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方俊明特殊教育体系与模式共37页

合集下载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第三章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第二节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5)第三节肢体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8)第四章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0)第二节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2)第三节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4)第四节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章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7)第二节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9)第三节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1)第四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方法第一节箱庭疗法 (23)附录附录一何侃简介(26)附录二华国栋简介(27)附录三方俊明简介(28)附录四应用行为分析法ABA(29)附录五感觉统合疗法(31)附录六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33)附录七积极心理学(35)附录八音乐疗法(37)第一章绪论【课堂内容】一、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狭义和广义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分类残疾儿童、问题儿童、超常儿童三、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态度四、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形成(一)先天(二)后天五、异常儿童的发生率难以制定六、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形式(一)特殊教育学校(二)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三)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七、特殊教育的过程1、预防2、诊断3、教育与训练4、就业培训八、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体系(一)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基础教育(三)有特殊需要青年的高等教育九、特殊教育的原则早期教育原则、补偿教育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系统教育原则十、特殊教育的发展史遗弃时代、嘲笑时代、慈悲时代、保护时代、教育时代十一、特殊教育发展趋势九点【补充内容】※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三)教育实践缺乏科学性1、个别化倾向2、医学化倾向3、课程化倾向4、德育化倾向(四)就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够(五)社会大系统缺乏整合第二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课堂内容】第一节一般方法一、心理教育法(一)认知改变法(二)榜样示范法(三)实际锻炼法(四)情感陶冶法二、心理咨询法(一)经典心理疗法(二)集体心理疗法(三)积极心理疗法三、行为矫正法四、家庭疗法第二节特殊方法一、游戏疗法(一)游戏种类 1、机能性游戏2、体验性游戏3、获得性游戏4、创造性游戏(二)玩具种类 1、模拟实物类2、发泄情绪类3、投射内心世界类二、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沙箱疗法等)【详情见附录】(一)起源地板游戏→世界疗法→沙盘游戏→箱庭疗法(二)概念(三)材料1、沙箱2、沙子3、玩具4、陈列架(四)特点1、重视来访者与治疗者的关系2、以沙箱为中心,创造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这一空间可以使患者自我治愈得以发挥3、普遍无意识的心象4、玩具的象征意义(五)应用范围1、心理临床应用2、在医疗系统应用3、在幼儿园、学校系统的应用4、家庭疗法中的箱庭疗法应用5、在社区、企业机关的应用(六)适用症状1、自闭症等言语和交流困难2、焦虑等情绪困难3、注意缺陷、多动4、攻击性行为5、人际关系困难(七)诊断标准1、攻击性(A)2、空虚性(E)3、歪曲性(CDR)(1)封闭性C(2)无次序性D(3)机械性R三、艺术疗法四、感觉统合疗法【详情见附录】第三章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容】一、定义听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异常,以致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从而难以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第五章 特殊教育的评估(方俊明 特殊教育学)

第五章 特殊教育的评估(方俊明 特殊教育学)
反射:包括深反射、浅反射和病理反射等。
(二)病史询问 父母的亲缘关系与家族史 母亲的妊娠史 儿童的出生史 儿童的生长发育史
(三)针对性的特殊检查 血液检查 尿液检查 染色体分析 X射线检查 其它相关检查
二、心理与教育测验
心理测验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根据测验目的、对象、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可有不同的测验分类方
1.自陈量表 张氏焦虑自评量表(SAS),20个条目,正反向题目,4点评分 , 主要用于评定个体有关主观焦虑感受。 2.他评量表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个条目,5点评分,主要用于评定 神经症及其他病人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三、其它评估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个体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主要用于评价某一方案或特殊教育全过程的教育效果和有效性,确 定这些努力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育目标。
终结性评估注重的是对教育干预措施的评价。这种有效性评价可以 针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总体评价,也可在教育活动暂告一段落时, 对前一阶段的教育成果加以回顾性评价。
这种分阶段进行的终结性评估又称为后置性评估、阶段性评估或教 育后评估。
3 呼吸与脉搏 4 血压
5 感觉
视觉:眼球、视觉传导和视觉中枢的疾病都将引起视觉障碍。有关检 查主要从光感、视力、视野、色觉、眼压等发面进行
视力测量表
听觉: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听觉障碍可分为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 聋两大类。前者见于外耳或中耳病变;后者多由神经末梢疾病所致, 少数可因听觉皮质中枢损害所致。
二、评估的类型
(一) 诊断性评估
是进行教育鉴定与诊断的手段,它的目的与功能是通过收集有关信息 来确定特殊教育的对象、培养目标和方案。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术报告汇总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术报告汇总

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学术报告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编制2012.10校庆学术报告目录第一部分: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活动第一场祝智庭教授时间:9月18日 13:00 (1)第二场齐卫平教授时间:9月20日 14:00 (1)第三场方俊明教授时间:9月21日 14:00 (2)第四场杨国荣教授时间:9月26日 13:30 (3)第五场牟发松教授时间:9月27日 18:30 (4)第六场许纪霖教授时间:10月10日 15:00 (5)第七场丁钢教授时间: 10月10日 14:00 (6)第八场黄泽民教授时间: 10月12日 14:00 (7)第九场臧克和教授时间: 10月17日 14:00 (8)第十场朱政惠教授时间: 10月23日 15:00 (9)第十一场宁越敏教授时间: 10月31日 13:30 (9)第十二场高宁教授时间: 11月7日 13:00 (10)第十三场王家范教授 (11)第十四场谭帆教授 (12)第十五场李其维教授 (12)第十六场朱家雄教授 (13)第十七场陈勤建教授 (14)第二部分:院系学术报告中国语言文学系 (15)历史学系 (15)哲学系 (16)政治学系 (16)法律系 (18)社会科学部 (19)古籍研究所 (20)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20)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20)社会发展学院 (20)外语学院 (21)对外汉语学院 (23)教育科学学院 (24)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25)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6)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27)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27)体育与健康学院 (29)公共管理学院 (30)商学院 (31)金融与统计学院 (34)传播学院 (35)美术系 (36)音乐系 (37)设计学院 (37)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8)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39)网络教育学院 (39)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40)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 (41)艺术研究所 (42)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42)图书馆 (42)出版社 (43)第一部分: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活动第一场祝智庭教授时间:9月18日 13:00时间:9月18日 13:30地点: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座510报告厅报告人:祝智庭教授报告主题:喻说云计算与教育信息化点评人:曹文君教授(复旦大学)报告人简介: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与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UNESCO-APEID ECNU联系中心首席专家以及多家国际学刊编委等职。

第四章特殊教育体系及模式(方俊明特殊教育学)PPT课件

第四章特殊教育体系及模式(方俊明特殊教育学)PPT课件

二 、特殊儿童基础教育
1、定义 基础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最初阶段的文化科学知识
教育。 基础教育的年限,多是指小学和初中阶段。《义务教
育法》规定,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指从小学到初中的 九年义务制教育。
2、特殊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途径
在普通学校就学,利用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 方面的辅助和帮助;
在普通学校的特殊班中学习;
在各种形式的特殊学校就读;
在专为残疾儿童开设的职业学校学习,着重培养劳动就业 能力。
三、 残疾青年的高等教育
1、残疾青年的自身愿望
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残 疾人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接受高等教育。
2、法律规定
《残疾人保障法》: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 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能因其残疾而拒绝招 收。
3、现状介绍
新的教育理念——早期融合教育,要求打破以往的隔离式 教育,在正常学习环境中接纳特殊儿童。在这种理念的指 导下,学前教育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所谓一体化教育 ,就是在同一个教育机构或教育环境中,对正常儿童和特 殊儿童共同进行的教育。
这种教育一方面提供适应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需要的共同 性教育,另一方面则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 支持和帮助。
问题儿童的早期教育旨在进行早期干预和防治。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模式
(1) 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模式是将家庭作为教育基地,由接受过 最基本训练的特殊儿童的父母来承担主要教育任务的一种教育模式。
优点:保持儿童情绪的稳定,促进积极行为的巩固;容易密切亲
子关系,对自己的子女提出适当的期望值;全体家庭成员都有参与的
优点:家长可直接介入到中心干预过程,家长通过 在中心的观察和活动,了解中心对儿童的培训计划, 成为更好的老师;将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 来,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第三章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第二节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5)第三节肢体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8)第四章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0)第二节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2)第三节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4)第四节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章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7)第二节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9)第三节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1)第四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方法第一节箱庭疗法 (23)附录附录一何侃简介(26)附录二华国栋简介(27)附录三方俊明简介(28)附录四应用行为分析法ABA(29)附录五感觉统合疗法(31)附录六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33)附录七积极心理学(35)附录八音乐疗法(37)第一章绪论【课堂内容】一、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狭义和广义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分类残疾儿童、问题儿童、超常儿童三、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态度四、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形成(一)先天(二)后天五、异常儿童的发生率难以制定六、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形式(一)特殊教育学校(二)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三)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七、特殊教育的过程1、预防2、诊断3、教育与训练4、就业培训八、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体系(一)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基础教育(三)有特殊需要青年的高等教育九、特殊教育的原则早期教育原则、补偿教育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系统教育原则十、特殊教育的发展史遗弃时代、嘲笑时代、慈悲时代、保护时代、教育时代十一、特殊教育发展趋势九点【补充内容】※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三)教育实践缺乏科学性1、个别化倾向2、医学化倾向3、课程化倾向4、德育化倾向(四)就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够(五)社会大系统缺乏整合第二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课堂内容】第一节一般方法一、心理教育法(一)认知改变法(二)榜样示范法(三)实际锻炼法(四)情感陶冶法二、心理咨询法(一)经典心理疗法(二)集体心理疗法(三)积极心理疗法三、行为矫正法四、家庭疗法第二节特殊方法一、游戏疗法(一)游戏种类 1、机能性游戏2、体验性游戏3、获得性游戏4、创造性游戏(二)玩具种类 1、模拟实物类2、发泄情绪类3、投射内心世界类二、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沙箱疗法等)【详情见附录】(一)起源地板游戏→世界疗法→沙盘游戏→箱庭疗法(二)概念(三)材料1、沙箱2、沙子3、玩具4、陈列架(四)特点1、重视来访者与治疗者的关系2、以沙箱为中心,创造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这一空间可以使患者自我治愈得以发挥3、普遍无意识的心象4、玩具的象征意义(五)应用范围1、心理临床应用2、在医疗系统应用3、在幼儿园、学校系统的应用4、家庭疗法中的箱庭疗法应用5、在社区、企业机关的应用(六)适用症状1、自闭症等言语和交流困难2、焦虑等情绪困难3、注意缺陷、多动4、攻击性行为5、人际关系困难(七)诊断标准1、攻击性(A)2、空虚性(E)3、歪曲性(CDR)(1)封闭性C(2)无次序性D(3)机械性R三、艺术疗法四、感觉统合疗法【详情见附录】第三章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容】一、定义听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异常,以致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从而难以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及其文明程度的窗口。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残疾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

在我国,特殊儿童受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种:1、特殊教育学校;2、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3、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随班就读。

其中大多数残疾儿童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很多共同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也适用于特殊教育,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

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

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

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的代谢、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也就是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

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导师和引路人,因此,教师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残疾儿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高,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我认为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首要任务。

关于特殊儿童随班学校就读提案

关于特殊儿童随班学校就读提案

案由:关于特殊儿童学校就读的建议提案人:内容:自1988年《中国残疾人五年工作纲要》正式确认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模式到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随班就读已经成为特殊儿童学校就读的主要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

1999年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6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要求“普通教育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拒绝接收服务区内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相关法律规定,也即“零拒绝”。

这一法规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也使义务教育的高入学率有了实质性的保证。

但是,随着大量的特殊儿童就近进入各学区的普通学校,普通学校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现状分析1.1大部分特殊儿童选择随班就读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6年 4月1日零时,残疾儿童人口及接受义务教育状况为:0-14 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学龄残疾儿童中63.19%( 155.45万) 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大部分是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1.2深圳市特殊学校稀少目前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北京有特殊教育学校32所;上海有义务教育特教学校25所,义务教育普校还附设特教班105个;广州有特殊教育学校19所;而深圳仅1所——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截至2012年底,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在校残疾学生800多人,以及有6个元平特校分教点(南山残联、龙岗残联、光明新区残联、市福利中心、龙岗区福利中心以及宝安福利中心特校分教点),共11个班163名残疾学生。

另有一个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承担对0—7岁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教育,每年有近150名听力、语言、智力残疾的特殊儿童在接受康复教育。

除此之外,还有34个接收特殊儿童少年的民间康复教育机构。

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特殊教育的体系和模式

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特殊教育的体系和模式
不足:a)家长虽受过一定培训,但依然缺乏相对系统的特教知识,影 响教育效果;b)儿童长期生活在家庭的小圈子里,有碍其社会适应能 力的发展;c)由于没有参照对比,儿童的进步幅度、发展速度等不易 被及时发现,从而调整教育计划;d)家庭教育模式比较松散,不同家 庭的儿童家长互不见面,影响家长间的交流与互动;e)家长的教育态 度不同,教育的效果也不相同。
特殊教育的模式-早期教育
(2)训练中心模式
这是一种当前广泛采用的特殊教育模式。训练中心一般按照 地域由政府或民间集资建造,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专职或兼职的 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以及比较齐全的特殊教育设备。这种教育模式 多适合于5-7岁的学龄前儿童。
特殊教育的模式-早期教育
优点:a)中心集中了经过系统训练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在一 个精心安排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教育效果更为理想; b)中心又 比较齐全的特殊教育设备供儿童使用;c)在训练中心,特殊教 育教师、心理学家、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等都可以运用自己的 专业知识来帮助家长解决特教中的疑难问题,儿童家长也可以交 流信息,讨论问题;d)与家庭教育模式相比,中心模式更有集 体学习的氛围。 不足:a)费用高;b)中心的教学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 ,对家长来说都十分遥远,限制了家长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和亲子 关系的发展;c)建立中心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不适合贫困地 区和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地区。
(3)普通学校特班 的教学多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班的 儿童除了在特殊班学习外,还要和普通班的儿童一起参加一 些活动,以提高特殊儿童的沟通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特殊教育的模式-学校教育
(4)特殊学校模式
该模式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较古老、传统的一种模式,即为不同 类型的残疾儿童设立专门的特殊学校如盲校、聋校、弱智学校等。特殊 学校一般配备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及比较齐全的特殊教育教学设施。由 于特殊学校的环境相对封闭,学生与主流社会处于隔离状态,因而目前 世界范围内都在控制该类学校的发展,而强调融合教育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