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吟诵教程--徐健顺共222页

合集下载

04 徐健顺 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系列:总序 静夜思

04  徐健顺  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系列:总序 静夜思

总序徐健顺百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汉语的诗歌当西方的poetry讲,只从字面解释诗歌的涵义。

然而,汉语的诗歌原是吟诵出来的,先吟后录,所以我们叫“做诗”不叫“写诗”。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

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方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

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因为当字面意义可以有不同解释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答案其实在声韵里。

好诗一定声韵优美而又意义深刻。

当我们说某诗好的时候,叫做“脍炙人口”,没有说“脍炙人目”的,因为诗歌实际上是流传于口头的。

声韵不美,不可能流传,不可能成为名作。

不要以为一首诗好,就是因为它写的这个意思好,古代的诗成亿成兆,因袭抄改,而主题又不外风花雪月、伤春悲秋、怀才不遇、人生苦短,难得哪首诗能写出很独特的意思来。

很多名作的意思,早就有别人说过,然而彼诗不传,声韵之故也。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给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注出了前人类似的诗句,如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宋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一枝红杏出墙头(来)”这样的句子呢?因为“一”、“出”是两个入声字,短音顿挫,前者表示一枝之少、之俏、之足够,后者表示伸出之动感、快速、鲜明。

如果换两个不是入声的字,如“半枝红杏过墙头(来)”,少了顿挫,就没了意思。

又为什么“来”比“头”要好呢?“头”是“尤”韵,iou,“来”是“灰”韵,uei/uai,都是由闭口而开口再到闭口,但两者的发音顺序正好相反,“尤”韵i起u结,“灰”韵u起i结,i比u要开一些,而a比o又开一些,所以“灰”韵总体上比“尤”韵要开得多。

这句诗的前五个字有四个是闭口字,只有“红”是开口,但也开的不多。

而后两个字,“墙”是开口的,如果加上“来”,就是两个开口音,整句诗就是由闭口到开口,“一枝红杏出”是闭口,顿挫之后,两个长音的开口,一抑一扬,豁然开朗。

5 徐健顺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

5  徐健顺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

关于普通话吟诵标准的建议徐健顺一、普通话吟诵的定义:1、除个别字使用文读读音外,基本上使用普通话的读音。

2、遵循吟诵的基本规则。

二、普通话吟诵的对象:1、普通话吟诵的对象是所有的汉语古诗文,以及现代人创作的汉语古近体诗文。

三、普通话吟诵的分类:1、普通话吟诵,分为普通话吟咏和普通话诵读。

2、普通话吟咏有曲调,普通话诵读没有曲调。

四、普通话吟诵的学理依据:1、吟诵的语音历代都有所变异,普通话可以在遵循吟诵规则的情况下进行吟诵。

2、吟诵历来有雅言传统,各地的吟诵都使用文读语音系统,这体现了吟诵使用民族共同语的理念,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统一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普通话吟诵的读音:1、普通话吟诵基本上使用普通话读音,只有下列情况使用文读读音。

2、入声字读普通话的声、韵、调,但是读为短音。

入声字的范围以平水韵为基准,参考各时代、各地域的特点而定。

除上古时期南方诗文外,所有古诗文都要读出入声字。

3、韵字要读出押韵。

韵字的读音可参考古音。

但是可以宽读,只要听感上押韵就可以。

韵字要拖长,收音在韵尾。

4、古平声字现读为仄声的,如果在格律体诗文的格律位置上,则读为平声,具体读音可参考古音;在其他位置上则不限。

六、吟诵的规则:1、普通话吟诵的目的,是力求完整、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诗文的涵义,尤其是使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2、普通话吟诵当遵守吟诵的规则如下。

3、依字行腔,即字音的声调与乐音音程方向一致,不倒字。

4、依义行调,即整体旋律节奏体现出诗文的涵义与结构。

5、对称模进,即古体诗文乐句旋律之间的关系以模进为主,近体诗文乐句旋律之间的关系以对称为主。

6、平长仄短,即近体诗文的韵字、格律位置的字拖长,入声字读短,其余的字大体为中等长度。

7、文读语音,见上。

8、腔音唱法,即汉语传统的唱法,包括以橄榄型发音为主、咬字完整、字正腔圆、圆转雅正、自由节奏、自由体态等。

9、古体诗韵字拖长(入声韵顿住),入声读短。

节奏上,魏晋以前的可以根据诗意定快慢,魏晋的新体诗按其规则吟诵,唐以后的古体诗一般有均匀节奏地吟诵,七古快于五古,古体诗整体快于近体诗。

14 徐健顺 李商隐《无题》的吟诵

14  徐健顺  李商隐《无题》的吟诵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的吟诵徐健顺以前香港歌星徐小凤唱过一首歌,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的前两联,后来大陆不少歌星也翻唱过,风靡一时,现在30岁以上的人大概都会唱。

但是,这是西方作曲法做出来的,一望可知曲作者不懂诗词格律。

这首歌对第一联的唱法是:6 6 5 67 6. 7 676 5 3 6 5 6 2 3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两句的旋律居然完全一样。

然而,这是一首七律,律诗的规则是偶位字平仄同句相间、同联相对,就是一句之中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一平一仄间隔开的,而一联之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

这两句第一句的偶位字平仄是“仄-平-仄”,第二句是“平-仄-平”。

平声就是现在的一、二声,仄声就是现在的三、四声(外加现在消失的入声)。

这首歌是按照国语创作的,国语和普通话一样,平声字声调高,仄声字声调低。

您看,按照五度标音法,一声是55调,二声是35调,都在上面。

三声214,四声51,在下面。

这叫“平高仄低”。

为什么会有格律这东西?因为吟诵呀。

吟诵的时候,字音都拖长,要是老是高音,累死,老是低音,也累死,而且难听。

所以,要一高一低地唱。

汉语是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所以每两个字要变化声调,这就形成了格律的“平仄相间”原则。

当然,在古代,并不都是平高仄低的,很多地区是平低仄高的。

这样您就明白了吧,徐小凤的歌把两句格律完全相反的诗唱成了同样的旋律,结果就只能是:倒一大片字。

这首歌的第一句倒真是依字行腔的。

“见”字低唱,“难”字高唱,“亦”字又低唱,可见是按国语唱的。

所以,第二句必然就把“力”唱成了“离”,把“花”唱成了“话”。

旋律走向全反了。

吟诵是严格地依字行腔的。

相信吧,这也是李商隐当年做这首诗时的方式,尽管曲调不同,但是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这些原则是一样的。

李商隐可不会朗诵,他只会吟诵。

吟诵的时候,如果按照普通话,那么平高仄低。

这首诗是仄起七律,它的二、四、六字的格律是:仄——平——仄,平——仄——平。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

06徐健顺基本调与吟诵调讲解

基本调与吟诵调徐健顺一、中国音乐的创作顺序我们中国人的音乐传统,是先词后曲。

《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段文字,到了《礼记》则表述为: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毛诗大序》又表述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些话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即诗歌舞的顺序是:情——言——诗——歌——舞先有感情,心动了,有了感情,于是有话要说;话说出来,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拖长它;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加上叹词;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和上音律歌唱;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手舞足蹈,这就是古代的跳舞了。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点,一切都是从感情出发的。

志者,心之所之也,心所向往的地方,也是感情的意思。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也没有舞蹈。

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从感情里自然生发出来的。

今天的流行歌曲和所谓舞蹈,都是表演的。

甚至很多人以为艺术就是表演艺术。

岂不知,生活艺术才是艺术。

艺术就是在生活中,感情来了,挣脱了动物性的羁绊,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就是艺术了。

表演艺术永远是二流的。

表演就是假装。

为什么每次演出都要这样唱?为什么每次到这里都要这样跳?难道感情没有任何变化?以前的艺人都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要钩脸儿,把自己藏在脸谱的后面,还要出场先亮相,表示自己不是那个角色。

也正因如此,以前的艺人严于修身,有气骨有艺德。

现在从大众到艺人,都以为演艺明星是艺术专业户,艺人就只有离艺术更远了。

生活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宗教艺术,是那人真的信仰。

剪纸艺术,是那人真的那么想。

这些都不是表演。

歌唱,是有话要说才唱的。

唱的是自己的词,唱给自己或者他想告知的对象,不是不认识的人,不是虚空的大众。

舞蹈,是身体自然的动作,用以表达他的感情。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十三(4)依字行腔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十三(4)依字行腔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十三(4)依字行腔《吟诵教程13—4依字行腔》(内容摘要)用矿泉水调即兴、大量泛读古诗文。

我们现在中小学有个很大的问题:重精读不重泛读。

这是我们的课本决定的,我们的课本就是本精读课本,后面没有列出泛读的书目,而是练习当中偶然提到一点点。

精读和泛读一定要结合,我们的语文缺一本泛读书,得列个书目。

这还是白话诗文,古诗文呢?我们更加不重视泛读,现在大部分的中国人长大了,就不说他背过吧,他看见的古诗文也就是那么几篇、几十篇而已。

李白是谁呀?你能看过十首就不错了。

古文:《论语》看过一两段,《左传》看过一两段,他永远是点点点,连不成片,而且他对那本书或者是那种文化,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整体的能力缺乏底蕴。

所以古诗文需要泛读。

泛读就是不要求背过,标准是看过有印象,“雁过留声”,第二次又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好像在哪儿看过,这就叫做泛读有结果了。

那你要想达到第二次看到有印象,那一定是第一次读的时候对这首诗有所琢磨,但是又是泛读的。

这不叫过目不忘,叫过目有印象。

有的学校也有泛读,读过了就读过了,没印象,这是读的方法有问题。

我们古代泛读的方法就是吟诵,吟诵是用来泛读的,我们后面讲到模进对称,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就是用来泛读的。

当然它是可以用来精读的,但是他的整套方法更适合泛读,大量的读。

也就是说用吟诵的方式能达到读一遍有印象,今天的朗读读十遍也没印象。

所以说吟诵的基本功能是泛读。

古人读书的量是非常大的,这个事情不难的。

什么是泛读?就是遵守吟诵的规则,尽量顺畅地读下去,比如你要是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跳过去啊。

没关系啊,你要看现在我要做什么。

我要是要认字,那就好好查字典。

现在是读得时候,绝大部分字认识就可以了。

根据对诗体和句意的理解做一个初步的调整,一秒钟的时间看这个诗,判断文体,一秒钟对第一句决定我用上调、中调还是下调?这件事不难,你们平常读报纸怎么读?平常读书怎么读?拿来就读,读不出个抑扬顿挫吗?读得出来吧,那古诗文也读得出来啊,一样的呀。

吟诵——中国式读书法

吟诵——中国式读书法

吟诵——中国式读书法
徐健顺
【期刊名称】《《城市国学讲坛》》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我每天上班,都要经过一所学校,经常听到里面传出孩子们齐声朗读的声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 我想所有的中国人都熟悉这种声音,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声音.但是,您有没有想过:这种一字一顿的读法,是从哪里来的?
【总页数】15页(P158-172)
【作者】徐健顺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吟诵——中国式读书法 [J], 徐健顺
2.吟诵,中国式的读书方法--对话经典教育推广专家李宁 [J],
3.质疑中国式管理——读中国式管理有感 [J], 朱润农
4.质疑中国式管理——读中国式管理有感 [J], 朱润农
5.读帖“三味”:追寻有深度的书法课堂——五年级软笔书法课《读帖》教学设计[J], 李新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健顺:细说吟诵调

徐健顺:细说吟诵调

徐健顺:细说吟诵调小编说“以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欢迎大家来到“歌行天下”国学教育社群平台微信课程。

本平台由北京歌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起建立,志在推动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推广传播。

本次系列微信课程,我们邀请到了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健顺老师讲授《吟诵》系列课程。

下面奉上第一讲《吟诵调》内容和录音,和新朋友一起学习,和老朋友温故知新。

第一讲:吟诵调大家好,今天我想聊一聊吟诵调这个话题,因为学吟诵的老师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非常关心调子的,关心自己怎么创调,关心怎么学调,怎么形成自己的吟诵调,还有传统的吟诵调是怎么回事,今天我就想综合的说一说这方面的一些个人的想法。

何为吟诵调首先是什么是调,调就是字和字的关系,它和旋律是不完全一样的,旋律除了调之外还有腔,腔就是每个字的唱法,就是每个字的音程是什么,调只是字和字的关系,就是前面的字高还是后的字高,高多少,前面的字重还是后面的字重,这个叫做调。

吟诵调就是吟诵的时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大概近似的一个调,它会表现在不同的文体当中。

每个人的吟诵调虽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每个地区来说,吟诵调也有一定的近似性,每个人来说,吟诵调也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这并不表示它每一次吟诵的调都是一样的,更不用说旋律是一样的,旋律受到依字行腔的影响,只要字一变旋律就会变,但是调来说,也不是说就是稳定的,就是每个人每一次都得是同样的文体同样的调,不是这样的,其实每一次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这些微小的变化积累起来也许就会变成比较大的变化。

各地的吟诵调都和各地的音乐是同一个系统,也就是说西北地区的吟诵调和秦腔和花儿和信天游等等,是一个系统,广东地区的吟诵调和花鼓和粤剧和歌仔戏等等这个都是一个系统。

在音乐上一个地方音乐基本上就是一个系统,吟诵调也属于地方音乐。

但是这些调虽然各地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也都有差异,甚至每个人自己也不是说就是恒定的,但是这些吟诵调之间它们有共通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吟诵的规矩,或者叫读法,就是读诗词文赋的方法。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十一作诗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十一作诗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十一作诗《吟诵教程11—作诗》(内容摘要)这个我有些犹豫,本来不打算放在课程中的。

但是我们现在有个现象,教语文的不会作诗,不会写小说,不会写文章,这就跟教数学的不会做题一样嘛,教游泳的不会游泳,你这怎么教啊?教足球的不会踢球,但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啊,语文老师不会作诗啊,研究古代文学的人也不会作诗啊,你不会作诗,你说的这些事靠谱吗?一定要作诗的。

我们说的是老师啊,学生也一定要会作诗的,这是我们的传统嘛。

文人不会作诗叫什么文人?第一,会作诗才会懂诗。

你自己一首都没作过,你跟学生说这个那个,说得天花乱坠的,你信吗?一定要作诗,而且我们吟诵的目的不仅仅是诵读古诗文,是向前走一步,叫做创作古诗文。

你的学生会吟诵五绝了,就会作五绝;会吟诵七律就会作七律,会吟诵古文就会作古文,直接跟进的嘛。

古代就是这样,一读立刻就开始作了嘛。

一边作一边读,这个读才读得好,那个作才作得好。

光读不作,这读有什么用啊?这是第二条,会吟诵就会作诗。

古人每天作诗,做多少首?你今天发短信多少条,古人就作多少首。

每天作诗,修身养性,自己调节自己。

很难吗?不难。

你可以作得不好,但不能不作。

就像古琴可以弹得很难听,但是不能不弹。

吟诵可以吟得别人捂住耳朵,但是不能不吟。

作诗的顺序是先作近体诗,近体诗最简单,别看有格律,有格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啥都不懂,只要符合格律作出来,怎么看都像首诗啊。

古体诗没格律了,自由地作,你作出来的全是顺口溜,怎么看都不像诗。

所以先作近体诗再填词、作曲,再作古体诗,再作骈文,最后作古文,古文是最难的。

这个实际上也意味着我们学习的顺序,从小学开始的吟诵文体的顺序。

练习作诗:大家合作一首诗,联句。

题目《咏广州路边榕树》,作五律。

(作诗一定要背过《声律启蒙》)作出来的诗都是二三结构,没有变化,没有用典,我们要去补充这些知识。

从哪儿补?最简单的办法:背《声律启蒙》啊!以前的孩子六岁,整个《声律启蒙》都能背,他肚子里有多少词儿啊?知道多少典故啊!然后大量读诗,我们现在读诗太少,读文章也太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