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

合集下载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的缩影,也是长征中最艰难、最漫长的旅程。 我们重新回顾历史,要继续继承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 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2-
1-2.爬雪山过草地路线图和时间表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路线图和时间表 红军进入四川后的爬雪山过草地是最艰苦的行军路段。 渡金沙——1935年5月初
抢渡金沙——1935年5月初 四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到5月9日 飞夺泸定——1935年5月25日
爬雪山——1935年6月8日到12日 过草地——1935年8月21日到27日
-3-
2-1.为什么要爬雪山
当时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走西面,从雪山西坡绕过去。这条路在当时是 商队走的小路,通往川北的阿坝地区。 二是走东面,走东侧的大路,沿途都是人口较多的 城镇可以通往成都。 三是走中间,直接翻越大雪山,克服低温低氧,高寒 高冷的气候环境。 红军选择的是第三条:爬雪山 翻过大雪山,中央红军成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爬雪山也是“出其不意”的决定,才收到了奇效, 成功保存住了中央红军的主力。
-11-
4.爬雪山过草地的人员损失
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 员在万人以上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年6月,近2万人

1935年6月,近2万人的中央红军开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 穿越草地后,在右路的中央纵队和一、三军团只剩8000人, 在左路的五、九军团剩下约5000人,中央红军减员约7000 余人;1936年7月,二方面军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走出 草地时为1.3万人,减员约3000人。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 最大,仅第三次过草地即损失近7000人。
-13-
谢谢聆听!
-14-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路线流程ppt带箭头

长征路线流程ppt带箭头
长征路线流程ppt带箭头
长征路线图
红军长征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 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 ( 1935 年 10 月 ) → 甘 肃 会 宁 会 师 ( 1936 年 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 年10月22日)。
感谢您的聆听
长征相关资料
6、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 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7、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 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 万五千里。 8、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9、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10、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了共11个省。 1、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7天, 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级行 政区,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2、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途经 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一万六千里。 3、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 西康、青海、甘肃4省级行政区,行程共八千余里。 4、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 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级行政区,行程近万里。

红军长征故事:过草地

红军长征故事:过草地

红军长征故事:过草地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尔盖出发进入生死莫测的大草地。

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

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老红军袁美义回忆说。

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基本上吃完了。

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

老红军彭永清说,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

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就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了。

90岁的老红军程启学至今认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苦的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走完雪山草地后,我身上的皮肤也换了一层,头发、眉毛、睫毛全部掉光了,2年后才慢慢长了出来。

掉队的人太多,每天能收容掉队者上百人。

晚上露宿,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

第二天起来一推,很多人身体已经冰凉。

长征中,曾负责过收容掉队战友的老红军袁林说,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1935年9月,手握红四方面军指挥大权的张国焘公然分裂红军,率刚刚走过草地的红四方军和部分编入四方面军中的中央红军调头南下。

上次死的人已经被水泡涨了,我们就光着脚在白生生的肚子上走,过了那段路就要洗脚,否则要烂脚!曾经三过草地的刘洪才用尸水横溢来形容再次走进草地的感受。

全师1500多人,从草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

过草地时任2军团4师10团副政委的陈浩说,活下来的人,也是靠战友情、同志爱结成的巨大力量支撑下来的。

雪山是哪些,又有多少勇士化山脉?鸟兽绝踪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1935年6月,近2万人的中央红军开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穿越草地后,在右路的中央纵队和1、3军团只剩8000人,在左路的5、9军团剩下约5000人,减员7000余人。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逃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以及革命继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从江西苏区出发,穿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最终到达陕北,历时约一年, 来回长达两万五千多公里,被称为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为伟大的行军之一。

长征的路线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1. 出发点:长征的起点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政权所在地,也是红军的根据地。

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于1934年10月开始出发。

2. 途经云贵川:红军先是向西南方向进军,穿越了云南和贵州两个省份。

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战斗,与当地群众结成游击队,并通过游击战争的方式破坏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并保持了相对的战略优势。

3. 横渡大渡河:红军在贵州遇到了寒冷的冬季和人力物力的严重不足,被迫于1935年1月横渡了险峻的大渡河。

这一举动不仅使红军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短暂休整,还成功躲过了敌军的严密包围。

4. 超越长江:红军继续北进,途经湖南和湖北两省,最终于1935年10月成功渡过了长江。

这是长征路线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红军通过巧妙的战术避免与国民党军队正面交战,以免陷入被消耗的局面。

5. 西进陕北:红军继续向北,穿越湖北和陕西两个省份,最终于1936年10月抵达陕西省。

陕北成为了红军新的根据地,也标志着长征的结束。

红军在陕北成功扩大了影响力,也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路线的成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毛泽东的军事智慧。

长征这段漫长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诸多挑战,但红军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革命信念,最终成功完成了长征的使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红军长征过草地情况的资料

红军长征过草地情况的资料

红军长征过草地情况的资料:草地位于与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地区。

草地,其实就是高原,为泥质。

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

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

,盘根错节,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主要是藏、、等,形成。

草甸之下,积水,,浅处没膝,深处没顶。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不见树木,鸟兽,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根部,沿草甸前进。

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

草地恶劣,晴空变幻莫测。

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

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的。

1935年8月,和指挥部率领的进入草地。

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

为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红军大学等。

为、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

率红3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

将青稞搓成麦粒,再碾成炒熟,便成了;宰杀马匹、,做成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草地之需;还要准备、或辣椒汁。

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还是不够全军之用。

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

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首先是行难。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

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

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

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吞噬。

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

红军长征路线图14847

红军长征路线图14847
9
• 红二方面军在三大主力红军中最晚进入雪山地区, 翻越的雪山却最多。先后翻越了哈巴雪山(玉龙雪山)、 大、小雪山、扎拉亚卡山、海子山、马巴亚山、恶 热山、麦拉山、瓮水、邯坡等二十多座雪山。
•红四方面军是最早踏入雪山地 区的部队,由于曾三次跋涉雪 山草地,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 时间最长。红桥山、夹金山、 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 打古山、党岭山、巴郎山、鹧 鸪山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累计翻越雪山超过20次。
1
血战湘江
• 红军长征是从瑞金苏 区出发,向西南方向 到达赣粤边界,沿此 边界向西到达湖南, 沿边界行军的目的是 不犯地方军阀的控制 区域,避免作战,迅 速转移。到达湖南后 经历了最为惨烈的战 役,强渡湘江 ,军队 人数由长征开始时的 8万锐减到3万人
2
遵义会议
•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 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 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遵义会议结 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
四渡赤水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巧渡金沙江
•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 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 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 之为巧渡金沙江。
5
大渡河、泸定桥
6
爬雪山
• 在长征中,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 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等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 雪山。
7
过草地
8
激战腊子口
• 一九三五年秋,红军越过雪山草 地以后,直奔腊子口。腊子口山 势险峻,水深流急,两岸之间仅 有一座木桥相连。甘肃军阀鲁大 昌在山口桥头设下明碉暗堡,挡 住红军前进的道路。六连战士组 成突击队,分组从桥下,悬崖向 对岸运动,一,二连战士迂回到 敌后,两面夹击,终于歼灭守敌, 夺取了天险腊子口,然后红军继 续胜利北上。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精心整理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重要历史事件:强渡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后投入2.4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

入夜后,4团再次强渡乌江,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

过草地

过草地

过草地作者: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版》2009年第08期由于张国焘的阻挠,红军停留在懋功、卓克基、毛儿盖地区达两个月之久。

毛儿盖会议之后,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才得以开始付诸行动,右路军迈上了征服大草地的艰难路程。

吞噬生命的“魔毯”若尔盖大草原,位于川西北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段,历史上一直为松潘所辖,所以也叫松潘草地,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000-4000米以上。

其一望无际的草原远远望去,像一片灰绿色的海洋。

草原上不见山丘,不见林木,没有任何人居住,也没有任何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际。

有两条河流由南至北纵贯其问,这就是白河(即噶曲河)和黑河(即墨曲河),河道弯弯曲曲,支流纵横,由于水流迟缓,排水不良,积水而成的泥潭星罗棋布,形成了大片的沼泽。

多年的水草,长得盘根错节,联结而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面上,草甸下面积水淤黑,腐草堆积,泥泞不堪,浅处齐膝,深处没顶。

人、畜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跳跃前进。

不然的话,就会陷入泥潭。

无论是人还是牲畜一旦陷入其中,越挣扎则会陷得越深,如无人救助,将很难自拔,直至污浊的泥水淹过头顶,被草地吞噬为止。

这里虽是水草地,但由于水流不畅,水质相当恶劣。

恶臭的沼泽水无法饮用,稍有外伤的人和牲畜,伤口被水浸泡后就会红肿溃烂,很难医治。

每年5—9月是草地的雨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90%,大量的降雨,使本来就泥泞不堪的沼泽地更加显得“千疮百孔”。

草地气候也非常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昼夜温差很大。

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草地广阔的区域渺无人烟。

自古以来,除了极少数藏民在这一带放牧出没外,绝少行人。

茫茫的大草地,隐藏着多少不为人觉察的危险,直到红军长征途经为止,中国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也尚未勘察过这个地方,探险家们也没有涉足这里,更没有一支军队从这里走过。

对于红军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陌生而奇特的地方。

当年流传于川西北草地的一首民谣反映了茫茫草地的危险:卅草地廿里水,荒无人迹鸟不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㈠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上个世纪的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

这次历时两年的伟大远征,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长途转战。

红军将士们除了面对优势敌军围追堵截,还经受了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洗礼,并为此付出了重大的牺牲。

位于川西北高原上的水草地,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重要地域。

三大主力红军都曾经穿越过这片地域——有些部队还是三次穿越。

在许多幸存老者的记忆中,过草地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日子,自然环境之恶劣和部队就粮之困难,世所罕见,众多红色战士都把年轻的生命交付给了这无尽的荒凉。

然而多少年来,这些堪称经典的穿越路线却始终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几乎所有的长征路线略图要么模糊,要么错讹,甚至连走向也是一笔糊涂账。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撰的《红军长征在四川》中曾这样描绘这片地域: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历史上—直为松潘所辖,故有松潘草地之称。

其范围大致为:烈尔郎山(位于今若尔盖县北部)以南,浪架岭(位于今松潘县西端)以西,查针粱子(位于今红原县南部)以北,纵横六百里,面积约一万五千二百平方公里,海拔在三干五百米以上。

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北略倾,起伏较小,一望无际,为典型的平坦高原。

白河(嘎曲,即噶曲)和黑河(墨曲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

由于排水不良,潴水而成的牛轭湖星罗棋布;并形成大片的沼泽。

水草盘根借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

在河间地带,时有相对高度在百米以下的丘陵起伏;其形态为缓坡平岗,没有棱角分明的山岩或陡急的沟谷。

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时而腾空万里,烈日炎炎,时而阴霾蔽日,电闪雷鸣。

每年五至九月是草地的雨季,本来便已泥泞滞水的草原更显得沧海横流。

在这恶劣的广袤荒原上,不仅人迹罕见,也无鸟兽出入,只是每年盛夏,这无垠的泽国草地边缘才能偶见点点牧骑。

如今这片地域已分别划属红原、若尔盖、松潘、阿坝四县,由于长期缺乏湿地保护意识甚至进行人工排泄,这片“无垠的泽国”也日渐成为“过去时”,昔日令人闻之色变望而生畏的噬人沼泽如今大部分已经干涸——即或在位于草地深处的诸多面积在数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大沼泽也是如此。

徒步穿越者们只要作好充分准备,生命可保无虞。

自2005年来,我们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的队友们也多次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完成了草地穿越——当然摩托在这片地域要遇到的麻烦还是很多。

由于种种原因,红军当年穿越草地没有留下详尽的路线图,现在大多数长征略图上标注的路线既概略粗疏,又多有错讹——大致路线、方向和草地穿越终点的错讹。

这当然与现在留存于世可供参照的历史文献资料也难以满足精确校核的需要,这片地域当年人烟稀少,比较详细的地理参照物不多,目击者亲历者难以寻觅等等原因有关。

但根据已知敌我双方的电报、部署、红军日记等等历史文献资料,配合实地踏勘,并根据相关地理要素进行分析,还是可以尽可能贴近历史本原且相对准确地恢复出红军过草地行军路线详图。

至少,可以基本准确地将一些能够确认的节点链接起来,以复原出红军三次通过草地的走向、起始和完成的位置。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进行了诸多案头准备后,先后多次组织队友们驾摩托对红军长征过草地路线的实地踏勘和校核,并绘出了就现有条件来说相对准确和详尽的路线图。

附图1:川西北高原水草地地形地貌略图一、红军穿越草地的基本情况㈠第一次穿越草地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夹金山下的懋功(今小金县)会师,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两军合力北上,建立川陕甘新苏区战略方针,并决定首先夺取松潘,打开北上的通路。

如果红军能够顺利夺取松潘,则可以由此经联接川甘两省的松甘驿道直出甘南,造成“建立川陕甘新苏区”的有利态势。

7月初,中央红军主力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开始从卓克基地区沿梭磨河上行,红四方面军在岷江两岸的红四、红三十军主力也由沿岷江两岸溯江而上,向松潘进攻。

但因地形、兵力的限制,以及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的消极态度,进攻松潘的计划进展极为缓慢。

7月1日,红二师师长陈光、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率领中央红军一部(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主力及五团一个营)抵达鹧鹕山北坡下的马塘后,曾沿马塘河上行,准备寻觅通过水草地的道路,以从西北方向配合红四方面军岷江两岸部队进攻松潘。

但在进至中壤口(今刷经寺以北30公里)时,遭遇阿坝土司杨俊扎西数千藏骑的袭击,红六团作战不利,损失严重,又陷入断粮窘境,被迫退回马塘。

8月初到8月中旬,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团,红四方面军第三十、第四军组成的红军右路军相继抵达毛尔盖及黑水、芦花地区筹粮。

此间,中央政治局又先后在芦花土司官寨、沙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再次明确了北上方针,并从团结的目的出发,对张国焘提出的“解决组织问题”的要求作出了若干让步。

鉴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已集结松潘的敌情,中央政治局决定放弃松潘战役计划,另拟“夏洮战役计划”,准备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左、右路军穿越水草地,进至甘南之夏河、洮河地区寻机与敌决战。

党中央和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治委员的前敌总部指挥中央红军一、三军团、红四方面军四军、三十军主力、红军大学为右路军;朱德为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治委员的红军总部指挥中央红军五军团、九军团(改称三十二军),红四方面军主力为右路军,两路分途北上,直出夏、洮。

从8月18日起,右路军部队开始分两路北上,进入水草地。

至8月下旬,相继进至班佑、巴西、阿西茸地区。

与此同时,发现了红军有穿越草地迹象的国民党军也开始行动,26日,第四十九师伍诚仁部奉胡宗南令,由漳腊(今川主寺东北)出发,经黄胜关、两河口,沿松甘驿道进入包座河谷,增援在班佑、巴西、阿西茸、求吉寺地区的补充旅康庄团及游击支队。

这路进入林区的敌军实际上与正在水草地行军的红军右路军形成了平行北进之势。

此间,左路军先头部队已从卓克基、大藏寺地区北上,击溃了阿坝土司杨俊扎西的藏骑武装,进至查理寺、阿坝地区,一部进至嗄曲河西岸的安曲(哈拉玛)附近筹粮。

8月底,进入班佑、巴西、阿西茸地区的红军右路军主力向盘踞该地区的敌补充旅康庄团和“游击支队”盘距的班佑寺、卓藏寺(当时译作“脚仗寺”或“觉大寺”)、求吉寺(当时译作“救济寺”),以及进至上包座地区的第四十九师伍诚仁部发起攻击,至9月1日,将敌军大部歼灭,占领了除求吉寺、卓藏寺外的敌军据点。

此后,中央政治局和右路军徐、陈首长屡屡电催朱、张首长率左路军前来与右路军会合,迅速北出甘南。

9月初,左路军先头部队陆续经甲本塘向嘎曲河开进,朱、张所率红军总部也进至甲本塘。

但已另有所图的张国焘始终借故拖延,最终决定要挟党中央率右路军“南下”,并令已到达嘎曲河西岸的左路军先头部队返回阿坝。

9月9日夜,中央政治局在牙弄村周恩来驻地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决定单独率右路军中的红一、红三军团北上。

这次北上,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四、三十军主力穿越了水草地,历时6~7天,穿越起点为毛尔盖地区,终点为班佑,基本走向为南——北;左路军中的五军、九军各一部进入了水草地,起点为查理寺、麦尔玛地区,终点为嘎曲河西岸的日柯、安曲(哈拉玛)地区。

参见附图二:红军第一次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附图2: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㈡第二次穿越草地1935年9月中旬,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团单独北上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第四军主力在前敌总部徐、陈首长率领下南返:一部从班佑沿来路南返,一部沿包座河谷经年朵坝返回毛尔盖地区,其基本走向为北——南。

9月中旬,右路军第四、第三十军主力返回毛尔盖地区。

此间,张国焘、朱德亦率左路军部队南返马尔康、卓克基地区,已进至嘎曲河西岸五军、九军各一部亦分别从安曲、日柯地区沿原路退回查理寺、下阿坝地区,其退出草地的基本走向为东——西。

尔后,红四方面军(包括编入红四方面军的原中央红军五、九军团)分别离开阿坝、毛尔盖地区,返回马尔康、卓克基地区,开始执行南下计划。

实际上,真正第二次完成了水草地穿越的部队,是红军右路军中的四、三十军部队。

参见附图三:红军第二次穿越水草地的行军路线复原图附图3:1935年红四方面军及原中央红军一部南下退出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㈢第三次穿越草地1936年6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按党中央指示,红二、六军团编组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尔后,在党中央的努力争取下,在朱德、贺龙、任弼时、徐向前等人的努力促进下,南下碰壁后的张国焘终于决定北出陕甘与中央红军会合。

6月25日,红军总部决定红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北上:董振堂、黄超指挥五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率领尚在大小金川、丹巴及卓克基的部队为右纵队,沿梭磨河上行,向黑水、毛尔盖地区前进;徐向前指挥九军、三十一军和四军各一部、红军大学、总供、总卫两部为中纵队,由炉霍、壤塘、查理寺、上壤口(今龙日坝)向毛尔盖前进;朱德、张国焘、贺龙、任弼时等率三十军、三十二军、四军两个团、红军总部及红二方面军为左纵队,由甘孜、东谷向壤塘前进。

6月下旬,红军左、中、右三个纵队分别启动行程。

7月中旬,红军各纵队进低水草地西、南缘:红军左纵队经色达、壤塘、青海班玛县作木沟等地筹粮后进至上下阿坝地区,中纵队进抵查理寺;右纵队进至黑水的扎窝、侧格(今泽盖)、毛尔盖地区。

7月下旬,红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相继进入水草地。

徐向前率中纵队经查理寺进入草地,在安曲附近渡过嗄曲河,经上壤口、龙日、干满塘、阿衣果木康、色既坝(今色迪坝)、年朵坝进入包座河谷,历时7~9天,完成草地穿越,于7月底和8月初陆续进抵上、下包座地区;董振堂等率右纵队沿年前右路军路线,经屈锦桥、色既坝、年朵坝进入包座河谷,历时3~4天,完成草地穿越,于7月底和8月初进至上、下包座地区;朱、张、贺、任率左纵队经下阿坝、甲本塘,在日柯——哈拉玛(今安曲)之间渡过嗄曲河,尔后沿阿木柯河右岸东进,在廿四马鞍腰沟口附近渡过阿木柯河,翻越廿四马鞍腰,经色既塘(今色地)、色既坝(今色迪坝)及年朵坝进入包座河谷,历时8~9天,完成草地穿越,至7月底和8月上旬,进至上、下包座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