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反思
伽达默尔游戏理论对教育游戏的启示

伽达默尔游戏理论对教育游戏的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作为一项古老的活动,游戏在原始社会就存在。
对于动物而言,它可以作为训练捕食、竞争等生存技能的重要方式。
对于人类而言,它除了保留了作为动物活动的特征之外,还被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从而形成种类繁多、功能强大的游戏活动。
游戏的教育功能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例如,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蕴含着寓教于乐的游戏思想;而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则明确提出了游戏的育人功能。
随着游戏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游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已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
在希腊语中,游戏(Paidiá)和教育(Paideia)具有相同的词根——“儿童”(Pais),说明两者的关系一直被关注。
在哲学领域,人们侧重于分析游戏对人类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本体价值。
然而在教育学领域,“对游戏进行本体论理解的思想却不多见,许多人仍然站在工具理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即将游戏仅仅视为实施教学任务、达成教育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高洁,2010) “教育游戏首先是一种游戏,其次才是一种教育游戏。
”(张文兰等,2007)教育游戏研究不仅应该根据教育理论,而且需要参考游戏理论。
然而,近年来教育游戏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开展研究,采用丰富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却较少关注教育游戏自身的游戏特性。
北京大学尚俊杰等学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教育游戏面临表层(时间、技术和观念)、深层(教学成效)和本质(游戏特性)三层困难,其中游戏特性是教育游戏发展应用的本质困难。
(尚俊杰等,2008)因此,教育游戏研究应关注游戏理论,并从中寻找启示,借助游戏的特点,构建更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Gadamer)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诠释学是一种哲学
方法论,主要关注人类理解活动和语言交流。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不仅仅是获取事实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参与的活动。
理解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来实现的,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中获得新的见解和理解。
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语言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认为语言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通过语言交流,我们可以共同创造和共享意义。
然而,语言也会限制我们的理解,因为语言是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会给世界带来不同的意义。
伽达默尔还强调理解的历史性。
他认为我们的理解受到我们所处的历史时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理解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和改变。
此外,伽达默尔还提出了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判断一种理解是否是有效的。
他认为有效的理解应该是能够解释和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的理解。
有效的理解不是基于客观真理,而是基于能够解决问题的功能。
总的来说,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强调了理解的主动性、历史性和语言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对于理解和交流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调解与融合: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调解与融合: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作者:暂无来源:《基础教育》 2011年第1期杨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15)摘要: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不是重建而是调解。
他强调,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其“偏见”在理解活动中是促发理解主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这一观点对于当前教师教学的启示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保持开放态度,在对话中发生视域交融,并实现对真理的揭示。
关键词:调解与融合;伽达默尔;解释学;教师教学哲学中图分类号:G40-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32(2011)01 0067 03传统的教师教学存在两种哲学价值倾向:经验主义倾向和理性工具主义倾向。
追随经验主义取向的教师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经验的“灌输”。
在这一思想主导下的师生互动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流,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对学生进行经验输入,学生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互动。
理性主义的拥护者虽认为经验是错误的潜在来源,否定纯粹的经验概括,强调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与建构,但其思想忽视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看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则将学生受控于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情境当中,教师仍然是凌驾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上。
教师们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教学哲学取向,实质上隐藏着相同的知识态度观:他们对于知识的客观性基于同一种态度来得以保证,即所传授的基本知识经验能被每一位同学所重复。
这一现象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自然科学里,实验结果能被教师传授的同一方法所证实与呈现;在社会科学里,教师对知识经验的传递,能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检验。
这两种哲学取向下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主性思考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帮助有限,在本质上仍是对文本已有经验的重复与延续。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试图将以上两种倾向做出某种调和,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先天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后天的经验为知识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理性思维的能力。
试析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

而学 习的东西 , 不是 这个 或那个特殊 的东西 , 而是对人 类存 在 的界 限的洞 见 , 对人 类 与 上帝之 间界 限的 洞见 ” P 5) 【 48 。在 经验 中 , 同时 经验 到他 的有 限性 , 识到“ ( 人 认 经验 始终 是 人有 限 的经 验 ” P 3 ) 【 ( 17 2 按 照伽 达默 尔的看法 , 经验 的真理就 是承认人 的有 限性 。“ 真正的经验就是 这样 一 种使人类认 识到 自身 有 限 的经 验 。在 经验 中, 人类 的筹 划理性 的能力 和 自我认 识找 到 了它们 的界 限” (4 9 。诠释 学经 … P5) 验从 根本 上说就是 对 我们人类 自身 的有 限性 的认识 , 而使人对 于生活 的变迁 和实际 事务更 为开放 。 从
关键词 : 伽达 戢尔 ; 释学经验 ; 诠 效果历史意识 中圈分类号 15 1 1 6 3 文献标识码 : A
伽达 默尔认 为诠 释学现 象 , 即理解 文本 的现象 , 于人类 的整 个 世界经 验 , 属 并把 诠 释 学理解 称 之 为 诠释 学经 验 , 文试 图对诠 释学经验 进行细致 的分析 车
学经验 中找 出上 述经 验分析 中 , 已认 识的那些 要素 。注 释学 经驻与 流传 物有关 ”1( 6 O 。“ 传物就 _ p4) 流 J
像 一个 ‘ ’ 样 自行讲话 。一个 ‘ ’ 你 那 你 不是对 象 , 是与 我们 发生 关 系”1(4 0 。 于是 伽达 默 尔 接着 而 _ P 6) 分析 了三 种“ ” 你 ” 我 与“ 的关 系来 说明 我们三种 不 同的诠 释 学经驻 这里 “ ” 我 是诠 释者 , 你 ” 我所 而“ 是
维普资讯
20 02年 第 1 期 第 5卷( l 期 ) 总 4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中国文学作品译出的启示_陈振东(1)

① 刘和平 :《中译外 :悖论 、现实与对策 》 , 《外 语与外语教学 》 2008年第 10期 。
② 徐德明 :《老舍译事》 , 《博览群书》 2009年第 3期 。 ③④ 胡德香:《对译入译出的文化思考》, 《海南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3期 。 ④⑦ 伍凌 :《思考与启示 ——— 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与翻译研
一 、 中国文学作品译出的必要性和现状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想要在世界的舞台上彰显自我 , 通过同世界各 个文化的交流交融发展壮大自身 , 那么很大程 度上就必须借助英语这一工具。 因此 , “译入 ” 英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要议题之一 。由此也 引发了中国文学作品是应由中国译者 “译出 ”, 还是由英语译者 “译入 ” 的争论 。
而就视域的形成来看, 虽然每个人的视域 有所不同 , 但是毕竟有共性 。同时由于视域的 形成受到时代背景 、 历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 因此在相同或相似文化影响下的理解者 , 视域
理 论 视 野
的重合度较高 , 对彼此视域的认同度也较高 。 英语译者的视域同英语读者的视域之间相
互重合处较多 , 英语译者在同原文视域进行融 合的过程中 , 其所形成的新视域必然同译文读 者的视域有所交集 , 而这个交集也使得译文读 者同译文视域的融合成为了可能 。然而 , 中国 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时候 , 更加注重的 是原文的视域 , 而在视域融合过程中也更多地 倾向于原文视域 。同时中国译者同外国读者的 视域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 原文视域同译文读 者的视域差距更是巨大。 在视域融合过程中 , 中国译者如果过多地顾及同原文视域融合 , 那 么很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 最终产生的新译文 视域同译文读者自身视域差距过大 , 译文读者 会觉得译文难懂晦涩 , 觉得不可接受 。而这也 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译出的文学作品 , 在中国 读者中反而更受欢迎 。因为虽然这是译成英文 的作品 , 但由于中国读者自身的视域同原文和 译者的视域都有很多交集之处 , 因而与其二者 融合而成的译文视域也拥有众多交集之处, 两个 视域能够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得到顺利的融合 。
伽达默尔阐释学及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伽达默尔阐释学及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傅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语文教师的阅读理念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解释学是一种比较封闭和孤立的研究,容易陷入作者崇拜,并且追求单一的、不容置疑的文本意义。
伽达默尔阐释学则认为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不是文本的“独白”,而是“对话”,只有当文本与人的理解相结合时才会产生意义。
通过研究伽达默尔阐释学,我们可以得到许多阅读教学上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解释学;伽达默尔;阐释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03-01新课改以来,许多新理念的逐步贯彻使得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僵化和沉闷。
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变得更加自由、开放和活跃。
然而追究到效果,“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阴霾却仍然在阅读教学的上空盘旋,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说令人沮丧。
究其原因,许多语文教师花大力气,却仍然致力于旧的、被淘汰了的阅读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仍然过分注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唯一的”中心思想,手持“标准答案”让学生阐述“作者原意”。
产生这样的结果,与一线语文教师不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不能与时俱进大有关系。
许多教师始终拘泥于传统阅读方法,对新的阅读学、解释学理论置若罔闻。
在这里,我们不妨对传统的解释学和西方伽达默尔阐释学做一个轮廓性的梳理。
一、传统解释学——作者中心与意义既定传统解释学的创始人施莱尔马赫以反对误解作为目标,提出了恢复作者原意的两种方法——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
语法解释,就是通过语言的途径客观地理解作者的原意,其核心是要探明作者语言的习惯用法,在特定的语境中解读词语的意义;心理解释,则是为了恢复作者的本意而重建作者的心理个性和历史情境。
传统解释学认为,意义是文本自身所固的,它不以解释者的理解为转移,因而解释者的任务就在于清除自己的各种偏见,投入作者原有的处境,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意义。
简述赫施对伽默尔解释学的批判

简述赫施对伽默尔解释学的批判
(1)赫施认为伽达默尔回避和取消了“解释的有效性”问题,因而是可疑的。
(2)伽达默尔认为不存在更好的理解而只有另一种理解,赫施认为伽达默尔这一观点有两点不妥:
一是一个文本对多种有效的解释开放就等于取消了解释的客观性与解释的有效性问题。
二是以传统为衡量解释有效行动的标准就等于取消了客观标准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3)赫施认为要真正解答解释有效性的问题就必须保卫作者原意。
他认为作者原意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正确解释的唯一合法标准,正确的解释就是合乎作者原意的解释。
可见赫施再次回归了伽达默尔所批判的传统解释学的客观主义立场。
(4)伽达默尔混淆了“意思”与“意义”,夸大了解释的历史相对性,淹没了解释的客观有效性。
赫施对传统解释学作出了自己的新辩解,认为“意思”是恒定不变的而“意义”是变动不居的。
因此赫施认为语言的约定性和共同交往性保证了作者原意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正确理解。
(5)评价:
①赫施的观点对我们思考解释有效性的标准和依据等问题有一定启发意义。
②赫施将作者原意作为衡量作品解释有效性的客观标准是可疑
的。
将一个隐藏不彰的作者原意作为理解向此回归的意义中心与本源,实际上是将理解交给了虚无。
对诠释学经验理论基本特征的理解

种偏 见 的来 源 ,但是 ,这并 不排 除权威 也 是一 种真 理源 泉 的可 能 为 ,权 威所 说 的东 西并 非 无理 性的 和随 性所欲 的 ,而 是原 则 上可 以
部 分来 加 以说 明 ,首先 ,探 讨理 解 的历 史 性和诠 释 学原 则 的基 本 关 性 。 当启 蒙运 动坚 决诋毁 一 切权 威 时 ,它无视 了这一 点 。”这 是 因 对 于诠 释 学运 用 问题 的简 要理 解 ,包括 亚 里士 多德 诠释 学 的实 际意 被 接 受的 。但是 ,这 并不 排 除 自我 理 性的使 用 。
二 、诠释学经验理论 的基本特 征
1 解的 历史 性 和诠释 学 的原则 : 理
首 先 ,在 这里 ,伽 达 默 尔指 出 了传 统 的 诠 释 学 只是 一种 技 艺 到 文本 自身得 以形 成 的环境 中 ,以透 视 文本 形成 的本 来意 义 。海 德 学 。并 阐 明了 《 真理 与 方法 》一 书 中 的 目的 : “ 们所 探 讨 的问题 格 尔是 这 样描 述循 环 的 :对文 本的理 解 永远 都是 被 前理解 的先把 握 我
字 木 研 讨
对诠 释学经验理论基本特征 的理解
_ 崔虹强 中国国际航 空股份 有限公 司
[ 要 ] 诠 释 学 大师伽 达默 尔的代 表 作 《 摘 真理 与 方法 》在 哲 学诠释 学 史上承 前启后 ,意 义非凡 。本 文通 过 对其 的读后 感传 达 了对诠
释 学的理 解 。首先 通过 对前 见 、循 环 的理 解揭 示 了理 解得 以进 行 的条件 ;其 次 通过 对诠释 学的运 用 阐述 了诠 释 学的现 实意 义所在 ;最后 通 过 对效果 历 史原 则的说 明表 明 获得 本来 意 义的理 解是 一种 主体 与 文本之 间的互 动。 【 关键 词 】 诠释 学 真理 与 方法 伽 达默 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对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反思
作者:王惠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4期
摘要:伽达默尔提出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
因为伽达默尔认为人在交流时都具有前见
性,当前见性不可避免时,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
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无论是理解的主体、理解的文本还是借助的工具——语言都是历史的,因此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偏见是理解的首要可能性条件。
[1]若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那人们如何能说明自己与他人的交流
是能互相理解的?本文试图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关键词:理解、诠释学、诠释学循环
自从不可知论和怀疑主义出现,人们就开始对能否掌握真理存疑。
人们逐渐发现,我们好像并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想法。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见性,我们作为个体处在整体之中,个体很容易就受到整体的影响一个人对事情的理解是通过参照各个部分来确定的,而对每一个单独部分的理解则是通过参照整体来确定的。
无论是整件事还是任何单独的部分,都不能不相互参照而理解。
但问题是这个整体的背景很多时候还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有差异。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无法理解对方真正的想法。
但是伽达默尔认为恰恰是这种偏见才能让人们相互理解,偏见是理解的首要可能条件。
本文试图简单介绍伽达默尔对偏见的认识,并反思偏见可能不是理解的首要条件。
一、伽达默尔对偏见积极作用的说明
伽达默尔强调诠释学只能是主观的,其理由是我们体验事物是由我们的特定倾向决定的。
因此,人们可以说我们的参与总是建立在主观的基础上的。
伽达默尔关于偏见作为预先判断的积极概念与他的解释学方法中的几个观点有关。
我们的偏见使我们对所涉问题的看法使这些偏见本身能够得到修正,这表明了伽达默尔的预先判断概念的特点及其在理解中的作用,因为它本身构成了诠释学循环的一个版本。
伽达默尔对预先判断的解释优先性也与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结构中问题的优先性有关。
此外,预判在理解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伽达默尔对传统解释学概念的重新思考,不仅涉及到解释,而且还涉及到解释应用。
在这方面,所有解释即使是对过去的解释,都必然是“先入为主”,因为它总是以提出关切和利益为导向,而正是目前的关切和利益使我们能够与有关问题进行对话。
理解的偏见性意味着,只要我们理解,我们就会参与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既包括我们自己的自我理解,也包括我们对所涉问题的理解。
在理解我们的偏見的对话中,不仅因为它们在开放所要理解的内容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因为它们本身在这一进程中变得明显。
因此,当我们的偏见对我们来说变得明显时,它们也可以成为质疑的焦点。
伽达默尔声称,“时间距离”可以发挥有益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那些对理解有问题的偏见。
[2]伽达默尔承认,
偏见有时会扭曲,关键是它们并不总是扭曲的,在理解自身的过程中发生的对话相互作用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