如果在格律体诗文的格律位置上,则读为平声,具
体读音可参考古音;在其他位置上则不限。

六、吟诵的规则:
1、普通话吟诵的目的,是力求完整、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诗文的涵义,尤其是
使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2、普通话吟诵当遵守吟诵的规则如下。

3、依字行腔,即字音的声调与乐音音程方向一致,不倒字。

4、依义行调,即整体旋律节奏体现出诗文的涵义与结构。

5、对称模进,即古体诗文乐句旋律之间的关系以模进为主,近体诗文乐句旋律
之间的关系以对称为主。

6、平长仄短,即近体诗文的韵字、格律位置的字拖长,入声字读短,其余的字
大体为中等长度。

7、文读语音,见上。

8、腔音唱法,即汉语传统的唱法,包括以橄榄型发音为主、咬字完整、字正腔
圆、圆转雅正、自由节奏、自由体态等。

9、古体诗韵字拖长(入声韵顿住),入声读短。

节奏上,魏晋以前的可以根据诗
意定快慢,魏晋的新体诗按其规则吟诵,唐以后的古体诗一般有均匀节奏地吟诵,七古快于五古,古体诗整体快于近体诗。

10、古文吟诵,入声读短,虚字读长,其余按照文意定抑扬顿挫。

格律文吟
诵,按照近体诗规则进行。

七、吟诵的风格:
1、普通话吟诵,应该是同一篇诗文人人不同的,应该有地方特色。

2、普通话吟诵,应该继承即兴的传统。

3、普通话吟诵,应该在遵守吟诵规则的基础上,尽量用声韵传达出个人对诗文
的理解。

4、普通话吟诵,应该针对不同的文体有相应的吟诵风格,唐以后的近体诗文原
则上当稍慢于古体诗文。

5、普通话吟诵,应该面向当代,美听美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