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 草地夜行

合集下载

关于草地夜行的语文教案

关于草地夜行的语文教案

关于草地夜行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地夜行的基本情况,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课文《草地夜行》是一篇描述夜晚草地上的生物活动的文章,通过描绘草地夜行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夜晚草地的神秘和生机。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草地夜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草地夜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3 词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情景,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测试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夜晚活动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2 课堂拓展:通过观看草地夜行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夜晚草地的生机,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草地夜行》原文6.2 图片资源:草地夜行相关图片6.3 视频资源:草地夜行相关视频6.4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2课时7.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草地夜行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词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情景。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后作业讲评,讲解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地夜行》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地夜行》教学设计

30草地夜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相信学生“自能读书”。

识字、读文感知中在预读环节中完成。

2.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

创设情境,依疑潜心会文,抓住“夜行”展开对话。

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掉队的小红军赶上队伍,在背着夜行时不幸陷入泥潭,舍己救了小战士。

老红军在生命最后时刻仍不忘革命,从而激励和鼓舞小战士迈开大步向前行的感人事迹.歌颂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也表现了小红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以“行”为线索,先写小红军掉队了,一个人赶路;再写老红军奉命返回草地,找到小红军帮助他赶路,不幸陷进泥潭光荣牺牲;最后写小红军在老红军崇高精神的鼓舞下,继续赶路。

文章脉络清晰,层次条理。

可依据“一人行”一一“并肩行”一一“背'我'行”一一“一人行”将文章分为四部分。

从理清的层次可以看出,“背'我'行(即:夜行)"是教学重点部分。

教学难点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小红军记住老红军的话,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前走。

结尾含蓄,耐人寻味,明写小红军,暗写老红军,学生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文意上。

环境描写与人物言行相辅相成。

课文中三处环境描写不时为突显人物形象启到了衬托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红军长征有所耳闻,但难以想象红军过草地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险阻,也就难于体会老红军背着“我"夜行时的舍己精神。

同时,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背景的缺失,致使他们又难于体会红军革命的重要性,更难于感受老红军忠于革命的精神。

学生已经接触过两篇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马背上的小红军》和诗词《七律长征》,特别是《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与本文有相似之姓,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体会人物品质,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草地夜行》一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品味人物语言的同时,体味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范文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范文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范文导读:本文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1、导言:简单介绍红军长征,了解草地(沼泽地)引入课文情境。

2、结合课题和课前预习,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行”,理清层次。

二、理解课文情境,深入体会一人行(1、2自然段);1、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小战士目前的困难是什么?3、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你认为他能不能走出草地?一人行(19自然段);1、体会现在是一幅什么画面?2、刮风、下雨,他的困难增加了,可是现在,你认为他能不能走出草地?为什么?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矛盾引出是什么使同样条件下小红军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二人行(3—18自然段);1、导言:就在“我”极度疲惫情况下,老红军来了。

他是“迎面”而来的,说明什么?2、这个一个什么样的老红军?抓外貌,体会老红军的同样饥饿疲惫。

3、在老红军和“我”的二人行中,面对饥饿疲惫已经不想再走的“我”,老红军都是用了什么方法促使我前进?抓我与老红军之间的对话和老红军的动作,体会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

(激励行-哄着行-催我行-背我行)4、过渡,进入**;我一开始的“一步一挨”变成现在老红军的“一步一滑”,你感受到了什么?老红军背着小红军,他们俩个人一起向前走,可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了一人行?5、面对生与死的瞬间,老红军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抓语言,体会老红军的心理。

他的心里只是有“我”和革命。

抓动作,体会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

6、体会我的心理(第18自然段):朗读课文7、现在,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是什么使小红军发生了那样巨大的变化。

理解光明大路:这里的"光明大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小红军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感染后,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草地夜行》教案

《草地夜行》教案

《草地夜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草地夜行的情景,理解“我”和老牛的互动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描述草地夜行的情景,表现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我”和老牛的互动过程,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学会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草地夜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下草地夜行的情景。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描绘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草地夜行的情景和人物情感。

(2)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关于草地夜行的故事或画作,进行展示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通过朗读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生字词造句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新词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通过学生创作的故事或画作,评估学生对课文情景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草地夜行这篇课文

草地夜行这篇课文

草地夜行这篇课文《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神秘的夜晚场景。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活力。

夜晚的草地成了各种生物的乐园,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感动。

课文开始描述了夜晚降临时的变化。

白天明亮的草地在黑夜中变得寂静而神秘。

月亮掩映在云层中,星星点点地闪烁着,给夜晚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这种安静的氛围让人心情宁静,仿佛置身于一个与白天完全不同的世界中。

接着,课文描述了夜晚草地上的生物活动。

作者提到了蟋蟀的“小提琴声”,虫儿的“竖琴声”,以及蛙儿的“低沉的鼓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交响乐。

这种音乐随着夜晚的降临变得更加清晰,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富有魅力的世界。

在夜晚的草地上,生物们也展开了它们的活动。

小草受到月光的照射,显得更加嫩绿而生机勃勃。

一只狐狸悄悄地穿过草地,寻找着食物。

一只兔子迅速地在草丛中穿梭,灵活而敏捷。

夜晚的草地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然而,夜晚的草地并不只有欢乐和安宁。

作者也提到了一只猫头鹰的存在。

猫头鹰的嘶嘶声让人感到一丝寒意,仿佛在提醒着这个世界并非只有美好和温暖。

这种对比给了这篇课文更深层次的意义,让人们思考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

夜晚的草地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世界,生物们在这里展示着它们独特的特点和生命的力量。

同时,这篇课文也告诉我们,生活中并非只有美好和温暖,复杂和多样的事物也同样存在。

在这样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欣赏生命的奇迹。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草地始终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和珍惜的地方。

让我们保护大自然,与它和谐共处,共同享受这美妙而宁静的草地夜行。

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草地夜行》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

那么,阅读课文在做教案上有什么方法吗?下面店铺就和大家分享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地夜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2、按事情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会分清主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从课题入手,抓住“行”的线索,按提示给课文分段(我艰难行——à我俩并肩行——à他帮助我行——à他背我行、掉进泥潭——à我向前行)按事情发展顺序,以及以上提示可分为五段:第一段(1——2)讲“我”掉了队,一个人在茫茫草海艰难地向前走。

第二段(3——5)讲迎面走来一位同志,和“我”并肩朝前走。

第三段(6——11)讲“我”了解到这位同志曾鼓动过金寨暴动,产生敬佩之清,便紧紧地跟着他走。

第四段(12-17)讲黑夜天下起大雨,老红军战士背着“我”走,不幸陷入泥潭,被草地夺去了生命。

第五段(18)讲“我”记住老红军战士的话,鼓起勇气向前走。

二、读课文,请你用分清主次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战士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陷入泥潭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

三、学习 1——3 段,理解老红军的优秀品质默读第一段,画出摆在小战士面前困难的词语:1、草海茫茫(路途遥远)2、稀烂的路(道路难行)3、干粮吃光(饥饿威胁)4、一步一挨(疲惫劳累)5、像一座小山(喘不过气来)困难重重,草地难行,多么需要人帮助啊!读第二段思考:“迎面走来”什么意思,老红军为什么“冲我大声嚷”? (转身回过来,找掉队的战士,冲我嚷是关心,爱护我) 朗读老红军和小红军的对话,体会老红军的焦急心情,并画出老红军外貌的句子,说说作用。

草地夜行课文原文

草地夜行课文原文

草地夜行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草地夜行课文原文概述
2.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的意义和启示
正文
【草地夜行课文原文概述】
《草地夜行》是一篇关于夜晚草地上动物活动的科普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各种动物的行为和活动,向读者展示了夜晚草地上的生机勃勃。

文章语言生动,描绘细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夜晚的草地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草地夜行动物的描绘,第二部分是对这些动物行为的解释。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描绘了草地夜行的各种动物,包括螽斯、屎壳郎、蚂蚁、蜘蛛等。

这些动物在夜晚的活动,形成了草地上一幅独特的生态画卷。

在描绘这些动物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这些动物的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解释了这些动物夜晚活动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寻找食物、寻找配偶、逃避天敌等。

通过这些解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动物的行为,从而对它们有更深的认识。

【课文的意义和启示】
《草地夜行》这篇课文,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首先,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使我们更加敬畏自然,珍爱生命。

其次,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一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强行改变它们。

最后,这篇课文也提醒我们,夜晚的草地虽然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和发现。

草地夜行PPT

草地夜行PPT

课文结构
草 地 夜 行
小红军又饿又累而掉队
老红军为救小鬼而牺牲 革命精神鼓舞人,鼓起勇气赶部队
舍忠 己于 为革 人命
课文主旨
本文讲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战士为了帮 助掉队的小红军,不幸被沼泽夺去生命的感人故事, 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为了他人勇于牺牲的崇高 品质。
推荐阅读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读课文,说说老红军为什么要掉头来帮助 小红军。
因为小红军掉队了,而且草地里到处是深
潭,非常危险,天黑前必须赶上部队。
课文讲述了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 掉队的小红军,不幸被沼泽夺去了生命的感人 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为了他人勇 于牺牲的崇高品质。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一步一挨 āi) .(ái √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背 背着 ( bēi )_________ ( bèi )_________ 后背 磨蹭 . (zèng cèng) √
巨大的喊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
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 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国学诵读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一)》王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岳飞)
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hàn)着整个隆化城, 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
地———隆化中学。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
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 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
狡(jiǎo)猾(huá)的敌人
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 构成了一座碉堡。冲锋的部队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他突然深陷泥潭,情急之中,脱口而出的是?
当我们二人身处险境,危在旦夕时,他又是怎么做的?
他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大声说?
茫茫的草海上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舍生忘死帮助我的老红军永远地去了,被这可恶的草地吞噬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风呼呼的刮着……黑暗笼罩着大地。
4.教师过渡:同样是这片茫茫无边的草地,同样是这位孤身一人的小红军战士。此时环境更加恶劣,前方的道路更加艰险,然而他为什么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呢?这个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
比较: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引导学生体会老红军在陷入泥潭的一瞬间,首先想到的是小红军的安危,充分显示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5.重点体会:
这段话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追问:1、分明是在茫茫无边的草地上,分明是在风雨交加的漆黑之夜,为什么小红军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呢?
(这里的光明大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小红军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感染后,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2、这段中几次出现了“要记住革命”,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老红军对小红军的嘱托;第二次“要记住革命”已成为小红军的坚定信念。)
3.就在这可怕的草地上,小红军一个人艰难地行进着。课文最后一段还是写小红军一个人行走,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看看:这时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红军又是怎样行军的?
过渡语:小红军此时依然是一个人行走,风雨交加,困难更大了,然而他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是什么给了小红军无穷的力量?
三、深入学习,体会重点。
课题
第30课草地夜行
授课日起
2016.05.26
教学目标
1、抓描写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2、体会环境描写的意思以的作用。
3.了解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艰险历程,体会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对红军战士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艰险历程,体会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饱含了希望小红军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赶上部队,继续革命。充分表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指导朗读:谁能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在听同学们读时,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画面了吗?让我们再带着想象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2.抓描写次要人物的语句,体会主要人物特点。
3.抓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草地夜行
一人行 二人行 一人行
困难重重 顶 甩 困难更大
一步一挨 “要记住革命” 迈开大步
忠于革命 舍己救人
“过草地的那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
★引导写生体会环境恶劣、行军艰难,为老红军陷入泥潭埋下伏笔。
2.你能通过朗读把小红军这种艰难的处境读出来吗?
风,呼呼的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1.二人行时最让你感动的是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画出让你感受深的语句,批注。
2.交流: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才下起了大雨来。
结合资料:过草地有三怕:一怕陷进泥沼。二怕过河。三怕下雨。体会环境更加恶劣,行军艰难、危险,衬托老红军舍己为人的品质。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A、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一“顶”、一“甩”两个动作,及老红军的语言。
追问:一“顶”、一“甩”这两个动作,对小红军和老红军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可以使小红军尽快脱离危险境地,而老红军却陷得更快、更深。面对死亡,老红军毫不犹豫的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小红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一“顶”、一“甩”两个简单的动词,使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四、与《丰碑》一课比较感悟写法
(一)、比较刻画人物方法
教师过渡:《丰碑》和《草地夜行》同样都是写人的文章,他们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对主要人物有描写刻画。
2、都写了次要人物的变化,突出了主要人物特点。
3、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
(二)总结学法。
1.抓描写主要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3.师生对读:从相识到永别,是那么短暂,我甚至还来不及熟悉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陌生。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教师引读:
当天色渐渐暗下来,草地上到处都潜伏着危机,老红军是怎么说的?生读怎么做的?
当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草地上伸手不见五指,风雨交加。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他却是怎么做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齐读课题。
2、课文围绕“行”怎么展开的?(一人行,并肩行,边谈边行,背着行,一人行)
二、学习课文,导出重点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风,呼呼的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要记住革命”的嘱咐鼓舞了小红军的斗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小红军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怎样行军的?
红军所过的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茫茫无限。长征中,上万红军战士长眠在草地中……
结合有关资料,说说红军长征过的“草地”是什么样子的?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陷进泥沼。二怕过河。三怕下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