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杨绛
关于杨绛和钱钟书的故事

钱钟书每天还是自己住在家里面,直到几天后他才去医院看了杨绛和女儿,而钱钟书一进门就一副委屈的表情,他对杨绛说自己在家里不小心把墨水水瓶给打碎了,然后墨汁把整张桌布都打湿了,他有点措手不及。杨绛听了便对钱钟书说,没事的,有我呢,我回家给你收拾。杨绛也没有怪怨钱钟书这几天没有来医院陪自己,反而是在安慰钱钟书。
第二天钱钟书又去了,这次来他依旧是自责,说他又犯错了,他把台灯弄坏了。这时,杨绛的回答依旧是没事,有我呢,现在赶快再去买一个把。因为钱钟书对生活方面的事情不是太在行,所以一般都是由杨绛来负责,在钱钟书不知所措的时候,杨绛每次都会对钱钟书说“有我呢”这三个字,这会给钱钟书安全感。
还有一则关于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发生在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钱钟书要去英国继续深造,可是他又不忍心把杨绛一人留在国内。杨绛却想和钱钟书一起去英国,可是钱钟书担心会耽误杨绛的学业。而杨绛则说只有他们一起去英国才能彼此都放心,根本没有被人选择,于是钱钟书便说要准备两份学费。之后,二人果然一起出国深造,先后到过英国、法国,有了女儿之后二人才再次回国。
杨绛和钱钟书的世纪爱情让所有人都感动不已,那你知道他们的爱情故事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
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中的一则发生在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刚出生后,那个时候钱瑷刚出生,杨绛还在医院里面,而钱钟书并没有在医院里面照顾杨绛和刚出生的女儿。
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读后感

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读后感杨绛和钱钟书,这一对文坛伉俪,就像两颗璀璨的星,在文化的天空交相辉映,他们的故事读来就像一杯暖茶,初尝是淡淡的清甜,细品却满是醇厚的韵味。
读完他们的故事,我第一感觉就是,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模样啊!钱钟书是那种学问大得能把人“吓晕”的才子,可在杨绛面前,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而杨绛呢,也甘愿当他的“大后方”。
我就想啊,钱钟书肯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能娶到杨绛这么好的妻子。
她会操持家务,在艰苦的岁月里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记得他们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杨绛为了让钱钟书能安心做学问,自己默默承担了许多生活琐事。
这就好比是游戏里,钱钟书是负责输出“智力大招”的法师,而杨绛就是那个默默在背后给他补血、加防御的辅助,少了她可不行。
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充满了那种高级的趣味。
两个人都是文化人,聊天估计就像武林高手过招一样,你来我往,妙语连珠。
不像咱现在有时候聊天就干巴巴的,不是问“吃了吗”就是说“今天天气不错”。
他们能从一本书谈到一个时代,从一个词藻谈到一种哲学思想。
而且啊,他们还特别能包容对方的小缺点。
钱钟书生活上有点“迷糊”,可杨绛从不抱怨,就笑着接受。
我想这就是爱情里的包容吧,要是换了现在有些小情侣,估计早就因为这些小毛病吵得不可开交了。
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也特别值得咱学习。
那是一种纯粹的热爱,不掺杂一点功利心。
钱钟书钻在书堆里,就像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门心思地研究学问。
杨绛也不逊色,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他们的生活虽然有苦的时候,但只要一谈到学问,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这让我想到现在很多人做事,总是想着能得到什么好处,少了那份纯粹的热爱。
要是都能像他们这样,估计能做出不少真正有意义的事。
从他们的故事里,我还看到了一种坚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遭受了不少磨难。
但是他们就像两根紧紧相依的竹子,风吹雨打都不分开。
他们没有被苦难打倒,而是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内心,继续创作,继续生活。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钱钟书和杨绛是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一对文学情侣,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钱钟书,原名钱君匋,生于1898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围城》、《孔乙己》等,深受读者喜爱。
而杨绛,原名杨季霞,生于1912年,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戏剧家和文学研究家,她的代表作有《洗澡》、《我们仨》等,深受读者喜爱。
两人在1935年相识于清华大学,当时钱钟书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杨绛则是学生。
两人的相识源于一次翻译课,当时杨绛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而钱钟书则给了她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从那一刻起,两人的命运就开始交织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故事可以用“知音难觅”来形容。
钱钟书和杨绛在那个年代是非常有才华的文学青年,他们在学术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也在心灵上有着极为契合的默契。
他们在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写作,相互扶持、相互启发,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然而,他们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那个年代,他们的感情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考验。
由于钱钟书的家庭反对,两人的爱情一度濒临破裂。
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
他们的婚姻生活也是非常幸福美满的。
两位文学家在婚后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文学创作上互相启迪,共同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人。
他们的爱情故事被搬上了银幕,成为了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钱钟书与杨绛》。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现了一对文学情侣的爱情故事,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对文学情侣的爱情传奇。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需要坚持和付出的。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真挚的爱情。
总的来说,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动人的爱情传奇。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需要坚持和付出的,也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和珍惜的。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杨绛和钱钟书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对传奇夫妻,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
两人都是杰出的作家,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杨绛和钱钟书相识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两人都是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相识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相识的。
当时,杨绛是一个文学青年,而钱钟书则是一个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
两人在校园里相遇,开始了他们之后漫长的爱情之路。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和挑战。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战火之中。
杨绛和钱钟书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着他们的爱情,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杨绛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她扶持着丈夫的事业,默默地支持着他。
而钱钟书则是一个深情厚谊的丈夫,他在文学创作上给予了妻子很多的鼓励和支持。
两人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一生中的风风雨雨。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杰出的作家,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杨绛的《我们仨》和钱钟书的《围城》等作品都反映了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精神。
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文学的追求,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后人。
总的来说,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对于生活和文学的热爱。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永远流传下去。
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

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
杨绛和钱钟书,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对传奇夫妻,他们的爱情故
事也被人们传颂不衰。
两人都是文学家,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浪
漫和传奇色彩。
杨绛,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妻子,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年轻时,她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
学才华,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佳话。
而钱钟书,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
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两人相识于青年时代,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国家危亡,人民生
活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绛和钱钟书相互扶持,共同渡过了那
段艰难的岁月。
他们的爱情故事中,充满了对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他们互相鼓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生活也是令人羡慕的。
他们共同生活了几
十年,相濡以沫,互敬互爱。
杨绛在钱钟书去世后,一直守着他的
遗著,将他的文学遗产传承下去。
她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不仅继承了丈夫的文学事业,还自己也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传奇,更是一种对
于婚姻生活的理解和坚守。
他们在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共同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爱情篇章。
杨绛和钱钟书的故事,让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传奇,更是一种对于人
生的领悟和感悟。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一段永
恒的经典。
钱钟书和杨绛的情话

钱钟书和杨绛的情话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爱情非常伟大,他们相伴走过了一生,而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钱钟书杨绛情话成了他们之间的调剂品。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钱钟书和杨绛的情话,希望对你有帮助。
钱钟书和杨绛的情话钱钟书一生对杨绛说过很多情话,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这句话看起来朴实,实则内涵丰富,这句情话表达了钱钟书对杨绛的爱,这种爱已经达到了更深的一层,杨绛与钱钟书的爱已经超越了常人,他们彼此已经永远不能离开对方了。
钱钟书和杨绛的情话还有一句是——“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这辈子,能分开杨绛和钱钟书的也只有死神了。
当然,钱钟书和杨绛之间不仅讲了这些情话,他们更是将这些情话当成诺言守了一辈子。
当然,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情话还有很多,比如在钱钟书失意的时候,杨绛总会说一句“还有我”,而钱钟书也曾在大众面前夸过杨绛,认为她是最贤惠的妻子,也是最有才气的女子。
钱钟书和杨绛二人都认为他们的婚姻是最理想的婚姻,是他们最想要的婚姻。
钱钟书和杨绛都很适合彼此,杨绛嫁给钱钟书从来没有后悔过,钱钟书娶杨绛为妻子也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认为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了最合适自己的伴侣是十分幸运的事情,所以应当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钱钟书和杨绛认识过程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们之间的相识也十分的巧合。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钱钟书早年在清华大学求学,而杨绛则是心心念念想要上清华大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杨绛并不能真正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面学习,只能以伴读生的身份出入清华大学。
杨绛在清华大学旁边的一个胡同里租房子住,后来有一天钱钟书陪朋友到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前散步,杨绛刚好从里面出来就偶然初遇了钱钟书。
钱钟书和杨绛认识实属巧合,但是两个人却都对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钱钟书的眼中,那般年纪的杨绛无疑是世间最美好的风景,而在杨绛的眼中,彼时的钱钟书必将是最具聪慧的才子。
杨绛与钱钟书

杨绛与钱钟书杨绛回忆她与钱钟书的婚姻时说道:“我已不记得哪位英国传记作家写他的美满婚姻,很实际,很低调。
他写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要娶别的女人。
我把这段话读给钟书听,他说:我和他一样。
我说:我也一样。
”钱钟书,一九一零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后来在辅仁中学读的中学,在一九二九年考入清华,当时他的数学考了十五分,按照成绩应该是无法被录取的,但是钱钟书的国文和外语皆考了满分,这让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大呼人才,这才破格录取了,很多人说是考了零分,这里还是要纠正一下,不是零分是十五分,大家别笑,那时候清华的入学考试难度很大的。
那为什么罗家伦会决定录取钱钟书呢,除了惜才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罗家伦自己一九一七年参加北大的考试的时候数学考了零分,但他作文是满分,是阅卷的胡适非常欣赏他推荐给了校招的老师,然后在讨论的时候当时的校长蔡元培力排众议才录取了罗家伦,所以,他也能在钱钟书身上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抱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态度录取了钱钟书。
杨绛,本名杨季康,一九一一年七月出生北京,她在家中排行老四,父亲杨荫杭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政法系统内工作,她的母亲是属于那种勤俭持家教子有方的典雅妇人,杨绛后来还回忆起自己父母的相敬如宾还说道:“我们姐妹中,三个结了婚的,个个都算得贤妻。
我们都自愧待丈夫不如母亲对父亲那么和顺,那么体贴周到。
”可见,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杨绛身上自然有着知书达理的特质,在一九一七年的时候,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因得罪权贵被停职,于是举家回到了无锡,那回来了就得安居才能乐业啊,亲友介绍了一处旧宅给杨荫杭,这不巧了吗这不是,这处旧宅就是钱钟书家,虽然最后没有成交,但钱、杨两家已经有了交集。
后来杨绛随着家人迁往苏州,在振华女中的时候有个同学费孝通挺喜欢杨绛的,热烈的追求。
中学毕业后,杨绛一直想报考清华外语系,虽然那年清华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没有名额,心有不甘的杨绛只好选择报考东吴大学。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钱钟书和杨绛也许真的上辈子就是夫妻,否则两人郎才女貌,在相遇之前却从未谈过恋爱,而一碰上就一见钟情并携手终身呢?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旷世情缘,两人之间相濡以沫。
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钱钟书与杨绛初次偶遇,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丘比特的金箭暗暗射中两人,一段旷世情缘就此徐徐萌发……杨绛的长寿秘诀养生养心杨绛105岁仙逝,笔健高寿,得益于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豁达的人生境界。
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少病都是过度饮食带来的,因此合理饮食十分重要。
”杨绛平时注意饮食平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以素为主,极少吃油煮食物。
烹调力求清淡,少油、少盐、少糖,每餐不过饱。
她晚年体检各项主要指标都合格,只是血脂有点偏低。
她喜欢买回大棒骨敲碎煮黑木耳汤,每天吃一小碗。
她坚持活动身体,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
百岁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练习钱钟书在世时教给她的“八段锦”。
杨绛的长寿,更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擅也不喜爱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地度日。
人们赞誉她是著名作家,她说自己“没有这份野心”;人们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
上个世纪90年代,女儿离她而去,丈夫钱钟书仙逝,老人一度很悲伤,做梦也遇见他们。
但她感情上很克制,注意节哀,并常以体育锻炼和写文作画来转移自己的视线,恢复自己平和的心态。
杨绛晚年忙于整理钱钟书书稿,有空时写写毛笔字,作作画。
杨绛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
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旧式的柜子、桌子以及浓浓的书香。
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 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 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 大智若愚,不显刀刃。”
冰心生前评价“他们是现在中国作家中最美满幸福 的一对,学者才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有 风骨、风度,又有风趣,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可敬 可爱的一对朋友。”
共克时艰
郑土生回忆:“1966年,有人污蔑钱锺书先生,说他的桌上不愿意放毛主席的著作,并贴 出大字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罪名。杨绛先生觉得冤枉。那天晚上天快黑了,她带着钱 先生,拿着手电筒和浆糊,把写好的一张小字报贴在大字报的下面,申明没有这回事。当 时,我看到了这一幕,他们也不避我,但是彼此间都不敢说话,贴完小字报就走了。” 反贴大字报,这还得了。“所有老干部和‘老先生’都不敢在人家批评自己的大字报下面 反驳,杨绛先生立刻被拉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革命群众要她低头认罪,谁知杨绛竟 和革命群众顶嘴了,还跺着脚说:“就是不符合事实!”郑土生说:“整个‘文革’期间, 敢和革命群众发脾气的,外文所只有她一人。她晚年谈起这事还不无得意,因为她坚持不 认假账、不说假话,爱护了钱锺书先生的名誉。”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锺书进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读文学。杨绛本打算进女子学 院研修文学,但名额已满,于是她自修西方文学,有时间就钻进 图书馆,按照文学史的顺序,一个个经典作家的作品往下读。 “作为锺书的妻子,他看的书我都沾染些,因为两人免不了要交 流思想的。”“我们文学上的‘交流’是我们友谊的基础。彼此 有心得,交流是乐事、趣事。” 1941年,钱锺书回到上海。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 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这便是《围 城》。为支持钱锺书的写作,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又辞掉女 佣节省开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杨绛不抱怨, 心甘情愿做“灶下婢”。钱锺书每写完一章,她都先读为快,读 完又急切地等待下一章。 杨绛这个“灶下婢”不光要对付一切家庭琐事,还要有惊人的胆 识保护丈夫的手稿。1945年在上海,杨绛在日军传唤她时,拼命 地把钱锺书《谈艺录》手稿藏好。钱锺书的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 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 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锺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 “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 人、朋友”。
“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
1935年,钱锺书与杨绛在无锡七尺场钱府举行正式婚礼。结婚不久,他们便结伴到英国 牛津大学去了。由于杨绛不愿意增加老父亲的经济负担,也不愿意和丈夫分开来求学,所 以她在牛津只是一个旁听生,1937年女儿出世,杨绛的主要任务是带孩子、照顾钱锺书的 饮食起居和学习。每当钱锺书被灯泡坏了等生活琐事困扰时,杨绛总是说“不要紧,有我 呢”。就连钱锺书因为枯燥不喜欢而考不及格时,也是杨绛帮助他复习过关。 杨绛产后虚弱,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钱锺书常在家闯些小祸,不时愁兮兮地告诉杨绛:他 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的桌布弄脏了;他把台灯弄坏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门关不 上了……杨绛总是回答:“不要紧。”钱锺书一听就放心了。果然,杨绛回到家,把桌布洗得 干干净净,台灯、门轴也一一修好。 家在杨绛心中是人生的核心。自从嫁给钱锺书后,杨绛一直甘愿做“灶下婢”,不辞 辛劳地操持家务。以至于心疼女儿的父亲不免有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 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 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 书痴人痴福。”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怀孕时,钱锺书谆谆嘱咐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 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而杨绛心里对于“像我” 并不满意,她想要一个像钱锺书一样的女儿。女儿出世后, 钱钟书抱着女儿看了又看,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 喜欢的。” 从1994年开始,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 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 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杨绛 写道,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1997年,被 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杨绛还得到 医院看钱锺书,只能在心里为女儿送行。她最大的难题是怎 么告诉钱锺书。百般思量,起初继续装作女儿依然安好。过 了4个月,见钱锺书身体较好,杨绛才花了一个星期,一点 一滴说出来。 一年后,钱锺书也相继去世。杨绛兑现对钱锺书的话,开始 写《我们仨》。在她温润细腻的笔下,女儿活了,与妈妈相 依相偎。写到动情处,杨绛的泪水落在纸上,不能自已。 2003年,《我们仨》出版,扉页上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 仨”,叫多少人读之泪下。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曾这样感叹一 家人的失散。在《我们仨》的结尾处,杨绛把自己比作一个 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 觅归途。”
掺少了,又不禁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斤 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 人的衣服。后来,公公病重,问婆婆:“我死后,你跟谁过?”婆婆说:“跟季康过。” 杨绛之贤,由此可见一斑。
初次见面,杨绛眼中的钱锺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 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 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锺书写信给杨绛,约在 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 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 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 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 河)了。”
钱锺书的爱情
钱锺书痴心于学术,这一生的爱情 史非常简单。概括起来,应只有两 个字 —— 杨绛。
“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杨绛,原名杨季康。父亲杨荫航是上海一名著名律师。杨绛天资 聪颖,小小年纪便才华显露。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 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 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 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 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 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1932年初,杨绛大学毕业,她放弃出国留学机会,考入清华研究 院做外国语研究生。据称:“杨绛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才貌冠群 芳,男生求为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杨为七十二煞。”杨绛之所 以宁愿不出国而来清华,用她母亲的话说,就是“阿季脚上拴着 月下老人的红丝呢”。
1966年8月9日,杨绛在“文革”中首先被揪出来,三天后,钱锺书也被揪了出来。运动中, 杨绛还被蛮不讲理的造反派剃了阴阳头,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她泰然处之,回家后连夜 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戴在头上照样和钱锺书手挽手地去买菜,她还自嘲地说:“小时 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羡慕的事 早晚会实现,只是变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