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类考研书目

新闻传播类考研书目
《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蓝鸿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新闻写作精要》高钢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5
《新闻编辑学》蔡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新闻评论教程》秦珪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王振业等 武汉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 高等教育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辞典》赵玉明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媒介批评》雷跃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史要览》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相关专业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 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第二版)》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喻国明 华夏出版社 2005
《解析传媒变局》喻国明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
《传媒影响力》喻国明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
《传媒经济学、机构与受众》 (英)泰勒(Taylor,L.) (英)威利斯(Willis,A.)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文化研究导论》 陆扬 王毅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美)凯瑞 华夏出版社2005《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 [英]约翰?斯道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传播学概论——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 周庆山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新闻传播学推荐书目

新闻传播学推荐书目

新闻传播学推荐书目1.《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

2.《宏观新闻学》,刘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新闻学新论》,孙旭培,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

5.《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7.《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重庆出版社,1994。

9.《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0.《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

11.《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徐铸成,三联书店,1986。

12.《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

13.《天下风云一报人——索尔兹伯里采访回忆录》,[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14.《普里策传》,[美]斯旺伯格,新华出版社,1983。

15.《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美]约翰·霍恩伯格,新华出版社,1985。

16.《权利的媒介》,[美]赫伯特·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

17.《怎样当好新闻记者》,[美]杰克·海敦,新华出版社,1986。

18.《风云人物采访记》,[意]法拉奇,新华出版社,1988。

19.《记者生涯——现代美国新闻业务漫谈》,[美]钱塞勒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20.《美国电视明星》,[美]芭芭拉·马图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21.《全能记者必备》,[美]朱立安·哈瑞斯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

22.《现代新闻评论学》,胡文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3.《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4.《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郑兴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新闻学硕士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

(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2-2《外国新闻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

手写版,共56页¥60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指定参考书目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适用学院/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

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

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

手写版,共29页¥40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

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

打印版,共39页¥40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

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

打印版,共17页¥302-4新闻史硕士课程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史研究生资料,硕士课程同样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的重点,内容详实,包括中国史和外国史两部分,主题分明。

打印版,共58页¥352-5新闻学重点笔记。

媒介发展史

媒介发展史


二、口语与口语文化 荷马问题与人类的因果倒置
一个盲诗人,如何能够背诵数以万行计的荷马史 诗 中国的三大史诗《江格尔》(蒙)、《玛纳斯》 (柯尔克孜)、《格萨尔王传》(藏、仲堪)







口语产生的原因: “汪汪”理论言语是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产生的。如狗叫、雷 鸣、波涛等。 “感叹”理论言语是在表现感情的过程中偶然产生的。如疼痛、高 兴、害怕、满意等。 “唱歌”理论言语是从原始的没有言语的,用以传播感情和欢庆事 件的歌声中演变出来的。 “哟-嗨-嗬”理论言语是由原始人使劲发出的呼噜声演变而来的。 如在求偶、惊恐或攻击时,原始人发出的本能的声响。 “约克-约克”理论言语是由原始人在遇到特别重要或特别兴奋的事 件时偶然发出的声音演变而来的。如一个逐渐具有人的特性的动物 在咬美味的蛤蜊时偶然发出了“约克”的声音,从此,他的记忆中 就把“约克”与蛤蜊或某种好吃的东西联系到了一起。




三、媒介史的分期 前大众传媒时代 口头传播 符号传播 文字传播 大众传媒时代 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新媒体时代


四、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决定论 媒介环境学的观点 发展传播学的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互动论:芝加哥学派
关于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使用的思考

一、前口语传播时代 身体语言 图像语言 记号


二、电影传播的特征 电影是第一种具有复制特征的大众艺术 画面的转瞬即逝 剧场效应:电影诉诸人的情绪,导致了自觉意识 的削弱,这与戏剧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电影与受众 1896年4月,在纽约的一家名为考斯与拜尔堂的 戏院中,在美国历史上首次举行了商业性的电影 放映。到了这一年的夏天,电影这一新奇的玩意 儿已经走进了全美的戏院、剧场、游乐园甚至教 会团体中。当时的电影,长度约为15分钟,每天 一部,从早放到晚,只需要几美分。有人干脆把 这时的电影院形象地称为“镍币影院”。 电影收看与社会区隔 社交性收看 电影与暴力的问题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化产业管理专业学⽣必读书⽬⽂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议必读书⽬[1]花建.⽂化产业竞争⼒.⼴州:⼴东⼈民出版社,2005.[2]胡惠林.⽂化产业发展与国家⽂化安全.⼴州:⼴东⼈民出版社,2005.[3]李怀亮.当代国际⽂化贸易与⽂化竞争.⼴州:⼴东⼈民出版社,2005.[4]李怀亮.⽂化巨⽆霸⼀⼀当代美国⽂化产业研究.⼴州:⼴东⼈民出版社,2005.[5]张⽟国.国家利益与⽂化政策.⼴州:⼴东⼈民出版社,2005.⑹李向民.⽂化产业变⾰中的⽂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7]林拓等.世界⽂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04.[8]彭⽴勋.⽂化体制改⾰与⽂化产业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胡惠林.⽂化市场营销学.上海:上海⽂艺出版社,2005.[10]胡惠林.⽂化投资学.上海:上海⽂艺出版社,2005.[11]朱希祥等.⽂化活动的策划与操作.上海:华东⼤学出版社,2005.[12]朱希祥.⽂化产业发展与⽂化市场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3.[13]丁和根.传媒竞争⼒——中国媒体发展核⼼⽅略.上海:复旦⼤学出版社,2005.[14]冯⼦标,焦斌龙.分⼯、⽐较优势与⽂化产业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崔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06-8-13.[16]李岚.中国电视产业评估体系与⽅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7]成乔明.艺术产业管理.昆明:云南⼤学出版社,2004.[18]施惟达.⽂化产业概论.昆明:云南⼤学出版社,2005.[19]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化与⾃然遗产保护.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0]丹增.⽂化产业发展论.北京:⼈民出版社,2005.[21]马谋超.品牌科学化研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22]欧阳友权,柏定国.2008 :中国⽂化品牌报告.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23]欧阳国忠.焦点:对话中国著名电视制⽚⼈.⼴州:南⽅⽇报出版社,2006.[24]胡惠林.⽂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上海:上海⼈民出版社,2004.[25]王⽟印,郑晓华主编.⽂化产业学.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26]谢名家等著.⽂化产业的现代审视.北京:⼈民出版社,2002.[27]花建.⽂化⾦矿⼀⼀全球⽂化产业投资成功之谜.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10 ?11.[28]祁述裕.中国⽂化产业国际竞争⼒报告.北京: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04(10).[29]叶朗.中国⽂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长沙:湖南⼈民出版社,2003.[30]邱菀华,邓达.现代⽂化产业项⽬管理:如何成功运作⼤型活动. 北京:机械⼯业出版社,2004.[31]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 M ?格雷著,詹正茂等译.艺术⽂化经济学.北京:中国⼈民⼤学出版社,2007.[32](加)科尔伯特著,⾼福进等译.⽂化产业营销与管理?上海:上海⼈民出版社,2002.[33]唐任伍,赵莉.⽂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贵阳:贵州⼈民出版社,2004.[34]丹增.⽂化产业发展论.北京:⼈民出版社,2005.[35]谢名家等.⽂化经济:时代的坐标: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民出版社,2006.[36]范周,吕学武主编.⽂化创意产业前沿⼀⼀韬略:变⾰的⼒量.北京:中国传媒⼤学出版社,2008.[37]申维⾠主编.评价⽂化:⽂化资源评估与⽂化产业评价研究.太原:⼭西教育出版社,2004.[38]王仲尧.中国⽂化产业与管理.北京:中国书店,2006.[39]陈放,谢宏.⽂化策划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40](美)雷恩?爱尔伍德著,丁新华等译.品牌必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1]花建等.⽂化⾦矿:全球⽂化产业投资成功之谜.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42]王永章主编.中国⽂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43]刘春成,侯汉坡.创意照亮的空间:⽂化创意产业案例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44]汤莉萍,殷瑜等.世界⽂化产业案例选析.成都:四川⼤学出版社,2006.[45]张晓明等主编.国际⽂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07.[46]蒋晓丽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化产业论.成都:四川⼤学出版社,2006.[47]戴琳.民族民间传统⽂化产业的制度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8]施惟达主编.态与势:2006云南⽂化产业研究.昆明:云南⼤学出版社,2007.[49]花建.区域⽂化产业发展.长沙:湖南⽂艺出版社,2008.[50]郭鉴.吾地与吾民:地⽅⽂化产业研究.杭州:浙江⼤学出版社,2008.[51]蒋建国主编.湖南⽂化产业发展报告.长沙:湖南⼈民出版社,2006.[52]张胜冰.世界⽂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学出版社,2006.[53]胡晓云,李⼀峰.品牌归于运动:16种国际品牌的运动模式.杭州:浙江⼤学出版社,2003.[54]魏国编著.100个成功的品牌策划.北京:机械⼯业出版社,2002.[55]花建.《产业界⾯上的⽂化之舞》.上海:上海⼈民出版社,2001.[56]胡惠林.《⽂化经济学》.上海:上海交通⼤学出版社,1996 .[57]胡惠林.《⽂化政策学》.上海:上海⽂艺出版社,2003.[58]叶茂中.《⼴告⼈⼿记》.北京:北京理⼯⼤学出版社,2007.[59]叶茂中.《叶茂中营销策划》.北京:中国⼈民⼤学出版社,2007.[60]叶茂中.《谁的⽣意被策划照亮》.北京:中国⼈民⼤学出版社,2008.[61]本尼迪克特.《菊与⼑》.三联书店,1990.[62]泰勒.《原始⽂化》.上海:上海⽂艺出版社,1992.[63]陈序经.《⽂化学概观》.北京:中国⼈民⼤学出版社,2005.[64]冯天瑜.《中华⽂化史》.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90.[65]赵东⽟.《中国传统节庆⽂化研究》.北京:⼈民出版社,2002.[66]潘宝明、朱安平.《中国旅游⽂化》.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议必读书⽬《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古诗源》,沈德潜《中国史纲》,张萌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美的历程》,李泽厚《万历⼗五年》,黄仁宇《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改⾰”运动》龙应台合编《伟⼤的中国⾰命》,费正清《中国现代化》,罗兹曼《义和团战争的起源》,相蓝欣《蒋梦麟⾃传:西潮与新潮》,蒋梦麟《现代稀见史料书系》,东⽅出版社《乡⼟中国》,费孝通,《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外交⼗记》,钱其琛《中国政治》,汤森等《⽩⿅原》,陈忠实,1.2. 3. 4. 5. 6. 7. 铮, 8. 9. 10. 11.12. 13. 14. 15.16.17. ,朱维18.《北⼤⽂学讲堂》,温儒敏19.《西⽅哲学史》,罗素20.《理想的冲突》,宾客莱21.《万物简史》⽐尔?布莱森22.《西⽅政治思想史》,麦克⾥兰23.《全球通史——⼀千五百年以前的世界》与《全球通史——⼀千五百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阿诺斯24.《第三帝国的兴亡》,夏伊勒25.《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26.《悲惨世界》,⾬果27.《唐吉珂德》,塞万提斯28.《幻灭》,巴尔扎克29.《百年孤独》,马尔克斯30.《经济学原理》,曼昆31.《以⾃由看待发展》,阿马提亚?森32.《朱光潜美学⽂集》,朱光潜33.《⽂明与野蛮》,路威34.《西⽅⽂学:⼼灵的历史》,徐葆耕35.《社会性动物》,阿伦森36.《熵:⼀种新的世界观》,⾥夫⾦37.《现代社会学理论》,沃特斯38.《⼀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伯格39.《傅雷家书》,傅雷40.《从黎明到衰落——西⽅⽂化⽣活五百年》,科兹专业类(60种)⼀、新闻与传播学(20种)41.《美国新闻史》,(美)埃默⾥42.《西⽅新闻界的竞争》,(美)约翰?霍恩伯格43.《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44.《⼀种声⾳,⼀个世界》,联合国教科⽂组织45.《名记者清华演讲录》,⽅芳、乔申颍46.《新闻:政治的幻象》,(美)班尼特47.《认识媒介⽂化》,(英)尼克?史蒂⽂森48.《理解⼤众⽂化》,(美)约翰?费斯克49.《传播理论起源、⽅法与应⽤》,美)沃纳?赛佛林、⼩詹姆斯?坦卡德著50.《麦克卢汉:媒介与信使》,(加)马尔尚51.《组织传播》,(美)⽶勒52.《⼈类传播理论》,(美)李斯特约翰53.《世界传播与⽂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马特拉54.《⼤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美)施拉姆55.《传播学史:⼀种传记式的⽅法》,(美)罗杰斯56.《传播政治经济学》,(加)莫斯可。

全球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 李彬版

全球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 李彬版

全球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人类传播历程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电子传播---→印刷传播-----------------→手写传播------------------------------→口头传播-------------------------------------- -----→新闻事业-----------------→一次出现,相互补充,相互叠加口头传播覆盖了整个人类传播史,是人类社会产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传播方式。

手写阶段以及印刷与电子阶段在时间上都是人类近代发展史中出现的传播方式。

第二章一、定期报刊出现于何时?怎么看待它的出现?出现于17世纪初。

和早期新闻媒介(如新闻信)相比,呈现出三点差异:一个私下传播一个公开发行(代表着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出现);一个内容单一一个信息博杂(体现着现代社会信息骤增的趋势);一个随机传布一个定期出版(凝聚着现代文明的精神特质)。

与信用、精确、效益、效率相关。

二、“科兰特”是什么意思?“新闻书”是什么意思?科兰特:最早的英文报纸。

1620年出版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然后运往英国销售。

科兰特一词来自于荷兰语的KRANT,意思是CURRENTS OF NEWS。

并非某一特定报刊的名称,而是通称那种刊载新闻为主的印刷出版物,如现在所说的报纸期刊。

不是英国最早的报纸,但直接促成了英国最早报纸的问世早期的英国报纸除了模仿科兰特的样式之外,连内容都直接翻译自荷兰文的科兰特。

科兰特虽然是报纸,但外观是书本形式,有封面、书脊等,所以又叫新闻书。

各国均曾经历了从新闻书到新闻纸的发展过程。

三、雷诺多特为什么被称为“法国报业之父”?1631年,雷诺多特在巴黎创办了法国第一家报纸——《法国公报》,由此得此名。

《法国公报》自觉以维护王朝利益为己任,还刊登政论文章,这也让它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纸。

雷诺多特反对编造新闻。

其眼光见识及经营之道无不出类拔萃。

第三章一、什么是“蛇的漫画”1754年5月9日的《宾夕法尼亚公报》刊登了一幅“蛇的漫画”。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1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学绪论课程性质: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一、新闻史有什么用?新闻传播学由三大板块构成:一是新闻传播理论——致力于揭示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本质;二是新闻传播史——致力于展现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三是新闻传播的技能——致力于培育新闻传播的实际能力。

离开这三大板块,新闻传播学就无法构成一门系统、完整而有机的学科。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隐含的历史哲学: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已经僵死的事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传统的史学观:以史料或文献(文物)尽可能真实地、准确地、全面地描绘那个客观的历史存在。

历史:所谓历史是由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即历史事实;另一方面是人们对这种事实的认知,既历史认识。

历史只能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历史认识,而不可能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历史事实。

一切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历史认识,即对历史事实的重建、重构或重组。

龙应台的演讲人文:文、史、哲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对於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麽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新闻传播史同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另一个层面指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与思考。

新闻传播史仅指新闻传播史认识。

新闻传播史不属于消亡的过去而属于生动的现实。

新闻传播史对新闻传播实践同样起着类似个人记忆的作用。

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当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参考书目:[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英]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二、历史与新闻新闻与历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客体方面都涉及“事实”(fact),在主体方面都涉及“叙事”(narrative)。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新闻传播学的三大板块分别是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以及新闻传播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全面探索新闻传播,就必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在一种历史的延续性上去架构整个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脉络。

李彬老师的《全球新闻传播史》无疑是当前学科内水平颇高的著作,读完之后,对我们学习新闻史大有裨益。

整本书并不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堆砌,而是将历史关联通过内在逻辑串联在一起,让人在读的时候既通俗易懂又深感新闻传播的有趣。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中外文史根底,坚实的新闻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以及广阔的学术视野,对我们了解专业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都颇为受益的。

李彬老师的书很大的一个特点是通俗易懂,这本书也一样,没有用一些艰深晦涩的词以及故作高深的专业姿态,让人难以理解,从而产生距离感。

并且他常常采用诙谐有趣的例证让其理论更生动形象,这就避免了很多历史书枯燥无味的缺憾。

其次是本书内容全面,开始拿着这本厚厚的书时就知道本书涵盖内容的全面,也确实如此,本书虽然是新闻传播学的书,但兼顾文学、历史、哲学、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读完不禁在心中建构了一个全方位的史学观。

本书内容虽多,但由于其通俗有趣,因而读起来倒不是很困难,并且由于其中大量的观点和知识通过历史的主线汇聚,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聚沙成塔的快感,因而读起来是令人愉悦的。

由于这是一本关于新闻史的书,因而其历史观是非常突出的,以历史的主线关联新闻的发展,使得历史的演化同当前新闻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让从公元1500年以来的新闻演化、技术背景,内在逻辑同当前新闻发展的趋势有了深层次的结合,架构出一个全面的全球新闻传播全景,对历史和现实都有一定的参见意义。

不过在读完本书后,也还是有一些觉得不满足的地方。

本书在阐释新闻事业发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关于西方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没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比较,即使是在提到中国的地方,也仅仅浮光掠影般带过,既没有太多中国对于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又没有建立一种与西方新闻发展的联系,因而缺乏东西方之间的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新闻传播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作者:李彬
1、Page 10
现代史学的一大趋势,是向文学靠拢或回归。

历史与文学的联系本就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史传往往具有鲜明生动的文学意味,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不妨当文学作品看待:如《史记》等。

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方“历史学著作一直有两大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一种主要是学究式和股东式的,另一种则本质上是文学式的。


2、Page 22
前三节小结:英美法三国革命犹如一部主题连贯的奏鸣曲。

其革命报业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第一,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条生死攸关的战线,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在这里殊死搏斗。

第二,在宣传鼓动方面,报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为大革命营造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对激发广大民众的斗争热情,促使他们将革命进行到底,也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第三,革命报业都将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当成首要任务之一。

3、Page 56
美国的三大便士报线索:煽情主义——客观真实——道德关怀——新闻纯正、议论平和
4、Page 77
法国报刊两大特色:英美报刊比较追求新闻性与商业性,法国报刊比较突出政论性和文艺性。

不过法国商业报刊与英美商业报刊在以廉价面目出现这一点是相同的。

5、Page 80
而正是现代印刷媒介的普及与发展,为这种民族国家的想象提供了可能。

正是由于报纸、杂志、书籍以及随后的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发达,人们才可能将互不认识大的人想象为声气相通的同胞。

按照黑格尔的形象说法,读报就像现代人的晨祷。

读后感:
方汉奇老先生评价这本书时说:“本书针对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化、社会动因、专业背景、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等,展开全面系统而不失深入细致的分析,点面结合,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结合,以期勾画一副有机的而非机械、整体的而非割裂的、联系的而非分离的全球新闻传播史。


这本书通过具体史实,有针对性地总结出各种板块,比如总结一个报人的板报思想,经营理念等等。

而且对一些事物的划分不是通过事件和空间等物理维度,而是有自己划分的标准。

他就会新科技的发展划分为草根阶段,精英阶段。

这种划分形式很新颖。

在新闻学界和业界,有一种轻视新闻理论学习的观点,认为新闻无学,对于新闻史的轻视,更是其重要代表。

本书的开头不吝篇幅,对这种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蔡元培曾明确提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转型期社会上普遍的功利心态在大学校园里显现无遗,考试是为了学分,学分是为了毕业,毕业时为了工作、挣钱、做官。

反思一下,社会上的“大学无用论”和“新闻无学论”如出一辙,如果为了挣钱,完全可不必上大学。

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用金钱来衡量学识的价值,实属荒谬。

回到新闻史的教育来说,新闻史的教育不但必要,而且应该提到很重要的位置。

就像一个人必须拥有记忆一样,新闻从业者也应该有其自身的“记忆”即新闻史,这是一项关乎新闻业何去何从的问题,新闻理论包括新闻史的教育,是新闻专业化、新闻专业主义的前提。

虽然我国的新闻教育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与其他人文学科绝缘的“闭门造车”倾向,但轻视新闻史,无异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轻理论,则是实用主义至上带来的功利心作怪。

如今的新闻界,收功利环境的影响,一味追求发行量和视听率,却忘了社会主义新闻业应有的责任和地位。

反思一下,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更需要我们漫漫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