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课题:《凤阳花鼓》教材版本: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下册课型:唱歌综合课教具准备:铃鼓钢琴多媒体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学唱《凤阳花鼓》,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激发民族音乐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唱美歌曲,体验民族风情。
3.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凤阳花鼓》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要求学生用通俗、自然有感情的背唱该歌曲。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唱歌曲当中的衬词,以及安徽民歌的韵味的把握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的图片)师: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乐器生:鼓类打击乐器。
师:这是双条鼓,因起源于凤阳,又称凤阳鼓。
表演者通常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条鼓条敲击鼓面,那么这个凤阳鼓是怎么来的呢?(师出示课件简述凤阳花鼓来历。
)二、新授1、初听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并回答相关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曲情绪是什么样的?生;欢快活泼的。
师:哪一句歌词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生:“得儿另当飘一飘”因为有意思有趣……师总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这首歌曲它的曲调自然、质朴、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在演唱中加入了花鼓的演奏,使得歌曲更加的生动形象。
2、模唱曲谱4/4 1 1 6. 5 5 3 ︱2 1 2 3 5 - 切分节奏型4/4 5 5 1 6 5 3︱2 5 3 2 1 –在歌曲中找出所有切分音并说一说切分音的作用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曲谱模唱能够重点解决音准和切分节奏的演唱问题)3、填词演唱①师:首先听老师演唱这首歌曲曲谱,你自己试着加入歌词小声演唱,(一句曲谱一句歌词)②师完整教唱一遍歌曲,切分音和高音音准单独反复练唱几遍。
③师弹琴伴奏,生尝试完整演唱整曲歌词4、分析歌曲仔细听找出这首歌是有几个基本乐句组成?哪几个音构成?歌词有什么特点?(课件曲谱、4个乐句、衬词)师:(唱完)针对老师的问题讨论一下。
初中音乐_《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课型:唱歌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和聆听凤阳花鼓的过程中,感受旧时的凤阳花鼓和现在的凤阳花鼓的不同,体会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观察、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们有感情的演唱作品,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感受民歌的特点。
3、知识与技能通过拍打节奏,加强对节奏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小组合作创造,加强对民歌的认知。
《凤阳花鼓》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能够从音乐要素中的速度、力度、节奏等方面感受音乐,聆听音乐、学唱音乐。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大部分的七年学生来自不同的农村小学,他们掌握的音乐知识参差不齐,这对我们在七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识谱和打节奏方面相对于上学期,都有了进步。
本节课《凤阳花鼓》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们通过识谱、打节奏了解音乐,进一步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
学生们通过慢慢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凤阳花鼓》效果分析《凤阳花鼓》是一节唱歌课,在学习过程中,和学生们一起走进神州之旅,聆听民歌。
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了动起来、学唱、处理歌曲、歌词创作等环节。
一、动起来环节。
针对学生们已了解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们在大切分节奏处,容易出问题,侧重讲解与练习。
二、学唱歌曲注意歌曲的情绪,让学生们在学唱的过程中体会改革开放以后作品所代表的情绪。
三、处理歌曲环节,通过强弱和歌词的处理,加强了学生们处理音乐的能力,学生们学习的兴趣高涨。
四、歌词创编环节,学生们加深了对民歌特点的了解,也进一步加强了音乐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凤阳花鼓》教材分析《凤阳花鼓》,安徽民歌。
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通县,凤阳花鼓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初中音乐_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凤阳花鼓》,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能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凤阳花鼓》,感受、体验安徽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3、通过聆听、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在歌曲分析中,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
4、通过欣赏合唱版《凤阳花鼓》及二声部合唱学习,运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歌曲,增加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凤阳花鼓》。
教学难点把握好歌曲中衬词的演唱以及对歌曲风格的表达。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花鼓1、通过看视频和图片,说出是哪个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分别播放新疆、蒙古、山东、安徽的视频或图片,老师小结,引出安徽的花鼓。
2、认识安徽各式花鼓师:安徽的人们在各种节日和喜庆的场面人们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在众多的花鼓当中,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凤阳花鼓。
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也就是十厘米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棍。
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因此花鼓也有“双条鼓”之称。
花鼓的表演者通常为两个人,姑嫂两人或一男一女,一人执锣,一人背鼓,所以又叫“花鼓小锣”。
关于凤阳花鼓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呢,早年的凤阳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后来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
安徽还有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就是以凤阳花鼓为名的,一起来听听。
二、新授——唱花鼓1、(放录音)初听歌曲,感受凤阳花鼓的风格特点。
师:同学们能说一说初听这首歌曲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生:很优美、欢快。
歌词很朴素。
生:最后一句的歌词挺有意思(指着大屏幕唱)很俏皮的感觉师小结:原来这首歌曲给你们带来了这么深刻的印象。
歌词口语化、生活化、旋律朴实、郎朗上口等等。
2、复听歌曲,了解五声调式师:(展示歌谱)说起民歌,我国的民歌还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就体现在音的运用上。
初中音乐_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音乐教案-《凤阳花鼓》一、教学目的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及历史发展,能声情并茂的背唱这首民歌。
2、深刻体会歌曲情绪,并能根据歌曲情绪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歌曲。
3、让学生了解一下民族五声调式,了解民歌,民族器乐演奏的多样性。
二、教学难点:1、掌握切分节奏的演唱;2、正确并有感情地演唱含一字多音的乐句;3、掌握衬词“得儿”部分的演唱,以不同形式展示歌曲。
三、教学重点:深刻体会歌曲所包含的内在情绪,并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扇子、手绢花。
五、教学过程:(一)学习歌曲1、导入:师生用山东话互相介绍自己,师:咱们都是山东人,都是老乡呀。
老师为同学们唱一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师:看图片,这首山东民歌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引出课题,出示多媒体图片。
今天要学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安徽民歌,创作手法也是鱼咬尾。
3、1234567七个音符,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哪几个?民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
4、带着问题欣赏音乐,歌曲情绪怎样?欢快活泼地5、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被迫离开家园,他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有的凤阳人背着花鼓到处流浪卖唱,凤阳花鼓也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6、课件出示凤阳花鼓图片,这就是凤阳人在卖唱时用的他们家乡特有的凤阳花鼓。
什么特点,双条鼓。
7、发声练习,我们现在就是街头艺人,现在先到街头吆喝几声,以“大家好”问好练习,一声比一声高。
8、教师问学生:在这首歌曲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歌曲那些地方比较难以掌握?生:得儿另当飘一飘……师:这是这首歌中最有特色,它带着安徽凤阳地区特有的民族方言风格。
其中“得儿”也就是人们模仿打击乐器的发音。
“哎哎呀”,其实也为衬词,其作用也为抒发情感,烘托气氛。
师:你觉得这句乐句传达给大家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生:得意,自豪,重点练习衬词部分。
9、循环播放视频学唱歌曲,学生分成四各组,看哪一组学的最快。
然后纠错。
(生纠、师纠)。
初中音乐_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课教唱的歌曲是《凤阳花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凤阳花鼓歌曲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
二、教材分析《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
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一部曲式结构。
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后面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
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有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但必须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学习。
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老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一位学生音乐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凤阳花鼓的有关知识,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凤阳花鼓》。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聆听和欣赏的过程中参与音乐活动,并能根据旋律创编歌词进行演唱,能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通过分析、交流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演唱体验和实践中,领会作品的风格特点并很好地表现作品。
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已,要珍惜今天的好时光。
五、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
2. 难点:切分音和一字多音的演唱及歌曲风格民歌的把握。
六、教学用具:电子琴、课件、小军鼓、堂鼓、铃鼓等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认识几种鼓(小军鼓、堂鼓、铃鼓)并说出名称。
初中音乐_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初中音乐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和凤阳花鼓这种艺术形式;2、通过简单节奏伴奏,使学生能用鼓、锣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喜爱之情;3、对《凤阳花鼓》进行再创作,使学生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好时光,传承民族艺术。
二、歌曲分析《凤阳花鼓》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
歌曲演唱通过边歌边舞的形式进行,充满安徽风阳地方民歌的风味特色,节奏平稳,衬词非常有韵味特色。
三、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凤阳花鼓音乐的内容。
2、歌曲《凤阳花鼓》中衬词的演唱,及运用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打击乐器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表演鼓乐打击,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出凤阳花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
观看视频《扭一扭花鼓》,观察花鼓的敲法,了解凤阳花鼓舞蹈片段。
师:凤阳花鼓又称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是安徽凤阳民间古老戏曲艺术的瑰宝,在旧社会,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歌词大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凤阳花鼓》。
听听它在诉说什么?2、学唱歌曲(出示歌谱)(1)初听音乐,感受音乐情绪。
(2)再听,跟音乐轻声哼唱。
(3)处理难点节奏,衬词部分。
(4)歌曲情绪处理。
师: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
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歌曲?(悲切)(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6)歌曲分析:歌曲是八小节为一段,共二段,词句精练质朴,前四句直接采用“鱼咬尾”的创作发展手法,后四句为衬词部分。
歌曲开头由四小节的锣鼓点作前奏,唱腔分两个乐段,一段唱后又以四小节锣鼓点为间奏,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反复句,最后又有四小节锣鼓点结束。
曲调具有抒情叙事性,歌和舞互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这是凤阳花鼓的节奏特点,多用打击乐器伴奏。
(7)认识打击乐器:师:我们民族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下面我们认识两件打击乐器鼓、锣。
初中音乐_《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演唱、体验歌曲《凤阳花鼓》的过程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感受民歌风格,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用人声模仿乐器、轮唱等方式来体验歌曲。
3、知识与技能能够用自然、圆润、流畅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能够运用多种乐器来更好的表现作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用自然、圆润、流畅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乐器、轮唱等方式有感情的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1、喊出上课口号,开始上课。
2、老师有感情的清唱《黄河船夫曲》片段,引出陕西安塞腰鼓,展示出凤阳特色乐器—双条鼓,作简要介绍。
3、学生活动一:模仿鼓声:“咚咚、咚咚”,并加入音高练习,老师唱《凤阳花鼓》前半部分与学生配合。
4、学生活动一:出示小锣,模仿锣声:“呛呛呛呛呛呛”,并加入音高练习,老师唱《凤阳花鼓》后半部分与学生配合。
5、引出本节课学习歌曲《凤阳花鼓》。
二、聆听感受1、完整聆听歌曲,思考:歌曲的速度如何?情绪是怎样的?2、提问学生,老师总结:这首歌曲速度中速稍快,情绪欢快活泼、喜庆。
3、节奏练习:老师带领学生有节奏的念出歌词,处理节奏难点:切分节奏,反复练习。
三、初步学唱歌曲1、用“la”随钢琴小声哼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坐姿。
2、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小部分,分部分学习。
3、学习第一小部分:①随钢琴练唱简谱,老师唱一句,同学们唱一句。
②讲解“鱼咬尾”发展手法。
③加上歌词演唱,字正腔圆。
④提醒学生坐姿,引导学生加入欢快活泼情绪演唱。
⑤学生唱第一小部分,老师接唱衬词部分。
4、学习衬词部分:①讲解衬词的含义、作用等。
②随钢琴练唱简谱,反复练唱。
③练唱衬词。
④老师加入强弱变化,有感情的演唱衬词部分,学生指出有何不同。
⑤提醒学生坐姿及情绪,加入强弱的变化演唱。
5、随钢琴情绪饱满的演唱一遍歌曲。
初中音乐_【课堂实录】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凤阳花鼓》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之情。
2.教学过程和方法:(1)对比三个时期《凤阳花鼓》的特点,感受不同的风格和情绪。
(2)了解民歌的演变过程:传唱——变异——再传唱——再变异。
3.知识技能:(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了解民歌创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 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了解《凤阳花鼓》的特点。
3. 对比三个时期《凤阳花鼓》的特点,感受不同的风格和情绪。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凤阳花鼓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首先请欣赏老师为大家带来的一段表演。
(凤阳花鼓第一段伴奏音乐)师问:大家认识老师手里拿的这种乐器吗?学生:鼓师问:你知道它的具体名字吗?师:老师告诉大家,这是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罗”、“双条鼓”等,其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两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在安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就是以凤阳花鼓为名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唱。
(出示——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二、授新课1.首先,我们来聆听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喜悦的)2.哪一句最能体现这欢快喜悦的情绪?生:得儿铃铛飘一飘师:这是模仿花鼓小锣的衬词,这种唱法呢叫“打花舌”,舌尖要在里面快速、轻轻卷起来。
请同学们试一下。
为了唱得更好,在唱到“得儿”时头向上扬一下,甩起来,很好!3. 师:这欢快活跃的情绪你还能从歌曲中的哪个地方能感受到?让我们再来听一遍。
老师点:认识这个节奏型吗?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切分节奏?跟老师连续拍几下,切分节奏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欢快跳跃。
4.同学们,这首歌曲到底唱了什么,在歌词、旋律上有什么特点?生答……师:歌词简单,生活化、口语化,这首歌曲具有叙事性特点。
旋律平稳流畅,郎朗上口。
5.那这首歌曲为什么会有这样平稳流畅、郎朗上口的感觉呢?首先跟老师唱一遍旋律。
(唱2段)注意观察里面共用了几个音?请大家跟随老师从头一起找,看里面用了哪些音?532361,请同学们按照音高顺序排起来,对,12356这5个音,这5个音在中国古代分别称为宫、商、角、徴、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课题:《凤阳花鼓》
教材版本: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下册
课型:唱歌综合课
教具准备:铃鼓钢琴多媒体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学唱《凤阳花鼓》,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激发民族音乐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唱美歌曲,体验民族风情。
3.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凤阳花鼓》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要求学生用通俗、自然有感情的背唱该歌曲。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唱歌曲当中的衬词,以及安徽民歌的韵味的把握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的图片)
师: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乐器
生:鼓类打击乐器。
师:这是双条鼓,因起源于凤阳,又称凤阳鼓。
表演者通常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条鼓条敲击鼓面,那么这个凤阳鼓是怎么来的呢?(师出示课件简述凤阳花鼓来历。
)
二、新授
1、初听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并回答相关问题。
)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曲情绪是什么样的?
生;欢快活泼的。
师:哪一句歌词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生:“得儿另当飘一飘”因为有意思有趣……
师总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这首歌曲它的曲调自然、质朴、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在演唱中加入了花鼓的演奏,使得歌曲更加的生动形象。
2、模唱曲谱
4/4 1 1 6. 5 5 3 ︱2 1 2 3 5 - 切分节奏型
4/4 5 5 1 6 5 3︱2 5 3 2 1 –
在歌曲中找出所有切分音并说一说切分音的作用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曲谱模唱能够重点解决音准和切分节奏的演唱问题)
3、填词演唱
①师:首先听老师演唱这首歌曲曲谱,你自己试着加入歌词小声演唱,
(一句曲谱一句歌词)
②师完整教唱一遍歌曲,切分音和高音音准单独反复练唱几遍。
③师弹琴伴奏,生尝试完整演唱整曲歌词
4、分析歌曲
仔细听找出这首歌是有几个基本乐句组成?哪几个音构成?歌词有什么特点?(课件曲谱、4个乐句、衬词)
师:(唱完)针对老师的问题讨论一下。
来,你说
生:有4个基本乐句,歌词中有很多衬词。
五个音 1 2 3 5 6
宫商角徵羽(简单讲述五声调式)
分析乐句歌词特点鱼咬尾
师:请大家随琴试唱一下前4个乐句
师:(唱完)在这4个乐句中,大家看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符和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符是一样的。
这就是民歌的一个创作手法“鱼咬尾”。
师:仔细回想你还知道那些乐曲运用“鱼咬尾”的这一音乐创作手法?
生:《春江花月夜》《沂蒙山小调》等
师:好了,下面让我们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带着喜悦、欢快的心情随琴演唱。
生:随琴演唱歌曲。
三、歌曲创编
师:在我们身边可以用什么来代替花鼓和锣?让我们加入打击乐器,还原情景,体会一下民间艺人的辛酸苦乐吧!(师拿出铃鼓师范一遍节奏打法,生拍声势学打演唱、拍手、等方式进行合作)然后进行展示。
过程略
师找几组同学来尝试边打铃鼓边唱歌曲,比一比看看哪组配合的最完美。
最后加入声势全体学生边打边带着感情唱一遍。
四、课堂小结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音韵,凤阳花鼓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朴实的像山间的一缕清风,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如今的凤阳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已经富裕起来了,凤阳人把这首歌曲当做是表达幸福生活的心声。
这些民间音乐也需要我们来传承和发展下去,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缺点在于从小接触的音乐知识太少,所以音乐基础很差,所以想让学生快速的掌握音乐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需要讲的是一节安徽民歌,学生对民歌的了解甚少,学习民歌的兴趣也低于流行歌曲,所以在这方面需要去用一些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主,积极引导学生充满兴趣的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来。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中我在教学设计中一开始采用了聆听教学,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举一反三的学习轻松掌握了新的音乐知识,并且最后加入歌曲创编环节,用打击乐器模仿表演、给歌曲加入声势等让学生充满兴趣的积极参与到演唱表演中来。
使得本节课顺利而且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不仅能够有感情的正确演唱歌曲,还轻松学习音乐知识技能,还让学生课堂充满乐趣和培养了学生唱歌自信心,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所以整
节课教学效果良好。
教材分析
《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
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迫于生计,只有四处逃荒,沿村乞讨。
民间艺人口唱小曲,身背花鼓,手持小鼓,挨家挨户边舞边唱。
《凤阳花鼓》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生涯,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平世道,倾诉了生活的艰难,而模仿花鼓的衬词中友流露些许欢愉之情。
全曲是单乐段结构,音域为小十度,五声宫调式。
起承转合的四个基本乐句的旋律采用“鱼咬尾”的发展手法,乐句之间连贯绵延,流畅自然。
评测练习
1、切分音的打拍方法和正确演唱
2、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 1 2 3 5 6
3、“鱼咬尾”发展手法的理解以及分辨
4、背唱本歌曲
课后反思
本节课《凤阳花鼓》主要是一节简单又难的唱歌课,之所以说它简单是因为本节课歌曲比较容易学唱,歌词短小,曲调自然流畅,音乐知识点少。
哪为什么又说它难呢?
虽然歌曲易于学唱,曲调上歌曲需要注意高音音准的正确演唱方法,以及节奏节拍上,切分音的掌握练习,通过用一个切分音来回忆复打基础节奏拍子。
还要让学生深切感受体验安徽民歌的特征,以及真正感兴趣的去学习民族音乐。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课,我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了分析歌曲曲调调式和旋律发展特点,这一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作品要素的习惯。
在歌曲拓展环节,我加入一个简单的课堂打击乐器“铃鼓”来代替凤阳花鼓,教会边打铃鼓边唱,边做声势边唱,还原了歌曲的本身情景,不仅勾起学生浓厚的表演兴趣,而且还较好深层次领略了歌曲内涵。
整体来说,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环节较流畅,知识点难易适中,学生接受的较好,最大的亮点在于运用课堂打击乐器和声势表现了作品,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完成了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并且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
们对民族音乐有了深一步的了解认识,而且让学生初步领略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优秀品质。
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理念音乐大纲要求,以及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特点,特此制定以下目标:1、在演唱实践中,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
2、在学唱歌曲和表演歌曲中,使学生形成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
要素的习惯,体验安徽民歌的音乐风格。
3、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