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基础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性质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试内容与分值结构
1、计算机基础知识(占15%)
2、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占20%)
3、办公自动化(占35%)
4、网络与信息安全(占10%)
5、算法与程序设计(占10%)
6、数据库技术(占5%)
7、计算机新技术(占5%)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试卷题型结构可能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设计题、综合应用题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考试内容、题型和分值比例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考生需要关注最新的考试大纲和相关信息。
同时,考生也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备考策略,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计算机专业考研专业基础课

计算机专业考研专业基础课全国统考考试大纲与复习方法从2009年起,计算机专业考研实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课全国统考,考试内容涵盖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1)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3个小时)。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2)试卷内容的结构是:数据结构45分(占30%),计算机组成原理45分(占30%),操作系统35分(占23%),计算机网络25分(占17%)。
(3)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80分(40小题,每小题2分),综合应用题70分。
根据这个试题结构,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将各有1~2道综合应用题,整个考试时间会有些紧。
按照正常的时间做答,把单项选择题做完一般需要70~90分钟,也就是说,考试大纲是把单项选择题和综合应用题的时间进行平均分配的。
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识记类知识点。
对于选择题,我们建议考生学习有关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考试的上午试题,因为软考的上午试题全部单项选择,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2009年计算机专业考研专业课统考是首次进行,没有现成的试题可供分析,所以软考中级的试题是作为考生考前练习的最好参考。
综合应用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的试题类型,考生可参考各大学历年的这4个学科的考试试题推荐教材:1、数据结构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数据结构(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编著:《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朔飞编著:《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3、操作系统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汤子瀛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梁红兵、汤小丹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题解(第二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4、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计算机网络(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高传善、毛迪林、曹袖主编:《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数据结构考试大纲(45分)一、考查目标(1)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差异,以及各种基本操作的实现。
教师招聘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大纲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1.1 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无处不在1. 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 信息指数据(data)、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3.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4.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万事万物里都有信息。
P25. 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具有“不确定性”。
信息的载体和形态1.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
3.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
4.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5.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信息的五个特征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
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
5.信息具有时效性。
1.2 信息的编码1. 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 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
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 冯·诺依曼: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 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 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6. n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
7. 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8. 二进制进位规则:逢二进一。
9. 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反之相同。
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在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是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一类课程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共基础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这类课程一般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
公共基础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培养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科基础课是高中阶段的核心课程,也是考取高校的重要依据。
这类课程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包括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等。
例如,文科基础课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理科基础课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
学科基础课的目标是深入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逐渐形成对学科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专业基础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石。
这类课程是在学科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例如,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等。
专业基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为日后从事该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课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后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阶段。
这类课程是具有较高难度和较高专业要求的,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内容各不相同,涵盖范围广泛。
例如,医学专业的专业课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工程学专业的专业课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技术、工程管理等。
专业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独立从事相关工作或研究的能力,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育体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涉及广泛,包括计算机科学、算法、数据
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编程语言、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
首先,计算机科学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涵
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原理、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内容。
算法和数据结
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础,它们研究如何高效地解决问题和组织数据。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的资源和
提供用户界面。
计算机网络涉及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包
括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内容。
数据库系统是组织和管理数据的软
件系统,涉及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管理。
编程语言是实现计算机程
序的工具,不同的编程语言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软件工程是关
于如何高效地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的学科,包括软件开发过程、质
量保证、项目管理等内容。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前沿领域,
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具有智能。
总之,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涵盖了广
泛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使他们
能够在计算机领域有很好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专业知识要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专业知识要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每个有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所必须经历的一道门槛。
对于考试来说,学科专业知识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以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专业知识要点为题,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讨论。
一、学科专业知识要点1. 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它包括了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原理。
针对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应该了解该学科的相关定义、范畴和研究方法,掌握学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的学术成果。
只有对学科基础知识有较为全面的把握,教师才能准确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科认知。
2. 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教师资格证考试会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考察,因此教师应该了解所授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和教材,并能准确理解和解读其要点。
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了解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确保自己的教学与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相符合。
3. 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教师需要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熟悉不同教学模式和策略的应用。
此外,教师还应该掌握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能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4.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教师资格证考试还会涉及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法律的相关内容。
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能够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实施有效的教育。
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自己的教育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学科专业知识要点的深入讨论1. 学科基础知识的深入分析教师应该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间的关联和交叉等。
此外,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科的前沿领域,保持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活力。
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深入分析,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科研究和实践。
2. 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的实例介绍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和实例来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其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无可否认。
作为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计算机科学基础、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管理三个方面介绍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基础。
一、计算机科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是信息技术学习的起点,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算法和编程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
同时,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点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之间的桥梁。
其次,算法和编程是计算机科学基础中的关键内容。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规则的描述,我们需要学会设计和分析算法的能力。
编程是将算法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和执行的代码的过程,我们需要掌握编程语言和常用的编程技巧。
在这方面,C、C++、Java等编程语言是最常用的,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二、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和云计算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网络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它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我们需要掌握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网络安全是网络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如何保护网络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
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如病毒、木马、黑客等,以及如何使用防火墙、加密技术等手段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云计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将计算资源和服务提供给用户,以实现按需获取和使用计算资源的目标。
我们需要了解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云计算平台的使用方法,如腾讯云、阿里云等。
三、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管理是信息系统中存储和组织数据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和SQL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迅速且不可或缺的学科领域之一。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概念和重要内容。
一、计算机系统与网络计算机系统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它由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组成。
硬件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等各种组件;而软件部分则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网络则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传输。
在计算机系统与网络中,还需要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安全等相关知识。
二、程序设计与开发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包括了运用编程语言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
常见的编程语言有C/C++、Java、Python等。
程序设计涉及到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类型与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编程等方面的知识。
程序开发过程中,还会用到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与维护等。
三、数据库管理与数据挖掘数据库管理是处理大量数据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包括了数据库设计、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查询与操作等内容。
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MySQL、Oracle、SQL Server等。
在数据库中,还需要了解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区别与应用场景。
数据挖掘是从大规模数据中提取隐含信息的过程,它包括了数据清洗、数据预处理、模式发现等技术。
四、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
它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包括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
机器学习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训练模型,使计算机能够从数据中学习规律并做出预测或决策。
五、信息安全与网络攻防信息安全是信息技术学科必须关注的一个方向。
它包括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等内容。
网络攻防是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恶意攻击者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方式以及防御策略。
六、云计算与大数据云计算是将计算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一、中外文学(一)古代文学部分1.重点背诵篇目。
先唐部分:《诗经·关雎》、屈原《湘夫人》、《汉乐府·陌上桑》、《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谢灵运《登池上楼》、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南朝乐府《西洲曲》、北朝乐府《木兰诗》。
唐宋部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王之涣《凉州词》、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昌龄《荚蓉楼送辛渐》、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判官归京》、崔颢《黄鹤楼》、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望岳》、韦应物《滁州西涧》、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刘禹锡《乌衣巷》、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王安石《北陂杏花》、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题西林壁》、黄庭坚《登快阁》、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周邦彦《苏幕遮》《苏幕遮》(燎沉香)、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声声慢》(寻寻觅觅)、陆游《书愤》《诉衷情》(当年万里)、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文天祥《过零丁洋》。
元明清部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王冕《墨梅》、于谦《石灰吟》、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九州生气)。
2.要求阅读并掌握的主要作家作品。
《诗经》的艺术特点;《左传》的叙事特点;《论语》、《孟子》的说理性;《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楚辞的基本特点;《离骚》的艺术成就;司马迁《史记》艺术成就;汉乐府的特点;“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曹植的诗歌创作成就;建安七子的艺术成就;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散文的艺术特征;南北朝民歌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在文学批判史上的地位;王勃的《滕王阁序》;陈子昂对文风的革新;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的独特风格;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杜甫诗歌的社会性和艺术风格;韩愈、李贺诗歌的创新性;刘禹锡、柳宗元诗歌特色;自居易诗歌的写实手法;杜牧诗的历史感和华美风格;李商隐无题诗的多义性及艺术特点;贾岛诗的炼字炼句特点;柳永词的婉约风格;欧阳修散文的特点;王安石咏史诗的主要特点;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及散文风格的多样性;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主要作家的创作风格;李清照词的独特性;陆游诗的爱国主题;范成大田园诗的新成就;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文天祥诗的特点;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成就;王实甫《西厢记》的社会影响;马致远《汉宫秋》的特点;元代散曲的成就;《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突出成就;《三国演义》的历史内容与艺术成就;汤显祖《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西游记》的寓意;《金瓶梅》的艺术创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狐鬼世界的内涵;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曹雪芹《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二)现当代文学部分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题,《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以及创作特色;郭沫若《女神》的划时代精神的意义;徐志摩诗歌形式美的特色;闻一多《死水》的寓言性及新格律诗的理论;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创作特色;巴金《家》的人物性格塑造;《随想录》的思想价值;老舍《骆驼祥子》、《茶馆》浓郁的北平地方色彩;曹禺《雷雨》的艺术成就;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浓郁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戴望舒《雨巷》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感;茅盾的小说成就;沈从文小说的独特风格;赵树理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孙犁小说的艺术成就;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谌容《人到中年》的形象塑造及其意义;蒋子龙、高晓声、陆文夫的小说的现实性;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及意识手法的借鉴;张贤亮创作的特色;贾平凹小说的成就;莫言小说的特色;余华、苏童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刘恒、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王安忆的《长恨歌》;铁凝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女性主义写作;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的艺术探索;以舒婷、海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等。
(三)外国文学部分古希腊神话的特点;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特点;但丁《神曲》中新旧思想的矛盾;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形象及反映现实的意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的思想与艺术;莫里哀《伪君子》的艺术特色;歌德《浮士德》的形象与思想意义;雨果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风格;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就;狄更斯《双城记》的人道主义思想;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及“多余人”形象系列;果戈理《死魂灵》对农奴制的揭露;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战争与和平》、《复活》的艺术成就,《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英雄”主题;海明威《老人与海》及“硬汉”精神及创作风格;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悲剧的意义;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异化主题;艾略特《荒野》所表现的荒原意识;泰戈尔诗歌创作的特色;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雪国》的艺术特色等。
(四)文学理论部分1.正确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主要概念。
包括:文学、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创造、创造主体、创造客体、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灵感、艺术真实、艺术形式、文学典型、审美意象、意境、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情景交融、文学风格、文学批评、文学消费、文学传播、大众文学、共鸣、“双百”方针等。
2.理解和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所处的位子;文学的双重性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文学创造、文学话语的独特性;理智和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艺术形式创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文学叙事与抒情的主要区别;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文学批评的作用;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等。
3.理解与运用。
能运用所学文学理论解释文学现象,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创作活动与欣赏活动,解读具体作家作品。
(五)儿童文学部分1.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主要有: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的基本功能;儿歌、儿童诗的异同;童话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征;寓言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征;儿童小说与儿童故事的异同;儿童散文的艺术特征;儿童科学文艺的发展与艺术特征;儿童戏剧的特点;儿童舞台呈现特点及基本类型;儿童欣赏方式的特殊性;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意义与标准;中外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的作者;儿童文学创作的三大母题等。
2.应阅读并了解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林格伦《长袜子皮皮》、科洛迪《木偶奇遇记》、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金斯利《水孩子》、米尔恩《小熊维尼历险记》、蒙格玛丽《红头发安妮》、詹姆斯·巴里《彼得·潘》、埃里希·凯斯特纳《会飞的教室》、伊迪丝·内斯比特《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埃克多·马洛《苦儿流浪记》、约翰娜·斯比丽《小海蒂》、拉迪亚德·吉卜林《丛林之书》、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弗兰克·鲍姆《绿野仙踪》、休·洛夫廷《杜里特医生》、伯内特《秘密花园》、斯佩里《勇敢的心》、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周作人《希腊神话故事》、冰心《寄小读者》、金江《乌鸦兄弟》、洪汛涛《神笔马良》、柯岩《帽子的秘密》、金波《推开窗子看见你》、林焕彰《妹妹的红雨鞋》、董宏猷《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高洪波《我喜欢你,狐狸》、沈石溪《狼王梦》、周锐《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秦文君《男生贾里》、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古今中外儿童歌谣。
二、现代汉语(一)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主要有:普通话、音节、音素、元音、辅音、音位、零声母、语素、词、单纯词、合成词、同义词、反义词、连绵词、外来词、一般词汇、基本词汇、词类、实词、虚词、短语、句子、句类、修辞、辞格等。
(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的性质,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音节的拼写规则,《汉语拼音方案》,古今声调的变化;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起源、特点和作用,汉字规范的要求,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成语的特征、来源、构造和运用;词汇的发展变化途径;辞格的综合运用等。
(三)考试内容要点l.了解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分布、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
2.理解学习现代汉语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3.掌握普通话的科学定义及现代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特点。
4.了解并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
5.熟练掌握每一个声母、韵母的正确发音,进行声母、韵母的辩正训练。
6.正确掌握普通话声调发音,读准“四声”。
7.了解普通话语音的音节形态、结构和声韵调的配合规律,正确掌握音节的拼读和拼写。
8.掌握普通话中变调、轻声、儿化、“啊”音变等语流音变规律及词的轻重格式。
9.了解音位的概念、归纳方法和音位变体情况,掌握普通话语音音位。
10.了解语音规范化的含义,掌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1.理解朗读的作用和基本要求,掌握朗读技巧。
12.了解汉字的产生、特点、作用及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13.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及总体趋势。
14.初步掌握汉字的构造及传统造字法。
15.理解并初步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熟悉“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6.熟练掌握汉字的笔顺、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
17.理解汉字的简化整理、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及改革发展趋势,熟悉《简化字总表》。
18.掌握语汇的概念,了解现代汉语语汇的构成及其形成与发展基本规律。
19.掌握语素的概念、分类及辨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