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
伽达默尔的前见学说

6.伽达默尔的前见学说
所谓前见是指理解主题在理解文本之前收到自身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即先入之见。
伽达默尔说:“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也不是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 这种超越了主体控制之外的但又决定着理解和解释进程的微妙因素正是前见。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 对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来说, 联系着其解释学中过去和未来的关键词正是“前见”。
“前见”联系着此在的被抛性与筹划的可能性, 连接着理解的历史性与未来生成性,从而使解释与理解保持着开放的姿态。
第一, 理解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理解具有历史性, 因此, 前见是不可消除、不可避免的。
第二, 伽达默尔试图为前见正名, 恢复前见本来的中性意义。
第三, 为两种前见--权威与传统正名。
第四, 理解行为是在理解者、文本与传统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张力中进行的, 因此前见并非随心所欲地发挥作用。
伽达默尔认为, 解释、理解始终是历史中进行的, 历史是由我们来经验的, 在理解中我们始终是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性是一切理解的根本性质,从而构成了我们的前见。
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5.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出发,把海德格尔理解的概念扩展到存在性,把解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对待,视解释学现象为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解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理解是历史的。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
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
无论是认识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
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
这一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历史性误读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价方法。
翻译正如勒费维尔所言,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
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信”的译文不可能存在。
历史性误读是时代认可的理解,是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价值观等影响的产物。
例如晚清时期,面对列强入侵、外族统治,当时的文人志士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的外国小说,在译介到中国时,都被加以一种“政治性阅读”,肩负起了政治任务。
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参与理解的主、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性“逗留”。
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地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
但伽达默尔认为这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充分肯定了偏见对理解的意义,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
伽达默尔深化了海德格尔关于“前结构”的思想,声称“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
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
”偏见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是解释者对处身世界意义的一种选择。
(完整word版)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生平与著作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界甚至哲学之外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伽达默尔也由此成为当代解释学大师和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本专业很出色,也试图引导伽达默尔走上研究自然科学之路,因此在伽达默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各种办法来吸引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令他父亲大失所望,伽达默尔仍然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父终其一生对他的选择都不满意。
投身于学术研究就是走上一条漫长的历险之路,年轻的伽达默尔首先面临的思想上的痛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给德国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迷茫,伽达默尔在《自述》中写道:”在此迷惑中要想深信不疑地与现存的传统保持一致,已实属不可能。
正是这种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促使我进行哲学研究的动力.""新康德主义在当时虽然仍具有一种真正的、虽说并非毫无意义的世界意义,但它如同自由主义时代自负的文化意识及其以科学为依据的进步信念一样在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被砸得粉碎。
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试图在一个失去了方向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定向。
.。
痛苦和新尝试,贫穷无望和青年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彼此进行着斗争。
"关于伽达默尔在思想上的求索和摸索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真理与方法》下卷中伽达默尔就自己的学术道路所作的《自述》。
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伽达默尔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面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危机而生发出自己的解释学理论的。
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
前见: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

[ 关键词 ] 伽达默尔 ; 前见 ; 理解 ; 解释学
【 中图分类号 ]B 1 .4 5 6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0 0 2 1 ) 108 .4 6 20 4 (00 0 .0 00
如伽达默尔所说 , 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 “ 也 不 是我们应 当做 什 么 , 而是 什 么东 西超 越 我 们 的
21 0 0年 1 月
茅 社 学版) ( 会科
Jun f hn o gU i rt f eh ooy Sca Si cs ora o ad n n esyo cn l ( oi c n e ) l S v i T g l e
Vo . 6, .1 1 2 No
Jn2 在 的可能性 投向未来 , 此
由未来 规 定 自己 , 是 “ 划 ” “ 存 性 ” 一 这 筹 或 生 的
部里程 碑式 的 著作 。通 过 它 , 达 默 尔 系统 构 伽
建 了其解 释学体 系 , 使解释学 在 2 纪下半 叶 并 0世 声名显 赫 。在 笔者看来 , 了解 解 释学文论 思想 , 要 前见不 失为 一个 恰 当的切 人 点 。这 是 因为 , 前 对 见 的论 述 , 不仅 是伽达 默尔思 想 的魅 力所在 , 而且 它联 系 着诸如 理 解 、 释 、 解 传统 、 威 、 史性 、 权 历 时 间距 离 、 野融合 等一系列 概念 , 而形成 了伽达 视 从
的形 成未来 的力量 , 但超 越我们 有 限意识 , 而且我
[ 作者简介]汪淑霞(90 , , 18一)女 山东临清人 , 淄博职业学 院文化传 媒系教师 、 硕士 , 文学 主要从事 文艺学 、 中国古
伽达默尔简介

产生新的理解视野,实现理解与认知的深化。
应用诠释学的前提条件
开放态度
诠释学要求我们以开放和包容 的态度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避免固有偏见和成见的干扰 。
历史感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是 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 的,要有历史感来把握事物的 发展脉络。
对话交流
诠释学强调通过对话交流来达 成共识,彼此理解和融合地平 线是应用诠释学的重要前提。
语言是理解与交流的基础,它不 仅承载着传统,也影响着我们的 思维方式。
理解与理解的融合
伽达默尔认为, 理解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读者的前理解与文本内容会在这个 过程中不断融合。读者从自己的背景、经验出发,通过与文本的对话,逐步理解其 含义,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理解框架中。
这种理解的融合过程体现了解释学的核心思想 - 人的理解永远存在于历史与传 统的视域中,而不是独立于此。真正的理解需要开放心胸,去认真聆听他者的声音, 才能实现自我理解与文本理解的融贯。
学术探索
在大学求学期间,伽达默尔深入研究了德国观念论和现象学等哲学流派,并逐 步形成了自己的诠释学理论。
实践与反思
伽达默尔通过实际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过程不断完善和发展他的诠释学思想,形 成了独特的哲学视角。
理论创新
伽达默尔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学术积累,提出了"理解即融合"、"前理解"等诠 释学核心概念。
伽达默尔及其对诠释 学的贡献
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对诠释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理解的 圆圈"概念,探讨了理解过程中的主客体互动。伽达默尔指出,我们理解事物需要 在自己的预理解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拓展,这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
by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生平与著作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界甚至哲学之外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伽达默尔也由此成为当代解释学大师和德高望重的哲学家。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本专业很出色,也试图引导伽达默尔走上研究自然科学之路,因此在伽达默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各种办法来吸引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令他父亲大失所望,伽达默尔仍然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父终其一生对他的选择都不满意。
投身于学术研究就是走上一条漫长的历险之路,年轻的伽达默尔首先面临的思想上的痛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给德国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迷茫,伽达默尔在《自述》中写道:“在此迷惑中要想深信不疑地与现存的传统保持一致,已实属不可能。
正是这种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促使我进行哲学研究的动力。
”“新康德主义在当时虽然仍具有一种真正的、虽说并非毫无意义的世界意义,但它如同自由主义时代自负的文化意识及其以科学为依据的进步信念一样在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被砸得粉碎。
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试图在一个失去了方向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定向……痛苦和新尝试,贫穷无望和青年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彼此进行着斗争。
”关于伽达默尔在思想上的求索和摸索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真理与方法》下卷中伽达默尔就自己的学术道路所作的《自述》。
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伽达默尔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面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危机而生发出自己的解释学理论的。
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
伽达默尔:人格化的解释学伽达默尔解释学观点

《伽达默尔:人格化的解释学|伽达默尔解释学观点》与大师们同在的岁月(之一)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G.Wagner,一九四一――)博士,德国著名汉学家,一九九三年度莱布尼兹奖金获得者,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院士;现任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兼任欧洲汉学学会总秘书长。
迄今为止,瓦格纳教授已经出版了四部学术专著:《慧远向鸠摩罗什提出的问题》(一九六九)、《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一九八二)、《中国当代新编历史剧――四个实例研究》(一九九○)和《服务行业之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九九二)。
他的代表性著作《正始时代的语言学、哲学和政治学:王弼与老子》,长达一七○○页,历时二十余年始告完成,不久将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外,他还在《哈佛亚洲研究》、《通报》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其中尤以“王弼研究”而享誉西方汉学界。
瓦格纳的大学时代,大部分也是在海德堡度过的。
内卡河畔,人文荟萃。
他曾师事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等学术大师,奠定了人生态度和治学方法的基础。
在许多年以后,他曾不无感慨地回忆道:“我迄今为止所研究的一切题目,都在那一时期萌芽了。
”在大学时代的最后几年,他求学的足迹已经越过了德国国界。
他曾在巴黎师从汉学大师戴密微,又曾两度应邀远赴大西洋彼岸,分别在哈佛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和康乃尔大学进行了七年的学术研究和客座讲学。
一九八七年,瓦格纳带着一种充实、丰富和自信,获得了海德堡大学汉学教授的职位。
一九六四年秋天,我告别波恩,来到了海德堡。
海德堡在史料记载中最早见于一一九六年的一份修道院文件。
因此,这一年被确定为该城历史上的第一年。
今年,海德堡将举行盛大的建城八百周年庆典。
古老的小城海德堡,依山临水,风景秀丽。
莱茵河的支流内卡河,在老城和新区之间婉蜒而过。
在河南岸的国王宝座山的山坡上,屹立着德国最著名的中世纪王官――普法尔茨选帝侯宫殿的断壁残垣;在河北岸的圣灵山的山腰间,镶嵌着一条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散步场所”的“哲学家之路”。
伽达默尔前见理论微探

伽达默尔前见理论微探发布时间:2021-05-17T10:21:01.03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作者:庄丽梅[导读] 摘要:前见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理论,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进行继承与发展,认为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主观性与相对性,伽达默尔对前见存在的合理性持认可态度,强调在理解过程中应关注理解主体的历史性。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前见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理论,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进行继承与发展,认为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主观性与相对性,伽达默尔对前见存在的合理性持认可态度,强调在理解过程中应关注理解主体的历史性。
本文首先对前见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学理的溯源,继而分析培根、海德格尔等人对前见的态度,并论述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前见的重新探讨等问题。
关键词:前见,伽达默尔,诠释学伽达默尔是哲学诠释学的奠基人。
诠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解释和意义的科学,诠释学指的是对文本进行解释的哲学技术,所有的解释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语言,解释学因此成为一门普世的科学。
伽达默尔阐释了之前的哲学对于解释学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伽达默尔所著《真理与方法》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哲学诠释学代表。
伽达默尔在此书中阐发的哲学诠释学的相关思想对哲学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前见理论学理溯源 “前见”在哲学诠释学中是一个基本却又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有其自身的学理渊源及发展脉络,前见即“先在之见”,“已有之见”,也可称之“偏见”或“前理解”。
1、启蒙运动时期 “前见”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启蒙运动时期,前见在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一种阻碍真理发展的理论,哲学界对这一理论持否定态度。
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说中,培根系统总结了妨碍人们形成正确认知的四种假象,认为假象阻碍人们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否定一切传统势力,剔除假象。
然而培根的想法缺乏实现的现实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
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
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
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关键词】伽达默尔/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由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使之超出了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
一、诠释学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精神科学的循环结构①在诠释学里很早就形成了一种解释的循环结构,这种结构在诠释学里被称之为诠释学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
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古代修辞学早就认识到整体与部分所谓诠释学循环,即要理解语句,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语词,而要理解语词,又必须先理解语句。
宗教改革派路德和他的追随者曾把这种从古代修辞学里所得知的观点应用于理解过程,并把它发展成为文本解释的一般原则,即文本的一切个别细节都应当从上下文关系以及整体所目向的统一意义,即从scopus(整体结构)上加以理解;反之,整体结构的统一意义又必须从一切个别细节去理解。
当把这一原则用于对《圣经》的理解时,他们反驳罗马教会独断论对《圣经》的解释,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乃是对《圣经》理解和解释的唯一正确原则:一方面对《圣经》的整体理解指导着对个别细节的解释,另一方面,《圣经》这一整体也只有通过对个别细节的理解才能获得。
从这里,新教改革派提出《圣经》是自身解释自身的所谓《圣经》自解原则(Schriftprinzip)。
对于古代修辞学这种整体与个别的诠释学循环,伽达默尔在他的《论理解的循环》(1959)一文中写到:“我们必须从个别理解整体并以整体理解个别这一诠释学规则,来自于古代的修辞学并经由近代诠释学而从一种说话艺术转变为理解的艺术。
不管是在修辞学中还是在诠释学中,它都是一种循环的关系。
整体得以被意指的对意义的预期是通过以下这点而达到清楚的理解,即从整体出发规定着自己的部分也从它这方面规定着该整体。
”[1](P57)伽达默尔曾以外语学习为例,说明人们在理解一句外语的意义时,必须首先理解该句子的成分即语词,但在理解该语句的语词意义时,人们又要先理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按照传统的诠释学,理解的运动就是这样不断地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
“所有个别和整体的一致就是当时理解正确性的标准,而缺乏这种一致则意味着理解的失败”[1] (P57)。
施莱尔马赫曾经把这种部分与整体的诠释学循环区分为客观的(语法方面的)与主观的(心理方面的)两方面:从语法方面看,正如个别的词从属于语句的上下文一样,个别的文本也从属于其作者的作品的脉络关系,而作者的作品类集又属于当时有关的文字类或文学整体;从心理方面看,同一文本作为某一瞬间创造性的表现,又从属于其作者的内心生活的整体,而作者的整个内心思想又属于他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但不论是语法解释,还是心理解释,我们都可看到这种循环总是处于理解对象方面,即处于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或作品方面,以及同样也作为理解对象的作者思想或精神方面。
这就是说,对于施莱尔马赫来说,诠释学循环只是处于理解对象方面的循环,即使施莱尔马赫也谈到一种预期或预感,但那也是作为理解对象整体理解的部分。
施莱尔马赫这种只涉及理解对象的诠释学循环,使他把理解只看作与作者处于同一层次的活动,这样一来,文本就被解释为其作者的生命的特有表现。
伽达默尔曾以施莱尔马赫所谓“自身置入作者的内心中”来解释施莱尔马赫这种理解对象上的循环,他说,施莱尔马赫这种自身置入并未真正把我们自身的观点置入理解对象之中,而是把自身置入理解对象的意见之中,即自身消失于理解对象的意见之中,也就是说,“我们试图承认他人所说的具有事实的正确性”[1](P297)。
对于施莱尔马赫和以后的狄尔泰来说,诠释学循环始终是在理解对象方面进行的,它并未出现于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因此它是单方面而非双方面的。
另外,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也主张循环消失,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的理解。
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施莱尔马赫之所以主张这种单方面的诠释学理解,是因为他认为要理解的东西,只是过去作者的意图,而忘记了对真理内容的理解。
这种错误正如历史学家所犯的错误一样,历史学家只像肖像画家那样仅在自己作品里寻找历史原型。
伽达默尔写道,历史学家对于历史文献类似于肖像画家,他们“好像到处在艺术作品上找寻模型,也就是说追踪那些被汇入作品里的历史联系,尽管这些联系尚未被他的时代的观众所认识,而且对于整个作品的意义并不重要”[1] (P151)。
伽达默尔认为,把过去历史地重构为过去——这就是说,把过去重构为与现在中介相反的东西--乃是历史学的错误。
与此相反,他认为接近过去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现在与过去的中介。
在这里,伽达默尔认为,施莱尔马赫的直接先驱语文学家阿斯特在这方面超出了施莱尔马赫,他对诠释学的任务有一种十分坚定的内容性的理解,即要求诠释学应该在古代和基督教之间,以及新发现的真正古典文化和基督教传统之间建立一致性,也就是说,诠释学理解需要在古代与现代、过去与现在、陌生性与熟悉性之间进行调解。
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这就和启蒙时代相比有了新意,“因为如今已不再涉及到对传统的权威为一方和以自然理性为另一方的两方之间作调解,而是涉及到两种传统因素的调解,这两种因素都是通过启蒙运动而被意识到,从而提出了它们之间和解的任务”[1](P151)。
伽达默尔认为,这种理论对于诠释学现象具有一种真理要素,可惜施莱尔马赫和他的后继者却把这些抛弃了。
对此,伽达默尔评论说:“阿斯特通过他的思辨能力防止了在历史中只找寻过去而不找寻当前真理的做法,从施莱尔马赫继承下来的诠释学相对于这些背景就显得比较浅薄地流行于方法的诠释学了。
”[1](P59) 与施莱尔马赫相反,海德格尔从生存论出发对诠释学循环的描述与论证,使理解的循环结构重新获得内容和意义。
海德格尔写到:“循环不可以被贬低为一种恶性循环,即使被认为一种可以容忍的恶性循环也不行。
在这种循环中包藏着最原始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
当然,这种可能性只有在如下情况下才能得到真实理解,这就是解释理解到它的首要的经常的和最终的任务始终是不让向来就有的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以偶发奇想及流俗之见的方式出现,而是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这些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从而确保论题的科学性。
”[1](P270-271)。
显然,这是一种新的理解循环,或者说新的理解的诠释学循环。
伽达默尔说:“我们将必须探究海德格尔从此在的时间性推导理解循环结构这一根本做法对于精神科学诠释学所具有的后果”[1](P270)。
伽达默尔怎样解释和接受海德格尔这种以前结构为出发点的理解循环观点呢?伽达默尔首先说,海德格尔在此所讲首先并不是一种对理解实践的方法论要求,而是描述理解性解释的进行方式本身。
用伽达默尔的话说,“海德格尔诠释学反思的成就并不在于指出这里存在一种循环,而在于指出这种循环具有本体论的积极意义”[1](P59)。
伽达默尔所说的这种本体论的意义,我认为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把理解的主体性赋予了理解的循环,使理解的循环从单纯理解对象方面的来回跑着发展成理解主体与理解对象之间的辩证运动;另一是以事情本身作为理解的预设标准,所有理解必须避免随心所欲的偶发奇想和未曾注意的思维习惯的束缚,从而把目光指向“事情本身”。
如上所述,诠释学循环在古典诠释学里是一条重要解释规则:要理解语句,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语词,而要理解语词,又必须先理解语句。
同样,要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语句,而要理解语句,又必须先理解文本。
在古典诠释学家看来,解释总是处于这种循环之中。
自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之后,古典诠释学的这一诠释学循环发生了某种本质的转变,即循环不仅是指研究对象里的语词与语句,语句与文本之间的循环,而且也指理解主体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循环,这也就是说,理解是我们自己的一些前结构与理解对象的内容的一种相互对话和交融的结果。
伽达默尔说:“诠释学循环在海德格尔的分析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含义。
迄今为止的理论总把理解的循环结构局限于个体与整体的形式关系的范围内,亦即局限于它的主观反思:先对整体作预测然后在个体中作解释。
按照这种理论,循环运动就仅仅围绕文本进行并在对文本完成了的理解中被扬弃。
这种理解理论在一种预感行为中达到顶点,这种预感行为完全从作者的角度着想,并由此而消除掉文本所具有的一切陌生和疏异性。
海德格尔则正相反,他认为对文本的理解一直受到前理解的前把握活动支配。
海德格尔所描写的不过是把历史意识具体化。
这项任务要求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前意见和前见,并努力把历史意识渗透到理解的过程中,从而使把握历史他者以及由此运用的历史方法不只是看出人们放置进去的东西。
”[1](P61)。
另外,他还更富有哲理地写到:“与此相反,海德格尔对诠释学循环的描述和生存论上的论证,表现了一种决定性的转折。
19世纪的诠释学理论确实也讲到过理解的循环结构,但始终是在部分与整体的一种形式关系的框架中,亦即总是从预知推知整体,其后在部分中解释整体这种主观的反思中来理解循环结构。
按照这种理论,理解的循环运动总是沿着文本来回跑着,而当文本被完全理解时,这种循环就消失了。
这种理解理论合乎逻辑地在施莱尔马赫的预感行为学说里达到了顶峰,即一个人完全把自身置身于作者的精神中,从而消除了关于文本的一切陌生的和诧异的东西。
与此相反,海德格尔则是这样来描述循环的:对文本的理解永远都被前理解的先把握活动所规定。
在完满的理解中,整体和部分的循环不是被消除,而是相反地得到最真正的实现。
”这样,“这种循环在本质上就不是形式的,它既不是主观的,又不是客观的,而是把理解活动描述为传承物的运动和解释者的运动的一种内在相互作用”[2](P298)。
所以,按照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看法,理解的循环“不是一种'方法论'的循环,而是描述了一种理解中的本体论的结构要素”[2](P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