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解本体论理论框架浅析林晓希
伽达默尔艺术本体论的建立——《真理与方法》第一部分解读

释学 , 而成 为具有 本 体论 特 征 的哲学 解释 学。它 提供 判断力、 味。伽达默尔非 常重视对 概念史 的研究 。 趣 在
的也不仅是一 种 纯粹 的思 辨哲 学 , 是 与生存 息 息相 他看 来 , 更 真正 的哲学研究 就是对概念史 的研究 , 概念 自
[ 收稿 1 ]0 1—1 3 3期 2 1 0— 0 [ 作者简 介 ] 陈炜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 士生, 男, 中共江 西省委 党校哲 学部讲师。
纯手段 , 而是人 在道 德 和精 神 上 自我 提升 的 目的。德 人在 自然界 中的 自我发现 。伽达 默尔否认 了艺术 不能 国人文 主义传 统揭示 了教化 异化 与 返 回的辩 证结 构 , 向我们传达 人类 在无 目的 的实在 中的这 种 自我 发现 ,
伽达默尔也把 教化 看作 是一 个不 断 发展 的过 程 , 完 意识到 自我 的道 德、 而 存在规定 , 他认为 : 艺术 的语 言乃 “
美 学 主 体化 倾 向之 批 判
在进入直接对美 学 主体 化倾 向的批判 之前 , 伽达
体论式 的理解 。这种 理解 方式使得伽 达默尔 的解 释学 默尔考察了人文 主义传 统对 于精 神科 学 的意义 , 中 其 理论超越 了如施 莱尔 ・ 赫的传统方 法论意义上 的解 着重梳理了人文 主义 的几个 主 导概 念 : 化 、 同感 、 马 教 类 思维 的进程 , 一个 新 的哲学 诗歌 、 型艺术等艺术 门类 在康德看来 只属于依 存美 , 造 体系离不开对 先前哲 学史 中相关 概念 的概 念 史分 析。 这种美 因其 内容和 目的而不纯粹 。尽 管伽 达默尔 不赞
的确 , 真理与方法 》 《 堪称 这 种概 念史 分析 的典范 。伽 成康德将 自然 美凌 驾于艺 术美 之上 的 观点 , 是伽 达 ‘ 但
论伽达默尔对实践哲学和解释学的融合

践 哲学 方 面 。伽 达 默 尔 曾 宣 称 自己 只 写 过 三 本 书 :《 柏拉 图 的辩证 伦 理 学》 ( 9 1 、 《 13 ) 真理 与 方 法》 (90 、 《 拉 图和亚 里 士多 德哲 学 中善 16 ) 柏
作 者 简介 :邵
华 (9 l ) 男 ,湖 北 黄 冈人 ,( 汉 4 07 ) 华 中科 技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哲 学 系讲 师 ,博 士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18 一 , 武 30 4
伦 理 学 、德 国 哲 学 。
①
H G aa e, lt,Daeta ti ,(rn yR br M.Wa ae ,Y l U iesyPes,19 ,P XV . .G d m r P a s il i l h s t .B o et o cc E c a l c ) a n ri rs l e v t 9 1 .X .
的批 判而 提 出的一种 教 育城 邦 的理想 ,柏 拉 图重 视哲 学对话 在 实际政 治生 活 中 的教 育意 义 ,以及 辩证 法在 培养公 民正 义 的政治 态 度方 面 的重 要作
而从伽达默尔整体思想发展来看 ,对实践问题的
思考其 实一 直贯穿 了他 的学术 生涯 。在 《 真理 与
究柏 拉 图和 亚 里 士 多 德 的心 得 ,在 晚 年 出版 了 在伽 达默 尔早期 的柏 拉 图研 究 中 ,他 关 注 的 就是 伦理 和政 治问题 。这 一时期 发表 的短著 《 柏 拉 图和诗 人》 ( 9 4 和 《 拉 图 的教 育 国家 》 13 ) 柏 (92 1 4 )都是 对 柏 拉 图 国家 学 说 的研 究 。伽 达 默 尔认 为柏 拉 图的理想 国实 际 上是 为 了表 达对 现 实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思想及其对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思想及其对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
杨莉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作为质的研究方式的主要理论取向之一,哲学解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解释学。
这种本体论的模式就是理解、解释和对话。
质的研究秉承了解释学思想之精华又不拘泥于此,兼吸取了后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的精髓。
教育研究自身具有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的双重特点,再加上民族教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因此,质的研究作为民族教育研究有效实施的方法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
本文试图在综述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的基础上,探讨解释学视野下质的研究发展趋势、发展目的及其研究设计。
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研究体系的构建。
【总页数】0页(P5-7)
【作者】杨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
【相关文献】
1.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思想及其对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 [J], 杨莉
2.从哲学解释学到实践哲学——试析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的第二次转型 [J], 陈雷
3.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自然科学解释学发展的启示 [J], 梁臣
4.从解释学角度谈对“重写文学史”的一些看法——以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为主 [J], 宋辰博
5.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现实性” 精神向度 [J], 郭世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实践哲学

基 础上 建立 起 的实 践哲 学就 是要 通 过对 人类 实 践 行 为 的反 思 指 明人类 存 在 和 生 活 的 善 的 、 合 适 的 、 价 值 的 理 论 基 础 与 趋 向 目标 , 样 一 有 这 来 , 践 哲 学 就成 了专 门探讨 人 类 实 际 存 在行 实 为 的一 门理 论 反思性 学 问 。伽 达 默尔 正是 在此 意 义上使 用 “ 践 哲 学 ” 个 词 并 极 力 试 图重 实 这 建 和复兴 实 践 哲 学 的 。在 伽 达 默 尔 看 来 , 践 实 哲学 为人 文科 学 正确 的理解 提 供 了唯一 有 承载
、
从 解 释 学 到 实 践 哲 学 的 转 向
自称 “ 主 观唯 心 主 义 的 圈 子 中 生长 起 来 在
①
H n —G ogG dme,Tuh a dMeh d f rw r otescn dt n e ok h ot u m P bi igC mpn . a s er aa r rt n to , oe odt h eo de io ,N w Y r :T eC ni u u lhn o a y i n s
力 的模 式 , 践 哲 学 是 “ 定 所 有 人 的 知识 和 实 规
。
“ 释 学 ” h r n uis 是 一 种 “ 于 理 解 ( eme et ) c 关
解 和解 释 的学 问 ” 当 它 被 确 立 为 哲 学 解 释 学 , 时, 意义 的理解 与解 释 就 成 了 人 的一 种 存 在 和
伽 达 默 尔 的解 释 学 与 实 践 哲 学
张 能 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 西 方 解 释 学 史上 , 达 默 尔 的 重 大理 论 贡 献 既 在 于 完成 了从 作 为 技 艺 学 和 方 法 论 解 释 在 伽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伽达默尔是西方解释学现代发展的最大代表,不仅在于他创立了哲学解释学,更重要的在于他将解释学理解为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
随着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创立,其思想迅速传播和应用于哲学、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教育学、文学评论和宗教等人文社科领域,“‘解释学’成了现代思想中的一个‘流行词’”①,形成了世界性的一种新哲学形态和“显学”理论。
那么,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来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实践哲学又具有什么样的建设性意义呢?作为一种对话的“本文”,作为一种交流的“对象”,它又会在交流的参与中向我们显明一种什么样的新意义的理解与追求呢?显然,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解释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汤一介、黄俊杰教授等为代表),二是中国的实践哲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张汝伦教授等为代表)。
自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展开了对西方解释学特别是对伽达默尔哲学研究以来,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着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着力于将西方解释学理论广泛运用于对哲学、宗教、伦理学、社会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进一步着手探讨“创建中国解释学”及重新认识中国实践哲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一、解释学与“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从有“史”走向有“学”西方解释学历史悠久,可上溯古希腊与中世纪,有赫尔墨斯对神的旨意的解释与传达的神话,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有奥古斯丁关于解释对于理解神之旨意的意义研究以及对于解释问题零散研究的系统化等努力,特别是在西方有着很长一段时期的对《圣经》解释的历史传统,1654年J·丹豪色最早采用“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用作书名。
不过,真正说来,解释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近100多年的事情。
自从19世纪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人将解释学作为一般解释学、作为方法论的解释学之后,解释学才获得了自身的特殊意义,解释本身才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被加以研究而形成了丰富的解释学理论。
走向政治解释学——伽达默尔后期思想中的世界主义眼光

[ 键词 ]伽达默尔 亚里士多德 解释学 伦理学 政治学 实践哲学 世界主义 关
[ 中图分类号]B1.5 [ 5 6 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l X ( 1) 4 08 —7 0 一 1 2 2 0 —01 0 0 4 0
亚里 士多 德给 人下 过两 个著 名 的定义 :“ 人是 政 治 的动 物 ” 和 “ 是逻各 斯 的动 物 ” 人 是 人 。“
伽达默尔主张应当首先承认取得一致先于误解因为理解总是一再回归到重新产生的一致它给予理解的普遍性以完全的合法性语言总是与一种共同性相联系的正如理解总是与一种相互理解相联系一样它在不断建构着世界定向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通过对话实现的而对话在伽达默尔看来既不是简单地反对他人的意见也不只是对他人意见的补充而是通过一种相互交流形成一种共同的理解和意见的一致此处的一致是视域融合的一致不是强求一律的一致正是这种共一性才使道德的统一性和社会统一性成为可能呷并导致彼此之间最大的沟通
学 。这一 点 早在青 年伽 达 默尔 的教 授 资 格论 文 《 拉 图的辩 证 伦 理学 》 中就 体 现 出来 了 ,可 以 柏 说 ,此 书是伽 达 默尔 的哲学 解 释学 的初步 表达 ,而他 的第 一 部经 典 《 理 与方 法 》 则 是 更 系统 、 真 更 精致 、更 成熟 的表达 ,至于这 之后 的论 著则是 对其 进一 步 的完 善 和发展 。
政治学就是以这个最高的善为对象的。这个善又分为个人的善和城邦 的善 ,这两者应达到一致 , 个人的善要服从于城邦的善 ,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人作为政治的动物注定要过社会生活,而
个人 的幸福 只能在城 邦 中实现 。
亚里 士多 德将 “ 理” ( to) 和 “ 伦 eh s 逻各 斯 ” (oo )看 成 是 实践 哲 学 的原 型 ,实 际 上 是 1 s g
从方法到哲学——论伽达默尔的“理解”观

理 解 来 理 解 自身 , 这 种 理 解 并 不 是 同确 定 的 只 是 对 象 打 交 道 ,而 是 实 现 在 世 界 中的 在 本 身 。 由于 这 一 点 ,从 狄 尔 泰 那 里 继 承 而 来 的关 于 方 法 的 解 释 学 变 成 一 种 关 于 事 实 性 的解 释 学 ,这 种 解 释 学 南海 德 格 尔 的 研 究 而 被 引 入 存 在
理 解 一 直 是 人 类 精 神 生 活 中 的 重 要 现 象 , 自从 海 德 格 尔 提 出 理 解 的 本 体 论 意 义 后 , 在 整 个 诠 释 学 领 域 掀 起 了 一 场 “ 白尼 式 哥 的革 命 ” 。哲 学 诠 释 学正 是 在 把 传 统 诠 释 学 从 方 法 论 和 认 识 论 性 质 的 研 究 转 变 为 本 体 论 性 质 研 究 的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诠 释 学 这 种 根 本 性 转 变 的 发 动 者 当 然 非 海 德 格 尔 莫 属 。伽 达 默 尔 秉 承 海 德 格 尔 的 本 体 论 转 向 ,把 诠 释 学 进 一 步 发 展 为哲 学 诠 释 学 。按 照 他 的 看 法 , 诠 释 学 决 不 是 一 种 方 法 论 ,而 是 人 的经 验 的 组 成部 分 。
我 们 有 必 要 回 顾 一 下 海 德 格 尔 的 基 本 本 体 论 。海 德 格 尔 把 自 己关 于 “ ” —— 存 在 的 意 义 的 是 理 论 总 称 为 存 在 论 ,而 如 何 让 存 在 , 即 让 事 物 自身 显 示 与 我 ,海 德 格 尔 认 为 要 从 “ ” 的 这 个 在 人 者 出 发 , 因 为 “ ” 这 个 在 者 与 人 其 它 在 者 不 同 ,它 在 其 自身 上 就 与 存 在 打 交 道 ,它 自身 就 能 如 其 所 是 的 那 样 显 示 存 在 , 因此 存 在 想 象 学 的 存 在 论 基 础 必 须 是 一 种 “ 在 的 想 象 学 ” 此 在 现 象 学 就 此 。 是 让 此 在 如 其 所 是 那 样 将 自身 显 示 出来 ,相 对 其 它 存 在 者 的 现 象 学 ,它 可 以说 是 一 种 基 础 或 出 发 点 。 因 此 ,此 在 现 象 学 又 可 称 为 基 础 存 在 论 , 这 种 关 于 此 在 的 生 存状 态分析 的理论也 称之 为 “ 基 本 本 体 论 ” 。 这 种 本 体 论 是 “ 种 通 往 存 一 在 的新 通 道 。 这 条 通 道 就 是 此 在 对 在 世 之 在 的 自我 理 解 , 即 事 实 的诠 释 学 。本 体 论 从 根 本 上 被 重 新 界 定 为 对 此 在 之 存 在 的 昭 示 和 揭 秘 。而 诠 释 学 ,也 被 重新 界 定 : 它 不再 是 一 种 神 学 的 或 哲 学 的 注 释 的 方 法 论 ,甚 至 不 是 精 神 科 学 ( 文 科 学 和 社 会 科 学 ) 的 方 法 人 论 ,而是 一种 对存 在 的具 体 的 、 特 定 情 境 的 、历 史 的 、语 言 的 和 动 态 的 ( 应 时 间 变 化 的 ) 在 此 适 之 在 的 昭 示 性 理 解 ,一 种 关 于 在
伽达默尔 后现代解释学

伽达默尔后现代解释学伽达默尔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是后现代解释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后现代解释学是一种关注语言和文化解释的理论,它批判性地反思语言和解释的本质,并探索话语的权力和意义的形成。
伽达默尔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学范式,即语言的游戏论。
下面将详细介绍伽达默尔的后现代解释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语言理论的影响。
首先,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核心要素。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是我们理解世界和与他人交往的基础。
他强调语言的即时性和交际性,认为语言仅仅靠语音或文字的形式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语境和背景知识。
据此,他提出了“第二位无形”的观点,即语言并不是在独立存在的意义单元之间进行转移,而是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来共同产生意义。
其次,伽达默尔关注话语权力的问题。
他指出,语言是话语权力的表达和行使,通过语言的运作,人们能够掌握或受制于话语权力。
话语权力不仅仅是对特定话语的掌控,还包括对话语空间的掌控和规范。
他认为,话语权力的运作是一种权力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表现,通过语言,人们可以塑造和改变现实,影响和控制他人的行为和思想。
伽达默尔的后现代解释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再现”,即通过语言和解释来创造和再现现实。
他认为,语言和解释并不是客观地呈现和展示现实,而是通过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创造出一种特定的现实。
这意味着,语言和解释不是中立的,而是带有主观性和倾向性。
因此,人们需要持续关注语言和解释的运作方式,以及其对现实的影响和塑造。
在伽达默尔看来,语言是一种游戏。
他将语言理解为一种规则和规范的系统,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按照这些规则和规范来行动。
他强调,语言游戏的规则和规范是人们共同协商和遵循的,而不是自然存在的。
因此,语言游戏并不是一种确定、静止的结构,而是一种不断变化和演变的过程。
伽达默尔提出的语言游戏论对现代语言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语言理论中关注逻辑和形式的范式,强调了语言的交际性和即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9No.52012年5月第9卷第5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12伽达默尔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当代德国继胡塞尔、海德格尔之后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
1960年发表的著作《真理与方法》中阐述了其哲学解释学的主要思想,真正将理解明确的作为哲学本体来看待,建立起一种新的解释学理论。
解释学至此由一门古老的技艺性的学问和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转变形成了系统的哲学解释学并且建构了一种新意义上的哲学本体论———理解本体论。
一、伽达默尔理解本体论简要概述伽达默尔的理解本体论认为理解和解释本身就是人存在的方式,是人的根本属性。
“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所于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这就是理解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
[1]人在理解关系中生存,它不是指理解者对存在的绝对把握,而是相反,它是指:凡是在某种东西能被我们所产生并因而被我们所把握的地方,存在就没被经验到,而只有在产生的东西仅仅能够被理解的地方,存在才被经验到。
理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根本交往方式,理解不再是仅限于对文本的外在解释而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一切认识都是理解过程,人的生活经验具有无法摆脱的理解和解释性质。
理解也绝非一种针对一个所给予“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那个被理解的东西的存在。
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现象本来就不是一个方法论问题,理解本文和解释本文属于人类的整个世界经验,伽达默尔试图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研究理解的意义问题。
他所研究的不仅是科学及其经验方式的问题而是人的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的问题。
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在探究理解怎样得以可能?这是一个先于主体性的一切理解行为的问题,也是一个先于理解科学的方法论及其规范和规则的问题。
即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理解本身就是本体,就是一种存在。
存在这一哲学范畴的历史悠久,从古希腊传承至今,整个哲学史的发展都可以以此作为一个维度来贯穿,哲学史从探索存在开始,以追问存在为动力向前发展。
二、伽达默尔理解本体论理论框架梳理的重要性随着哲学史一起发展的存在的范畴逐渐失去了希腊哲学赋予的涵义之时,人们更多的去追寻存在于人之外的、绝对孤立性的实体存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伽达默尔认识到了人与现实生活脱节了,他将本体问题与人的生存经验和人最根本的理解经验联系起来。
因此,伽达默尔的理解本体论是存在与人的活动之中的、非实体性的并充满着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的学说。
在《哲学解释学》一书中,伽达默尔明确指出哲学解释学的任务与其说是方法论的,毋宁说是本体论的。
效果历史意识虽然称其为意识,但更多的意义是存在。
就目前学术界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研究来看,相关论著虽已有不少,但从本体论意义,特别是以存在为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论著仍不多见,虽然也有部分论文对这方面有所涉及,但往往也只是在宏观上来研究的,专门探讨解释如何把握存在的研究较少。
本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本体论形态出发,进而对其理论框架进行整理,由此强调了在当今科学理性方法统治下的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哲学不能放弃这样的主张,即它不仅要认识,而且还要获得某种实践效果。
”[2]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阐释了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分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对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探索人类的存在方式更好的理解周围的世界和理解自我,在更高层面上反思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预想了人类世界的未来。
这些都体现出了本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可见在本体论的层面上探讨解释与存在的关系对更深入的研究伽达默尔哲学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三、伽达默尔理解本体论的理论框架从理论根据上说明理解的本体意义,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要解决的首要核心问题。
可以说,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从根本上要说明、要建构的就是这样一种理解本体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解本体论理论框架浅析林晓希(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900)摘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从未停止过研究本体论的进程。
从古代本体论实体的存在,到近代认识论转向的存在,再从现代哲学语言转向中的存在到解释学理解中的存在,相应的本体论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由传统的实体本体论发展为精神本体论。
伽达默尔从哲学本体意义上来讨论人类的理解经验,从人的基本经验出发,通过回答“理解何以可能”建构起了理解本体论。
哲学解释学并不是一种精神科学方法论,也不是一种为了避免误解的艺术,而是首要的或者根本上说是一种本体论。
这种本体论要探究的是我们世界经验总体的关系,证实理解是存在的基本特性。
从理解这一赋予存在新意义的本体论层面,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解本体论理论框架进行简要梳理,便于具体分析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理解;存在;本体论12··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才有可能去批驳将真理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等同起来的做法,说明了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真理问题,乃至一切真理的问题。
理解问题要被当做本体论问题来肯定和强调,首先必须破除传统理解观上将主体与客体对峙起来的认识论模式。
在伽达默尔看来,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理解是人的此在的存在方式和普遍规定性,理解支配着人,规定了具有历史性、有限性的人的限度,从而决定了人的认识限度和世界经验的范围。
这就是说,一切认识都是理解过程,人的生活经验具有无法摆脱的理解和解释性质。
正是在这种理解中,主体与客体发生关联,也使主观与客观截然对立的观点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理解过程不是主观的也非客观的,同时又可以说,它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伽达默尔针对理解的这种非主观性或非客观性的性质,指出这样一种划分方法来自一种错误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是不能通过承认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关系加以消除的。
就好像谈话游戏,谈话本身决定着双方参与的整个谈话,具体到本文的理解上,理解本身既形成了解释者的视域,又支配着本文意义的显现,正是在理解中,理解者获得了对本文意义的创造性说明,而本文也从一种无意义的文字符号重新获得了意义之规定。
从本文的角度上说,理解并非它的一种外部行为,而是本文自身的意义事件,对解释者来说理解也不是一个针对具体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
伽达默尔生活的时代,一是受到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他自称是从新康德主义中走出来的思想家,二是科学技术控制着对真理的理解,支配着人类生活。
前者表现出先验主体性思想,一切认识变成了主体规定和创造世界的过程,而后者则表现为科学技术意义的实证真理来取代真理本身,进而否定了一切人文科学的真理性问题,整个人类生活处于科学技术所谓真理性的统治之下,社会成为各种专家统治的生活,人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反思的力量。
伽达默尔就是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首先要确立起理解本体论,真理作为理解的真理来显明真理的本质,进而捍卫精神科学被夺走的真理性;其次,在理解本体批判基础上批判传统的先验主体思想,超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将理解活动看成是主客统一之中的人类生活的一切基本经验,一种彻底的存在方式,认识是主客体参与的过程,是作为世界经验的理解过程。
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就要研究人类的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条件,哲学解释学就是“试图通过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找出人的世界经验,在人类的有限的历史性的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关系”。
[3]伽达默尔以艺术领域作为探讨理解本体论意义的切入点,进而通过对精神科学中的理解问题和语言问题为主线的解释学本体论转向来说明和构建起真正的理解本体论,通过对审美意识的批判,捍卫那种通过艺术作品而获得的真理的经验,以反对那些被科学的真理概念弄的很狭窄的美学理论,但是这种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对艺术的辩护上,而是试图通过这个出发点去发展一种与我们整个解释学经验相适应的认识和真理的概念。
伽达默尔关注的是探讨在科学方法论作用范围之外的对真理的经验问题,而能够符合这种要求的精神科学就与科学方法范围以外的经验方式,即与哲学经验、艺术经验和历史经验本身相近了。
近代以来的欧洲哲学基本上是立足于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进行思考的,艺术作为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类另类文明,或者被哲学家置之不理,或者是被放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极其次要的位置,海德格尔不再将艺术看成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将其视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改变了欧洲传统哲学的固有思路,伽达默尔直接以艺术作为研究出发点来考察世界的理解性问题,创造了哲学解释学。
他之所以首先选取艺术作为考察理解本体意义的出发点是因为在他看来,解释学问题所指向的方向与审美意识批判的方向是相同的,通过艺术作品所体验到的真理是用任何其他方式所不能达到的,这点也构成了艺术维护自身而反对任何推理的哲学意义。
在科学方法看来,艺术经验是超出感觉经验范围之外的,不能被确证的,因而不是科学的,没有真理可言。
伽达默尔则认为这是科学主义方法论与独断主义的体现,它排斥一切通过非科学主义的方法所获得的真理,实质上就是排除艺术科学本身,实际上科学方法论只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的方式。
而怎样看待精神科学,是伽达默尔区别于科学理性主义哲学和历史学派精神科学理论的关键之处。
伽达默尔从艺术出发,力图探明精神科学同艺术一样是从根本上超出了科学知识范围的经验,有着与自然科学真理完全不同的性质,这是因为精神科学研讨的对象是各种历史流传物,是与整个解释学经验相应的,人们参与其间所理解和传达出的认识和真理。
从精神科学的理解上来突显理解作为哲学本体的意义,这是伽达默尔本体建构逻辑的第二步。
通过这一步工作,已经建立起一种观点:如同艺术经验中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性和真理性通过理解和解释才获得表现一样,精神科学活动同样,它的存在问题本质上不是由历史的本文,也不是由解释者,它是通过融合二者的理解而得到阐明的。
将理解与艺术真理和精神科学真理联系在一起是将方向转向理解本体所提供的一条思维通道,在这里会追问理解与存在的哲学关系问题。
进而,他通过语言对理解对象、理解过程和理解模式内在关系进行探讨,鲜明的阐述了理解的语言性特征,把理解和语言联系起来,为将理解与只能用语言所表现的世界的存在结合起来奠定了基础,人类的世界存在是语言的,人们的理解和解释是语言性的,以语言为基础的理解和世界存在必定是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语言在述说存在。
参考文献:[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41.[2]伽达默尔.伽达默尔全集(第2卷)[G].上海译文出版社,23.[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