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Gadamer)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诠释学是一种哲学
方法论,主要关注人类理解活动和语言交流。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不仅仅是获取事实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参与的活动。
理解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来实现的,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中获得新的见解和理解。
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语言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认为语言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通过语言交流,我们可以共同创造和共享意义。
然而,语言也会限制我们的理解,因为语言是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会给世界带来不同的意义。
伽达默尔还强调理解的历史性。
他认为我们的理解受到我们所处的历史时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理解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和改变。
此外,伽达默尔还提出了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判断一种理解是否是有效的。
他认为有效的理解应该是能够解释和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的理解。
有效的理解不是基于客观真理,而是基于能够解决问题的功能。
总的来说,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强调了理解的主动性、历史性和语言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对于理解和交流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从偏见到效果历史

从偏见到效果历史伽达默尔在分析历史意识时,着重强调了几个特殊概念,分别是偏见、解释距离、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他在对每一个概念的分析中发展了他对历史意识的思考。
他从为偏见正名开始了历史意识批判,同时也意识到理解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偏见传递过去,于是发展了解释距离的思想,注意到理解的视域,进而综合提出效果历史理论来强调理解的历史性。
标签:偏见;效果历史;解释距离;视域融合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那里继承了存在的历史性的思想,于是他在思考理解的历史性时,沿着历史式存在方式的观点用几个关键词来串联历史意识理论。
传统的历史意识思想认为,历史意识将历史事件视为被对象化的他者,历史意识的任务就是要重建历史对象的世界,以此来把握它的意义。
历史意义的试图确认历史事件的源头,是想要重建原初时间环境中的事物以把握其意义。
但在伽达默尔看来,这些活动虽然也重要,但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揭示事件的意义,因为作为存在者的人不能返回原来的时间环境。
他指出:“必须将过去纳入我们的世界中……历史精神的本质不在于对过去的恢复,而在于与当代生活在思想上的沟通。
”在发展历史意义批判的解释学意义的过程中,伽达默尔详细论证了一些重要概念。
效果历史被看作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中心理论。
他用效果历史的概念表示理解的历史性。
效果历史指的是我们皆生存于其中的历史,它强调意识与历史是分不开的,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效果”,也就是理解者和对象之间在历史的作用下相统一的过程。
伽达默尔称历史赋予人的意识以限度,以至于我们不会超出这些限度。
历史的认识者会不自觉地带有历史的前见,因为人的存在是在历史环境中的存在。
因此他认为对效果历史的反思不可能完全达到,这不是因为反思的不足而是由于历史存在,因为人的有限性,我们在一个处境之中而不能在它之外客观地看待。
历史既不是人的主观创造,也不是对过去客观事实的简单重现或复制。
在我们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完全客观地把握其原意,因为文本是历史性的产物,但可以在与被理解对象的相互通融中达成一致,实现理解。
伽达默尔名词解释

伽达默尔名词解释伽达默尔(Gadamer),全名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现象学和解释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以其对理解和解释的深入研究而闻名,对当代哲学和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伽达默尔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该书被誉为当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伽达默尔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上。
他认为,人的理解是一种对话性的过程,不仅包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还包括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
人的理解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话和交流来理解他人,同时也通过反思和自我认知来理解自己。
伽达默尔强调,理解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活动,我们的理解总是受到我们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伽达默尔进一步探讨了解释的问题。
他认为,解释不是简单地将某个事物或事件归类或归纳到某个概念或规则之下,而是一个更加复杂和多维的过程。
解释涉及到对文本、语言和符号的理解,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伽达默尔主张解释应该是开放的和包容的,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避免陷入主观偏见和偏执。
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和解释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我们主动参与其中。
他认为,真正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接受和照搬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通过思考和反思,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立场。
伽达默尔提出了“有效历史性”和“超越性的传统”这两个概念,强调我们的理解是基于我们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同时也要有超越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除了理解和解释,伽达默尔还对美学、语言和艺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我们能够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经验。
伽达默尔对语言的研究也非常重要,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我们思考和理解的基础。
语言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和认识方式。
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理论探究

和 局 限 性 是永 远 无 法 消 除 的 ,历 史 决 定 我 们 永 远 也 无 法
摆 脱 理 解 的历 史性 。 二、 达默尔对“ 解的历史性” 伽 理 问题 的 定 位 正 因 为历 史 性 问题 贯 穿 诠 释 学 的 始 终 .这 种 障 碍永
南 昌高专学 报 2 1 0 0年第 1 ( 期 总第 8 6期) 2 1 2月出版 0 0年 Ju ac ag o ee N . S m 8 ) F b 00 o mdo n hn C lg fN l o1 u e . 1 ( 6 2
伽 达 默 尔 “ 解 的 历 史 , ” 论 探 究 理 陡 理
关 键 词 : 达 默 尔: 解 的 历 史性 : 伽 理 文本 : 义创 生 意
中图 分 类 号 :5 6 9 B 1.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5 (00 0— 0 7 0 10 — 34 2 1 ) 10 0 — 2
历 史 给我 们 带 来 的解 释 的差 异是 无法 避 免 的 ,哪怕 是在 同一 个 时 代 ,不 同 的 读 者 对 相 同 的文 本 也 有 着 不 同 甚 至迥 异 的理 解 ,这 些 差 异 往 往 来 自作 者 和 不 同读 者 的 历史 性 。哲 学 诠 释 学 代 表 人 物 伽 达 默 尔 在 克 服 了众 多 的 “ 见 ” 基 础 上 给 予 了 “ 解 的 历 史 性 ” 的 内 涵 , 现 偏 的 理 新 体 了一 条 鲜 明的 意 义 创生 之 路 。
王 海林
( 安徽 师 范 大学 政 法 学 院 安 徽 芜 湖 2 10 ) 4 0 3
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艺术理论探究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艺术理论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解释,或者说“阅读”这一个词出现已久,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西方在古代就有解释学的存在,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一词源自古希腊信使之神赫尔梅斯(Hermes)的名字。
在中世纪,这门学科主要对圣经经文及一些古典资料和法律条文进行释义。
近代以来,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首次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解释学理论。
他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为了达到正确的理解,避免误解,在语言和精神上都要回到文本创作时的具体情境去理解文本的意义。
狄尔泰(WilhelmDilthey)在施莱尔马赫的基础上,试图为人文科学方法论奠定解释学基础。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精神”或“精神世界”,对它们的研究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方法,而必须使用解释学的方法。
狄尔泰强调了在理解的过程中,“爱”或“同情心”以及“移情作用”的意义,认为只有通过这些因素的作用,解释者才能把自己融入作者当时的处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藤。
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属于客观主义解释学,他们极力主张摆脱个人的偏见和误解,纯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解释学发展到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时开始发生本体论的转变。
哲学上他区分了“存在”和“在者”,“在者”指世界万物,是已生成和已被规定的东西,而“存在”是一个流动、生成的过程,先有“存在”后有“在者”。
存在先于本质,所以哲学研究最根本的是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解释学的任务在于追求存在的意义。
意义不是万物所固有的,而是它们在与人(此在)发生关系中产生的。
这种关系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究竟哪种可能性实现出来,全凭“此在”的筹划。
理解,就是“此在”自由地对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作的筹划,因此,“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理解的历史性”与相对主义——论伽达默尔“历史性的解释学”对

解释学最初乃是作为文本 (《 圣经》文本和一般文 而且是对那个通过其客观化形式而被认识的精神的重新 本)解释的一种特殊的理论与方法而存在的,施莱尔马 认识和重新构造 ——这个精神对一个与它同质的 ( 由于 赫将近代欧洲的历史主义思潮与解释学相融合 ,提出了 将其作为奠定精神科学的科学性的方法论基础而扩展到 其共同分享人性)能思的精神诉说 : 理解是一种弧形的 又与 之 分 离 的 内在 整 体 重 新 结 合 统 一 的 沟 通 桥 “ 重构说”作为文本理解与解释的普遍方法论。狄尔泰 沟通桥梁 , 一种把这些形式与那个曾经产生它们而它们
李永 刚
( 长江 大学 社会 发展 2 3 )
要 ] 贝蒂与赫施立足 于主客二分 的认 识论模 式 ,认 为伽 达默 尔 因强调理 解 的历史性 而陷入 了相
对主义 困境。伽达默 尔则立足 于生存论存在论的解释 学模 式 ,描 述 了作 为人类 生存 方式的理解现 象得 以可 能的条件 。解释 学意义上 的 “ 事情 本 身” 制 约着理解 与解释 的 限度 ,使 “ 不 同的理 解 ” 不等 于任 意的 理
义困境?如果没有,伽达默尔又是如何克服乃至超越相 因而理解与解释就是 “ 重新认识这些客观化物里的激动
对主义的呢?
一
人心的创造性的思想,重新思考这些客观化物里所蕴含
、
方 法论解 释 学 的 “ 客 观性 ” 诉 求
的概念或重新捕捉这些客观化物所启示的直觉。由此推
出, 理解在这里就是对意义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构造——
—-・・— —
1 46 - - - — —
理解释理论, 认为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一种心理重构的 理解是无时间性的, 并且必然地和本质地是内在的;而 过程 ,即对作者意图的反向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构造的过 解释则是对文本意义在不同处境中所展现的意味的解释,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大原则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大原则作者:叶超来源:《卷宗》2012年第05期摘要: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是在对海德格尔哲学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诠释学完成了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其诠释学在西方诠释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诠释学三大原则来介绍他的诠释学。
关键词: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什么是诠释学?诠释学是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语文学,现在更多的是把它自己作为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来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
早在人类远古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占卜、神话、寓言意义的问题。
希腊神话当中的信使神赫尔默斯的任务就是把普通人类所不懂的诸神的语言翻译成大家都能明白的语言,以此把诸神的旨意传达给大家。
在此‘诠释学’的作用就是这样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换,从神的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另一自己的语言的世界。
正如上面指出的,赫尔默斯要做到翻译和解释,他必须首先要理解诸神的语言和指示,惟有他理解了诸神的语言和指示,他才能进行翻译和解释,因此理解就成为翻译和解释的前提。
这样一来,诠释学在古代就可以说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学科,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技艺学,然而现代更多的是一种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他的诠释学。
一、理解的历史性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
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
认识主体在对客体进行理解的时候,并不是脑海中空白一片,如婴儿般纯净无暇。
他都是在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样他才能去理解,如果是文盲也就谈不上什么理解了。
人在进行理解的时候是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解的前结构;“把某某东西所为某某东西加以理解,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有、先见和先把握来其作用的。
对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解的三个维度

对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解的三个维度作者:邵友伟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0期摘要:一般认为效果历史作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核心,将效果历史、视域融合与时间距离作为理解文本、诠释主客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因此如何不落窠臼的跳出哲学诠释学的视角解读效果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到表达的内容、表达者和理解内容的变迁。
即从文本的理解、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解读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理论。
关键词:效果历史;伽达默尔;视域融合对于精神科学的理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从黑格尔到尼采,一直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客观理性的理解精神科学,但是如何用客观的标准摆脱主观的偏见一直以来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从狄尔泰引入了德罗伊森的历史意识开始,并将其运用到解释学中,哲学解释学开始产生。
1从文本的角度理解效果历史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承续从施莱尔马赫到狄尔泰以来的解释学传统。
施莱尔马赫认為诠释学的目的就是对文本的确定性的把握,以此来理解作者,通过历史和语言学知识来更好的理解作者,挖掘出文本中潜藏的历史传统下的深层内蕴。
但是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原则与历史学原则存在着矛盾性。
诠释学之父狄尔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对精神科学的批判,批判了自然科学的因果的方法,他强调精神科学应该从自然科学中解放出来。
他提出用“理解”的方法去揣测作者的意图,用经验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来唤醒人先天具有的理解的结构。
他认为重要的是对精神科学的心理学基础进行反思也就是从自我内部寻找理解的客观性。
与施莱尔马赫以及狄尔泰所不同的是,伽达默尔在重视客体对文本的理解之余引入了效果历史的研究方法。
但是伽达默尔自己也提到过,引入效果历史只是方法论的要求,效果历史并不提供左右理解的主要根据。
为了将效果历史扩大化,他不无警惕的说“如果我们把直接的现象当成全部真理,那么我们就忘记了这种历史现象的全部真理。
”在伽达默尔看来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出现的,每一种观点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支撑它的精神支柱,否则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出发,把海德格尔理解的概念扩展到存在性,把解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对待,视解释学现象为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解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理解是历史的。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
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
无论是认识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
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
这一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历史性误读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价方法。
翻译正如勒费维尔所言,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
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信”的译文不可能存在。
历史性误读是时代认可的理解,是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价值观等影响的产物。
例如晚清时期,面对列强入侵、外族统治,当时的文人志士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的外国小说,在译介到中国时,都被加以一种“政治性阅读”,肩负起了政治任务。
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参与理解的主、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性“逗留”。
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地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
但伽达默尔认为这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充分肯定了偏见对理解的意义,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
伽达默尔深化了海德格尔关于“前结构”的思想,声称“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
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
”偏见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是解释者对处身世界意义的一种选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断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从而对误读不能一概否定与责难,而要重新审视其价值。
庞德唐诗英译中的错误在美国引发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50和60年代在美国、日本激起的热潮,易卜生在五四前后中国掀起的波澜,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对其评价只有“还以背景”,才能“还以公道”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力的表现。
庞德曾为自己不“忠实”的翻译辩护道:“我的工作就是要把一个死人救活过来,展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
”理解决不是理解与对象的绝对吻合,不是消极地复制文本,相反,理解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充分体现出人的精神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在理解者前见中照亮文本,在对文本的体验、感悟中揭示作品的意义。
好的翻译是“让一株植物有机地从种子中生长出来,这比那些准确地再现植物的蓓蕾,再把这些蓓蕾用胶水粘连起来的翻译要令人满意得多”。
正因为如此,中国译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所译的《哈姆雷特》,与西方译者从Freud的心理分析角度所译的Hamlet各具创造力;而英国Routledge和KeganPaul 出版社出的Clement Egerton翻译的《金瓶梅》,读来更是一部创造了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名著。
理解的历史性和由此产生的偏见观,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选择甚至定向的功能。
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
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每一次翻译都注定要成为一新事物,成为文化和语言大潮里波动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