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合集下载

比较政治制度复习资料要点

比较政治制度复习资料要点

比较政治制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2)比较政治制度: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古今中外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个性进行对比,借此,发现不同政治制度的个性和共性。

(3)宪政: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政即有限政治,即以宪法规定政治权力、国家政府、公共领域与社会生活、公民、私人领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宪政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国家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个人权利。

(4)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在该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

”(5)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间接民主制:是指公民通过特定的形式指定特定人员代表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公民的代表或其代表的代表是国家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而公民则凭借自身对其代表的监督、罢免等权利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7)代议民主制:代议民主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它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8)法治:就是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完全受法的约束,政府机关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一切公民都是权利的主体,并受法律的保障。

(9)国家结构制度: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

国家结构制度则不仅包括国家整体与部分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处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包括这种关系模式的制度安排及具体形式。

(10)国家元首:在形式上是最高国家权力的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

(11)司法:司法,简而言之,就是法的适用或执行,也是司法活动的简称。

具体而言,是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特定的职权和程序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

专题3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ppt课件

专题3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ppt课件

韩非子
• 古希腊时期柏 拉图、亚里士 多德专门研究 政治革命和政 治变迁的心理 因素。
政府随着人的习性的变化而变化。每 一种政体都有其相应的精神和公民品 格,公民心灵和品格发生变化,政体 就会发生相应的嬗变。
柏拉图
《雅典政制》、《政治学》 通过考察100多个城邦政体, 注意到不同政体下公民的 心灵品格的差异。
专题3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加拿大 皇家骑警
美国自由女神像ຫໍສະໝຸດ •政治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科学领域,主 要研究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中,影响政治成员的政治 价值观念、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的文化和 心理等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政治生活的作用。 •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 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 值的总体倾向 。 • 政治文化作为潜在地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 素,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来讲,政治文化的 内容主要包裹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 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中国人世代务农。农耕是一种高度依赖气候 环境的生产方式,风调雨顺对于农民来讲, 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人就创造出了“龙” 这个神兽的形象,作为“天”的代言,加 以崇拜。
白种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过着漂 移不定的生活,一旦草吃完了,就要带领 牛羊迁徙到另一个有水有草的地方去,但 是,天苍苍野茫茫,如何知道哪个方向有 水有草呢?这时候,鹰是很好的向导:白 种人游牧起家,向往自由,渴望海洋文明 的扩张和征服,喜欢新事物,崇拜“鹰”, 崇拜自由,性格外向。这些各自迥异的文 化,其实,都是有它们形成的经济基础的。
(讨论)为什么中国人 “龙崇拜” 而美国人 及大多数西方人却是“鹰崇拜”?
综观白种人国家,国徽中带有“鹰”图案的国 家竟有如下之多:美国、德国、亚美尼亚、伊拉克、 约旦、吉尔吉斯坦、科威特、巴勒斯坦、叙利亚、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也门、奥地利、 捷克、冰岛、拉脱维亚、摩尔多瓦、波兰、罗马尼 亚、俄罗斯、南斯拉夫、埃及、利比亚、苏丹等。 可见白种人普遍存在对“鹰”的崇拜。

政治文化发展与政治制度创新关系论析

政治文化发展与政治制度创新关系论析

政治文化发展与政治制度创新关系论析【摘要】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是政治系统中分属观念性和规范性形态的重要元素,两者形式各异,内容融通,功能相长,发展互进。

政治制度创新诉求政治心理支持、政治思想指导、政治技术支撑和政治文化氛围。

先进的政治文化则促进政治制度创新,政治制度的持续创新又培育新型的政治文化。

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中。

要注重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互动共进。

【关键词】政治文化发展;政治制度创新;关系社会学家帕森斯(Taleott Parsons)认为,任何一种政治体系都可以被划分为政治结构(政治行为模式)和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心理趋向)两部分。

而政治结构是由政治制度组成和规制的,可以说,政治制度既是政治结构的构成元素,也是影响政治结构变迁的规约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

政治体系的变迁与完善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共进。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创新关系的演变就成为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力。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特征及关系(一)政治文化及秩序性特征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对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的研究持续升温,尤其是在多元发展国际环境下呈井喷趋势。

首次提出“政治文化”概念的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界定为观念形态,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伊斯顿、派伊等增加了政治文化的行为规范性和导向性内涵。

王浦劬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是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

邵德门等认为,“所谓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特定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向、方式和方法起导向和制约作用”。

王邦佐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出发认为。

“所谓政治文化在狭义上指的是界定政治行为发生的环境的经验信息、政治态度、表征符号和价值的系统。

如何认识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如何认识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党在政治结构中的位置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在政治过程发挥的作用政党与公众的关系政党对公众政治文化的影响多党制政党在政治结构中的位置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在政治过程发挥的作用政党与公众的关系政党对公众政治文化的影响多党制无法超过半数选票每个政党对政权关系都是接近的弱影响有限的一部分公众较小两党制两党中的一个能够占据一半的选票紧密强影响大部分公众较大的选票一党制占据绝对领导位置最为紧密最强对公众有绝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大一党居优制一党居优制占据领导地位但小党对其也有制衡作用紧密强对公众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小党也具有一定影响力大?两党制也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两个主要政党虽然分为不同的政治派别但两者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宪法秩序和基本的政治规范具备基本的共识虽然有不同之政治纲领但是并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其他政治规范的冲突和分歧两党的冲突和分歧仅在于政策方面
在不同的政党制度下,政党在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位置、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在政治动作过程中的作 用、政党与公众的关系等许多关系等许多方面,都有 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作用同时也在政党对公众 政治文化的影响方面表现出来。
政党在政 治结构中 的位置
政党与国 家政权的 关系
政党在政 治过程发 挥的作用
➢ 案例:“二战”后德国对于政治文化的重建和政治现 代化的实现
• “re-education”(再教育) • 用民主和法制的施政原则和方式影响和引导民众政治
意识转变。
政党制度是政治文化的外在影响因素之一
政党组织具有明确一致政治文化形态,它们主要通过 三种方式对政治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一是党的政 治纲领。二是党所控制的舆论工具。三是通过党的成 员来影响他们的周围的人。
2.社会资本对政治制度构成的影响
社会资本:普通公民的民间参与网络,以及体现在这种约定中 的互惠和信任规范。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制度需要靠人来制定和实施,而人生长在一定的政治文化条件 下,政治文化是基础,当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之间出现裂痕, 自然会产生两种解决思路:一是引进或改造政治制度使之与特 定的政治文化相适应;而是在自己政治文化的基础上开出属于 自己的政治制度,抛弃原有的异质的政治制度。
上述两种思路把文化的基础作用扩展到了决定所有制度属性的 地步,其解决办法就只能是改造制度以迁就文化,实现制度的 本土化,或者拒斥异质的政治形式,通过自身原有政治文化生 长出本土现代政治制度。而实际上,文化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它对制度形式和内容上的完备与否无关,试图通过制度形式或 者内容上的完善来迁就文化,只能是削足适履。
从实践上来讲,西方政治制度为何一堕入中国巨大的人情 关系网络中,便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沦落为摆设的道具? 制度本身不是意识主体,所以其本身也没有善恶之分,当 人们在运用制度时,掺杂了人性和人具有意向性的活动, 制度的效果便有了好坏之分。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 革,西方制度的引进有个适应性问题,一种制度的建立总 是有文化内涵和背景的,所以,如何调适制度与文化的关 系,便成为一个问题。
人类不是生物界中体力最强的动物,但是因为人类懂得团结协作, 人类不是生物界中体力最强的动物,但是因为人类懂得团结协作,所 以便能够战胜豺狼熊罴,他们的敌人只有自己, 以便能够战胜豺狼熊罴,他们的敌人只有自己,为了防止团体内部的 互相残害,协调人际关系,便有了公共事务管理,有了政治活动, 互相残害,协调人际关系,便有了公共事务管理,有了政治活动,而 要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就要制定一系列取得权力、分享权力、 要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就要制定一系列取得权力、分享权力、运用 权力以及限制权力的规则,这些规则加起来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 权力以及限制权力的规则,这些规则加起来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 ——吴大英《西方政治制度剖析》 吴大英《 吴大英 西方政治制度剖析》 而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制度的内化,可以概括为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 而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制度的内化,可以概括为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 也可以表述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 也可以表述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 ——阿尔蒙德、维尔巴《公民文化》 阿尔蒙德、 阿尔蒙德 维尔巴《公民文化》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政治文化,便支持着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政治文化,便支持着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而政治 制度又反过来影响政治文化的培育。 制度又反过来影响政治文化的培育。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近年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民主化。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引导的,这一理论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总结的,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基石。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现代中国。

一、政治制度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中国是一个有建设性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中,主要包括制定法律、完善民主建设、加强法治化建设、推进行政改革等方面。

中国的民主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代表大会制度、政府制度、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制度正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同时,中国也在加强对政治制度的监督,监督机制日益健全,实现了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使政治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中国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制度,包括政治协商制度和民主斗争制度。

政治协商是中国的一项传统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协商民主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等也在逐步成熟,这些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 中国是一个高效性和规范化程度高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高效性和规范化程度高的特点。

政府的绩效管理和工作效率都很高,政治制度的规范化程度也很高,中国以多种形式的报道和文件来对政治制度做出规范。

此外,中国的政治制度还为民众提供了完善的公共服务和保障,如医疗保险、教育和文化等。

二、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元素之一,政治文化涉及中国政治发展、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主要表现特点为:1. 坚定的思想路线。

中国的政治文化是有着明显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文中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的概念,并用它来划分和比较各个不同的政治体系,此后,“政治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性概念,被广泛运用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中,用以解释政治体系中的政治行为及其变动的趋向。

20世纪60年代前后是政治文化研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此间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阿尔蒙德与西德尼.维巴借用政治文化这一分析工具所从事的比较政治学研究。

在对英国、美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的公民进行大规模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检视了多个现行民主制度中人们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力图在民主制度与公民个人或集体所持的政治心理倾向之间找出因果联系,从而推导出建立民主制度所需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由此于1963年合作出版的《公民文化:五国政治态度与民主》一书,成为比较政治学、政治行为主义和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尽管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来自“左”、“右”两翼的激进思潮使政治文化遭遇所谓“客观性”和“科学性”质疑,但是80年代初期之后,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政治文化领域的实证调查、历史和描述性的研究、重要的理论总结工作,对于理解包括民主化和政治制度发展在内的诸多政治现象大有裨益。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政治文化的研究在西方再度走红,这股热潮被阿尔蒙德称为“重返政治文化”,英格尔哈特则干脆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复兴”。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政治文化看作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括地说,政治文化是政治群体在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属于人类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范畴,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这些心理层面的内容聚集、凝结,形成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情感、认识和评价;它既是现实的政治关系在精神领域内的投影,同时,又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以及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文化对政党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文化对政党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文化对政党制度的影响【摘要】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中生长出来的,产生并积淀在社会成员心中的政治价值取向,揭示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与政治系统的关系。

政治文化对政党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政党制度一、政治文化的涵义政治文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政治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首先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

后来,他在与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把政治文化表述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自政治文化这一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就这一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

王邦佐认为:“所谓政治文化在狭义上指的是界定政治行为发生的环境的经验信息、政治态度、表征符号和价值的系统。

在广义上是指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情感的总和。

”还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特定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向、方式和方法起导向和制约作用。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中生长出来的,产生并积淀在社会成员心中的政治价值取向,揭示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与政治系统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对政党制度的作用政治文化与政党制度并非是相互孤立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任何一个政治系统都不能不在一定的文化包围之中设定,又在一定的文化中生长。

在政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特定文化背景中,与政党制度关系最为直接的当数政治文化。

政党制度为人们的政治行为提供了限度和渠道,而政治文化则决定人们政治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取向。

因此,就政党制度而言,其价值理念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制度上的合理结构,而且,在更为深层意义上,依赖于政治文化的支持,依赖于人们对其制度和其价值理念内心的认同和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要讨论政治文化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得对两者的含义有明确的认识。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它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政治文化影响政治体系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和对法律的反应。

而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我认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观念形态,与政治制度发展关系密切。

但是,政治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方式,使得政治文化在对政治制度发展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政治文化在政治制度的各个层面上积极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的个性特点又制约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任何观点如果脱离实际都是一纸空谈,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特点在当今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的腾飞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广大中国人民对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更多的中国人对人权,民主,平等,自由有了更为确切的理解,这使得人们形成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对人权,民主,平等,自由等一系列西方普世价值的向往;而另一方面,现实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落后以及官僚集权主义的盛行,使得当前主流的政治文化得不到实现,这一矛盾就会使人民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加剧,每一次矛盾的爆发都会迫使中央集权体释放自己部分的权利,从而改善我国的政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更符合普世价值体系,而不是所谓的中国特色。

但是,谈及中国,我们无论如何无法避开中国特色。

中国的政治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5000年的华夏文明沉淀而成,这使得中国民众的政治文化带有浓厚的个性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阻碍政治制度的发展(对比美,英,日等西方国家很容易看出)。

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使得很多中国人带有浓烈的君权思想,同时对集权有着最强的耐受性,甚至是依赖性。

虽然当前政改呼声强烈,但是具体如何改,改变这后如何运转国家机器,人们的参与意愿始终不高,中国人形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使得人们意欲改变,但是长期形成的各人自扫门前雪思想,又使其不想参与其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治体制的发展,甚至成为某些人不愿政改,不愿三权分立的借口,这实在是可悲的很。

同时,一个好的政治制度的确立也会反作用与政治文化,使得国民的政治文化朝着更为符合普世价值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历史的潮流是只可顺不可逆的。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治文化对政治体制的积极作用,推动政治制度的发展,弘扬普世价值;而避免其消极因素对政治制度发展的阻碍作用,改变国民政治文化当中的消极面,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成为一个受到尊重的民族,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爆发的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