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话本
中国古典文学14宋元话本

瓦舍
亦称瓦子、瓦市、瓦肆。宋元间市井中游艺性场所的总 称。艺人的“说话”即在此间演出。南宋吴自牧《梦梁录》: “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易聚易散也。其 中有表演各种伎艺的勾栏和棚,范围大小不等。此外,还有 命相占卜、诊方卖药、杂货饮食摊铺等。两宋瓦舍数目众多, 对“说话”伎艺的表演和话本小说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 用。
重故事而不重人物,在人物塑造方面有让人物服 从故事的倾向。 想方设法把日常生活传奇化,来增强故事的刺激 性、吸引力。 通过大量的巧合、偶然因素的堆积,使日常生活 题材传奇化。 通过鬼神、奇事等非现实性因素的插入,使发端 于现实的故事传奇化。 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具有特殊性的人物性格加以夸 张,使其具有传奇色彩。
本,并非供大众阅读。但后来经过文人 润色,或者模拟话本的形式写作所谓 「拟话本」,于是成了供人阅读的小说。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新编五代史平话》
《大宋宣和遗事》 《三国志平话》
何谓「话本」、「平话」?话本何以又称为「诗话」、 「词话」?
一、话本 指说话人说故事的底本或稿本。起源于唐代僧人讲唱佛经的 变文。宋、元时期说话是一种行业,其中的「话」是故事之意。 早期的话本是由说话人将故事的内容记下来,做为以后自己再说 故事时的依据,也有留传给亲人、徒弟参考的意图,后被人刻印 成书出版,仍称「话本」。 二、平话 「平」是「评」的简写,因为它是夹叙夹议,评论古今的缘 故。多指宋、元时期,讲史类话本的集结,如《新编五代史平话 》、《全相武王伐纣平话》等 。 三、另名由来 王国维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文中说:「以其中有诗有 话,故得此名,其有词有话者,谓之词话。亦即「诗话」、「词 话」是因为话本中穿插了许多诗词而得名。
宋元话本小说

宋元话本小说一、话本小说的产生•(一)什么是“说话”•“说话”即叙说故事。
话,即故事。
话本,说话的底本,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
(三)、“说话”的家数•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的“瓦舍众伎”条记载:“说话”有四家。
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合生,与起今随今相似,各占一事。
•据此,“说话”四家为:一、小说;二、说经,包括说参请;三、讲史;四、合生。
二、小说话本(一)小说话本的体制:•入话(头回),正话,结尾(话本说彻,权作散场)。
(二)小说话本题材:•以爱情、公案为主。
•①爱情,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反映了当时市民的向往。
代表作《碾玉观音》璩秀秀、崔宁《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快嘴李翠莲》。
•②公案,反映民众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愤慨。
当时官僚机构膨胀,官场黑暗。
代表作《错斩崔宁》•③神怪类:《西山一窟鬼》•④人物佚事类:《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三、宋元讲史话本•(1)、平话: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也有人说平,通“评”,评论。
(2)、讲史话本体制的特色•①篇幅较长,分卷分目。
成为后来章回小说回目的滥觞;②开端有“开场诗”,末尾有“散场诗”;③采取断代编年的叙事方法。
讲史话本的故事情节,基本都依正史,以某个封建王朝,或某些帝王将相的活动为中心,进行讲述,所讲的故事是断代的。
叙述时,是采用编年体,标出故事发生的年号、月份,按时间发展顺序讲述故事情节。
④语言半文半白。
三、宋元说经话本•《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残本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元话本小说:宋代话本1.话本在宋代是指新体白话小说,也称为“平话”,它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
宋朝的话本

宋朝的话本
宋元话本,是起源于宋朝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主要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
这些“话本”不仅是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还包括诸宫调、影戏、傀儡戏和杂剧的脚本。
其特点是善用诗词和口语,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塑造人物性格,并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多用谚语借喻比拟。
这种文学形式在宋代逐渐盛行,并开始有刻本流传,被视为评书的开端。
其中,《碾玉观音》是宋元话本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个爱情婚姻的悲剧,反映了宋人话本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和社会内容。
宋元话本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得以广泛传播,既因为其娱乐性让人们拍案惊奇,也因为其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民众具有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作用。
这种文学形式不仅为后续的章回体小说、世情小说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还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宋元话本

★汉代小说观: 汉代小说观: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一、《汉书 艺文志》
《汉志》(《七略》)的《诸子略》十家,最后一家是小说家,凡著录 小说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篇。小序云:
话 本
宋一代文人之为 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 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 其传奇, 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 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 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 更无独创之可言矣。 更无独创之可言矣。然 在市井间, 在市井间,则别有艺文 兴起。即以俚语著书, 兴起。即以俚语著书, 叙述故事,谓之“ 叙述故事,谓之“平 即今所谓“ 话”,即今所谓“白话 小说” 小说”者是也 。 —鲁迅《中国小说 鲁迅《 史略》 史略》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 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 虽小道, 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 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 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 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侯白《 白在散官, 隋·侯白《启颜录》:“白在散官,隶 侯白 启颜录》 属杨素,爱其能剧谈,每上番日, 属杨素,爱其能剧谈,每上番日,即 令谈戏弄,或从旦至晚始得归。 令谈戏弄,或从旦至晚始得归。后出 省门,即逢素子玄感,乃云: 省门,即逢素子玄感,乃云:‘侯秀 才可与玄感说一个好话 才可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见《太
鲁迅说:“小说范围,至是乃稍整洁矣。” (《中国小说史略》)但就分类上说 问题很多,名称也大都不妥,较之胡应麟反大有退步之处。最大的问题是不立传奇类, 而把有关的传奇小说集并入异闻,这就和志怪小说混为一谈;至于《大业拾遗记》、 《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这样的单篇传奇作品以及先唐杂传小说《燕丹 子》和《飞燕外传》又都归入杂事,其实它们在文体上和杂事小说大为不同,这就造 成了所谓杂事——也就是胡应麟说的杂录——的混乱。另外,琐语之属有《博物志》、 《述异记》、《酉阳杂俎》、《清异录》等,因为大都是琐言碎语,故另分一类。但 《博物志》、《述异记》、《酉阳杂俎》其实属于志怪小说,应当归于异闻。本来杂 事、异闻都是从内容上划分的,琐语却又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这就违背了分类的逻辑 学原则。志怪本是个沿用已久的名称,《总目》弃而别创异闻,也没有必要,未见妥 当。
宋元神怪类小说话本

03
宋元神怪类话本的代表作品
Chapter
《太平广记》中的神怪故事
总结词
《太平广记》是一部大型的古代文言文小说集,收 录了丰富的神怪故事,展现了宋元时期民间文学的 繁荣。
详细描述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涉及神仙 、鬼怪、精怪、魔道等各个领域。这些故事情节曲 折离奇,想象丰富,塑造了许多生动的神怪形象,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传承
神话传说类话本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鬼怪故事类话本
题材广泛
01
鬼怪故事类话本涉及鬼神、妖魔、精灵、妖怪等各种神秘生物
,以及与之相关的灵异事件和奇特现象。
情节曲折
02
鬼怪故事类话本情节曲折离奇,往往出人意料,给读者留下深
刻的印象。
心理描绘
03
话本作者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
宋元神怪类话本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要点一
存在问题与不足
要点二
未来研究展望
尽管目前对宋元神怪类话本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部分学者过于侧重于对 文本的孤立研究,而忽略了与其他文学形式和文化的联系 ;其次,缺乏对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深入研究,对话本 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仍存在争议;最后,研究方法和视角相 对单一,需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对民间信仰的反映与表达
宋元神怪类小说话本对民间信仰有着深刻的反映和表达。这些话本中涉及的大量 神仙、鬼怪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都是民间信仰的集中体现。
这些话本通过反映民间信仰,进一步表达了当时社会普通百姓的宗教信仰、价值 观念以及对神秘力量的认知。例如,《三言两拍》中的许多故事反映了民间信仰 中对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观念的认同。
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举要

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内容举要鲁迅说,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鲁迅《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见《中国小说史略》第2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充分肯定了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代是古代小说的空前繁荣期。
这一时期,不仅小说门类齐全,流派众多,而且由民间讲故事形成的话本盛况空前,一枝独秀,占尽风流,余韵悠长,甚至独领风骚,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
宋代小说主要分三类:话本、传奇志怪和历史琐闻;其中以话本为主流。
古代小说就是起源于民间讲故事,话本是在民间讲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中国古代下层人民没有文化,所以许多民间讲故事的资料失于记载,但民间故事作为古代小说的一支生力军,一直潜流暗滚,汹涌奔腾于社会底层。
小说的领地一直被属于统治阶级的野史笔记、志怪传奇所占领。
到宋元时代,市民阶层逐渐掌握了文化,民间讲故事才得以出头露面,登堂入室。
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体制基本相同,故将间杂话本的《三言》、《二拍》等拟话本与话本一并加以论述。
第一节话本和拟话本说话,就是说书,就是演唱故事。
其内涵有不同见解,比较带有倾向性的观点是:话本,就是说书艺人说书的底本,属于通俗文学,市民文学。
说话的底本称做“话本”,但“话本”的涵义并不限于“说话”。
作为“说话”底本的“话本”,只是一个笼统的称谓。
从现在能见到的话本来看,“小说”的话本一般称为“小说”,如《京本通俗小说》;“讲史”的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如《秦并六国平话》;“说经”的话本有时称为“诗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宋元话本数量相当可观,但绝大多数亡佚,流传下来的不多。
宋元话本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话本成为小说的主流,标示古代小说的繁荣。
唐传奇是古代小说的定型、成熟时期,但其形式上主要是人物传记,语言用文言骈语,阅读面不广,主要是在统治阶级层面和上流社会流传,下层市民少有问津,据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宋元话本本质是讲故事,听众以下层小市民为主,其内容则多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而下层小市民在数量上占了压倒多数。
中国古典文学14宋元话本PPT课件

王国维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文中说:「以其中有诗有 话,故得此名,其有词有话者,谓之词话。亦即「诗话」、「词 话」是因为话本中穿插了许多诗词而得名。
保存出处
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 清平山堂话本
古今小说 醒世恒言
警世通言
10
话本可分为那几类?
一、小说:又名「银字儿」,银字指乐器,意指说唱小说时,以 觱bi篥li等乐器作辅助。包括烟粉(女性,并与鬼魂有关 )、灵怪(精怪)、传奇(爱情)、公案(审案)、 说铁骑儿(战争)。
二、讲史:讲说前代书史文传中,争战兴废之事,多以正史为蓝 本,再加上野史传说,及作者的虚构而成,如:《新 编五代史平话》叙五代历史、《大宋宣和遗事》记北 宋灭亡前后的史事,为日后《水浒传》的底本。
现存宋元话本目录(部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冯玉梅团圆》《错斩崔宁》《吴越春秋平话》
《秦并六国平话》《武王伐纣平话》《西游记平话》《快嘴李翠莲记》
《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碾玉观音》
2
底本:“说话”和“话本”
❖ 说话人平时要揣摩复习,师徒间传习授受, 或传之子孙,世代相守,所以有了“话 本”。
二、「变文」一名的由来 中唐时,僧侣宣讲佛教故事,以韵散
结合,唱白并用的形式,改变了佛经中 的艰涩文词,所以称为「变文」。后因 颇受欢迎,引起道士的效法、民间的流 行。
4
宋元话本小说
❖ 意义:「话本」,本来只是说话人的脚 本,并非供大众阅读。但后来经过文人 润色,或者模拟话本的形式写作所谓 「拟话本」,于是成了供人阅读的小说。
宋元话本名词解释

宋元话本名词解释
宋元话本是中国明朝、清朝早期流行的一种通俗小说形式,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
宋元话本由于取材广泛,文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话本一词最早见于《红楼梦》,原义指的是小说的本子或版本。
宋元话本则是指在宋代末期到元代初期,以述说民间传说故事或记录民间趣闻为主的小说形式。
宋元话本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人传记、宫闱之事等各个领域。
这些故事内容独具特色,情节曲折离奇,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
宋元话本的文风通俗易懂,语言质朴生动,很好地符合了当时读者的口味。
相比于以古代传奇、文学作品为主的唐宋小说和元明小说来说,宋元话本更加平易近人,更能让普通百姓所接受和欣赏。
宋元话本的作者也是各个阶层的人,有文化人,有民间的讲故事的人。
他们通过口述和记录的方式,将各种文学、历史、传说故事编成书本,再加以改编和丰富,形成了后来的宋元话本。
宋元话本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方面,它为后来的明清小说打下了基础,奠定了小说作为重要文学形式的地位。
另一方面,它也影响了戏曲、评话等文艺形式的发展。
很多戏曲曲目和评书内容都是以宋元话本为基础,经过改编而来的。
总的来说,宋元话本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流派,它通俗易懂、文风优美,内容丰富多样,深受读者喜爱。
同时,它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后来的小说、戏曲等多个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经话本(一):关于讲经
❖ 讲经也是说话家数之一,主要是演说同佛教 有关的故事。
❖ 唐代有俗讲,即和尚对俗众宣扬一些佛教义 理,比较通俗易懂,其中也有说佛教故事为 主的。俗讲后来演变为宋代的讲经。
说经话本(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充满神怪色彩,是玄 奘取经史实故事化的产物,其中已有猴行者 和深沙神。
❖ 灵怪讲的是普通的鬼怪妖异。 ❖ 烟粉讲的是人与鬼的恋爱故事。 ❖ 传奇是人与人的恋爱故事。 ❖ 公案讲的是刑事案件,一般包括犯罪、侦破、惩
罚完整过程。 ❖ 扑刀杆棒指的是故事中主人公使用的武器。实际
上写的是侠义好汉,接近后来的武侠小说。 ❖ 妖术现存的宋元小说话本中属于妖术的作品很少,
只有比较接近的作品。 ❖ 神仙讲的是道教的故事,写神仙点化托渡世人。
宋元话本
教学内容
❖ “说话”与话本。 ❖ “说话”家数与话本的主要题材类型。 ❖ 宋元话本对明清白话小说的重要影响。
关于“说话”
❖ “说话”是商业性的口头故事讲演,也就是今 天的说书。
❖ “说话” 唐代就已出现,但它的兴盛却是在 宋代。其原因主要是:坊市制的废除促进了 城市商业发达和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 。
讲史话本(二):《元刊全相平话五种》
❖ 《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关于三国 故事的讲史话本。它是当时说话艺人的一个 提纲性质的东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但后来的《三国演义》的 基本情节它都具备了,在《三国演义》成书 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 《武王伐纣书》对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 有重要影响。
讲史话本(三): 《大宋宣和遗事》
❖ 根据“说话” 家数不同,话本可分为小说话 本和讲史话本。此外还有讲经话本等。
小说话本(一):体制
❖ 小说话本体制可分为题目、篇首、入话、头 回、正话、和篇尾六部分 。
❖ 小说话本的结构体制是“说话”表演程序的 书面反映,而“说话”表演程序是在长期演 出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小说话本(二):主要内容
❖ 根据讲演内容的不同, “说话”分为不同家 数。最重要的有“小说”“讲史”及“讲 经”。
关于话本
❖ 据鲁迅先生说,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也就 是表演用的底稿。也有人认为话本是表演的 记录本,当然也可能是底稿的扩充与完善。
❖ 话本在社会上公开流传供人们阅读,特别是 刊印成书公开销售后,话本就成为我们今天 的小说。
❖ 从中可以看出《西游记》的故事是如何演变 的,明代的《西游记》就是在它的基础上, 又吸收其他素材最后定型的。
宋元话本对明清白话小说的重要影响
❖ 体制方面:小说话本演变为明清白话短篇小 说;讲史话本演变为长篇章回小说。
❖ 题材方面:许多明清白话小说是在宋元话本 基础上加以改编和充实而创作完成的。
❖ 艺术方面:宋元话本长于营造故事情节和设 计人物对话,这一点为后来的白话小说所继 承。
❖ 《宣和遗事》是根据前人的野史笔记、官方 史书还有一些诗文编写的。
❖ 它同《水浒》关系密切。书中有一部分集中 写了梁山好汉的故事,如智取生辰纲,义释 晁盖,宋江杀惜,扬志卖刀等,其中还记载 了三十六天罡星的姓名绰号,同《水浒》相 比只有少许的不同。
❖ 首次将水浒故事加以整合,在《水浒》成书 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小说话本(三):艺术特色
❖ 宋元话本创作构思的重心是以故事为本位, 选材上注重新奇刺激,力求世俗生活传奇化。
❖ 情节线索单一明晰。 ❖ 通过对话能看出人物的身份性格。
讲史话本(一):体制
❖ 体制:分卷(则)标目;开场诗散场诗;断 代编年。
❖ 讲史题材往往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较多,不 可能在短时间内讲演完毕。说话艺人需要将 有关内容提炼成故事单元,反映在书面上便 是分卷分则并加上情节提示即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