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徐健顺 李商隐《无题》的吟诵
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无题四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组无题诗,包括七言律诗两首,五言律诗、七言古诗各一首。
而第二首七律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无题四首·其二》原文唐代: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译文及注释译文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
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诗比作宓妃。
呵,我这颗心不再与春花一同萌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注释金蟾句:意谓虽有金蟾啮锁,香烟犹得进入。
金蟾:旧注说是“蟾善闭气,古人用以饰锁”。
啮:咬。
玉虎句:意谓井水虽深,玉虎犹得牵丝汲之。
玉虎:井上的辘轳。
丝:井索。
汲:引。
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
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
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
掾:僚属。
少:年轻。
宓妃句:魏曹植曾作《洛神赋》,赋中叙述他和洛河女神宓妃相遇事。
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
留枕:这里指幽会。
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赏析这首无题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
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
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理解性默写
(1)“春__蚕__到___死__丝__方___尽_,__蜡__炬__成___灰__泪__始__干”是李商隐《无题》中的名
句,它可用来赞美爱岗敬业、奉献不止的精神。
(2)《无题》感叹时光易逝,相会无期的诗句是:蓬_山___此__去__无___多__路__,___ _青__鸟__殷___勤__为_!探看
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惜别之苦
1.首联中的两个“难”字意义上有何区别?
相见难 ——相见机会难得 相见之苦 别亦难 ——相别难舍难分 离别之苦
情深 意厚
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
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东风无力百花残”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
(1)点明离别的季节 (2)渲染离别的气氛 (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背景链接
在唐朝时,人们崇尚道教,信 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 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 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 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 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 爱情狂澜 ,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 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 曲、又深情无限。
解读诗题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 《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 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 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 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 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 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 《碧城》。
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人多把它们视为爱情诗。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无题
诵读欣赏: 李商隐《无题》共21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诵读欣赏: 李商隐《无题》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无题诗词鉴赏

无题诗词鉴赏无题诗词鉴赏无题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译文翻译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
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诗比作宓妃。
呵,我这颗心不再与春花一同萌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注释解释金蟾句:意谓虽有金蟾啮锁,香烟犹得进入。
金蟾:旧注说是“蟾善闭气,古人用以饰锁”。
啮:咬。
玉虎句:意谓井水虽深,玉虎犹得牵丝汲之。
玉虎:井上的辘轳。
丝:井索。
汲:引。
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
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
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
掾:僚属。
少:年轻。
宓妃句:魏曹植曾作《洛神赋》,赋中叙述他和洛河女神宓妃相遇事。
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
留枕:这里指幽会。
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诗文赏析这首无题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
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
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
”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写女子居处的幽寂。
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课件(共4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5.《无题》中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 和九死不悔的爱情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李商隐的《无题》中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 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7.《无题》中诗人从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 想象对方的相思之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 】A.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与恋人离别时的忧伤和 痛苦,“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春风不再、百花凋零 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B.颔联以浅显通俗的比 喻和巧妙自然的双关手法,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 渝,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C.颈联诗人通过对自 身“云鬓改”“夜吟”的描写,道出对恋人无尽的 相思之情。 D.尾联借用“蓬山”和“青鸟”两个 意向,进一步表达出相互关切之情,用青鸟传信, 惆怅而又伤感。
总结全诗
东风
无力
百花
残
春蚕
至死
蜡炬
成灰
云鬓
改
月光
寒
蓬山 青鸟
虚无缥缈
美好的东西,终为虚妄,但我们仍执着追求,深深追忆……
主旨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诗歌以“别”为诗眼,描述了一对恋人 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其中也流露出 对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的赞美之情。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
(1)_相__见__时__难__别__亦__难___,东风无力百花残。__春__蚕__到__死__丝__方__尽____, 蜡炬成灰泪始干。 (2)晓镜但愁云鬓改,_夜__吟__应__觉__月__光__寒___。_蓬__山__此__去__无__多__路___,青 鸟殷勤为探看。 (3)李商隐《无题》中的“__春__蚕__到__死__丝__方__尽__,__蜡__炬__成__灰__泪__始__干__ ” 常被后人用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4)《无题》中,以比喻和双关表现自己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句子是: ___春__蚕__到__死__丝__方__尽_,___蜡__炬__成__灰__泪__始__干_。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无题课件

一生很不得志。
第三页,共三十一页。
李商隐爱情诗约近一 百首,差不多占其现存诗 的六分之一。这些爱情诗 标以《无题》的有23首,
用诗里首句句首二字或句中 二字作题的,其实(qíshí)也等
于无题的有40首,总计63 首,占现存李商隐诗的十 分之一。
2021/12/10
前四句(首联和颔联)—抒难舍难分(nán shě nán fēn)之情,表爱 情的坚贞不渝、至死不变
后四句(sìjù)(颈联和尾联)—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2021/12/10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 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
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 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 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 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 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 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 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xīndǐ)的绵邈深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 蜡油才能滴干。
2021/12/10
第十页,共三十一页。
读懂诗意 (shīyì)
无题
李商隐(唐)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想象女子早起对镜梳妆,担心鬓发变白、容颜憔悴,忧虑青春年华易逝。 你(男子(nánzǐ))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踟蹰苦吟吧!
2021/12/10
第五页,共三十一页。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无题》并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与情感,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无题》中蕴含的深情厚意与朦胧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美的感知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李商隐生平及唐代诗歌背景,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经典名句的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人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朦胧美与多义性,体会诗人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对诗歌的解读中,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无题》原文、注释、背景介绍、配乐朗诵等)•李商隐生平及唐代诗歌背景资料•相关古诗词鉴赏文章或视频资料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歌韵律与情感。
•讨论法:小组合作,探讨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与情感。
•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氛围,教师简述李商隐的生平及唐代诗歌的辉煌,引出《无题》这首诗。
•设疑激趣:提问:“‘无题’之诗,往往寄托了诗人难以言说的深情。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又隐藏了怎样的情感秘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
”2.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停顿,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精读解析•字词疏通: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意象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诗中“东风”、“春蚕”、“蜡炬”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探讨它们如何构建诗歌的情感世界。
•情感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诗人背景,深入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复杂情感,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表达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观。
千年吟诵今仍在,不复更忧古道穷——吟诵之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与落实

42021.3•高中千年吟诵今仍在,不复更忧古道穷(邯郸市第一中学,河北邯郸 056002)古诗文有自己独特的读法。
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读书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基石。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
1905年,科举废除,私塾淡出,千年的吟诵也随之逐渐被现代的“朗读”“阅读”所替代。
之后弊端初显,赵元任、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等一大批有识之士振臂高呼,呼唤吟诵的回归。
1931年,叶圣陶、夏丏尊合作发明现代吟诵符号(见1935年出版的《文心》一书);1941年,叶圣陶、朱自清合作撰写《精读略读指导举隅》,叶圣陶同时明确了“语文”与“吟诵”两大概念;1945年,叶圣陶、朱自清合作撰写《国文教学》,继续主张语文吟诵;1948年,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合作撰写《开明文言读本》,其导言详述了文言文吟诵教学法;195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版语文教材里,叶圣陶推荐《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为文言文教学法。
1953年,在学苏思潮的压力下,吟诵教学法被删掉。
2009年,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沿用了叶圣陶、赵元任两位先生的说法,将汉诗文的传统读法统称为“中华吟诵”,简称“吟诵”。
从此,吟诵这一古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又逐渐回归大众视野,并逐步重归语文教学。
事实上,用西方的读法来学习古诗文,就如同用拳击的方法学太极拳一样,未尝不可,但一定不是最好。
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发言稿》中指出,吟诵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读法的问题,没有哪个民族的文章是没有读法的。
我们现在只看到文字,却不知道读法,如何了解完整的含义?……第二,有了读法才有韵味,我们才知道我们中国的东西读起来是和西方不一样的。
第三,声音激发感性的体会,而不仅仅是理性的理解。
我们古代的教育是理性、感性并重的。
第四,声韵打开诗教的大门,只有懂得声韵,才能掌握言外之意,才能谈得上诗教,才能正确地用古诗文去做传统文化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的吟诵
徐健顺
以前香港歌星徐小凤唱过一首歌,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的前两联,后来大陆不少歌星也翻唱过,风靡一时,现在30岁以上的人大概都会唱。
但是,这是西方作曲法做出来的,一望可知曲作者不懂诗词格律。
这首歌对第一联的唱法是:
6 6 5 6
7 6. 7 676 5 3 6 5 6 2 3 —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两句的旋律居然完全一样。
然而,这是一首七律,律诗的规则是偶位字平仄同句相间、同联相对,就是一句之中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一平一仄间隔开的,而一联之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
这两句第一句的偶位字平仄是“仄-平-仄”,第二句是“平-仄-平”。
平声就是现在的一、二声,仄声就是现在的三、四声(外加现在消失的入声)。
这首歌是按照国语创作的,国语和普通话一样,平声字声调高,仄声字声调低。
您看,按照五度标音法,一声是55调,二声是35调,都在上面。
三声214,四声51,在下面。
这叫“平高仄低”。
为什么会有格律这东西?因为吟诵呀。
吟诵的时候,字音都拖长,要是老是高音,累死,老是低音,也累死,而且难听。
所以,要一高一低地唱。
汉语是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所以每两个字要变化声调,这就形成了格律的“平仄相间”原则。
当然,在古代,并不都是平高仄低的,很多地区是平低仄高的。
这样您就明白了吧,徐小凤的歌把两句格律完全相反的诗唱成了同样的旋律,结果就只能是:倒一大片字。
这首歌的第一句倒真是依字行腔的。
“见”字低唱,“难”字高唱,“亦”字又低唱,可见是按国语唱的。
所以,第二句必然就把“力”唱成了“离”,把“花”唱成了“话”。
旋律走向全反了。
吟诵是严格地依字行腔的。
相信吧,这也是李商隐当年做这首诗时的方式,尽管曲调不同,但是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这些原则是一样的。
李商隐可不会朗诵,他只会吟诵。
吟诵的时候,如果按照普通话,那么平高仄低。
这首诗是仄起七律,它的二、四、六字的格律是: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
所以旋律就应该是:
低——高——低,高——低——高。
高——低——高,低——高——低。
低——高——低,高——低——高。
高——低——高,低——高——低。
每联最后一个字是韵字,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所以全部是平声字。
韵字吟诵时拖的最长,而不管什么音,只要拖的足够长就都会是平声的感觉,所以,最后一个字,即平声的韵字,是可以采用低平的旋律的,当然高平也可以。
吟诵的“平长仄短”的原则是指:在近体诗词的吟诵中,字音的长度分为三种:长、中、短。
长音:韵字和二、四、六字中的平声字。
短音:入声字。
这首诗的入声字有:别、亦、百、觉、月。
不算多,但是用的好,您体会一下。
这个问题以前说过,恕不赘述。
中音:其他的所有字。
按照以上原则,我保留了徐小凤歌曲的第一句的旋律,但把入声的短音顿挫读出来,并从这个旋律出发,创作了一个吟诵这首诗的吟诵调,如下:
6 6 5 6
7 6.7 676 5 3 0 5 0 23 —
相见时难别亦难
6 6 5 3 2 3 1 0 2 3 5 2 3 1 7.6.—
东风无力百花残
1 1.
2 1 6.0 6 6 7 6 7 6 5
3 0
春蚕到死丝方尽
2 2
3 5 6 3 0
4 3 4 3 2 2 2 3 2 3 3
5 —
蜡炬成灰泪始干
6 6 1 — 6 —
晓镜但愁云鬓改
1 6
2 0
3 5 5 6 5 6 5 3
4 3 3
夜吟应觉月光寒
6 6
7 6 6 5 6 5 3 0 3 4 3 4 3 2 1 0
蓬山此去无多路
2 5.7.2 2.
3 2 3 2 5.6.—
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红色为高八度的音,请排版时加上音符顶上的点。
)
如此,一首舞曲性质的流行歌曲,就变成了正宗的吟诵。
您试试,哪一个更符合原诗的涵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