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重庆邮电大学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关于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学院:软件学院专业:软件工程指导老师:**组长:韩汝进组员:张良春周慧王小凤邓小亚姜红吴鹏2013年 5月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词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又饱含信息的语言文字。

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

比如“打酱油”,“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词只有几个字,但这些词语后面却深刻反映了某种社会想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刺不断的传递和释放。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

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

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对于网络用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渐流行,我们小组确定了“网络语用对大学生的影响”这一调查主题,并展开了调查。

(二)研究内容1、问卷设计对于网络流行用语我们首先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语言来看待,其次再去考虑它与正规语言的区别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因此,经过小组讨论我们认为问卷的设计离不开一下几个方面:网络流行用语在大学生中的流行程度、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频繁出现在生活中的看法以及网络流行用语将来的发展趋势。

而网络流行用语将来的发展趋势作为调研的重心自然放在卷尾位置,其他方面作为由浅入深引出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看法。

网络流行用语调查研究报告

网络流行用语调查研究报告

网络流行用语调查研究报告网络流行用语调查研究报告摘要:网络流行用语已成为当今社交媒体交流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报告从语言发展和社交媒体的角度,对网络流行用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调查。

通过收集并分析大量案例,我们发现网络流行用语在传播速度、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和社交标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网络流行用语对社交媒体交流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引言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其中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新奇、有趣、甚至是神秘的网络流行用语,这些短语、词汇或者表情符号展示了社交媒体独有的语言风格。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和调查这些网络流行用语的发展、传播和影响,进一步了解当代社交媒体交流的特点。

二、网络流行用语的发展和传播速度网络流行用语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用语在短时间内传播至全球,成为大众共享的语言资本。

这些网络流行用语的快速传播离不开社交媒体的高效连接和信息传递。

例如,“狗粮”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网络上,通过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很快成为了流行用语。

另一个例子是“LOL”,这个词在英语国家最早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快速传播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网络流行用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网络流行用语通常以独特的姿态出现,它们可以是短语、词汇、表情符号或者是漫画表情。

这些用语通常以简练、夸张和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或者观点。

例如,“我酸了”这个表达方式用于形容一种嫉妒的情绪,通过简短、夸张的措辞,传递了明确的情感态度。

网络流行用语还常常需要特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使用者之间的社交关系。

与此同时,网络流行用语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表达方式,因此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语境和使用方式十分重要。

四、网络流行用语的社交标签和影响网络流行用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承载着社交媒体交流的多层次信息。

例如,“小哥”是中国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称呼方式,除了在语义上传递意思,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和社会角色等信息。

基于性别视角的社交媒体用户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研究

基于性别视角的社交媒体用户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研究

基于性别视角的社交媒体用户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研究作者:宗乾进黄子风沈洪洲来源:《现代情报》2017年第07期[摘要]研究男性与女性用户在社交媒体中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上的差异性,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谣言消解措施。

以新浪微博中已被证实为谣言的微博内容为数据源。

采用列联卡方检验(chi-squaredtest)检验了男性和女性用户在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上的差异,同时通过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kt Allocation)对男女用户生成和举报的谣言内容进行了主题分类。

结合列联卡方检验结果和主题分类结果,对社交媒体男女用户在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造谣(传谣)行为方面,女性用户中造谣(传谣)的比率显著高于男性用户;举报谣言行为方面,男性用户中举报谣言的比率显著高于女性用户(x2=169.426,P[关键词]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用户;性别差异;男性;女性;行为差异;谣言;造谣传谣;举报谣言;谣言消除谣言,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谣言产生的速度和传播的覆盖面均得以大幅提升,对社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消解社交媒体谣言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治理的热点议题。

社交媒体谣言消解的过程中,大体上有监管者(政府、社交媒体运营商)、谣言制造者、谣言举报者三大参与主体。

过往关注的焦点在于监管者如何采用政策来抑制谣言的制造和传播。

然而,谣言消解中的另外两个参与主体一一谣言制造者、谣言举报者,同样重要。

对社交媒体用户制造谣言和举报谣言的行为进行分析,有利于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谣言治理策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研究社交媒体男性与女性用户在谣言制造和谣言举报行为上的差异,进而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有益于网络谣言的消解。

1文献回顾社交媒体谣言是近年来的热点议题。

研究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重点集中于社交媒体中谣言的传播、技术层面的谣言自动侦测、谣言消解策略等。

微博热点话题的情感分析研究

微博热点话题的情感分析研究

微博热点话题的情感分析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情感。

微博上的热点话题也往往能够反映社会热点和人们的情感动态。

因此,对微博热点话题进行情感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情感分析情感分析,又叫情感识别、情感判别,是指通过对人类语言的处理和分析,对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识别的一项技术。

常见的情感分析包括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和中性情感。

二、微博热点话题的情感分析应用1.情感分析对于评估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在微博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通过对微博热点话题进行情感分析可以得出人们对社会热点和事件的态度,从而评估社会状况。

2.情感分析对于品牌营销具有重要意义。

微博是一个品牌宣传和营销的重要平台,通过对微博上的话题和用户情感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

3.情感分析对于舆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微博上的热点话题往往能够反映社会舆情,通过对微博热点话题的情感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社会热点和民意动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营销策略。

三、微博热点话题的情感分析方法1.通过情感词典进行情感分析。

情感词典是一个包含正向情感词、负向情感词和中性情感词的词库。

通过对微博文本中出现的情感词汇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微博话题的情感极性。

2.通过机器学习进行情感分析。

机器学习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的微博文本进行学习和模拟,训练机器语言模型,得出微博话题的情感极性。

四、微博热点话题的情感分析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微博热点话题进行了情感分析研究。

其中,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领域的微博话题的情感极性存在一定的区别,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微博用户的情感表现也存在差异。

此外,随着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微博热点话题的情感分析研究也越来越精准和准确。

总之,微博热点话题的情感分析研究对于社会状况评估、品牌营销和舆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弱势议题“一边倒”现象生成机制与反思——微博平台男性弱势议题可见性分析

性别弱势议题“一边倒”现象生成机制与反思——微博平台男性弱势议题可见性分析
!一$性别弱势 与 性 别 压 迫)男 性 处 于 弱 势 c 男 性受到性别压迫/
艾丽斯 0 P:杨 !>*14 P,*1(+ ^()+O"认 为 性 别 压迫主要是由经济*政 治 和 文 化 制 度 系 统 性 地 生 产 出 来 的 #这 种 压 迫 深 植 于 从 未 被 质 疑 的 那 些 规 范 *习 惯和象征#隐藏在 制 度 规 则 的 前 提 假 设 以 及 遵 守 这 些制度所 带 来 的 集 体 后 果 当 中&,&-G? 作 为 性 别 研 究 的重要内容#性别 压 迫 揭 示 了 处 于 弱 势 地 位 的 性 别 群体面临着的结构 性 压 力#以 及 弱 势 性 别 群 体 与 优 势性别群体之间的关系&女性受压迫是一个由来已 久的问题#也是 女 性 主 义 研 究 不 可 回 避 的 议 题& 恩 格斯从历史唯物主 义 视 角 出 发#将 性 别 压 迫 与 阶 级 压 迫 *女 性 解 放 和 无 产 阶 级 解 放 联 系 起 来 #认 为 阶 级 压迫与性 别 压 迫 同 时 发 生&,$-"$ 社 会 主 义 女 性 主 义 继承了马克思主 义 基 本 理 论 和 概 念#如 贾 格 尔 !J-K 4(+ P',OO,*"把 当 代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中 性 别 压 迫 现 象看作父权制社会 的 一 种 表 现#强 调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二!文献综述
相 较 于 女 性 弱 势 议 题#男 性 弱 势 议 题 的 可 见 性 和 讨 论 度 偏 低 #大 多 数 研 究 聚 焦 于 女 性 群 体 #为 这 一 群体摆脱结构 性 伤 害 出 谋 划 策& 事 实 上#男 性 弱 势 议题与女性弱势议 题 同 样 值 得 关 注#讨 论 男 性 弱 势 议题并不是反对女 性 主 义#而 是 认 识 到 性 别 不 应 该 成为人与人之间的 误 解 之 源 与 交 往 之 困#性 别 议 题 并非一成不 变#也 不 是 万 恶 之 源#而 是 人 们 认 识 自 我 *认 识 他 人 的 一 种 视 角 &

浅析网络新兴称谓语“男闺蜜”的成因与社会意义

浅析网络新兴称谓语“男闺蜜”的成因与社会意义

第37卷第3期Vol.37No.3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OUVOCATOONALTECHNOCALCOLLEGE2021年6月2021浅析网络新兴称谓语“男闺蜜”的成因与社会意义于浩(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712060)[摘要]近几年,男闺蜜”这一网络热词逐渐进入社会生活,并被广泛使用及传播。

这一看似语义上存在矛盾的新型性别称谓语逐渐赢得社会认可,取代了“妇女之友”等称谓语。

这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折射出其背后社会文化的改变。

“男闺蜜”在构词上部分义素产生语义干涉,发生脱落;在语言认知上“男闺蜜”比“男闺密”更有形象色彩;在成因和意义上都反映了社会角色建构与语言伦理。

[关键词]男闺蜜;网络热词;称谓语;角色建构;话语权[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9503(2021)03904893[收稿日期]2020-09-10网络新型称谓语“男闺蜜”指女性的男性密友,彼此之间可以无话不谈,互相慰藉。

随着互联网与影视娱乐行业发展,“男闺蜜”的使用越来越常见。

在研究者分析过程中,前贤多是单纯研究语义或从女性角度分析“男闺蜜”,对“闺蜜”与“闺密”的辨析不够,且对“男闺蜜”性格和性别角色建构的研究较少。

另外,考虑到语言伦理学的研究不多,本文探讨“男闺蜜”的产生与流行,结合语料库等网络资源,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伦理学等角度探究其语义、发展理据以及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一、“男闺蜜”一词的产生与发展(一)“男闺蜜”风靡网络,走进现实“男闺蜜”形象最早被人熟知,是因为2211年上映的《失恋33天》。

电影中的王小贱一角成为了“男闺蜜”的范本”2214年4月,百度百科创建了“男闺蜜”词条,其中也提到了这部电影。

这是“男闺蜜”第一次掀起网络热潮,走进大众视野。

2214年,“男闺蜜”从大荧幕走进小屏幕,电视剧《我爱男闺蜜》的热播,使“男闺蜜”一词的网络热度骤升,根据百度指数显示,最高时一天产生了15002次搜索。

媒介素养视阈下大学生谣言辨别能力的实证研究

媒介素养视阈下大学生谣言辨别能力的实证研究

2021·3(下)《科技传播》106基金项目: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媒介素养视阈下大学生谣言辨别能力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舒雅,本科在读,吉林大学,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

李沐庭,本科在读,吉林大学,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张淇翔,本科在读,吉林大学,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

媒介素养视阈下大学生谣言辨别能力的实证研究张舒雅,李沐庭,张淇翔摘 要 文章选取12个新媒体中重大、突发、流传已久的谣言案例作为参考依据,量化大学生的谣言辨别能力。

从媒介素养理论出发,我们的问题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和非新闻与传播专业大学生的谣言辨别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影响大学生谣言辨别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关键词 媒介素养;谣言辨别;大学生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9-0106-03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加鱼龙混杂。

因此,特殊关头,更需要理性地思考。

本文以量化的方式衡量大学生的谣言辨别能力,试图探索大学生谣言辨别能力形成的规律并提出相关建议。

1 文献综述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谣言=重要性×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这说明谣言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公众的判断水平在谣言传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面对谣言,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身份角色不时地发生着变化,网络中每个公民的个体特征也将影响着谣言的传播和控制趋势[1]。

网络信息的“把关人”角色出现去中心化现象[2]。

在此情况下,媒介素养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养,更是社会每一个个体的必备素养。

近年来,学者们除了针对公众媒介素养的分析外,也展开了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研究分析。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学生在媒介素养上存在知行分离的问题[3]。

“后真相”时代信源复杂、互动复杂, 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媒介素养,分辨真假的意识和能力不足[4]。

《2024年性别冲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批判——微博“热搜”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范文

《2024年性别冲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批判——微博“热搜”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范文

《性别冲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批判——微博“热搜”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微博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之一,已成为公众讨论热点话题的重要阵地。

近期,“性别冲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这一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

二、微博“热搜”话题背景近年来,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的议题屡次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引起热烈讨论。

而“性别冲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这一话题,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的重要议题之一。

其核心议题围绕性别歧视、权力结构不平等、父权制度的影响等展开,反映了社会在性别问题上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三、批评话语分析1. 话语内容分析在微博上,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个人经历分享、观点争论、数据分析和理论探讨等。

一方面,许多用户分享了自己在生活、工作中遭遇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表达了对性别平等的渴望和对父权制度的批判。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用户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角度出发,对父权制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剖析。

2. 话语风格分析微博上的话语风格多样,既有严肃理性的分析,也有情感化的表达。

用户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的语言,有时会带有一定的情绪化色彩。

这种直接而富有情感的语言风格,有助于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 话语互动分析微博的互动性为这一话题的讨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不同观点的用户在评论区展开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多元的互动模式。

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话题的深入探讨,也暴露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观念差异和认知分歧。

四、深层含义与影响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性别冲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这一话题的讨论,不仅仅是对个体经历和观点的分享,更是对现有社会秩序和价值观的挑战。

它揭示了性别问题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问题,推动了社会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同时,这一话题的讨论也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就无法发现汉语言语表达所呈现的性别差异新特点。
2、微博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
数据显示,男女在微博中谈论的话题确有不同,女性多谈论
2.1 研究对象及数据采集。“微博”于 2009 年正式进入人们 日程生活、时尚娱乐、育儿。男性偏于政治,体育,游戏。而值得 二
视线,统计显示,“微博”成为 2009 年最热词汇。到 2010 年微博 注意的是,微博上男女在有关财经话题中的所占比例相当。这 ○
多使用“绝对”。体现出两性在心理状态和社会权力上的差异。 的网络沟通交流方式,微博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影响汉语口语发
2.2.4 句末语助词。样本中出现的句末语助词包括“嘛”“哦” 展的作用。因此,对微博语言特色展开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挖掘
“吧”“哈”“啊”“捏”“呢”“啦”。两性句末语助词的具体使用情况 汉语发展新趋势。微博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背景,
语助词。女性被普遍认为更加情绪化,擅于并乐于表发达自身 报,2010.

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发展最快、使用最广的微博包括新 一点说明现代社会不论男女均承担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另外, 一
年 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和搜狐微博,用户均超亿。此次研 女性对财经问题的日益关注也证明了现代女性社会经济地位不 第
究笔者挑选了在中国用户最多的两大微博,即新浪和腾讯微博 断提高。同样,热衷与教育考试和房地产问题的男女人数也相
十 三
表 3 显示,样本中有超过一半的男性在其微博中没有使用 tures on Twitter”in Web N-gram Workshop.

句末语助词,而样本中 84%的女性微博中使用了至少一个句末
[3]劲松.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93
[4]姜珍婷,周凯.从微博看现代汉语新变化[J].江西科技示范学院学
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 婚姻、家庭、儿女等有关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的话题。那么西方
初。在词汇方面,孙汝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汉字中的 学者的观点是否同样适用于微博语言呢?对此笔者进行了实证
性别差异,认为汉字的“女”字旁、汉语称谓、标记的贬女现象、词 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如表 1: 序、谚语俗语中都体现了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交际中,男女言
语使用也存在差异,各自形成一定的表达方式。曹志耘在研究中
提出女性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使用句末语助词的频率高于男性。
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基于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
范围不断扩展,但研究对象多为普遍语言使用,或某一定特定真
实交际行为中的言语差异。现在网络使人们交际方式发生变化,
语言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如不能把最新交际模式作为研究
道子的变革首先在树石的线条运用上,他把人物画的线条移到 则惨同秋色”。
山水画上。他一变过去那种笔迹周密、细匀而无变化的传统“春
从以上著述中可看出,隋唐画家们在表现山水画中树木时,
蚕吐丝”式的线描形式,改用“离披点画,时见缺落”的运笔方法 风格各异,树木特征明显,技法也更丰富。
表现树木,使得树木的变化更为丰富。而二李更是把这种变化
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话题的微博中选取 50 份做样本,
2.2.5 流行语的使用。因特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大量与网络有
其中 25 份来自男性博主,20 分来自女性博主。数据结果如表 2: 关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在此项研究中,流行语定义为以网络 为媒介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方式。流行语的使用可分为数字的巧
的新的性别差异呢?
他方面性别差异的研究。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分别我国用户最多的两大微博中
样本采集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通过微博作者的个
取得等量样本,从话题选择,话语量,强化词,句末语助词,流行 人资料、昵称、微博风格、及私信询问等方式确定其性别,以保证
语五个方面对微博男女用语进行对比。
样本的信度。其次要确保所选样本确实是博主本人所写,转发
2.2.3 强化词。维基百科中,强化词定义为用于强化其所修 具(悲剧)”。
饰词的语言学术语,例如汉语中的“很”“都”“特别”等。此次研
3、结论
究样本中出现的强化词包括“好”“很”“特”“都”“挺”“太”“绝对”。
综上所述,微博语言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两性展现在微博中
样本显示,女性对前六个强化词的使用频率大于男性,但男性更 展现各具特点的语言表达风格。作为目前我国最新,发展最快
[1]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2] 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 陈传席.陈传席文集(卷一)[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上接第 85 页)
感情。研究还显示,男女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句末语助词。男性
2.2.2 话语量。为找出男女在微博上话语量的差异,笔者在 多用“啊”,而女性更多使用“嘛”“哦”或“哈”。
如表 3:
而基于微博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则有助于拓宽传统语言与性别 二
研究的视角。
○ 一
【参考文献】
一 年
[1]Lakoff,R. (1 975).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New York Harp- 第
er& Row.

[2]Kiciman,Emre. (2010).“Language Differences and Metadata Fea-
Magnificent Writing
画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正如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之《论 双树,一松一柏,古藤萦绕,上盘于空,下着于水;千枝万页,交植
画山水树石》中所述:“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 曲屈,分布不杂;或枯或荣,或蔓或亚,或直或倚;叶叠千重,枝分
所附,……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菀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 四面,达士所珍,凡目难辨”。
言语特点,语料多为英语。作为一种最新的网络交际方式,微博 话题中选取某一具体主题,分别随机抽取 50 份最新微博作为研 正在中国如火如荼的流行起来。而微博语言是一种介于口语与 究样本。
书写体之间的语言形式,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正为汉语带来许
其次,笔者选取特定话题(“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分
多新的变化和特点,那么微博语言能否体现出不同于其他研究 别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抽取 20 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用于其
当然,此时山水画中的林木正如此时期的山水画发展一样,还并
对张璪的松石作品,唐代诗人元稹曾写《画松诗》一首,曰:
不完全成熟,画树仍是“刷脉镂叶”,表现的对象也很单一,“多栖 “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流传画
梧菀柳”。虽都是鸟栖息的梧桐与枝叶茂盛的柳树,但相对于前 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埃尘心,难
微博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

史梦娇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Magnificent Writing
[摘 要] 近年来,网络交际迅猛发展,微博以其即时、简洁、便利等特点对传统博客及其他网络聊天方式进行了补 充和完善,目前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主要网络交际方式。因此微博作为一个前言的 研究课题,势必能够体现现代男女语言使用的新特点。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视角,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微博语言 进行了性别差异研究。
妙使用、字母或拼音缩写、巧用错别字,和新造词语。在所选的
50 份样本中,总体上女性使用更多的流行语,具体来看,两性偏
数据显示,女性在虚拟表达中同样显示出话语较多的特点, 向不同,女性更多使用数字和新造词语,如:555555,“宅女宅男”。
相比较而言,男性语言在微博中更为简洁。
而男性更多使用缩写和错别字的巧妙运用,如:HD(厚道),“杯
综上所述,山水画中树木形象的形成起源于人类对植物的
பைடு நூலகம்加强,尤其在小李将军的作品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李思训的表 崇拜与想象,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
现树木所运用的线条,还是属于传统的“春蚕吐丝”式,到了李昭 们对树木的崇拜现象逐渐减少,并将树木作为文化意象的自然
道,他“变父之势”,落笔甚粗,秀劲有力,“勾勒树,落笔用笔亦粗, 之物,把华夏民族所特有的生活观念及思维与情感反映相融合,
1、语言与性别研究现状
内容不应作为研究样本。
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第一位
2.2 数据分析。根据网络交际语言及微博用语的特殊特点,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语言的性别差异提出解释的是 Robin Lakoff. 笔者从话题选择、话语量、强化词、句末语助词、流行语五个方面
她指出,女性语言形式呈现羞怯,内向和低自信的特点,这由女 对微博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

唐代前期墓室壁画中,皆有大量的以宫观为主要内容的山水图,
对于这一时期树木的表现方法及树木描绘的状况,画史上
一般称之为《宫苑图》,其中描绘众多的树木的形象。这其中以 有着诸多的记载。唐代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中记载了对王 章
唐初画家阎立本及其兄立德成就卓著,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山水 宰山水画作品的品评:“景玄曾于故席夔舍人厅见一图障:临江
[关键词] 网络交际;微博语言;性别差异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语言的性别差异开始成为社会语言 先针对话题选择方面的性别差异问题,笔者根据新浪微博对话
学的重要分支。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男女语言特点及差异 题类型的分类,将话题分为政治、财经、日常生活(情感和饮食)、
进行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现实交际中男女 时尚娱乐、体育、游戏动漫、教育考试、育儿和房地产。在每一类
性特定社会地位决定。Fishman 则认为男性具有话语控制权和
2.2.1 话题选择。英美语言学家研究认为,男女在交际与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