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教学内容与过程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努力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的人口政策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4.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人口数量变化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人口数量变化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结合图表、数据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讨过程中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就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月相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月相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关注月相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月相的形成原理及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月相的形成原理及变化规律。如:“月相的产生是什么原因?”,“月相的变化与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如:“你们对月相现象还有哪些疑问?”,“你们认为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月相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月相知识来判断时间?”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月相的变化。
2.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月亮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地理实验,如模拟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月相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本节课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感受月相之美,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运动地方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运动地方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地方时差异。
2.通过播放跨时区旅行、国际赛事转播等生活实例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地方时的实际应用。
3.创设小组讨论情境,让学生围绕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展开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
4.设计实践活动,如模拟不同经度的地方时计算,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如跨时区旅行、国际赛事转播等,让学生感受到地方时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地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地方时的关系。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地方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4.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本案例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直观的展示和互动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方时的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鼓励和指导。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地理教研组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走进黄河”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本概况;掌握河流的地理特征,如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黄河的基本概况2. 黄河的地理特征3. 黄河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确定组长。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和方法。

3.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二)实践阶段1. 实地考察(1)选择黄河流经的某个省份作为考察地点,如河南省。

(2)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河的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

(3)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河流水质、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

2. 问卷调查(1)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

(2)在考察地点发放问卷,邀请当地居民填写。

(3)收集问卷,整理分析数据。

3. 访谈(1)邀请当地居民、专家、学者等访谈对象。

(2)围绕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访谈。

(3)记录访谈内容,整理分析。

(三)总结阶段1. 各小组汇报实践成果,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其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其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本案例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5.作业小结设计:本案例设计了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提升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的主要组成及其相互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地理视角,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4.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其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互作用。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其自我提升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三圈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三圈环流的特点。通过对三圈环流的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和天气现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1.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认识和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观测和分析的能力。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三圈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针对三圈环流的特点,设置问题:“三圈环流对地球气候有哪些影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结合现实问题,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三圈环流?”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如何利用三圈环流知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Hale Waihona Puke 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4.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分组讨论:A、B、C三地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提示思考方向:
①湿季的季节;
②干季的季节。

(A地: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湿季。

(或者: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西北风,风从赤道附近洋面吹来,给该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从而形成湿季。


B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处于东南风的背风地带,形成了雨影区,与大分水岭东侧相比,降水明显减少,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C地: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介于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之间,其成因与地中海气候成因相同,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炎热干燥的干季,冬季在西风带的控制下,风从海洋吹来,较多形成湿季。


典型例题: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带各部分的主要成因或特征是(ABCD)
A.北部赤道低压与东南信风交替控制
B.南部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
C.东部地处背风区,降水较少
D.北部夏湿冬干,南部冬湿夏干
列举特殊气候现象的材料:
①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的东北部。

这些地区都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②东非高原虽有赤道穿过,但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③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在炎热的赤道地带,有一群气候寒冷的岛屿。

岛上生长着寒带植物,还栖息着原本生长在极寒地区的南极企鹅。

这群被称为热带“寒冷岛”的岛屿,名叫加拉帕戈斯群岛(科隆群岛)。

2、河流侵蚀问题。

(课件显示)某河段。

(如右图)
问:该河段哪岸受侵蚀呢?
再出示南半球某河段。

(如右图)
问:该河段哪一岸被侵蚀呢?请分析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受惯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地转偏向力,由于惯性,河
水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因此就会出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以,在弯曲河道中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如右图))
典型例题:
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
B处好? ,理由是:。

2、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

2、与北岸(即左岸)相连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泥沙堆积。

3、三角洲问题。

(课件显示)各大河形成的三角洲图。

问:在河口地区一般会形成三角洲。

你知道形成三角洲的条件是什么吗?(学生讨论)
①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

(物质条件)
②泥沙沉积。

(河流动力减弱,流速变缓。

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


③内力作用(地壳的升降)
典型例题:
刚果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呢?
参考答案:
泥沙来源方面:
①刚果河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水土流失较轻。

②刚果河流经刚果盆地时,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量较少。

泥沙沉积方面:
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因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

因此在入海口地区未形成明显的三角洲。

学生思考:
①从内、外力两个方面说明亚马孙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亚马孙河口处地壳下沉;亚马孙河流域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小。


②钱塘江口(杭州湾)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钱塘江泥沙含量稀少;涌潮的巨大冲刷力,使泥沙不能沉积下来。


4、农业方面。

(利用高考题导入)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

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

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C)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列举农业方面的有关材料:
①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32°N;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


②温室大棚。

(改善作物生长的热量因素)
③修建梯田。

(对地形的改造)
④我国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被称为“塞外江南”。

尼罗河河谷形成“绿色走廊”。

(引水灌溉)
⑤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水源)
5、工业方面。

(利用高考题导入)
右图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
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

该地盛
行南风。

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
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

问:既然要搬迁,为什么要在此地规划工业区呢?
(原来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


问:后来为什么要搬迁呢?
(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新城区,影响居住环境,需迁出城区。


列举工业方面的有关材料:
①普通家具厂是市场导向型;黑龙江省的伊春家具厂主导因素是原料;跨国公司在珠三角设立高档家具分厂则是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②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微电子、高级时装属技术导向型。

③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市场导向型;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

④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原料导向型;北京、大庆液态奶生产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市场。

6、铁路选线
(出示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俄罗斯北亚地形图。


问: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可西伯利亚大铁路不从北部经过而沿南部山区修建,这是为什么? (北部气候寒冷,冻土沼泽广布,人口稀少;南部气候较温暖,人口、城镇较多,运输量较大。


作业布置:课后收集、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通过对特殊地理现象的归纳与成因分析,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真正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还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知识迁移水平,建立了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