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的治疗原理
中医推拿原理及技巧

中医推拿原理及技巧中医推拿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和揉捏人体穴位和经络,以调和气血、通畅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健康保健的目的。
中医推拿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技巧,下面将从中医推拿的原理和技巧两个方面来详细讲解。
一、中医推拿的原理1.阴阳五行理论:中医推拿的理论基础之一是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五行相生相克而组成的。
在推拿过程中,要根据疾病的阴阳五行的不同表现来确定按摩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五行的目的。
3.气血理论:中医推拿的理论基础还在于气血理论。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的盛衰是否平衡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健康。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和揉捏经络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气血得以充盈,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二、中医推拿的技巧1.摩擦法:摩擦法主要是用掌根、指尖等部位在穴位上来回快速摩擦,起到刺激和激活经络的作用。
如在太冲穴进行摩擦,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
2.揉捏法:揉捏法主要是用指腹和折叠的指腹在穴位上进行旋转和上下滚动的按摩,以刺激穴位和经络,提高气血流通。
如在合谷穴进行揉捏,可以缓解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
3.推拿法:推拿法是常用的中医推拿手法之一,主要是通过推、拿、捏、挤、轻击等手法来刺激和调节经络和穴位。
如在大椎穴进行推拿,可以缓解肩颈痛、咳嗽等问题。
4.按压法:按压法是用力量均匀地在穴位上重压,以达到刺激经络、调理脏腑的作用。
如按压涌泉穴,可以缓解眩晕、失眠等症状。
5.扭转法:扭转法是通过扭动手腕和手指,来进行细致的按摩,主要用于按摩关节和肌肉。
如扭转腕关节,可以缓解手腕酸痛和僵硬。
总结:中医推拿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技巧,能够通过按摩和揉捏经络和穴位,调和气血、阴阳五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来确定具体的推拿手法和技巧,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推拿作用原理

推拿作用原理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手法按摩和压迫穴位,以调整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中医疗法,其作用原理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推拿作用原理的第一点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
按摩穴位可以刺激周围的经络和穴位,从而促进气血在经络中的畅通运行。
这样可以达到调整气血平衡,疏通经络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其次,推拿作用原理的第二点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与经络相通,通过按摩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脏腑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
这样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再次,推拿作用原理的第三点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舒缓肌肉和神经。
按摩穴位可以刺激周围的肌肉和神经,舒缓肌肉的紧张,缓解肌肉的疲劳,舒缓神经的紧张,缓解神经的压力。
这样可以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各种疲劳和紧张,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最后,推拿作用原理的第四点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状况。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通过按摩穴位可以调整气血的状况,增加气血的供应,改善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综上所述,推拿作用原理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舒缓肌肉和神经,调整气血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推拿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中医疗法,其作用原理是非常科学的,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和保健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因此,推拿在中医疗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推拿的作用原理,从而更好地利用推拿来治疗疾病和保健。
推拿考试题及答案

推拿考试题及答案推拿作为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中医疗法,其技术和理论积淀丰厚。
针对推拿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尤为重要,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推拿考试题及答案,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推拿技术。
1. 推拿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案:推拿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
2. 推拿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答案:推拿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失眠等。
它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等。
3. 请简要介绍常用的推拿手法。
答案: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推、拿、扳、推拿等。
揉法指的是用手指或手掌部位按动体表部位;捏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捏取的方式;推法是用手或手指按摩按压;拿法是指用手经过揉、捏、推等手法后,按住患者体表部位;扳法是用手腕关节发力,伸屈运动;推拿是指按摩推拿的综合手法。
4. 在推拿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答案:在推拿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保持手部清洁,修剪指甲,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2)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禁忌症,避免过度按摩或刺激;3)掌握推拿手法的力度和速度,避免过重过快;4)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确保按摩部位准确;5)在推拿前后,注意做好准备和整理工作,保证工作环境的整洁和舒适。
5. 推拿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答案:推拿师需要具备以下技能和知识:1)熟练掌握推拿的手法和技术;2)了解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掌握相关的解剖学、病理学和中医学知识;4)具备良好的触觉和手部协调能力;5)具备沟通和表达能力,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
总结:推拿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推拿考试题及答案,相信您已经对推拿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推拿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应用推拿疗法,帮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
推拿按摩ppt课件

操作前准备工作及环境要求
推拿按摩师资质要求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持 有有效执业资格证书。
了解客户情况
详细询问客户身体状况、既往 病史等相关信息,评估是否适 合接受推拿按摩。
环境准备
确保推拿按摩室内环境整洁、 安静,温度适宜,通风良好。
工具准备
根据推拿按摩需要,准备好相 应的按摩工具,如按摩油、毛
摩法
以指或掌在皮肤表面回旋摩擦。根据着力面不同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两种。
03
擦法
以手掌或大鱼际、小鱼际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推法、拿法、捏法
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 法;用肘称肘推法。
拿法
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一 紧一松的捏提,称为拿法。力量应由轻而重,连续而有节奏,缓和而连贯,接触点在指腹 而不应在指尖,腕部放松。
用指腹在头皮上轻轻按压 ,从前往后,再从后往前 ,有助于缓解头痛和紧张 。
穴位按摩
针对风池、风府、百会等 穴位进行点按,可达到疏 通经络、缓解疲劳的效果 。
颈部揉捏
用拇指和食指揉捏颈部两 侧肌肉,从上至下,可缓 解颈部僵硬和疼痛。
肩背部和腰部按摩技巧
滚法按摩
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在肩 背部和腰部滚动,可缓解 肌肉紧张和疼痛。
运动关节类手法
如摇法、扳法等,以被动活动关 节为主要特征。
叩击类手法
如拍法、击法等,以手或拳的叩 击动作为主。
振动类手法
如抖法、振法等,以高频率的振 动为主要特征。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推拿按摩适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如 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 盘突出症等。
推拿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笔记

推拿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笔记推拿是一种治疗方法,其原理包括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观念,辩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扌衮法是一种推拿手法,其操作要领是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屈曲,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达90°。
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形成滚动的接触面。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扌衮法的治疗作用包括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偏瘫、截瘫。
在操作时需要注意肩关节放松下垂,屈肘成140°,前滚和回滚时着力轻重之比为“滚三回一”,不宜拖动、跳动、摆动,移动操作时移动速度不宜过快,滚法频率不变情况下,缓慢移动。
一指禅推法是另一种推拿手法,其动作要领包括肩关节放松,肩部下垂,肘部自然下垂,腕部放松,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手掌都要放松。
用大拇指指端或螺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手握成空拳状,拇指伸直,食指中节桡侧抵住拇指面或指间关节,使拇指关节活动时起稳定作用。
紧推的频率略快,有节奏,每分钟120-160次,慢移时缓慢移动。
在操作时需要注意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即所谓紧推慢移。
一指禅推法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疾病,尤以治疗内妇科疾病,头痛,胃痛,腹痛,面瘫,失眠,高血压,消化道疾病及关节疾病等见长。
揉法是推拿的另一种手法,其中大鱼际揉是一种常用的揉法。
其要领是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沉肘,屈肘成120°—140°,肘外翘,腕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进行左右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上轻柔灵活的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揉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头痛,失眠等。
推拿治疗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推拿治疗学试题及答案1.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
2.理筋复位:筋伤是最常见的损伤,分为一般损伤、撕裂伤、滑脱、嵌顿。
3.整复错位:改变病理组织位置、调整关节、纠正错位。
4.推拿的治疗原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四因制宜。
5.浮髌试验: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股四头肌处于松弛状态,检查者一手压在髌上囊部,向下挤压使积液局限于关节腔。
然后另一手拇、中指固定髌骨内、外缘,示指按压髌骨,若感髌骨有漂浮感,重压时下沉,松指时浮起,说明关节腔内有积液,为浮髌试验阳性。
6.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梨状肌综合征的鉴别要点?二者鉴别要点:前者有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后者有臀部和下肢疼痛麻木,属于根性神经痛和干性神经痛;前者腰部压痛、叩击痛伴下肢疼痛麻木,后者局部肿胀压痛或伴下肢痛;前者有肌力感觉反射减弱等神经症状,后者很少出现;CT或MRI影像学检查,前者有突出征象,后者没有。
7.对神经系统的作用:①通过反射传导调节中枢神经②调节周围神经兴奋性③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内啡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儿茶酚胺↓④修复损伤的神经组织。
对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改善肌肉营养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分离松解粘连、纠正错位、改变突出物位置、解除肌肉痉挛、促进炎症介质分解稀释、促进水肿血肿吸收。
对脊柱相关系统:(正骨推拿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颈源性高血压、~头痛。
机制:调整脊柱解剖结构、改变筋膜应力集中点、解除或缓解相关神经功能、促使机体恢复自我调节功能。
对皮肤:①提高局部皮肤温度,改善皮肤组织新陈代谢②调节皮肤触压感受器,上传中枢反作用于各器官组织。
对循环作用: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心肌供氧,强化心脏功能,调节人体体温、脉搏、血压等。
对消化系统:①调节肠胃蠕动②调整肠胃分泌吸收功能③促进胆汁排泄。
8.推拿治疗的禁忌症:1.急性传染病,如呼吸道、肠道以及结核等。
2.皮肤有破损,如烫烧伤感染。
推拿按摩是什么原理,作用是什么?

推拿按摩是什么原理,作用是什么?推拿的临床疗效是通过推拿手法的作用来实现的。
推拿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道理,就是推拿的作用原理。
推拿是在人体的特定部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包括特定的肢体被动运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手法产生疗效的影响因素,一是手法的“质量”;二是受术部位的经络与腧穴的特异作用;三与受术时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关。
推拿手法对伤筋的作用原理中医所说的“筋”、泛指肌肉、肌腱、筋膜、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椎间盘、关节软骨盘、脂肪垫等软组织,伤筋是指以上组织的损伤,大致相当于软组织损伤。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共有12条,它们各起自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但并不与脏腑直接络属。
筋附于骨,《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诸筋者皆属于节”之说。
筋的功能,正如《素问·痿论篇》所言,是“主束骨而利机关”。
筋主要有支持、维系、联络、运动和保护等作用。
1舒筋理筋舒筋理筋包括推拿手法的舒筋缓急和理筋整复两方面作用。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筋伤的变化有“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的不同。
肌肉软组织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在发出疼痛信号的同时,还会引起保护性的肌肉收缩、紧张乃至痉挛,出现筋结、条索等形态学改变,日久不愈,会发展成挛缩。
古代有筋聚、筋粗、筋急、筋缩、筋挛、筋短之称。
经筋不同于经脉,并非中空的管道,所以治疗经筋病证重在一个“松”字。
推拿有明显的舒筋缓急作用:一方面可运用拔伸手法,拉长紧张、痉挛的肌肉而直接缓解肌痉挛;另一方面,可通过刺激压痛点消除痛源而间接解除肌痉挛。
如《按摩十法》提出:“筋缩不舒宜多伸。
”常用的舒筋手法有㨰法、拔伸法、按压法、拿法等。
理筋整复是推拿治疗伤筋的特色所在。
伤害性外力所致筋断、筋走、筋翻、筋转等都是筋离开了正常位置,属于“筋出槽”。
理筋散结就是针对“筋出槽”和筋结等病理改变而设,即治筋。
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

推拿治疗是一种基于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的调理身体机能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技术,它是把身体的内部结构有机地调整到最健康的状态,从而让身体重新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治疗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推拿治疗是一种操作身体器官和系统的有效方法,通过按摩、拉伸、拍打、推压等方式,可以改善人体内部机能的紊乱,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其次,推拿治疗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血液循环更加畅通,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调节免疫功能,同时也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松弛状态以及消除疼痛的症状。
第三,推拿治疗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机能,通过改变人体内部的结构,从而达到缓解改善疾病症状的目的。
它可以调节人体内部机能失衡的原因,如骨骼、关节、肌肉、神经等,从而改善病症。
第四,推拿治疗可以改善人体的营养吸收能力,促进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改善细胞代谢,从而达到缓解病症的目的。
最后,推拿治疗可以改善身体机能,减少疼痛,提高身体活动能力,调节身体的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
总之,推拿治疗是一种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的有效治疗方法,它可以改善人体内部机能,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身体的内环境,从而有效地达到缓解病症、保护健康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的治疗原理: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推拿的治疗原则:一、整体观念,辩证施术;二、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三、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扌衮法:【操作要领】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屈曲,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达90°。
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形成滚动的接触面。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治疗作用】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偏瘫、截瘫【要求及注意事项】1.肩关节放松下垂,屈肘成140°。
2.操作过程中,腕关节前极限时屈腕约80°,回滚40°,使手背1 / 2面积(尺侧)依次接触治疗部位。
3.前滚和回滚时着力轻重之比为:3:1,即“滚三回一”。
4.操作时不宜拖动、跳动、摆动。
5.在移动操作时,移动速度不宜过快,滚法频率不变情况下,缓慢移动。
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肩关节放松,肩部下垂。
放松,肘部自然下垂。
腕部放松。
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手掌都要放松。
用大拇指指端或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手握成空拳状,拇指伸直,食指中节桡侧抵住拇指面或指间关节,使拇指关节活动时起稳定作用。
紧推:频率略快,有节奏,每分钟120-160次。
慢移:缓慢的移动。
(二)操作要求1、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2、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3、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4、~~即所谓紧推慢移。
(三)临床运用本手法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疾病,尤以治疗内妇科疾病,头痛,胃痛,腹痛,面瘫,失眠,高血压,消化道疾病及关节疾病等见长。
二、揉法:1.大鱼际揉: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
沉肘,屈肘成120°—140°,肘外翘,腕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进行左右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上轻柔灵活的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2.掌根揉: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掌根附于施术部。
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掌做小幅度回旋运动,使掌根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柔和的连续不断的旋转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3.拇指揉:拇指罗纹面吸附于施术部,余四指合适位置助力,腕微屈或伸直。
以腕为支点,拇指主动环转运动,罗纹面在施术部上连续不断旋转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4.中指揉:中指之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微屈,以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
肘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使中指罗纹面在术部上轻柔灵活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左右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为加强揉动力量,可以食指搭于中指背侧进行操作。
【要求及注意事项】1.所施压力适中,受者舒适为度。
揉动时要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
2.要掌握好揉动频率。
在面部可以缓慢操作。
3.大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指揉法则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略有背伸,松紧适度。
4.不可在体表形成摩擦运动。
推法:1.指推法: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余指置于相应位置以固定助力,腕关节略屈并偏向尺侧。
拇指及腕臂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
有拇指平推、三指推法。
2.掌推法:以掌根着力于施术部,腕背伸,肘伸直。
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施力,通过前臂、腕关节,使掌根向前单向直线推进。
3.肘推法:屈肘,以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另一侧手以掌扶术手拳顶以固定、助力。
【治疗作用】推法通经活脉,荡涤积滞的作用较强。
外感发热,腹胀便秘,食积癃闭,高血压病,头痛失眠,腰腿痛,腰背筋膜炎,风湿痹痛,感觉迟钝等病。
【要求及注意事项】紧贴皮肤,速度宜缓慢均匀,压力适中,单向直线推进。
不可推破皮肤。
可用介质或间歇操作。
擦法:【操作要领】全掌、大鱼际、小鱼际着力于施术部,腕关节放平。
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运动,使掌、或大鱼际、或小鱼际做前后方向的连续擦动并产生一定的热量。
【治疗作用】较好的温经散寒作用,能治疗一切寒证。
用于风寒外感,发热恶寒,风湿痹痛,胃脘痛喜温喜按者,肾阳虚所致的腰腿痛、小腹冷痛、月经不调以及外伤肿痛等病。
【要求及注意事项】1.着力部紧贴体表,不宜过度施压,直线往返运行,往返距离尽量拉长,力量均匀,动作连续不断如拉锯状。
2.产生热量以透热为度。
3.不可擦破皮肤。
4.不可屏息操作。
五、按法:1.指按法: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余指张开,置于相应部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
以腕关节为支点,掌指部主动施力,做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按压。
压力达到所需力度后稍停片刻,“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动作平稳有节奏性。
2.掌按法:单手或双手掌面重叠置于施术部。
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身重量,通过手臂,垂直下压,施力原则同指压法。
3.肘压法:按法去除手法操作的节律性,仅施以一种较长时间的持续压力,则为压法,多用肘压。
【治疗作用】有刺激强和舒适特点。
可补虚泻实。
用于腰背筋膜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疼痛性疾患,风寒感冒、高血压、糖尿病、偏瘫等多种病症。
【要求及注意事项】1.用力宜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组织深部。
2.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
3.操作要有缓慢的节奏性。
4.不可突施暴力。
开始又轻而重,结束时又重而轻。
掌握好患者骨质情况。
六、扳法:1.颈椎扳法:包括颈部斜扳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和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2.胸背部扳法:包括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法、扳肩式胸椎扳法。
3.腰部扳法:包括腰部斜扳法、旋转扳法、后伸扳法。
4.肩关节扳法:包括肩关节外展扳法、内收扳法、旋内扳法、上举扳法。
5.肘关节扳法: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上臂平放于床面,术者坐于其侧。
一手托握其肘关节上部,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先使肘关节做缓慢的屈伸活动,如肘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则在其屈伸活动后,将肘关节置于屈曲位,缓慢加压,使其进一步屈曲,向功能位靠近。
遇到明显阻力时,握前臂的手施加一个稳定而持续的压力,达到一定时间后,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短促而有控制的肘关节屈曲位加压扳动;如肘关节伸直功能受限,则向反方向依法扳动。
6.腕关节扳法:主要分为屈腕扳法和伸腕扳法。
7.髋关节扳法:分为屈髋屈膝扳法、后伸扳法、“4”字扳法、外展扳法、直腿抬高扳法。
8.膝关节扳法:(1)膝关节伸膝扳法(2)膝关节屈膝扳法9.踝关节扳法:分为背伸扳法和跖屈扳法。
【治疗作用】有整复错位、松解粘连及滑利关节等作用。
用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小关节紊乱、四肢关节伤筋及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等病症。
【要求及注意事项】1.要顺应、符合各关节的各自生理功能和运动规律来实施扳法操作。
2.扳法操作宜分阶段进行。
第一步先小范围活动或摇动,使其放松、松弛;第二步将关节极度屈曲或伸展、旋转,使其达到明显阻力位,稍停片刻再进行第三步扳法。
3.扳法实施时用的是“巧力寸劲”。
4.发力时机要准,用力要适当。
5.操作时不可逾越关节运动的生理活动范围。
6.不可使用暴力和蛮力。
7.不可强求关节弹响及粘连组织的撕裂声。
8.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扳法。
9.老年人有较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者慎用或禁用扳法。
对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者禁用扳法。
10.时间久、粘连重的肩关节周围炎在实施扳法时不宜一次性分解粘连,以免关节囊撕裂而加重病情。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严重侧隐窝狭窄者,在实施直腿抬高扳法时不可强力操作。
以免腰部神经根撕裂七、拔伸法:{ 拔伸颈项、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固定关节或肢体的一端,牵拉另一端,应用对抗的力量使关节得到伸展,称为拔伸法。
正骨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1. 颈椎拔伸法:(1)颈椎掌托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方。
双手拇指端及罗纹面分别顶抵住其枕骨下方的两风池穴处,两掌分置于两侧下颌部以托挟助力,两小臂置于其两侧肩上部的肩井穴内侧。
两手臂部协调用力,即拇指上顶,双掌上托,同时前臂下压,缓慢的向上拔伸1—2分钟。
(2)颈椎肘托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方。
一手扶于枕后部以固定助力,另一侧上肢的肘弯部套住其下颌部,手掌则扶住对侧头顶以加强固定。
两手臂协同用力,向上缓慢拔伸1—2分钟。
颈椎拔伸亦可仰卧位拔伸。
2.肩关节拔伸法:(1)肩关节对抗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侧方。
以两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合前臂上段,于肩关节外展45°--60°位逐渐用力牵拉,同时嘱其身体向对侧倾斜或有助手协助固定其身体上半部,以与牵拉之力相对抗,持续拔伸1—2分钟。
(2)肩关节手牵足蹬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坐于其身侧。
以近其身侧下肢的足跟部置于其腋窝下,双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和前臂部,将其上肢约外展20°左右,身体后倾,手足及身体协调施力,使肩关节在外展20°位得到一个持续的对抗牵引,持续一定时间后,再内收、内旋其肩关节。
3.肘关节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侧方。
将其上肢置于外展位,助手两手握住其上臂上段以固定,术者一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握其前臂下段进行拔伸。
4.腕关节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侧方。
一手握住其前臂中段,另一手握其手掌部,两手对抗施力进行拔伸。
5.腰椎拔伸法:受术者俯卧位,双手抓住床头或助手固定其肩部,术者立于其足端,以双手分开握住其两下肢足踝部,身体宜后倾,逐渐向其足端拔伸。
6.髋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侧方,助手以双手按于其两髂前上棘以固定。
使其一侧下肢屈髋屈膝,术者一手扶于膝部,另一侧上肢屈肘以前臂部托住其腘窝部,胸胁部抵住其小腿。
两手臂及身体协调施力,将其髋关节向上拔伸。
7.膝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其足端,助手以双手合握住其一侧下肢股部中段以固定,术者以两手分别握住足踝部和小腿下段,身体后倾,向其足端方向拔伸膝关节。
8.踝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其足端,一手握其小腿下段,另一手握住跖部,两手对抗用力,持续拔伸踝关节。
【治疗作用】有整复错位、分解粘连的作用。
用于关节脱位、骨折及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要求及注意事项】1.动作宜稳、用力宜均,要掌握好拔伸的方向和角度。
2拔伸的开始阶段,用力要由小到大,逐渐加力。
拔伸到一定程度后,则需要一个稳定的持续牵引力。
3.不可以暴力进行拔伸,以免造成牵拉损伤。
颈椎病:常见疾病,随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